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攻击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配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具有攻击行为中小学生的人格特征,筛选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为开展人格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湖北省4 010名6~15岁学生进行调查,并对131名有攻击行为的学生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学生攻击行为的检出率为3.27%,其中男生为3.72%,女生为2.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攻击行为组EPQ问卷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对孩子管教方式不良、居住地社会风气不好、学校风气不好、与同学和邻居的关系不好、高精神质、高神经质。结论有攻击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表现为高精神质、高神经质。攻击行为的发生受诸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明显相关的家庭因素,为预防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湖北省5个地区401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母亲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类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管教方式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有显著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孩子与同学、邻居关系不好,家庭矛盾性评分高。结论 家庭因素主要通过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环境质量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澳门在学青少年攻击行为现状、特征以及物质滥用对攻击行为发生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9—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中国澳门地区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攻击行为调查量表和物质滥用测量方法,对澳门在学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和物质滥用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本次调查对象共3 664人,澳门在学青少年攻击行为平均总得分为(36.40±19.23)分,其中被动性攻击行为平均得分为(19.94±9.86)分,主动性攻击行为平均得分为(16.46±10.05)分,被动性攻击得分高于主动性攻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澳门在学青少年攻击行为得分的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初中年级学生的攻击行为得分高于小学和高中年级;在学青少年攻击行为得分因学习成绩而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学习成绩较好的在学青少年攻击行为得分低于学习成绩差者;主观生活满意度与在学青少年攻击行为得分显著相关(P=0.005),生活满意度较高的在学青少年攻击行为得分更低。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曾经饮酒次数(P=0.012)、最近1个月饮酒频率(P 0.001)、最近1个月吸烟频率(P 0.001)、最近1个月吸食毒品频率(P=0.027)是影响在学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结论澳门在学青少年的被动性攻击行为水平高于主动性攻击行为,物质滥用是攻击行为衍生的风险因素,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行动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上海市学龄前儿童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方法】 采用攻击行为-教师核查表(Teacher's Checklist)、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一般情况问卷针对上海市10所幼儿园1 23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 【结果】 学龄前儿童反应性攻击均分为2.12±0.92,主动性攻击均分为1.39±0.68,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83(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童、父亲文化程度低、母亲年龄小、家庭矛盾性高和成功性高是儿童反应性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男童、父亲文化程度低、母亲年龄小、家庭矛盾性高和看电视时间长是儿童主动性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 学龄前儿童的反应性攻击性行为明显多于主动性攻击行为,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男童两种类型的攻击行为均显著多于女童。家庭环境因素与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应根据儿童的攻击行为类型和相应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5.
了解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的关系,为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新乡市某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抽取399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独生子女女生的攻击行为总分及口头攻击行为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女生(P<0.05).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总分及身体攻击、口头攻击与母亲控制和父亲控制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总分、身体攻击和口头攻击与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呈显著负相关,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总分、身体攻击、口头攻击及自我发泄均与矛盾性呈正相关(P值均<0.05).组织性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父亲控制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30,0.216,P值均<0.01).结论 家庭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能降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父亲控制、母亲控制、矛盾性能增加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进入青春期前后儿童攻击行为的稳定性,为进一步开展学龄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86名学龄儿童(男46名,女40名)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以攻击行为量表、攻击观念量表、父母管教行为量表、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学龄儿童自评的攻击行为进行为期2.5a的追踪。结果学龄儿童攻击行为存在稳定性,且没有性别差异;与学龄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关的攻击性观念及父母的管教行为、家庭冲突解决策略和家庭环境在追踪的2.5a内基本保持稳定,只有父母管教行为中的体罚和取消儿童权利的做法显著减少。结论进入青春期前后的学龄儿童的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并分析广州市流动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问题。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UCLA孤独感量表、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对广州市360名流动青少年及331名本地青少年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P0.05);而不同年级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流动青少年的直接攻击分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P0.05);而不同年级流动青少年的直接攻击分量表、间接攻击分量表及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得分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直接攻击分量表、间接攻击分量表以及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得分均高于本地青少年,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青少年在家庭环境量表中的亲密度分量表、知识性分量表及娱乐性分量表上的得分均低于本地青少年,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动青少年存在严重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心理健康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攻击行为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为预防和减少此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对武汉市105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有攻击行为青少年的家庭矛盾性得分高于无攻击行为青少年,而亲密度与知识性得分低于无攻击行为青少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攻击行为青少年的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父亲过分干涉因子得分较高,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攻击行为青少年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因子得分较高,掩饰性和社会成熟水平因子得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社会风气、矛盾性、精神质、神经质是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OR值为1.10~1.98),知识性是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保护性因素(OR=0.80)。结论改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降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广州阳江两地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现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东省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状况,为学生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广东省社会经济状况,以广州、阳江、阳春分别作为大、中、小城市的代表,采用“Buss-Warren攻击问卷中国修订版”对随机整群抽取的4915名中小学生进行评定.结果 广东省中小学生攻击问卷得分与全国相比,属较高水平;男、女学生的攻击总分、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学段学生攻击总分及各量表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广州、阳江、阳春学生的攻击总分及各量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与性别、年龄、地区差异有关,在进行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时,应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湖北省中小学生心理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采用中国标准化的 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对 4 0 1 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小学生为 2 4 .3% ,初中生为 1 8.3% ,男女生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农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城市 ;2最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小学男生为社交不良 (1 1 .1 % ) ,女生为分裂样强迫性 (1 0 .0 % ) ,初中男生为强迫性 (7.6% ) ,女生为分裂样 (1 2 .8% ) ;3家庭环境质量、父母文化程度 ,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期望 ,孩子的人际关系 ,居住地及学校的社会风气等与学生行为发育明显相关。