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对10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等容血液稀释前后血液流变性和甲襞微循环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Hct、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P<0.05),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提示:中西医结合等容血液稀释能明显降低血液粘度(P<0.001),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  相似文献   

2.
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丁翊  赵红红 《微循环学杂志》2004,14(3):88-88,9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缺血性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命的第二大疾病。脑组织只有在血流正常灌注下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脑血流正常灌注除了与脑血管组织、形态及生理功能有关外,血液流变学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本文观测了50例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并与健康者对照,研究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性及血脂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不同性质脑卒中急性期血液流变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65例脑梗塞、46例脑出血急性期经头颅CT证实的住院病人进行了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四项流变学指标检测,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脑出血组三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脑梗塞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脑梗塞有一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血液流变性异常并非仅见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而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样存在血液流变性异常。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无鉴别价值,可认为是二者发病的共同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作为ICVD的易患因素已基本肯定。血液流变性异常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研究均提示ICVD患者血液存在明显“浓、粘、凝、聚化”并提出血液流变性改变是ICVD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针对此病因的防治手段也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液流变性分析文/刘春芝,刘艳杰,周玉兰们从1991年~1992年,筛选已确诊的男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皆经CT或MRI确诊为脑梗塞、脑供血不足、脑萎缩等)100例,患者年龄在48岁~76岁,平均年龄61±6.7岁。并同期选取年龄在47~...  相似文献   

6.
2425例成年人血糖、血压、血脂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425例成年人血糖、血压、血脂检测结果分析李柏林1唐世琪2胡春梅2陈敏芳2血糖、血压、血脂持续异常可以引起血液流变性改变,造成微循环障碍,从而构成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研究正常人群上述三项指标的变化,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着...  相似文献   

7.
<正> 糖尿病血液流变性改变成为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又是糖尿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探讨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改变与糖尿病脑血管合并症的关系,我们对104例Ⅱ型糖尿病人作了血液流变测定,并对经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查证实,有脑血管病合并症者与无脑血管病合并症者及正常健康者进行了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8.
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对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周雯芳*周菊芬*近年来,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正逐渐在心、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得以推广。为探讨这一疗法的作用效果和机理,我们对1994年4月以来所收治的24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  相似文献   

9.
血液稀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出发,阐明恢复的关键首在迅速提高缺血区的脑血流。而传统的治疗方法对提高局部脑血流作用小而慢。近年来应用血液稀释治疗,疗效高,安全无创,对后遗症也有效。其机制可能与血液稀释改善血液流变性,提高心输出量,降低周围血管阻力,稀释促凝物质,增加缺血区侧支循环灌注量,快速提高“半暗区”的脑血流,以预防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血脂与血液流变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性变化的特征,并分析血脂与血液流变性二者的相关性。我们对98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了部分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的检测。发现血脂的代谢异常及血液的高粘、高凝是构成老年心血管病的重要环节,而血脂的改变与血液流变性及凝血的改变密切相关。现报告如1:。1资料与方法1.1对象98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均符合1979年WH()的冠心病诊断标准。男55例,年龄55~86岁,平均年龄65.5;女43例,年龄55~sl岁,平均年龄66.5岁。对照组为86例均经健康体化合格者。1.Zt’i;…  相似文献   

