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后处理是指在缺血发生后、长时间的再灌注之前,对心脏进行数次短暂的再灌注/缺血循环的处理方法.与缺血预适应一样,缺血后处理能减轻再灌注后心肌的损伤.由于缺血后处理可在心肌缺血发生后应用,所以比缺血预适应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后处理是指在缺血发生后、长时间的再灌注之前,对心脏进行数次短暂的再灌注/缺血循环的处理方法.与缺血预适应一样,缺血后处理能减轻再灌注后心肌的损伤.由于缺血后处理可在心肌缺血发生后应用,所以比缺血预适应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心肌缺血预适应及其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相似文献   

4.
心肌缺血后长时间的冠状动脉再灌注前对缺血心肌进行反复、短暂的再缺血干预,以减轻再灌注损伤,称为缺血后处理。它是缺血心脏有效的内源性保护现象,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坏死与功能障碍,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人们对其发生机理、信号通路以及潜在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已作了较多研究。现对缺血后处理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缝隙连接在大鼠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心肌缝隙连接在缺血预适应中的调控机制以及在预适应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30min的冠状动脉缺血和4h再灌注,根据是否使用缺血预适应、二氮嗪、18β-甘草次酸和5-羟基奎酸分为7组,即对照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缺血预适应组、缺血预适应和5-羟基奎酸合用组、二氮嗪组、二氮嗪和5-羟基奎酸合用组、甘草次酸组、甘草次酸和5-羟基奎酸合用组。测量各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梗死面积以及缝隙连接蛋白43的磷酸化和内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血预适应、二氮嗪、18β-甘草次酸能降低心肌梗死面积(P〈0.001),5-羟基奎酸可以阻断缺血预适应和二氮嗪的心肌保护作用(P〉0.05),但是对缝隙连接失耦联剂甘草次酸没有影响(P〈0.001)。缺血预适应和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二氮嗪能促进缝隙连接蛋白43磷酸化,抑制去磷酸化和内化(P〈0.001,P〈0.001),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阻断剂5-羟基奎酸能阻断该作用(P〉0.05,P〉0.0051)。结论缺血预适应通过开放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来调节缝隙连接蛋白43的磷酸化和内化,进而调控缝隙连接的化学转运,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6.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体条件下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可能的途径。方法建立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缺血预适应组。于再灌注末测定心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并测定心肌组织梗死面积。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预适应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血浆肌钙蛋白I及MDA的含量均降低(P<0.05),血浆SOD活性升高(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心肌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7.
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延迟性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源性缺血预适应(IPC)、特别是IPC的延迟性保护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最新IPC的延迟性保护作用--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缺血后处理减轻大鼠肥厚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心肌肥厚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方法通过腹主动脉结扎建立大鼠心肌肥厚模型,用Landendorff装置建立心肌肥厚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心肌肥厚大鼠离体缺血再灌注心脏左心室收缩压,冠状动脉流量,肌酸磷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释放,心肌梗死范围,心肌组织中蛋白激酶B/Akt(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的影响。结果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心脏左心室收缩压、冠状动脉流量显著高,冠状动脉循环流出液中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含量低,心肌梗死范围减小,心肌组织中磷酸化Akt(Ser473)、磷酸化GSK-3β(Set9)水平高,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能够抑制缺血后处理所致的磷酸化Akt(Ser473)、磷酸化GSK-3β(Set9)水平升高,但只能部分消除缺血后处理的心脏保护效应。结论缺血后处理能够减轻心肌肥厚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PI3K/Akt/GSK-3信号途径参与介导缺血后处理对离体缺血再灌注肥厚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心肌缺血预适应与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的发现使其成为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近 3 0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逐步阐明了这种现象发生的机制。本文综述了该现象研究的历史和最新进展 ,以及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细胞、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并阐述了其与心肌梗死、心肌顿抑和心律失常的临床关系 ,文章中也涉及到了最新的麻醉剂预适应和远隔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芬太尼后处理联合缺血后适应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坏死标志物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探讨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日本大耳白兔,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复灌120 min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动脉下仅穿线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直接恢复再灌注;缺血后适应组,缺血后适应后恢复再灌注;芬太尼后处理+缺血后适应组,缺血28 min给予芬太尼5μg· kg-1后处理,30 min予以缺血后适应.