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低场磁共振做小肠造影在诊断小肠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疑患小肠疾病者共38例,均接受磁共振小肠造影及小肠插管造影检查方法。结果采用低场磁共振小肠造影检查出小肠疾病共28例,其中有16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手术病理诊断均与磁共振小肠造影检查结果一致(100%);而小肠插管造影与手术病理诊断相符率为93.75%。结论低场磁共振小肠造影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胡学珍 《贵州医药》2012,36(6):571-572
近年来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及冠状动脉造影在小肠疾病及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较肠镜检查及冠脉DSA造影检查相比,具有创伤小、痛苦少的优点.我院所引进东芝Aquilion ONE 320排动态容积CT,扫描速度及扫描层厚较普通多层螺旋CT进一步提高,使得临床工作中选择CT小肠造影及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越来越多.虽然检查设备不断升级,但大量检查病例的图像质量仍告诉我们,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及护理,依然是获得高质量检查图像的最重要因素.现将本人在工作中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造影检查在小肠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拟诊小肠肿瘤患者80例, CT造影和X线气钡灌肠检查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检查时小肠充盈情况以及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小肠充盈扩张满意率为5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7.5%(P〈0.05),观察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造影在诊断小肠肿瘤的临床价值相对于传统气钡灌肠具有显著提高,但其仍无法作为小肠肿瘤诊断的金指标。  相似文献   

4.
邢志书  高伟  崔春艳 《河北医药》2004,26(4):347-347
小肠疾病的诊断借助于小肠镜和小肠插管造影。目前小肠镜还不能观察到所有小肠,普及率比较低,因此小肠插管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院利用胃镜辅助下小肠插管造影,即解决了以往X线下小肠插管造影操作人员放射线照射量多的弊病,又缩短了检查时间,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陈素明  祝勇 《江西医药》2008,43(1):46-47
目的探讨小肠插管气钡双重造影的科学性与临床实用性。方法对2005年我科采用小肠插管气钡双重造影检查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憩室3例,炎症7例,正常7例,阳性率61.1%;1例检查失败。结论此方法明显缩短检查时间至约半小时,更是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镜导引下小肠插管灌肠造影诊断小肠疾病的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三年来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明确诊断治愈的小肠病变共53例,分两组进行数据对比分析,53例都做了传统口服钡剂法和小肠插管灌肠造影法,传统法只发现病变18例,小肠插管灌肠造影法发现病变35例,而有17例是二次检查才发现病变.我们收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插管造影法的病变检出率是66%,而传统口服法小肠造影,病变检出率是34%,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该方法插管及造影时患者痛苦小,时间短,成功率及病变检出率高,适应症广.内镜与造影检查结合,互为补充,方法简便易行可靠,是一种现阶段较为有效的小肠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焦俊  李东芳 《贵州医药》1992,16(5):272-274
1929年 Pesquera 首先采用十二指肠导管进行小肠造影。此后小肠造影器械、尤其是导管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小肠造影逐渐推广。国内该项检查开展较晚,80年代始有报导。我院近年进行小肠插管低张气钡双重造影(简称小肠气钡造影)32例,本文对其检查方法作一介绍,并对该检查的优缺点和插管的几个主要环节加以讨论。材料和方法本组小肠气钡造影共32例,男、女各16例。年龄18~70岁,平均35.6岁。检查前一日病人吃无渣饮食,晚上服缓泻剂一次,检查当天上午禁食禁水。插管前应消  相似文献   

8.
