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医》1984,(11)
42.乌梅丸、黉连汤、千姜黄芩黉连人参汤均治上热下寒证,如何区别选用? 答:乌梅丸、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都是寒温并用之剂,治疗寒热相兼之证。由于三方的主药和配伍的不同,所以三方的作用和适应症就有明显的差别。乌梅丸以乌梅为主药,具有安蛔止痛的作用。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辛温散寒,人参补益脾胃。全方具有寒温并用、安蛔止痛之效。主  相似文献   

2.
乌梅丸及其临床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篇之主方 ,惜多囿于驱蛔、下利 ,乃小视其用。乌梅丸对于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故探讨寒热并用之偶方乌梅丸及其所主病证 ,十分必要。1 历代医家对乌梅丸证病机的认识《伤寒论》厥阴一篇 ,病理深遂 ,最难疏解。乌梅丸为厥阴篇之总方 ,历代医家皆喜研习 ,其认识大致可归纳为三。1 .1 安蛔论 :蛔虫有“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的特性 ,而乌梅丸酸苦辛同用 ,治疗蛔厥确有良效 ,因而后世奉为治蛔良方。然而据此把乌梅丸作为治蛔的专剂 ,则失之局限。陈元犀曰 :“此为厥阴之总方 ,注家第谓蛔…  相似文献   

3.
附子在金匮肾气丸中的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肾气丸为张仲景所创制,临床用之得当,确有卓效,被公认为是一剂补肾良方。其配伍精当,寓意深刻,成为后世组方所效仿的典范。但对该方的方义却有较大争议:仲景先师为何将附子配人方中,且仅用一两?肾气丸是补肾阳的吗?笔者在不断研习此方中得到一点体会,现提出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方书,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言。此二书载方三百一十八首(即《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金匮要略》二百零五方),用附子、乌头、天雄配方者,达三十七方之多,附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本文拟就个人所学浅见,将仲景方书用附子作如下浅析:一、附子气壮功宏,用途面广,是仲师喜用此药的原因之一。李时珍《本草纲目》谓有七种。言“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  相似文献   

5.
常进  王兴胜 《新疆中医药》2009,27(2):F0004-F0004
1 寒热错杂,水饮上泛用乌梅丸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花椒组成,系厥阴病主方,主治蛔厥证属于寒热错杂而正气虚弱者。乌梅丸具有酸甘化阴,辛甘化阳,辛苦通降,酸苦通泄之效,并非只为蛔厥、久利而设。笔者临床应用,凡见寒热错杂、正气亏虚病证皆可选用。  相似文献   

6.
乌梅丸新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梅丸新用陈乔松乌梅丸方出《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川椒、桂枝、黄连、黄柏、党参10味药组成,为治蛔厥证之良方。具有清上温下,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之功。笔者用此方加减化裁治疗各种寒热错杂证,亦获良效,兹举例如下。1牙痛何××,男,68...  相似文献   

7.
仲景之书,后世誉为“活人之书”,《伤寒论》凡397条,113方(佚一方),《金匮要略》凡22篇,258方,识用精微,良法甚多。其中对附子之运用,或为救逆而设,或为温补而投,若能谨守法规,运用得当,其效甚捷。特就仲景运用附子规律讨论如下。一、生附子的运用仲景用生附子者,计有8方,这类方剂皆以生附子为君,但必配干姜,取其大辛大热之性,以速破阴邪、急回元阳,多用于阳衰阴盛或真阳欲脱之危笃证侯。然随方药之变异,所主病证乃有若干区  相似文献   

8.
附子在汉代的应用极为普通 ,经方用附子者达 3 3首。张仲景治疗痹证擅用附子 ,主取其回阳救逆 ,温中散寒、温阳利水、通痹止痛之功 ,颇具特色。现分析如下 :1 治疗胸痹证仲景使用附子治疗胸痹证的方剂有 2首。其一首是乌头赤石脂丸 ,用于“胸痛彻背 ,背痛彻心”之证。此证系阴寒痼结 ,阳气不致。乌头赤石脂丸用附子配合干姜、蜀椒、乌头一派大辛大热之药 ,逐寒止痛。为防止过辛散 ,又佐以赤石脂 ,温里固涩。本方药专力宏 ,对阴寒痼结之胸痹证 ,效如桴鼓。其二是薏苡附子散 ,它适用于“胸痹缓急者”。此胸痹系寒湿阻络而致。一般应兼见经脉…  相似文献   

9.
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方 2 60首 ,因组方严谨 ,疗效确切 ,被后世尊为“经方”。经方的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多有报道 ,而关于其命名规律则较少论述 ,今不揣浅陋 ,初探如下。1 以药名命名仲景方剂用药名来命名者占绝大多数 ,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1 .1 以单味药名称命方 如麻黄汤、乌梅丸、附子汤、泽漆汤、白头翁汤、茵陈蒿汤、王不留行散、炙甘草汤、麦门冬汤等 ,这些单味药 ,往往是该方的主药 ,提示该方的主要功效和主治证候。如麻黄汤以麻黄为君药 ,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主治外感风寒、无汗而喘之证。附子汤以附子为君 ,温肾阳 ,…  相似文献   

