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东菱迪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肠溶阿司匹林75mg,1次/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东菱迪芙隔日治疗,第1、3、5d分别静滴10BU、5BU、5BU.治疗14d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东菱迪芙可有效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诊断明确的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其脑血管造影(DSA)及颈动脉超声结果,探讨其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引起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36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人临床、血糖、血脂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6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人,发现血压高17例,脑梗死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5例,高血糖(血糖11.1mmol/L)12例,上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19例,发热大于38.5℃9例,进食补液不足、胃肠炎呕吐腹泻水8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7例,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进展型脑卒中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TIA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与进展型脑梗死大面积梗死密切相关。对进展型脑梗死,抗凝治疗的同时要针对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脑梗死病人的血液流变学、血糖、血脂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液黏稠度、血糖、血脂和纤维蛋白原指标显著高于稳定性脑梗死病人(P<0.05或P<0.01)。结论高血液黏稠度、糖尿病、高血脂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可能是进展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脑桥旁正中梗死(paramedian pontine infarction,PPI)急性期运动障碍进展(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PMD)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发病48h内经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确诊的310例PP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后6h~7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增加≥2分或运动障碍评分增加≥1分定为PMD,出现PMD为进展组,未出现为未进展组,分析两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310例PPI患者中发生急性期PMD 96例(30. 97%),未进展者214例(69. 03%)。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实验室检查、NIHS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年龄[(74. 14±11. 50)岁vs (66. 85±8. 27)岁]、吸烟[15(15. 63%) vs 20(9. 35%)]、收缩压[(171. 62±22. 64) mm Hg vs (158. 19±23. 15) mm Hg]、住院天数[(23. 15±5. 16) d vs (15. 82±4. 78) d]、短期临床预后不良比例[68 (70. 83%) vs 65(30. 37%)]、基底动脉狭窄[63(65. 63%) vs 68(31. 78%)]、下部脑桥梗死发生率[46(47. 92%) vs 57(26. 64%)]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基底动脉狭窄和下部梗死是急性期PP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 98,95%CI (1. 04,3. 72),P=0. 02];[OR=1. 82,95%CI(0. 97,2. 05),P=0. 04]。结论基底动脉狭窄和下部梗死可作为PPI急性期PMD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水蛭丸治疗进展性脑梗死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仙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7):870-871
目的 探讨自制水蛭丸对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应用水蛭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连用30 d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0%,对照组66.67%;两组总有效率及病程稳定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应用水蛭丸治疗有利于尽快控制病情,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周杰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8,5(2):159-160
目的 观察银杏达莫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方法 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适量应用甘露醇、脑复康及阿司匹林基础上应用银杏达莫2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低分子肝素5000μ,每天2次,皮下注射7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应用刺五加、盐酸丁洛地尔静滴,14天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199%,显效率8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银杏达莫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效较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李树光 《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4,12(6):42-42
我院自2002年5月-2004年5月应用降纤酶治疗伴与不伴糖尿病的进展性、急性脑梗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疗程短,见效快,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急性脑梗死进展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急性脑梗死进展发生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272例,根据入院3d是否发生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PND)分为PND组64例,非PND组208例。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入院3d内复评NIHSS评分,入院时增加≥2分或运动功能缺损波动≥1分为PND。根据脑血管检查结果将入组患者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为颅内、颅外及前、后循环系统,比较2组患者间各系统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的差异。结果与非PND组比较,PND组女性比例明显升高(45.3%vs 31.7%,P=0.046)、NIHSS评分明显升高[7(4,9)分vs 6(3,8)分,P=0.033]、病灶≥15mm比例更高(42.2%vs 28.8%,P=0.04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45.3%vs 29.8%,P=0.022)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例更高(53.1%vs 38.0%,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P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1,95%CI:1.070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272例,根据入院3d是否发生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PND)分为PND组64例,非PND组208例。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入院3d内复评NIHSS评分,入院时增加≥2分或运动功能缺损波动≥1分为PND。根据脑血管检查结果将入组患者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为颅内、颅外及前、后循环系统,比较2组患者间各系统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的差异。结果与非PND组比较,PND组女性比例明显升高(45.3%vs 31.7%,P=0.046)、NIHSS评分明显升高[7(4,9)分vs 6(3,8)分,P=0.033]、病灶≥15mm比例更高(42.2%vs 28.8%,P=0.04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45.3%vs 29.8%,P=0.022)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例更高(53.1%vs 38.0%,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P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1,95%CI:1.0703.592,P=0.029)。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发生P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及其与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脑梗死急性期(发病≤2周)患者177例,基本资料相匹配的非急性期脑梗死(发病〉2周)患者38例、对照组102例。