目的:目的探讨护理配合在能谱CT和MRI小肠造影中的重要性。方法采用专科特殊护理和准备,特别是肠道的护理和准备,检查前晚20:00行清洁灌肠,检查当天早晨禁食,但不禁水,遵医嘱将对比剂配制成2.5%等渗甘露醇2000~2500mL(温度适宜,不宜过热或过冷),患者于检查前45 min开始分次匀速口服2.5%等渗甘露醇,每次口服500~600mL,间隔15 min左右,分3~4次服完,使小肠肠腔充盈扩张,同时做好护患沟通,使心理护理贯穿整个过程。结果所有患者均能积极配合,顺利完成能谱CT和MRI的小肠造影。结论有效护理配合是患者顺利完成小肠造影检查,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口服等渗甘露醇MSCT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2月经临床检查怀疑小肠疾病的80例患者,均进行MSCT小肠造影检查,检查前1 h内分4次口服等渗甘露醇溶液2000 mL,扫描前20 min肌肉注射20 mg山莨菪碱。对所获资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重点部位曲面重建,显示小肠血管及肠壁特点,总结小肠疾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扫描,结果评定为优者67例(83.8%),良11例(13.8%),一般2例(2.4%),差0例。所有患者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80例患者中发现十二指肠腺癌11例,淋巴瘤9例,间质瘤6例,平滑肌瘤15例,Crohn’s 病25例,十二指肠慢性炎8例,阴性6例,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口服等渗甘露醇MSCT 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小肠无管法动力位双对比造影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勤  陈忠  陆坤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2):160-161
目的 介绍一种简易的小肠双对比造影法———小肠动力位无管法双对比造影。方法 口服钡剂进入小肠后再服产气粉 ,通过改变体位及配合促胃肠蠕动药物的使用 ,使气体进入小肠形成双对比相。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结果 试验组小肠疾病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小肠动力位无管法双对比造影是小肠疾病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胃镜检查术患者丙泊酚小剂量雷米芬太尼(或芬太尼)麻醉的效果。方法拟行胃镜检查术患者100例,年龄18~65岁,体质量40~85kg,ASAI或III级,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芬太尼-利多卡因组(PF组),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利多卡因组(PRF组),每组50例。完善术前检查,入室取左侧卧位于检查台上,开放上肢静脉。接多功能监测仪器(迈瑞9000),常规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心电图及脉搏血氧饱和度。行鼻导管吸氧,嘱患者肘撐左手立于床上,静脉滴注雷米芬太尼0.5μg/kg,依次推注阿托品0.02mg/kg,利多卡因0.5~1mg/kg(按压注射部位前2.5cm处),随后注射丙泊酚1ml/6s,保留自主呼吸,待患者左手放下后停止注药,行胃镜检查术,术中酌情追加丙泊酚。记录麻醉诱导时间、胃镜检查时间、异丙酚用量、血流动力学改变及阿托品、麻黄素使用情况。术后苏醒时间、记录体动、呼吸暂停、低氧血症等术中知晓。术后头晕头痛等并发症情况。结果一般情况,胃镜检查时间,异丙酚用量等大多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示),麻醉诱导时间,术后苏醒时间,血流动学改变。术后头晕并发症发生率(P<0.05)(如表2、表3所示)。结论丙泊酚-复合小剂量雷米芬太尼,对胃镜检查患者循环与呼吸功能的影响较小、与丙泊芬复合芬太尼一样,用于胃镜检查术的麻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肖红英 《北方药学》2012,(10):108-109
目的:总结42例OMOM胶囊内镜检查患者的护理体会,通过对患者检查前指导、做好物品准备及术中配合、对术后护理进行有效干预,探索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和小肠疾病患者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总结临床护理经验和体会。方法:分析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进行的42例患者胶囊内镜检查结果。结果:42例患者中,检查出有阳性结果的共25例,本组病员阳性率为59.5%。42例患者胶囊均自然排出体外,无滞留体内并发症发生。结论:OMOM胶囊内镜作为4代内镜,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和小肠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检查过程中,护理也至关重要,关系到病员能否顺利通过胶囊内镜检查。护士熟练掌握胶囊内镜工作原理,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检查成功的必要条件[1]。  相似文献   

13.