11.
老年血管性痴呆与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血管性痴呆 ( VD)、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方法 :观察老年血管性痴呆 ( VD)患者 45例、脑血管病患者 3 5例的血液流变性状况 ,对其结果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同时 ,对 VD不同智力障碍程度的血液流变性结果比较分析。结果 :血管性痴呆及其不同程度的级别与脑血管对照组比较 ,全血粘度值在高切值 ( 15 0 s- 1 )明显高于脑血管病组 ( P均 <0 .0 5 ) ;血浆粘度值又明显低于脑血管病组 ( P<0 .0 5~ 0 .0 1) ;VD患者红细胞最大变形指数显著低于脑血管病组 ( P<0 .0 5 )。结论 :血液流变性变化对于老年血管性痴呆的诊治不失为有用的临床参考指标 ,红细胞的老年性改变参与了老年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藻酸双酯钠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藻酸双酯钠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132例伴高脂血症及高黏血症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藻酸双酯钠100mg静滴,每日1次,2周为1疗程,对照组除不用藻酸双酯纳外,其他治疗与治疗组相同,治疗前后检测血脂及血液流变性各项指标.结果藻酸双酯钠治疗组血脂及血液流变性各项指标有显著改善(P<0.01),而对照组仅全血黏度有所改善(P<0.05),其它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藻酸双酯钠是一种调节血脂代谢紊乱和改善血液高黏度的理想药物,对防治冠心病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13.
298例急性脑血管病的血液流变性和血小板聚集活性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对脑卒中的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研究是一个热门课题。我们自1986年开展了这方面的检查至91年底已检测12000人次。本文将对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梗塞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共298例的血液流变性改变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自70年代以来,血液流变学的检查测定在临床医学界得到广泛的开展,在老年医学领域中对年龄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老年人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时血液流变性的改变已有文献报道。为探讨老年人患感染性疾病时其感染程度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我们观察了二年来48例不同程度的老年感染性疾病住院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变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异常特征及脑蛋白水解物(元活苏)合用曲克芦丁对其的治疗作用。方法:69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合并治疗组35例和丹参治疗对照组34例。30名健康老年人作正常对照。比较治疗前后各组病人血液流变性及血脂变化。结果:合并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优于丹参对照组(73.52%)(P<0.05);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均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P<0.01);合并治疗组降脂降粘效果明显优于丹参对照组(P<0.05)。结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及血脂明显异常,元活苏合并曲克芦丁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年脑卒中患者脂蛋白(a)、血液流变性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5岁以下脑梗死患者52例(卒中组),与脑血管病无关的相同年龄段同期住院患者47例(对照组)均检测其血压、血脂、脂蛋白(a)、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卒中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甘油三脂、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青年脑卒中患者脂蛋白(a)增高、血液流变紊乱,及时和长期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降低血液粘度对防治青年脑卒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65例脑电图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是危害人民健康及生命的重要疾患,近年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生理及血液流变学检查与EEG的关系已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62例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性及血脂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1年5月至1995年12月对62例住院脑梗塞患者进行血液流变性、血小板聚集性及血脂检查,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62例诊断标准根据WHO及全国第二届脑血管病会讨论所拟定的标准,均为住院经头颅CT确诊的脑梗塞患者。男44例,女18例。年龄42~80岁,平均60.47±10.05岁。对照组系选择同地区,年龄38~60岁的健康人。男68例,女32例。1.2仪器与方法:血液流变性测定应用NXE-1型锥板式血液粘度仪。其切变率:高切230S,中切46.0S,低切11二SS。血小板聚集应用SPA-4型多功能血小板聚集仪检测。红细胞压积:3000r…  相似文献   

19.
50例原发性肝癌血液流变性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0例经病理诊断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血液流变、纤维蛋白原、血脂检测,以66例健康人作对照研究,同时对肝癌病人AFP阳性与阴性、肿瘤>7×6cm与≤7×6cm进行血液流变性、纤维蛋白原、血脂指标比较。结果:肝癌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球压积、血沉、血沉K值、红细胞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健康人组(P<0.05);肝癌病人AFP阳性组胆固醇明显高于AFP阴性组(P<0.01);肿瘤大、小两组血液流变性、纤维蛋白原、血脂无明显差异(P>0.1)。  相似文献   

20.
中药冠心康对冠心病痰瘀证病人血脂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中药冠心康对冠心病痰瘀证病人血脂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自拟益气温阳化痰方冠心康与地奥心血康胶囊对照,治疗冠心病痰瘀证50例,观察临床症状并于治疗前后检测血脂(TCh、TG)及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结果:冠心康对冠心病痰瘀证缓解症状总有效率为88.0%,优于地奥心血的80.0%,冠心康有明显降低TCh和TG作用(P <0.05,P<0.01),并能降低冠心病痰瘀证患者的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升高血沉(P均<0.05)。结论:冠心康对冠心病属痰瘀证型患者有良好的改善临床症状作用,并有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组成该方剂各中药能扩张冠脉血管、调节脂质代谢、阻抑脂质的肠道吸收,从而起到降脂,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