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3号染色体短臂(3p)等位基因位点杂合性缺失(LOH)多区域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对3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8例非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进行3p位点LOH检测,对试验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32例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有核细胞LOH联合检出率为65.625%,各目的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8.75%(3p25)、31.25%(3p14)、50%(3p21.3),相比对照组检测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联合检出率高于各位点单纯检出率,差别具有显著性。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有核细胞3p位点LOH检测对于肺癌的无创诊断有意义,且多区域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国人前列腺癌染色体8p22~8p12基因杂合性丢失的发生率及细胞生物的意义.方法采用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硝酸银染色技术,对32例前列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8p22-8p12区域内的5个微卫星多态标志物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H)分析.结果5个微卫星平均发生率为76.6%,其中LPL-3GT位点LOH发生率最高(88.9%),D8S87位点最低(59.1%);8p22-p12位点LOH发生率与肿瘤分化密切相关.其中D8S133和D8S135位点LOH发生率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1),LPL-3GT、NEFL和D8S87位点LOH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前列腺癌p22-8p12是LOH的频发区域,该区域等位基因LOH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不同位点LOH的发生其细胞生物学意义不同,提示可能存在生物学功能不同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3.
小细胞肺癌血浆中游离性DNA的3p位点杂合性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IC)患者血浆游离性DNA的3p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xygosity,LOG)在SCL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PCR—银染法对33例SCLC患者的病理组织及血浆标本中三个位点微卫星(3p14、3p21、3p25)杂合性缺失的情况。结果 33例病理组织标本LOH的发生率为54.5%(18/33),血浆游离DNA同时发生LOG的百分率为42.4%(14/33);二者相关性为77.8%(14/18)。结论 SCLC患者血浆游离DNA来自于肿瘤组织,其3p部位的LOH在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染色体9p21.3-23区域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OLH)情况,确定其在中国人喉鳞癌中发生频率和最小缺失区域,为定位克隆喉鳞癌相关抑癌基因提供线索。方法:应用9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对24例喉鳞癌组织及其对应的正常远端肺组织进行了同位素标记的聚合酶链反应和变性凝胶电泳,并探讨各位点LOH与病理分级和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24例喉鳞癌组织中,共有23例(95.83%)存在至少一个位点的LOH,丢失频率最高的位点位于9p22-23的D9S1782(100%)其次是位于9p22-23的D9S162(85.71%)。结论:在9p21.3-23区域可能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与喉鳞癌发生相关的候选抑癌基因,分别位于9p22-23的D9S1782和D9S162附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中nm23-H1等位基因缺失(LOH)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39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肺组织中nm23-H1等位基因缺失的情况,并探索其与非小细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nm23-H1两条等位基因分别为7.6、2.3 kb,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nm23-H1等位基因缺失发生率为48%(12/25),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8%(1/1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m23-H1等位基因缺失可能诱发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与其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检测nm23-H1等位基因缺失可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有用的基因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散发性结直肠癌3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缺失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散发性结直肠癌(SCRC)3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缺失(LOH)发生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并对3号染色体上可能的SCRC相关基因进行初步定位。方法 用覆盖3号染色体的13个微卫星标记对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进行LOH扫描分析。结果 3号染色体至少有两个位点发生LOH者占39%(29/74),3p所选4个位点中至少有一个发生LOH者占37%(27/74),3q所选9个位点中至少有一个发生LOH者占53%(39/74)。整条染色体上以D3S1300(3q14.2)位点LOH率最高,达54%(23/43)。3qLOH在远端结直肠癌较近端高发,3q及D3S1300LOH阳性肿瘤多表现为浸润型生长和局部侵犯,并多发于大于50岁的老年患者。结论 3号染色体存在散在分布及区域性高频等位基因LOH,并与SCRC临床病理资料相关,提示其上SCRC相关基因的存在。高频LOH位点D3S1300的发现,提示3p14.2附近区域的FHIT基因可能作为肿瘤抑制基因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组织中染色体8p的杂合性丢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彬  周燕 《安徽医学》1999,20(6):8-9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8号染色体短臂杂合性丢失(LOH)的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210例乳腺癌组织中8p上9个及8q上1个座位DNA微卫星多态林记的杂合性丢失。结果:发现在8p11-21.3区域的LOH频率为35%~49%,8p23.1-ter区域的LOH频率为38%~43%,8p22的LOH频率为28%,8q上D8S285的LOH频率仅为24%。结论:研究提示在8p11-21.3及8p23.1-ter区域可能存在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候选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胰腺癌细胞基因组范围内的杂合性缺失(LOH),比较高加索人和日本人的异同。方法应用高密度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和分析软件,研究12种高加索人和8种日本人胰腺癌细胞株基因组范围内的LOH。结果每一种胰腺癌细胞基因组中都有不同程度的LOH,其中T3M-4细胞频率最高(54.5%);高加索人和日本人胰腺癌细胞株不同染色体臂出现LOH频率不同,高加索人中最常见的LOH是9p(12/12,100.0%),而日本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13q(7/8,87.5%)。高频率的(50%以上)共同的LOH出现在染色体臂3p,8p,9p,13q,17p,18q和22q。结论胰腺癌全基因组范围内出现多处LOH。不同种族LOH出现可能频率不同,高频率的杂合性缺失区域可能含有新抑癌基因,为今后胰腺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染色体片段的扩增与缺失,揭示这些异常改变与NSCLC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从NSCLC患者石蜡包埋肿瘤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以简并寡核苷酸引物PCR扩增并标记探针,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方法,检测染色体片段的扩增和缺失,分析其与NSCLC化疗疗效及其他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 样品扩增占96.12%,缺失占3.88%.扩增频率最高区段是19p13.1-13.3(15/34,44.12%),其次为9q12-q22(10/34,29.41%)、22q12-q13(10/34,29.41%)和Xq(11/34,32.35%);化疗敏感者染色体区段变异总数为188,化疗抗拒者染色体区带变异总数为452;化疗敏感与化疗抗拒染色体变异数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14p12-p13和19p扩增与化疗敏感相关(P<0.01);1q12-q22(P=0.005)、10q25-q26(P=0.029)、5p15.1-p15.3(P=0.039)、19q13.2-13.4(P=0.029)、20p11.2-p12(P=0.039)、21q22(P=0.016)和Xp21-p22.1(P=0.006)扩增与化疗抗拒密切相关.染色体异常改变与其他临床资料,包括术后较早复发转移和初诊晚期、病理分型、年龄、性别、临床分期(ⅢB和Ⅳ期)无相关性.结论 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的方法检测特异性染色体区段的扩增与缺失与以铂类为主的一线化疗疗效关系密切,有助于进一步确立与化疗敏感性相关的具体的功能基因,预测临床化疗疗效,实现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8p22、11p15、17p13三个染色体区的杂合性缺失(LOH)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从石蜡包埋的存档标本中选取34例肿瘤组织和其对应的自身正常对照组织,用PCR方法扩增位于此三个染色体区域的三个微卫星位点D8S136、D11S988、TP53,扩增产物用6%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色后进行LOH的判定。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ER、PR、P53和c-erB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34例乳腺癌中有12例(35.29%)D8S136位点发生LOH,D11S988和TP53两个位点分别发现5例(14.71%)LOH。D11S988和TP53两个位点的LOH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而D8S136发生LOH的肿瘤平均直径明显高于LOH阴性的肿瘤(P=0.0049)。结论:染色体8p22区域有较高的LOH发生率,位于此区域的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可能与乳腺癌的迅速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