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4.5 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脑卒中严重程度及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8例.在基线时完善血化验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以胆红素为变量分析血清胆红素水平...  相似文献   

2.
王晓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512-2513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CISS分型应用价值,并比较其与TOAST分型的差异及意义.方法 2010年3月5日至2012年3月4日住院治疗的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由2位高年资主治医生盲法进行CISS分型及TOAST分型;对分型不一致患者交由全科讨论后确定;比较分析两种分型法各亚型的构成比、差异.结果 ①CISS分型各病因学亚型的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主动脉弓粥样硬化2例,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166例)168例(70%),穿支动脉疾病24例(10%),不确定病因型10例(4.2%),心源性脑卒中型36例(15%),其他病因型2例(0.8%).其中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根据其病因进一步分为: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共计82例(占49.4%),动脉到动脉栓塞共计59例(占35.5.%),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共计22例(占13.3%),混合型有3例(占1.8%).②TOAST分型各亚型按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共计120例(占50%),小动脉闭塞型共计51例(占20.1%),不明病因型共计33例(占13.9%),心源性栓塞型共计34例(占14.2%),其他明确病因型有2例(占0.8%).③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CISS及TOAST分型时,有68例(28.33%)患者的分型发生变化.结论 CISS分型与TOAST分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与TOAST分型相比,CISS分型在反映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面更准确,更有利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的亚型构成特点及其与OCSP分型的关系。方法连续登记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8例,比较TOAST分型和OCSP分型的特点。结果 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19例(32.34%),小动脉闭塞型和不明原因型各114例(30.98%),心源性19例(5.16%),其他2例(0.54%);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和不明原因型在OCSP亚型分布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表现为以腔隙综合征为主的多种临床表型。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和不明原因型是TOAST分型中的主要类型。OCSP分型不能提示病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及与TOAST分型和OCSP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4年11月该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0例(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10例(对照组),测量所有入选者血清IL-6水平,并观察其与TOAST分型和OCSP分型的关系。结果研究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型(CE)血清IL-6水平最高,其次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AT),然后为不明原因型(SUD),最少的为小动脉型(SAD),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OCSP分型:IL-6水平最高为完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其次为后循环梗死型(POCI),然后为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最少为腔隙性梗死型(LACI),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IL-6水平会出现改变,且不同TOAST分型和OCSP分型表达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亚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依据TOAST方法对缺血性卒中人群进行亚型分析,总结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病因学特征。方法 2002年7月至2003年2月因首发缺血性卒中在我科住院治疗患者300例,经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及其他病因学检查,依据TOAST分型标准确定每个患者所属亚型。结果 本组患者TOAST亚型的构成比例为:心源性脑栓塞12.3%,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40.0%,小动脉卒中31.3%,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5.0%,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11.4%。结论本组患者在不同性别之间,TOAST亚型构成比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本组患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所占比例高于其他4个亚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首次发病并在72 h之内入院的伴有2型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其进行TOAST分型并测定其血浆Hcy、hs-CRP,分析二者与TOAST分型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02例,TOAST分型中小动脉性卒中(SAO)最多(40%),其次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患者(34.3%),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最少(3.0%);血浆Hcy水平在LAA型中最高(P〈0.05);hs-CRP水平在LAA及SAO型中最高(P〈0.05)。对于2型糖尿病缺血性卒中的患者,Hcy(OR=1.472,95%CI:1.225-2.629)、hs-CRP(OR=1.841,95%CI:1.143-2.966)是LAA型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hs-CRP(OR=2.990,95%CI:1.175-7.639)是SAO型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以LAA及SAO为主,检测血Hcy、hs-CRP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分型。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卒中改良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该缺血性卒中改良分型(简称K-TOAST分型)的观察者间一致性以及各卒中亚型的比例,并与传统TOAST分型进行比较。方法 408例患者接受了前瞻性的全面脑血管检查,由2名神经内科医师独立进行了K-TOAST和TOAST分型,比较这两种分型的观察者间一致性及各亚型的构成比。结果 K-TOAST分型里比例最高的亚型是动脉粥样硬化型,其后是小动脉疾病、原因不明型、心源性栓塞型和其他病因型。