万苹  郭强  何甜  周雁  金华 《云南医药》2012,(2):113-116
目的评价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技术在双气囊内镜(double balloon endoscopy,DBE)检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共对120例疑有小肠疾病的患者采用未行麻醉处理(A组)、TCI静脉泵输注丙泊酚(B组)、PCA泵静脉输注瑞芬太尼(C组)的3种检查方法,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操作成功率、耐受性评分、离院时间、内镜到达肠段深度及病变检出率,对3种方法在双气囊内镜检查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A组患者耐受性差,检查成功率只达80%,3组操作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到达肠段深度有显著性差异,B组、C组病变检出率高,但B组患者操作中血氧饱和度较操作前下降,使麻醉风险增加。C组患者操作中生命体征与操作前无明显变化,结束及离院时血压、血氧饱和度稳定,降低了麻醉风险。结论本研究认为PCA技术在双气囊内镜检查中的应用,可满足患者在不同时刻的个体化镇痛需要,提高患者对检查的耐受性及依从性,能与操作者进行交流及配合变换体位,可降低操作风险,提高双气囊内镜的操作成功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 HRCT))对肺小气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间于我院拟诊断为小气道病变的1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同时进行了HRCT检查、胸部X线片、螺旋CT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式对小气道病变征象(细支气管壁增厚、马赛克征、树芽征、空气潴留征等)的检出数量。结果 HRCT在小气道病变征象上检出的数量最多,与螺旋 CT 和胸部 X 线片检查检出的数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3、χ2=3.846,P<0.05,P<0.05)。结论 HRCT是一种极好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应用于肺小气道病变的检查,对细支气管壁增厚、马赛克征、树芽征、空气潴留征等小气道病变征象能很好的显示,利于病变的诊断,临床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探讨其潜在病因。方法收集136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DWI资料,据梗死灶的形态表现分为三种类型:大皮层、小皮层(直径<1cm)、深部梗死。分析三种类型的危险因素。结果调整影响因素,老年人独立的和小皮层病灶有关;年轻人、快速增长的血葡萄糖水平和入院后外周血白细胞增高独立的和大皮层病灶有关。结论年龄、血葡萄糖水平、白细胞数量能预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的梗死灶形态,强化这些方面的检查,有利于指导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In Morocco, the inspection of the pharmacy as currently practiced has enjoyed a great evolution: from a small body born during the protectorate, which originally had two inspectors, it has become a well-organized and prioritized sector. This article revisits the birth and history of this inspection during the French protectorate. Based on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we examined and analyzed the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spection, its various re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the powers allocated to inspector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X线与CT诊断的影像学表现对周围型小肺癌早期诊断率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9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分别行X线片检查和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并分析所显现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CT检查阳性率以边缘不规分叶征67例(51.69%)最多,显著高于X线片检查的46例(75.2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优于X线片检查。结论 CT薄层增强扫描可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病理诊断在女性乳腺肿块的近红外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菏泽市立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64例乳腺肿块患者采取近红外检查的常规检查,所有的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进行病理诊断的检查分析。结果通过检查分析,其中病理诊断良性肿瘤患者54例,而恶性肿瘤患者10例,在近红外的检查中,良性肿瘤诊断的符合率为96.3%,而误诊率为3.7%;恶性肿瘤诊断的符合率为90.0%,而误诊率为10.0%。结论通过本研究数据的显示,早期的乳腺肿块病理诊断能够有效的提高近红外线检查的准确率,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推动医院药检室检验工作的开展,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通过分析医院药检室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药检室检验工作监督的几点措施,如加强药检室自查内审、质量考核、仪器养护,开展经常性检验技术、操作规范培训。结果与结论:通过对药检室检验工作采取多种方式督查,可进一步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及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肠肿瘤出血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1990-2010年收治的11例患者资料,根据不同病情,比较不同的检查方法如胃镜、结肠镜、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数字减影肠系膜动脉造影、剖腹探查、术中内镜检查、全消化道钡餐及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超声在诊断技术中应用情况,分析确定诊断比例及病程与预后关系。结果全消化道造影、内窥镜、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是诊断和定位小肠肿瘤的主要手段。术中内镜检查和剖腹探查对于小肠肿瘤早期病灶定位诊断成功率高,恶性小肠肿瘤病程长短与预后相关。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除非有明确的小肠肿瘤病灶,术中内镜检查和剖腹探查是发现小肠肿瘤出血病灶的最佳方法。小肠肿瘤出血治疗应首选手术切除,手术方案、手术方式一般依据肿瘤性质及明确的病变部位来决定。对高度怀疑小肠肿瘤的患者及早剖腹探查可改善预后;对体质弱、严重营养不良患者要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规避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