检测各组入院〈72h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计算间接胆红素值,并检测血脂、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对急性期组于入院当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于发病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预后评估。结果①脑梗死急性期组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期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间接胆红素水平仅高于非急性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急性期组的三种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随着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增加,脑梗死急性期组三种胆红素水平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发病后3个月,脑梗死急性期组中,预后良好(mRS为0~2分)者入院时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高于预后不良者(mRS为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与预后良好独立相关(OR=0.807,95%CI:0.718~0.907,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呈应激性升高,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增高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显著相关,但与预后良好有相关性。急性期胆红素水平的增高可能为机体对卒中事件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为降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的18~45周岁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入组的患者分为颈动脉硬化组、无颈动脉硬化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以及Hcy水平。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若数据服从正态性分布,组间差异显著性直接采用独立两样本t检验,若数据不服从正态性分布,则将数据先经过对数转化再进行独立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非研究因素后,分析Hcy水平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共入选了104例研究对象,其中无动脉硬化组58例,动脉硬化组4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甘油三酯水平、总胆固醇水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血压病史(χ2=5.273,P=0.022)、糖尿病史(χ2=5.188,P=0.023)、低密度脂蛋白水平(t=2.505,P=0.014)及Hcy水平(t=3.580,P=0.001)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硬化组的Hcy水平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Hcy浓度的升高,增加颈动脉硬化的形成(β=0.095,P=0.004)。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在青年脑梗死患者中高Hcy水平可以促进颈动脉硬化形成,这种影响独立于传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炎性标记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连续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272例,将脑梗死患者按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为低hs-CRP组(hs-CRP≤3 mg/L)及高hs-CRP组(hs-CRP>3 mg/L),采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和疾病史,同时进行入院后的TOAST卒中分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收集,检测入院后24 h内血白细胞计数、血糖、血同型半胱酸及hs-CRP值.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 结果 高hs-CRP水平组较低hs-CRP水平组的患者心房颤动病史、心源性脑栓塞、血同型半胱氨酸、血糖、白细胞计数,入院后(1d、7d、14 d)NIHSS评分、BI评分和mR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OR=0.876,95%CI:0.817~0.917,P<0.001)、白细胞计数(OR=1.137,95% CI:1.013~1.275,P=0.029)、脂代谢紊乱(OR=2.863,95%CI:1.561~5.250,P<0.001)及卒中后第1天BI评分(OR=1.038,95% CI:1.001~1.077,P=0.047)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炎性标记物hs-CRP及白细胞数增高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评估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6个月的预后,探讨不同病变部位及受累血管与预后不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3年我院收治的16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资料,随访病后6个月的情况,评价病变部位及受累血管,进行病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患者病后6个月预后不良发生率为19.6%,其中病死率11.9%,严重残障率7.7%。颅脑近中远段同时受累(RR=5.392,95%CI 1.229~23.657,P〈0.05),颅内病变个数〉1个(RR=3.077,95%C10.993~9.537,P〈0.05),基底动脉急性闭塞(RR=11.766,95%CI3.455-40.074,P〈0.001),颅外段椎动脉病变(RR=4.376,95%CI 1.081~17.714,P〈0.05)的患者预后不良。结论不同病变部位及受累血管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预后不同,大部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陈旧性脑梗死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死亡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2-2009年连续住院的3572例AMI患者资料.结果 3572例AMI患者中伴陈旧性脑梗死564例(15.8%),与不伴陈旧性脑梗死相比,年龄较大[(69.4±9.9)岁比(64.2±12.9)岁,P=0.000].高血压、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比例较高(71.0%比57.3%,41.0%比25.7%,12.9%比9.5%,14.9%比10.7%,P<0.01),且住院病死率较高(16.5%比10.0%,P=0.000).陈旧性脑梗死增加住院死亡(OR 1.368,P=0.022),且独立于年龄(OR 1.048),性别(OR 1.148)、糖尿病(OR 1.337)、陈旧性心肌梗死(OR 1.294)、广泛前壁心肌梗死(OR 1.888)、介入性治疗(OR 0.506)等因素.结论 陈旧性脑梗死增加AMI患者住院死亡风险.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prior cerebral infarction (PCI) on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documents of a total of 3572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MI admitted to 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2002 Jan.1 to 2009 Dec.31 were performed.Results There were 564 patients ( 15.8% )with PCI.Compared with the group of without PC1,the group with PCI were substantially older[(69.4 ±9.9) vs (64.2 ± 12.9)years,P =0.000],and had a higher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ve disease,diabetes mellitus,p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and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 respectively,71.0% vs 57.3%; 41.0% vs 25.7%,12.9% vs 9.5%; 14.9% vs 10.7%,P < 0.01 ),and a higher in-hospital mortality ( 16.5% vs 10.0%,P= 0.000).Univariate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in-hospital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age,gender,extensive anterior MI,anterior MI,diabetes mellitus,prior cerebral infarction,p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found that risk factors were age,extensive anterior MI,anterior MI,diabetes mellitus and prior cerebral infarction,and protective factors were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percutan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in-hospital mortality,OR 1.368,95% CI 1.047-1.787,P = 0.022.Conclus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presence of PCI increases the risk of worse in-hospital outcome. 相似文献
17.
