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氯胺酮对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保护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氯胺酮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导的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取新生2~3dWistar大鼠40只T12~L5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原代纯化培养3周。将细胞随机分六组:NMDA组(N组),氯胺酮组(K组)、NMDA加不同浓度氯胺酮组(标记为NK1~NK3组),对照组(C组)。加药后培养30min或24h取各组细胞检测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细胞化学观察Bcl-2/Bax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和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结果 与C组比较,N组细胞发生大量凋亡(P〈0.01),Bax强阳性表达,Bcl-2阴性表达,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Ca^2+]i显著升高(P〈0.01)。与N组比较,NK2、NK3组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5或P〈0.01),Bcl-2阳性表达,Bax阴性表达,[Ca^2+]i低(P〈0.05或P〈0.01),SOD活性增加(P〈0.01),MDA含量低(P〈0.01)。结论 氯胺酮抑制激活的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内Ca^2+超载,增强Bcl-2蛋白表达,抑制NMDA诱导的细胞凋亡,并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的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2.
外周持续性伤害刺激可使初级感觉传人神经末稍释放大量谷氨酸,激活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并促进其释放神经活性物质和促炎性细胞因子,通过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电。化学信号转导参与伤害性信号调控,产生兴奋性毒性作用,诱发星形胶质细胞损伤或凋亡,目前对谷氨酸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活化的变化。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手术组(n=24),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CCI)前1d、CCI后1、4、7、14、28d各随机取4只大鼠,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后立即处死大鼠,取L4,5脊髓,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以反映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情况。结果CCI后1d术侧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开始下降,机械痛阈CCI后7d下降至最低,热痛阈CCI后4d下降至最低,CCI后28d仍处于较低水平(P〈0.05或0.01);手术组术侧脊髓后角GFAP表达于CCI后4d开始增加,至CIC后7d达高峰,至CCI后28d仍维持于高水平(P〈0.05)。结论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活化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对慢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20)、疼痛组(n=20)、干扰组(n=20),完全福氏佐剂和3%角叉菜胶前列腺内注射造成慢性前列腺炎疼痛模型,脊髓插管给药胶质细胞活化抑制剂干扰慢性前列腺炎疼痛模型大鼠,免疫荧光法观察正常组、疼痛组、干扰组脊髓节段(L6和S1)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和P物质的分布,并用放射免疫法观察3组脊髓背角P物质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阳性细胞数疼痛组明显增加(P<0.01),而干扰组较疼痛组明显减少(P<0.01),P物质主要表达于脊髓背角且疼痛组明显增多(P<0.01),干扰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是慢性前列腺炎疼痛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NF-κB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NF-κB活性的变化,以探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调控神经病理性痛时胞内可能的信号转导通路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16只,月龄2~3 71,体重220~280 g,随机分为2组(n=8):假手术组(S组)和神经病理性痛组(CCI组).CCI组采用慢性压迫性损伤法制备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组仅暴露坐骨神经.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7 d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术后第7天测定痛阈后处死大鼠,取脊髓,记录腰段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核内NF-κBp65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结果 与术前1 d比较,CCI组大鼠术后7 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P<0.05).与S组比较,CCI组大鼠术后7 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术侧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NF-κBp65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多(P<0.05).结论 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调控,其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间隙连接蛋白Cx43在骨质疏松(OP)雌鼠腺垂体滤泡星形细胞(FS细胞)中的表达规律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10月龄未孕产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去卵巢组和对照组,于术后6周处死两组大鼠。处死前测量大鼠全身骨密度。取大鼠垂体,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腺垂体FS细胞中间隙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结果 术后6周末去卵巢组大鼠全身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大鼠骨密度(P〈0.01)。腺垂体  相似文献   

7.