测定各组心肌坏死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Ⅰ浓度与肌酸激酶同工酶蛋白活力浓度)、计算心肌梗死面积及观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芬太尼后处理+缺血后适应组较缺血后适应组、缺血再灌注组外周血心肌肌钙蛋白Ⅰ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酶蛋白活力浓度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后适应组较缺血再灌注组外周血心肌肌钙蛋白Ⅰ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酶蛋白活力浓度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芬太尼后处理+缺血后适应组、缺血后适应组较缺血再灌注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0 vs.50%(4/4),P<0.05;12.5%(1/7)vs.50%(4/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芬太尼后处理联合心肌缺血后适应显著降低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肌钙蛋白Ⅰ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酶蛋白活力浓度,减少心肌梗死面积,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缺血后处理是在长时间缺血后再灌注早期对心脏进行数次短暂的再灌注/缺血处理的方法。它是缺血心脏有效的内源性保护现象,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坏死与功能障碍,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人们对其发生机理、信号通路以及潜在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已作了较多研究。现对缺血后处理的特征、心肌保护作用、分子机制以及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心肌缺血后适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缺血后适应是指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开始时进行短暂、重复的开通及再闭,随后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现就其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缺血后处理是保护心肌的一种新方法,其机制与抑制氧自由基堆积、抑制钙超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及激活再灌注损伤的补救激酶途径和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后适应对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研究发现,在冠状动脉再灌注开始时对冠脉进行几轮短暂、重复的再灌注/闭塞过程,随后恢复冠脉血流,即"缺血后适应",可明显保护心脏,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现就后适应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的药物后处理是否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与缺血后处理对比,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4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①假手术组;②缺血再灌注组;③缺血后处理组;④依达拉奉主动脉根部注射组(依达拉奉1组);⑤依达拉奉股静脉注射组(依达拉奉2组).进行心电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测定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丙二醛(MDA)活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采用伊文思蓝-TYC染色确定梗死及缺血的心肌范围.采用Western blot印迹检测心肌组织中Bax和Be1-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依达拉奉1组和依达拉奉2组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少,CK-MB、MDA的水平显著降低,SOD活力增加(P<0.05~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上述指标缺血后处理组、依达拉奉1组和依达拉奉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后处理组、依达拉奉1组心肌组织Be1-2蛋白表达分别是缺血再灌注组的1.8倍和1.7倍,Bax蛋白的表达分别是缺血再灌注组的0.52倍和0.54倍(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缺血的心肌,在再灌注前注射依达拉奉进行药物后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强度与机械性缺血后处理接近,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的能力以及降低凋亡指数(Bax/Bc1-2)是二者的共同机制;主动脉根部一冠状动脉注射途径给药的保护效果不差于静脉注射途径,可能是一种临床上适宜的药物后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心肌缺血后处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后处理是指心肌发生缺血后,在长时间的再灌注之前进行数次短暂再灌注/缺血的循环,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减轻再灌注损伤的方法,赵志清等首先在犬的在体缺血再灌模型中,发现缺血后处理可以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具有心肌保护作用,Galagudza等在鼠的离体缺血再灌模型中证实缺血后处理可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室颤动,有抗心律失常作用,Staat等在临床上证实了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缺血后处理的保护机制可能与氧自由基的生成减少、内源性活性物质的释放、膜通道功能状态的变化和蛋白激酶的活化有关,现就缺血后处理的发现、机理和临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The connexin 43 ( Cx43 ) proteins, which is the predominant protein that can form gap junctions and non- junctional hemichannels in ventricular myocardium, are central to the cardioprotection afforded by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 and mayb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 PC ) too. Recent studies showed that recruitment of Cx43 to the mitochondria in IP might play a role in the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that mediates IP. The localization of Cx43 at mitochondria appears to be important for the achieved cardioprotection and opens a new door for us to reveal the exact mechanisms of ischemia/reperfusion (I/R) injury and cardioprotection, and it might be new targets of pharmacological modulator to achieved cardioprot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