10.
乌梅丸见于《伤寒论》“伤寒脉微而厥……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又《千金方》载:“治冷利久下,乌梅丸方。”《方函口诀》云:“厥阴多寒热错杂证,除茯苓四逆汤、吴茱萸汤外,凡用此方(乌梅丸)而奏效者多。”雉间焕云:“反胃之证世医难其治,此方(乌梅丸)速治之实其剂也。  相似文献   

11.
林翠茹 《新中医》2012,(3):168-169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第338条,历代伤寒注疏大家皆谓此方乃厥阴之总方。厥阴是阴阳的转折点,抓住其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该方可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兹介绍笔者运用乌梅丸治验2则,以为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10药组成。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为以寒热苦辛酸并用的复方,能解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邪。此方虽寒热并用,但总以温脏固脱之力居多。据此,本人在该方基础上稍予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效果颇佳。1  相似文献   

13.
茯苓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系由茯苓、人参、附子、炙甘草、干姜所组成,是仲景治疗少阴病方剂之一。笔者多年来,在此方基础上稍加化裁治疗许多种病,每收出奇制胜之效,可见经方异病同治之妙。仅举验案如下: 高血压张××,男,60岁,1979年初诊。患高血压病已八年之久,近日来头晕较甚,经前医用六味丸、牛黄降压丸及汤剂、  相似文献   

14.
乌梅丸方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蜀椒等组成。该方寒热并用、气血平调、邪正兼顾,具有清热祛寒、益气补血、安蛔止痛之功,为治疗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厥阴病之主方。该方与其它寒热并用剂的最大区别是“重用酸以平肝”,“寒热刚柔同用”。吴鞠通曾对乌梅丸进行探讨,认为其用药酸甘化阴、辛苦通降,又辛甘为阳、酸苦为阴,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现诸多临床医师在此基础上谨守病机、辨证施治、随证化裁,使乌梅丸治疗疾病的范围日渐宽广。现将乌梅丸在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5.
乌梅丸     
正乌梅丸是厥阴病的主方,寒热并用,是治久利的不二选择。肿瘤临床碰到的腹泻我基本上是以乌梅丸取效。有个女儿为母肺癌求治,主要是在某医院住院1年左右,每昼夜十几次腹泻最为医患头痛。我说只要你让她住到我科,保证一周内止泻。结果,服药后一周未大便,肠胃空虚已久故也。之所以一反常态,出此狂言,是我对乌梅丸太了解了。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黄金昶教授用乌梅丸治疗胰腺体尾部位肿瘤或晚期胰腺癌,或胰腺癌疼痛者,或根据脉,或根据部位。治疗胰腺癌是两两组合,乌梅丸、胆囊癌处方与膈下逐瘀汤、大柴胡汤加减,效果较好。我分析黄金昶教授用乌梅丸治疗肿瘤  相似文献   

16.
乌梅丸为古代著名方剂之一,出自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考其所主证候,联系脏腑病机来看,主要是肝脾两经病变。以肝为主,肝病传脾,或土虚木贼,表现为肝热脾寒之证。本人数十年来,在临床上遇到符合上述病机之疾患,以乌梅丸为基本方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现选择病案数则,略谈临床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有苦酒方,《金匮》有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均以苦酒作主药为方名。另有乌梅丸中乌梅用苦酒渍。这苦味酒,《神农本草经》未收载,仲景又未自注  相似文献   

18.
<正>1方剂溯源乌梅丸乃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厥阴篇的主方。历代伤寒注家也都把它作为治疗厥阴病的总方。厥阴是阴之尽、阳之始,伤寒六经的最后一经,是阴阳的转折点,乃阴尽阳生之经。病至厥阴,正气衰弱,邪正斗争剧烈,临床中常有寒热错杂的表现。清代著名医家柯韵伯[1]说:"仲景制乌梅丸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通理气血,调和三焦,为平治厥阴之主方。"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由乌梅、桂枝、细辛、人参、蜀椒、干姜、附子、黄连、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医经典名方乌梅丸及加味方治疗UC在抗炎药效机理方面的中医方证相应依据。方法:建立大鼠UC两种类型模型,用研究方干预,取结肠病变组织,用ELISA法测定与抗炎药效密切相关因子IL-6、IL-10、TNFα和PGE2及用Westen Bloting法测定ICAM-1表达程度。结果:大鼠化学性刺激模型中乌梅丸、乌梅丸加味、芍药汤均影响相关因子(P0.01,P0.05),具有一定的抗炎药效,但各复方间差异不显著;而在大鼠免疫化学性复合模型中乌梅丸及加味方均明显影响和调节不同因子,其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同时ICAM-1表达程度也有差异。结论:乌梅丸及加味方和芍药汤在抗炎药效及机理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中医方证相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乌梅丸新用     
安得辉  郑春叶 《新中医》2005,37(3):80-80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花椒组成,系厥阴病主方。主治蛔厥证属于寒热错杂而正气虚弱者。乌梅丸具有酸甘化阴,辛甘化阳,辛苦通降,酸苦通泄之效,并非只为蛔厥、久利而设。笔者临床应用,凡见寒热错杂,正气亏虚各种病证皆可选用。兹举验案2则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