异丙酚对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体外激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的异丙酚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状况的影响。方法 体外纯化培养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于盖玻片上,分为正常对照(C组);乳剂对照,脂肪乳剂0.2 ml·L-1(L组);TNF-α终浓度为1μg·L-1(T组),TNF-α终浓度为1μg·L-1及异丙酚终浓度为25 μmol·L-1(TP1组),TNF-α终浓度为1μg·L-1及异丙酚终浓度为50 μmol·L-1(TP2组),每组6孔。分别孵育0、1和2 h后取出盖玻片,用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SABC法),采用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检测阳性细胞面密度(AD)和平均光密度(AOD)。结果1.与C组相比,L组在各时间点的AD、AOD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与T组相比,TP2组在1、2 h时,AD、AOD值均较低(P<0.05),TP1组的AD、AOD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异丙酚可有效抑制TNF-α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脊髓AET的激活作用,抑制程度与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变化及其与突触重塑的关系。方法12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制备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CCI组)。定期观察大鼠机械痛阈的变化,所有大鼠第14天测定痛阈后行组织灌注固定,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法同时显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突触囊泡蛋白———突触体素在脊髓组织的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CCI组在第4天痛阈明显降低,此后痛阈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即痛敏状态。(2)CCI组GFAP阳性产物主要定位于脊髓患侧背角浅层,其吸光度值(5.74±0.36)与对照组(3.98±0.5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突触体素免疫阳性产物表达的分布与上述GFAP阳性分布基本一致。(3)CCI组患侧GFAP阳性细胞的周围有密集的突触体素免疫阳性产物的表达,后者吸光度值(21.13±0.85)与对照组(12.66±1.2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CI后脊髓背角突触体素和GFAP的表达均明显增多,两者可能同时参与了病理性神经痛及其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9.
胫骨癌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胫骨癌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探讨骨癌痛产生与维持的机制.方法 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经大鼠体内腹水传代增殖,种植于大鼠左侧胫骨建立胫骨癌痛模型.雌性SD大鼠35只,体重150-180 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n=5)、热杀死肿瘤细胞组(K组.n=15)、胫骨癌痛组(P组,n=15).C组选取5只大鼠,K组和P组于种植后第6天、第12天和第18天随机取5只大鼠测定左后足机械痛阈,随后处死大鼠,取左侧L4-6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脊髓背角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K组大鼠左后足机械痛阈及左侧脊髓背角GFA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K组比较,P组于种植癌细胞后第6天、第12天及第18天时大鼠左后足机械痛阈降低,左侧脊髓背角GFAP表达升高(P<0.01).与种植癌细胞后第6天比较,种植癌细胞后第12、18天时P组大鼠左后足机械痛阈下降,左侧脊髓背角GFAP表达升高(P<0.01),而P组种植癌细胞后第12天与第18天比较,大鼠左后足机械痛阈与脊髓背角GFA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与胫骨癌痛的产生与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幻肢痛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数量的变化.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11只,雌雄不拘,体重29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组,n=5)和单侧坐骨神经横断组(SNT组,n=6).术后持续观察SNT组大鼠自噬情况,并进行自噬评分.术后28d时取L5节段脊髓组织,分别进行iba-1(标记小胶质细胞)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进行手术侧和非手术侧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计数.结果 S组无一只大鼠发生自噬,SNT组术后2d开始陆续发生自噬,最高自噬评分9~11分.与S组比较,SNT组手术侧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均减少(P<0.05).结论 幻肢痛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Nogo-A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n=24):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和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C组不做任何处理,NP组采用结扎并剪断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组仅切皮暴露坐骨神经但不结扎和剪断神经.于结扎后1、7、14、21 d时采用yon Frey丝测定大鼠机械痛阈.于各时点随机取6只大鼠处死后取损伤侧L5背根神经节和L4,5脊髓,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测定Nogo-A蛋白的表达(n=3),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Nogo-A蛋白的表达(n=3).结果 与C组和S组比较,NP组大鼠结扎后7、14、21 d时机械痛阈降低,结扎后7、14 d时背根神经节Nogo-A蛋白表达下调,结扎后14、21 d时脊髓背角Nogo-A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 背根神经节及脊髓背角Nogo-A蛋白可能在外周神经损伤诱发大鼠神经病理性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the expression of Nogo-A protein in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 (DRG) and spinal dorsal horn in a rat model of neuropathic pain (NP) .Methods Seventy-two male SD rats weighing 250-300 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 n = 24 each) : control group (group C) , sham operation group (group S) and NP group. NP was induced by ligation and severance of tibial and common fibular nerves according to the technique described by Isabelle et al. The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 to von Frey filament stimulation was measured at 1, 7, 14 and 21 days after ligation. Six rats in each group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t each time point and sacrificed (3 for determination of Nogo-A protein expression by immunofluorescence, 3 for determination of Nogo-A protein expression by Western blot) . The L5 DRG and L4,5 segment of spinal cord on the injured side were removed for determination of Nogo-A protein expression by immunofluorescence and Western blot.