提示 :湖北省中小学生心理行为状况不容乐观 ,家庭环境质量、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因素与中学生抑郁情绪的关系,为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SDS)和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840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 43.5%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但以轻度抑郁(30.8%)为主;女生的抑郁得分高于男生,高中生抑郁和家庭矛盾性得分高于初中生;中学生抑郁均分与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存在显著负相关(r=-0.24、-0.23、-0.20、-0.20、-0.19、-0.23,P均<0.01),与家庭矛盾性有显著正相关(r=0.27,P<0.01)。 结论 家庭环境因素对中学生抑郁情绪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关注不良家庭环境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家庭精神环境对4~5岁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家庭精神环境对4~5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降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BehaviorChecklist,CBCL)和家庭环境量表(FES-CV),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青岛市10所幼儿园的600名4~5岁儿童进行调查。通径分析探讨家庭精神环境对儿童行为总分的影响。【结果】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17%,男女童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行为总分有直接作用的因素按作用大小依次为亲密度、知识性和矛盾性,有间接作用的按作用大小依次为组织性、娱乐性、情感表达、矛盾性、控制性、亲密度、成功性、道德宗教、独立性和知识性,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的是亲密度、矛盾性和知识性。【结论】家庭精神环境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影响,在进行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时,必须重视家庭精神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有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方法 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及中文版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对1 577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高中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8.90%(n=298)。22.82%(n=68)的有自杀意念高中生存在情绪和行为问题,且有自杀意念高中生的困难总分、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同伴交往问题得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组,亲社会行为得分低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有自杀意念组中,女生情绪问题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高二学生同伴交往问题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P<0.05)。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亲密度、矛盾性、组织性和控制性是有自杀意念高中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结论 有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家庭环境对其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家庭环境与4~5岁儿童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家庭环境对4~5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为儿童和家庭干预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自拟儿童心理卫生调查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以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YES—CV)对武汉市武昌区17所幼儿园共617名4~5岁儿童进行调查,并将结果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筛选出存在行为问题的儿童103例,检出率为16.70%,检出率高于全国常模12.19%(P〈0.05)。相关分析发现男孩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其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因子呈负相关关系(P〈0.01),与其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呈正相关关系(P〈0.05);女孩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其家庭环境内外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因子呈负相关关系,与其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呈正相关(P〈0.01)。结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4~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家庭环境特征对男女儿童不同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不同。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儿童的家庭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西安市区初中生进食行为的现状,研究进食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减少与进食障碍相关的进食行为问题对初中学生的危害。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西安市区631名初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应用进食态度测试26项(EAT-26)、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Ⅲ(FACESⅢ)进行现场调查。 【结果】 西安市区13.47%的初中学生存在进食行为问题,其中女生占9.19%,多于男生;女生EAT-26总分明显高于男生,主要表现在节食维度;初三年级进食行为问题较严重,EAT-26总分显著高于初二年级,主要表现在口腔控制维度;初中男生家庭适应性与口腔控制维度呈正相关,而初中女生家庭亲密度与暴食维度呈正相关。 【结论】 家庭因素影响初中生的进食行为,对于存在进食行为问题的个体,应适当改变其家庭模式。  相似文献   

16.
PurposeThis study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s of free testosterone and family environment with delinquent and aggressive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with elevat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cholesterol levels.MethodsParticipants were 164 boys and 180 girls 11–14 years of age. The female parent provided ratings of family cohesion and of child aggressive and delinquent behaviors. Tanner ratings of pubertal development were obtained during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a blood sample was drawn for assessment of serum levels of free testosterone.Results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es revealed significant two-way interactions of free testosterone and family cohesion on delinquent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Specifically, under conditions of low family cohesion, free testosterone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delinquent behaviors among boys, whereas in families with high cohesion no association between free testosterone and delinquent behavior was observed. In contrast, free testosterone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delinquent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 girls in low-cohesion families. For girls, family cohesion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s; for boys, LDL-C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s.ConclusionsChild gender and family environment factors appear to modify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free testosterone and delinquent behaviors in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Q-A)、家庭环境量表简式(FES-F)、调查用抑郁白评量表(CES-D)、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SSSA)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量表,于2011年4月以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对四川省彭州市和三台县抽取的131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288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1288名中学生中,有22.67%的人在近一年内曾有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男女生检出率分别为22.70%、22.6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63.36%的人曾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自我伤害,割伤或烫伤自己者中以男生居多,为26.88%,女生为11.36%.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者的ASLEC、CES-D的量表分数较无自伤行为者高,而SSSA量表分数则低于无白伤者.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矛盾、抑郁情绪、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少是中学生发生非自杀性白伤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当地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很高,应依据其主要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昆明市区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Conners父母问卷(PSQ)对昆明市辖区2 175名6~14岁小学生进行评定。结果男生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均分皆高于女生(P值均<0.01);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得分均为低、中龄组>高龄组(P值均<0.05);父亲低学历组儿童的学习问题、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得分均高于中等学历组和高等学历组儿童(P值均<0.05),父母关系差是PSQ所有因子分异常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昆明市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有性别、年龄差异,家庭环境影响儿童行为问题亦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沈阳市中小学生日光暴露行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学校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沈阳市4所中小学的1 689名学生进行日光暴露知识、行为和影响因素调查,计算个体日光暴露行为评分。结果 不同性别年级学生中,初中女生的日光暴露行为得分最低(27.21±5.47),小学男生和初中男生的得分最高(分别为30.15±5.33和30.17±5.75)。各组人群在非夏季上学日的户外活动时间最少,而在夏季休息日最多。将妨碍户外活动的原因归为学业压力的学生占31.5%,归因为空气质量差的占12.2%。结论 沈阳中小学生在非夏季上学日的日光暴露少于其它时间,课业负担重和环境问题是影响学生户外活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