传统TOAST分型分别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疾病、原因不明型、心源性栓塞型和其他病因型。新分型系统的观察者间一致性:Kappa值为0.83(P〈0.01)。结论 K-TOAST分型可减少原因不明型卒中患者数量,具有良好的观察者间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卒中改良的TOAST分型与OCSP分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2007年改良的TOAST分型与OCSP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2006-08-01-2007-08-01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17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2007年改良的TOAST分型及OCSP分型,分析两种分型的关系.结果 OCSP分型中完全前循环梗死、腔隙性梗死和部分前循环梗死在改良的TOAST各亚型间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完全前循环梗死的病因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显著高于其他病因(P<0.01),腔隙性梗死的病因中小血管病变显著高于其他病因(P<0.01),部分前循环梗死的病因中心源性栓塞显著高于其他病因(P<0.01).结论 OCSP分型能部分的提示病因,其中完全前循环梗死在排除心源性栓塞后可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可提示小血管病变.部分前循环梗死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及心源性栓塞的危险较高.后循环梗死病因多种多样,难以预测.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前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分型的方法颇多,其中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AST)亚型分类标准是国际上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标准,国内外应用较普遍。研究显示,TOAST分型法不仅是一种病因学分型方法,还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分层、治疗决策的选择、疾病预后等密切相关,因此对其深入性研究有着极为广泛、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进展的发生情况及不同TOAST分型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全面登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般特征、各种化验检查和影像检查结果。根据欧洲进展性卒中研究小组定义的进展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判定是否进展,依据相关临床资料进行TOAST病因分型。结果连续登记62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有569例(90.7%),127例为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率22.3%(127/569),其中大动脉型发生率35.6%(21/59)最高,小动脉型9.5%(21/222)最低,各型发生率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38.00,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22.3%,其中大动脉型发生率最高,各型发生率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重视对进展性脑卒中的早期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一医院脑血管科,温州325000目的:评价Adams等的TOAST分型法和SangWonHan等的新分型法的一致性,并研究用这两种分型法在中国卒中人群中诊断的各亚型的差异。方法:连续入选39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由一名神经科医生分别采用两种分型法在出院时进行病因分型,用χ2检验比较两种分型的各亚型比例的差异;同时,随机选取20例患者由两位神经科医生独立进行两种方法分型,采用Kappa分析评价研究者间的一致性。结果:(1)用TOAST分型法,两名医生对20例患者的病因分型有17例一致,K=0.78;采用SangWonHan新分型有18例一致,K=0.93。(2)TOAST分型的构成比:不明原因39.0%、小动脉闭塞29.6%、大动脉粥样硬化21.3%、心源性栓塞8.9%、其他明确病因1.3%;SangWonHan新分型的构成比: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44.6%、不明原因25.1%、小动脉闭塞23.3%、心源性栓塞5.8%、其他明确病因型1.3%。结论:这两种分型法的研究者间的一致性都较高;与TOAST分型相比,SangWonHan新分型法,一致性更高,不明原因型的比例更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的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确定诊断。依据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分型标准,确定患者的病因分型,并分析危险因素在不同TOAST分型中的分布特点。结果 TOAST分型中,以小动脉闭塞型(SAO)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4.16%、37.56%。危险因素方面,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是SAO和LAA中暴露率最高的,分别为LAA:高脂血症55例(74.32%),高血压46例(62.16%),糖尿病31例(41.89%);SAO:高血压62例(71.26%),糖尿病53例(60.92%),高脂血症36例(41.38%)。结论急性脑梗死的TOAST分型中,以SAO和LAA卒中所占比例较高,危险因素以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暴露率为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对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方法 2009年8月-2011年1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登记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2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依TOAST标准进行分型,分为5组(亚型),分别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LAA组)、心源性脑栓塞组(CE)、小动脉闭塞性卒中组(SVA组)、其他原因卒中组(SOE组)和不明原因卒中组(SUE组).检测各亚型的Fib水平,并分析LAA组Fib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构成中,最多为LAA组(42.2%),其次分别为SVA组(23.3%),CE组(18.8%)和SUE组(14.3%).与对照组(正常健康体检者)相比,急性缺血性卒中组Fib水平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各亚型中,LAA组的Fib水平最高,与其他亚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LAA组为研究对象,Fib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结论 血浆Fib的水平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临床上检测血浆Fib的水平,可以为急性脑卒中各亚型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钠肽与急性脑梗死改良TOAST分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20例脑梗死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人群测定血浆脑钠肽(BNP),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改良TOAST分型。发病第28天脑梗死患者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按照Barthel指数分为轻度依赖组、中度依赖组、重度依赖组。