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groups C and S, MWT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t 7, 14 and 21 days after ligation, the expression of Nogo-A protein in the DRG was down-regulated at 7 and 14 days after lig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Nogo-A protein in the spinal dorsal horn was up-regulated at 14 and 21 days after ligation ( P <0.05) .Conclusion The Nogo-A protein in the DRG and spinal dorsal horn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induced NP in rats.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术后脊髓背角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APK)活化水平的变化,探讨p38MAPK在神经病理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14)、假手术组(n=14)和CCI组(n=42)。结扎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建立CCI模型,通过von Frey纤维测定大鼠神经结扎侧后足缩足反射阈值(MWT)。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后3 d,CCI组于术后3、7、14 d各随机处死8只大鼠,取脊髓背角,采用免疫组化法计数总p38MAPK(t-p38MAPK)和磷酸化p38MAPK(p-p38MAPK)阳性细胞和总细胞,计算阳性细胞率。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后3 d,CCI组于术后3、7、14 d各处死6只大鼠,取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t-p38MAPK和p- 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CCI组各时点MWT降低(P〈0.05或0.01),t-p38MAPK阳性细胞率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38MAPK阳性细胞率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外周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p38MAPK活化水平增加,p38MAPK通路激活,可能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及Cα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慢性神经收缩损伤(CCI)和脊神经结扎(SNL)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及Cα表达的变化,以探讨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枢敏化中的作用。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和SNL组,CCI组于左肢制备CCI模型,SNL组于左肢制备SNL模型。分别于术前2d、术后2、4、7d行机械痛阈和辐射热痛阈测定。术后7d测痛后大鼠灌注固定,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Cα和Fos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CCI组和SNL组术后4、7d机械痛阈和辐射热痛阈降低,术后7d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Cα和Fos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CCI组相比,SNL组机械痛阈、辐射热痛阈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蛋白激酶Cα和Fos蛋白表达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蛋白激酶Cγ表达升高(P〈0.05)。结论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及Cα表达的增加,可能是产生中枢敏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DNP)大鼠脊髓背角γ-氨基丁酸B1(GABAB1)受体表达的变化.方法 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n=30),DNP组(D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0 mg/kg制备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给予链脲佐菌素或生理盐水后3、5、7周时取10只大鼠,采集静脉血样,测定空腹血糖浓度,然后测定机械缩足阈值,取脊髓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背角GABAB1受体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测定脊髓背角GABAB1受体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D组血糖升高,机械缩足阈值降低,GABAB1受体及GABAB1受体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 DNP大鼠脊髓背角GABAB1受体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蛋白质组图谱.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6只,体重260~320 g,随机分为2组(n=8):假手术组(S组)和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采用慢性缩窄性坐骨神经损伤法(CCI)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分别于CCI前1d(基础状态)及CCI后5、7 d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于CCI后7 d痛阈测定结束后取腰段脊髓组织,每组大鼠的脊髓组织混合后提取总蛋白质,测定脊髓组织蛋白质含量.以固相pH值梯度等电聚焦(IEF)为第一向,SDS-PAGE垂直电泳为第二向进行双向凝胶电泳(2-DE),制备脊髓蛋白质2-DE图谱,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分析2-DE图谱,并观察其差异表达情况.结果 与S组比较,NP组CCI后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P<0.05);两组大鼠脊髓组织总蛋白质经双向凝胶电泳分离,银染显色后得到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2-DE图谱,蛋白质点主要分布在pH 3~10,相对分子质量为8~120的区域;NP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有23个,其中16个蛋白质表达上调,7个蛋白质表达下调(P<0.05);表达上调幅度最大的为SSP2203蛋白,表达下调幅度最大的为SSP1807蛋白(P<0.05).