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和分析南通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比较不同等级幼儿园儿童在心理行为发育方面有无差异.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ek List,CBCL)中国标准化版对南通市随机抽取四所不同等级幼儿园1 102例4~7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南通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分布情况为:优良26.95%,正常63.88%,不正常9.17%,与国内外报道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5%~20%)基本一致[1-2].各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省示范3.47%,一类1.87%,二类16.10%,三类23,81%,省示范、一类、二类幼儿园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低于三类幼儿园,不同等级幼儿园中,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分析认为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幼儿园、家庭是否重视儿童心理教育,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情况,是否参加早教等.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各类幼儿园尤其是三类幼儿园的家长和老师要重视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减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上海市杨浦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现况,以便更好地进行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适用于4~16周岁,家长用)对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572名4~6岁儿童行为问题现况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0.10%,其中男童为22.41%,女童为17.58%,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P>0.05);男童前3位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性问题、分裂样及社会退缩,女童前3位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性问题、肥胖及多动。结论:本次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且行为问题因子以性问题等为主。应针对学龄前儿童早期行为问题进行干预,加强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儿童传染病及营养不良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使得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障碍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不良心理状态会影响儿童的一生,家长应充分重视,早期加强对儿童的心理卫生教育,可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人格,促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本文将从从儿童心理卫生及儿童保健的基本定义出发,分析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找出儿童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总结做好儿童心理卫生教育的合理建议,旨在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实现全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让儿保医生对儿童心理问题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法:对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心理门诊开设以来的365名儿童就诊原因进行调查.结果:就诊儿童男女比例为2.4∶1,就诊年龄集中在6~12岁.就诊儿童以家住城镇及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占多.不同年龄的儿童就诊原因不同,小于6岁组的儿童主要就诊原因为行为问题、精神发育迟滞、健康咨询等;6~12岁组的儿童则以精神发育迟滞、多动、健康咨询、学习困难为主.就诊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在学龄期就诊的患儿较多.结论:要想全面了解儿童心理问题,必须提高儿童家长的认识能力.儿童保健工作者必须大力宣传和普及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积极开展和推广儿童心理障碍的防治工作,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青岛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青岛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参照国内有关研究,采用自制“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调查表”,以问卷方式对青岛市2所幼儿园344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单项检出率为6.1%--63.4%;20项单项检出率平均为29.2%,超过30%的7项;3岁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率为19.6%、4岁为15.6%、5岁为14.0%、6岁为13.6%,随年龄增长心理卫生问题有减少的趋势;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在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低及家庭不同教育方式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存在着广泛性和严重性,且在某些问题上存在性别的差异;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不同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及家庭不同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儿童心理行为预防干预模式的应用措施及效果.方法 收集2~3岁儿童3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0例,观察组儿童实行儿童心理行为预防干预模式,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对比分析两组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智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结果 观察组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智力以及社会适应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儿童实施心理行为预防干预模式,需由家长、教师、社会以及儿童保健工作者充分配合,全面预防并且治疗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当地少数民族、汉族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汉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Rutter行为儿童行为量表对少数民族598名,汉族54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少数民族为32.11%;汉族为30.26%,无显著性;单因素分析结果,影响少数民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因素是年龄、母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妊娠时间等;汉族是年龄、性格、家庭对子女教育方式等;多因素分析结果,主要影响因素,少数民族为:年龄、生活环境、教育方式等;汉族为:年龄、性格、教育方式等。结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23%,少数民族为32.11%,汉族为30.26%,少数民族略高于汉族,但少数民族、汉族学龄前儿童在生活环境、性格、家庭结构功能和生源地方面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中国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概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9年 11月 2 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上明确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有权享有足以促进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全世界范围内 ,5~ 16岁的儿童约有 12亿[1] ,他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全球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世界未来的繁荣与发展。儿童心理卫生就是保持儿童心理处于健康状态 ,其范围包括儿童精神障碍、儿童心理问题评估、治疗和预防保健等。一、我国儿童心理卫生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国内外学者对于儿童心理问题发生情况做了不少研究。国外的研究资料表明 ,3~ 15岁儿童的心理社会问题的检出率为 5 %~ 15 % [2 ]…  相似文献   

9.
南宁市4~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慧  江蕙芸  王小莲  黄一星 《广西医学》2007,29(11):1743-1744
目的 了解南宁市4~6岁学龄前儿童心理发育状况,更好地进行儿童心理保健.方法 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及自制家庭调查问卷对南宁市2 100名4~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24.80%,其中男童为25.30%,女童为24.28%.男童前5位的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违纪(5.43%)、攻击(5.15%)、忧郁(3.96%)性问题(3.31%)及分裂样(2.85%).女童前5位的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躯体倾诉(5.63%)、忧郁(5.23%)、退缩(4.64%)、分裂样(3.16%)及肥胖(2.1%).对行为问题发生率有影响的因素有家庭类型(父母间的关系)、家庭管教方式、带养人文化程度、父母教育态度、家人对待儿童的态度等.结论 在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进行诊断和干预时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应多向家长宣传、普及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减少和消除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沙井街道学龄前期的儿童心理行为特征,以便对儿童心理咨询提供科学根据。方法:编制儿童心理行为调查表,通过整群抽样对4024名学龄前儿童(其中男童2024名,女童2000名)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52%,男童行为发生率(14.62%)高于女童(10.40%),男女心理行为发生在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为问题前三位因素男童依次为攻击、多动、抑郁,女生依次为攻击、分裂、体诉。儿童行为问题主要与家庭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有关。结论:学龄前期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高发生率现状与多因素有关,家庭、学校、医院、社会等应共同关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提出的“提供多种形式的儿童健康咨询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的目标,我站于2003年元月1日~2003年12月31日.对县城机关第一幼儿园和小太阳早期教育中心组织实施了为期一年的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研究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家长育儿方式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时期主要的生活环境是家庭 ,家庭是儿童少年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 ,是他们认识社会准则和建立行为规范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其心理行为的发育。有人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1] ,在影响儿童行为发育的环境因素中 ,教育方式是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明确家长育儿方式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我们对 60 0名 4~ 5岁的学龄前儿童行为及家长育儿方式进行了调查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取滨州市六所幼儿园中 60 0名 4~ 5岁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作为调查对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顺德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早期识别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2019年3—7月来自4所不同幼儿园的3~6岁在园儿童.分别采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和家庭自制社会学问卷,收集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个人家庭社会环境等信息,组织家长现场问卷调查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次参与调查的儿童共有2164名,平均年龄为(4.9±1.02)岁,其中心理与行为问题异常率28.61%,男性占17.91%,女性占40.96%.经Logistic多重回归分析发现,孩子性别为男性是行为问题发生的保护性因素,母亲孕期年龄(20~40岁)和家庭管教方式(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混合型)为危险性因素.结论 幼儿园在园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在园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4.