高血糖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根据不同住院患者的血糖水平,将65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病人分成三组,探讨高血糖对其病情严重程度、脑CT扫描梗塞灶大小和急性期预后的关系。结果发现:血糖水平明显升高者,病情严重,脑组织损害范围广,病死死亡高。提出,血糖≥16.7mmol/L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急性期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XCL16水平与卒中亚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XCL16水平变化及其与脑梗死TOAST病因学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XCL16水平,按TOAST分型进行分组,将各亚组之间以及与3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血清CXCL1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29±0.21)ng/ml对(1.75±0.21)ng/ml,t=12.863,P=0.000];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血清CXCL16水平显著高于小动脉闭塞性卒中组[(2.38±0.23)ng/ml对(2.21±0.11)ng/ml,q=5.743,P=0.000],而且两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q=20.501,P=0.000;q=13.527,P=0.000).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中,≥2条动脉狭窄组血清CXCL16水平与仅有1条动脉狭窄组无显著差异[(2.34±0.24)ng/ml对(2.46±0.19)ng/ml,t=-1.969,P=0.05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XCL16(OR=0.972,95% CI 0.956~0.978,P=0.001)和高脂血症(OR=3.547,95% CI1.160~10.848,P=0.020)足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CXCL16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升高,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且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显著高于小动脉闭塞性卒中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 将我院 5年来收治的AM重患者共 2 4 0例分为AM重伴RBBB组和不伴RBBB组。根据RBBB发生的时间、持续间期以及是否合并左束支分支阻滞将前者分为新发生RBBB、陈旧性RBBB、持续性RBBB、短暂性RBBB、双束支阻滞和单纯性RBBB 6个亚组 ,观察各组的临床经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 AMI伴发RBBB 2 6例 ,占 10 8% ,与不伴RBBB比较 ,其CK峰值、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著增高 (P <0 0 1)。RBBB组高发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并非源自陈旧性RBBB和单纯性RBBB ,而是来源于新发生RBBB和双束支阻滞。新发生的持续性RBBB住院病死率最高 ,为 5 0 % ,短暂性RBBB为 11 1% ,而持续性RBBB的再灌注治疗率较短暂性RBBB明显降低 ( 2 5 %vs88 9%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伴发RBBB提示预后不良。再灌注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发急性青年脑梗死患者(年龄≤45岁)65例的临床资料,经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确定诊断。依据新版治疗急性卒中试验(NEW—TOAST)分型标准,确定患者的脑梗死病因分型。经统计学分析其分型构成比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结果①65例青年脑梗死病因呈多样化,根据NEW—TOAST分型构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占33.8%(22/65),其中颅内动脉狭窄占72.7%(16/22)、颅外动脉狭窄占27.3%(6/22);小动脉闭塞型卒中占30.8%(20/65),心源性脑栓塞型占1.5%(1/65),其他原因型卒中占12.3%(8/65),原因不明缺血性卒中占21.5%(14/65)。②危险因素的暴露率最高的为血脂异常,占58.5%(38/65);其次为吸烟,占56.9%(37/65);以下依次为高血压(52.3%,34/65)、糖尿病(35.4%,23/65)及饮酒(30.8%,20/65)。卒中分型的组问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脂异常(90.9%,χ^2=37.276,P〈0.01)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中增高最显著。③NEW—TOAST分型各组预后较差的是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组(37.5%疗效差)以及小动脉闭塞型组(35%疗效差)。结论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所占比例较高,颅内动脉狭窄较颅外动脉狭窄更为常见,以血脂异常和吸烟的暴露率为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