结论 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蛋白质组的图谱.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脊髓背角膜结合型补体调节蛋白表达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 ~ 250 g.取48只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生理盐水组(NS组)和米诺环素组(M组).NP组、NS组和M组采用坐骨神经环形结扎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组只分离坐骨神经后逐层缝合.M组于结扎坐骨神经前ld开始鞘内注射米诺环素50 μg,NS组鞘内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1次/d,连续7d.于结扎坐骨神经前1 d(T0)、结扎后1 d(T1)、3 d(T2)和7 d(T3)时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于T3痛阈测定结束后断头处死大鼠,取L4.5脊髓背角组织,分别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CD46、CD55、CD59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NP组、NS组和M组T1-3时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T3时脊髓背角CD46、CD55、CD59蛋白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与NS组和NP组比较,M组T2.3时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升高,T3时脊髓背角CD46、CD55、CD59蛋白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结论 脊髓背角膜结合补体调节蛋白表达下调,补体异常活化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星形胶质细胞内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00~230 g,采用结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随机分成8组(n=6):对照组(C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假手术组(S组)仅穿线不结扎;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模型制备成功后鞘内注射PBS 50μl,M1~4组分别鞘内注射0.01、0.03、0.05、0.10 mmol/L谷氨酰胺合成酶抑制剂MSO 50μl,MG组鞘内注射0.05 mmol/L MSO 50μl,15 min后鞘内注射0.25 mmol/L氨酰胺50μl.于结扎前1周(T0)、结扎后1周(T1)、注射MSO后15、30、45、60 min(T2~5)时测定机械痛阈,最后1次测痛阈后处死大鼠,取L4~6段脊髓,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表达及共表达(GFAP/GS)情况.结果 与NP组和MG组相比,S组CP组T1~5时、M3,4组T2~4时机械痛阈升高,S组、C组和M3组脊髓背角GFAP、GS和GFAP/GS表达下调(P<0.05);MG组和NP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内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异丙酚对慢性神经痛大鼠触诱发痛痛阈及其脊髓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Ⅰ组为空白对照;Ⅱ、Ⅲ、Ⅳ组结扎左侧坐骨神经。术后第7天,Ⅰ、Ⅱ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0 ml·kg-1,Ⅲ、Ⅳ组腹腔注射异丙酚50 ml·kg-1或75ml·kg-1,每天一次共6 d。在术后第6、10和12天,使用Von Frey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触诱发痛痛阈,比较不同剂量的异丙酚对大鼠痛阈的影响。术后第12天取L4-5和L5-6节段脊神经节和脊髓组织,采用半定量RT-PCR法,对各组大鼠脊髓组织iNOS 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术后第10和12天,Ⅲ、Ⅳ组大鼠双侧的痛阈值高于Ⅱ组(P<0.05);术后第12天,Ⅲ、Ⅳ组大鼠脊髓组织iNOS mRNA表达低于Ⅱ组(P<0.05)。结论 异丙酚通过抑制脊髓组织iNOS mRNA转录,降低其表达,而起到一定的抗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转录因子下游调控元件拮抗因子-短发夹RNA(DREAM-shRNA)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80~320 g,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CI)法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CCI后第3天鞘内置管.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S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于CCI后第8天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RNA干扰组(RNAi组):于CCI后第8天鞘内注射DREAM-shRNA 5 μl和牛理盐水5 μl;空白载体组(BV组):于CCI后第8天鞘内注射慢病毒空白载体5 μl和生理盐水5μl,各组连续注射7 d.于CCI前1 d(T0,基础状态)、CCI后第7~14天(T1-8)时测定机械痛阈.于CCI后第15天时测定脊髓背角绿色荧光蛋白(GFP)和p-CREB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各组各时点机械痛阈降低(P<0.05或0.01);与T1时比较,NP组和BV组T5-8时机械痛阈降低,RNAi组T8时机械痛阈升高(P<0.05或0.01);与S组比较,NP组和BV组机械痛阈降低,RNAi组T2时机械痛阈降低,T8时升高,NP组、RNAi组和BV组脊髓背角p-CREB表达上调(P<0.05);与NP组比较,RNAi组T6-8时机械痛阈升高,脊髓背角p-CREB表达下调(P<0.05).RNAi组脊髓背角可见大量绿色荧光,即GFP表达阳性,其余3组脊髓背角未见绿色荧光,即GFP无表达.结论 鞘内注射DREAM-shRNA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p-CRE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鞘内预注L-NAME对神经痛大鼠脊髓内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鞘内预先应用非选择性NOS抑制剂——L-NAME对结扎坐骨神经所致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内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鞘内置管后无神经损伤症状的SD雌性大鼠84只,随机分为4组。A组:假手术组(n=16);B组:坐骨神经结扎组(n=24);C组:假手术前15min鞘内注射L-NAME 10μl(250μg)(n=16);D组:坐骨神经结扎前15min鞘内注射L-NAME 10μl(250μg)(n=24)。各组动物均再随机平均分为4个亚组,术后分别存活1d、3d、7d和14d。另有4只没有接受任何手术的大鼠处死后作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同侧脊髓背角内c-fos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术后各测量时间点A、B两组大鼠同侧脊髓背角内c-fos基因的表达均明显增强,其中以B组最为明显(P<0.05)。鞘内预注L-NAME可明显抑制结扎坐骨神经所诱导的大鼠同侧脊髓背角内c-fos基因的表达,使D组大鼠同侧脊髓背角内Fos阳性细胞的数目在术后第3d、7d和14d分别较B组下降53.8%、57.1%和43.2%(P<0.05),但A组和C组大鼠同侧脊髓背角内Fos阳性细胞的数目没有差异。结论 一氧化氮是介导神经痛发生的一种重要介质,鞘内预先应用L-NAME可有效减少或预防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