分析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BNP的差异,分析血浆BNP与改良TOAST分型的关系。分析轻度依赖组、中度依赖组、重度依赖组血浆BNP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血浆BN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按照改良TOAST分型,心源性脑栓塞(CE)型最高,其次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型、不明原因型(SUD)型,小动脉型(SAD)最低。在以Barthel指数分组中,重度依赖组血浆BNP最高,其次是中度依赖组、轻度依赖组。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BNP水平在改良TOAST分型的不同亚型中不同,说明脑梗死各亚型在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中存在差异,血浆BNP水平检测可协助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早期降压治疗对不同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脑卒中试验(TOAST)分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8月至2013年5月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泰安院区和肥城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发病48 h内伴有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非溶栓患者597例。依据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LAA)261例,心源性栓塞型卒中(CE)91例,小动脉闭塞型卒中(SAO)225例,其他类型20例。将各分型患者分别分为2组:LAA降压组(n=126)和LAA非降压组(n=135);CE降压组(n=46)和CE非降压组(n=45);SAO降压组(n=115)和SAO非降压组(n=110);其他类型降压组(n=7)和其他类型非降压组(n=13)。降压组24 h内降压10%~20%。观察患者出院后1年的死亡率、死亡/致残率及卒中复发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随访1年结果显示,在LAA、SAO和其他类型卒中分型中,降压组和非降压组患者1年后的死亡率、死亡/致残率及卒中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E分型中,降压组患者1年后的死亡/致残率显著低于非降压组(45.6%和66.7%,P0.05),但1年死亡率及卒中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降压治疗对LAA、SAO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结局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降低CE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1年死亡/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正>缺血性脑卒中准确的病因分型对指导临床治疗、基础研究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上公布的病因分型方法已有十余种,主要包括:哈佛脑卒中登记〔1〕、洛桑脑卒中登记(LSR)〔2〕、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脑卒中研究院(NINCDS)脑卒中数据库〔3〕、急性脑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4〕、英国南伦敦改良TOAST分型〔5〕、美国SSS-TOAST分型〔6〕、韩国改良TOAST分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卒中OCSP分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英国的一项大规模前瞻性社区卒中调查研究的分型能准确预测缺血性卒中病灶的部位和大小,可用于评估预后,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处理,该分型亚型的病因,病理生理均有差异,深入研究其神经化学、分子生物学变化并开展动物实验对阐明缺血性卒中的机制和临床处理的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除遵循一般治疗原则外,给予奥扎格雷钠针剂、丹参注射液和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进行分型,气虚血瘀型加黄芪注射液;痰热风扰型加痰热清注射液;内闭外脱型,闭证加醒脑静,脱证加参附或参麦注射液。治疗10d后观察两组疗效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经治疗10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优于对照组的70%(P<0.05),治疗组CRP下降至(16.76±8.83)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28±10.45)mg/L(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各病因学亚型的发病时间规律。方法 :记录发病7天之内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时间和发病状态,并于患者出院时进行TOAST病因学分型。以3小时为一个时间段共分为8个时间段,统计各亚型各时间段在剔除睡眠中发病的患者前后的发病例数,对各亚型的发病时间分布进行频数分布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结果 :剔除睡眠中发病的患者前,LAA、CE、SUD三型频数分布拟合优度的χ2分别为18.69、38.67、25.92,P均<0.01,发病频率最高时间段依次为:06:00~09:00和18:00~21:00、09:00~12:00和18:00~21:00、06:00~09:00和18:00~21:00;SAD型χ2为11.5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剔除睡眠中发病的患者后,LAA和CE型χ2分别为33.01、31.60,P均<0.01,发病频率最高时间段依次为:06:00~09:00和15:00~18:00、09:00~12:00和18:00~21:00;SAD和SUD型χ2为31.60、78.64,P均<0.01,发病频率最高时间段依次为:09:00~12:00和06:00~09:00。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四种病因学亚型发病时间均存在昼夜节律;LAA和CE型发病时间分布呈现双峰,SAD和SUD型发病时间分布呈现单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其病因学亚型及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登记入住我院神经内科并已确诊的ACI患者,按照2007年韩国改良的TOAST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其入院时及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以了解其短期预后;同时测定ACI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水平,分析hsCRP水平与ACI患者病因亚型及临床短期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80例ACI患者病因学亚型构成比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最多,其次为小动脉疾病(SAD)、不明原因卒中(SUE)、心源性栓塞(CE)、其他原因性卒中(SOD)。与脑梗死其他亚型比较,CE患者hsCRP水平、入院时NIHSS评分均显著升高,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 0 0)。hsCRP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 8 9,P=0.0 0 0),与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呈负相关(r=-0.324,P=0.000)。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与其病因学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并与其入院时病情轻重和出院时临床短期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