<正>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文的发展,人们对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开始重视。特别是独生子女日益增多,抚养儿童的传统方式也在变化,儿童的心理发育和行为形成都会有相应的变化。为了探讨独生子女行为问题发生情况,我们于1988年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豫北地区4~16岁儿童进行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行为问题与其心理健康、人格、父母人格及养育方式的关系,寻找儿童行为问题的心理影响因素,为儿童行为问题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家长问卷)筛查591名儿童的行为问题,用<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MHT)>调查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少年版)调查儿童人格状况,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版)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调查家长的人格状况及其教育方式,对以上调查结果进行评估、比较. 结果有行为问题儿童的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焦虑程度得分均高于无行为问题儿童(均P<0.01),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得分均高于无行为问题儿童(均P<0.05).有行为问题儿童的母亲拒绝、否认得分均可能高于无行为问题儿童(均P<0.01),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及母亲惩罚、严厉得分均高于无行为问题儿童(均P<0.05).有行为问题儿童的精神质得分高于无行为问题儿童(P<0.01),内外向、神经质得分均高于无行为问题儿童(P<0.05).有行为问题儿童家长的神经质得分高于无行为问题儿童家长(P<0.05).儿童行为问题可能的危险因素有儿童恐怖倾向、父亲偏爱被试、家长神经质(以上回归系数均大于0);儿童行为问题可能的保护因素有家长精神质(回归系数小于0).结论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家长人格及父母教养方式有关,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改变家长人格及家长教养方式将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择南京市城市一个街道,农村一个乡的3~6岁学龄前儿童,经CBC L量表筛查后,按DSM-Ⅳ诊断的ADHD.并将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的CBCL行为问题因子进行对 照.结果学龄前儿童ADHD的发病率为2.49%,男孩与女孩的比例为1 .8:1,CBCL与DSM-Ⅳ的诊断符合率为88.57%,ADHD儿童的大多数CBCL行为问题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 两组之间的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学龄前儿童ADHD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且大多伴有行为问题,包括外向性行为和内向性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 方法采用自编儿童心理卫生状况评定量表对64例留守儿童和45例双亲儿童进行心理测试;并将64例留守儿童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干预组予以为期3个月的心理干预,随后进行心理测试. 结果留守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明显多于双亲儿童,表现为社会行为问题(3.9±2.5)、个性情绪问题(7.2±4.8)、习惯问题(1.2±1.1)、学习问题(1.3±1.5)较双亲儿童(1.6±1.5,1.5±2.1,0.5±0.6,0.5±0.7)显著增多(P<0.01).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儿童的社会行为问题(2.3±2.1)、个性情绪问题(3.1±2.1)较非干预组(3.7±2.5,6.8±4.7)明显减少,P<0.05. 结论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和个性情绪,促进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贵阳市2105名2—6岁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我市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 ,以进一步提高其身心素质 ,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对 2 10 5名 2~ 6岁儿童进行了心理、气质、行为调查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为本市城区 32个儿保地段随机整群抽样 12个 ,共调查 2~ 6岁儿童 2 10 5名 ,男 10 74名 ,占 5 1.0 2 % ,女10 31名 ,占 48.98%。1.2 方法 问卷法 ,由儿童家长填写。具体问卷有 :儿童心理卫生调查表 (包括儿童及其家庭、父母的基本情况、教育方式等 ) ;相应年龄的气质问卷 ;行为问卷。行为问卷采用西安医大标准化的“2~ 3岁儿童行为量表”及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梅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家庭教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筛查问卷》《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梅州市10所幼儿园的924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学龄前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5.9%。独生子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无心理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家庭教养行为总得分高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在不同的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5个家庭教养行为因子上存在差异(P0.001)。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在家庭教养行为因素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儿童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家庭环境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愿意配合研究的3~6岁的儿童400人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n=200),对照组儿童家庭环境、父母关系正常;试验组儿童的家庭父母离异、2地分居、单亲等。对2组儿童的心理行为及表现追踪观察3个月,并采用儿童心理行为量表CBCL、自制问卷及访谈、家庭环境量表对其分析。结果经过调查对其进行专业分析研究后可知,对照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2.00%)显著低于试验组发生率(28.00%),试验组(49.00%)综合影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关系对儿童心理行为有重大影响,家庭关系融洽父母和睦环境下的儿童心理问题较不正常的家庭环境成长下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