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卒中亚型脑梗死病人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与急性期神经功能改善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67例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TOAST标准对病人进行分型,比较不同亚型病人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比入院时与入院10 d后不同亚型间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及不同亚型病人间的死亡率。结果各亚型脑梗死病人间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心源性脑栓死(CE)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最高,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组,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UE)组次之,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AO)组最低,但与SU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SOE)组1例(未列入统计分析内);各亚型病人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E组缺损最为严重,SAO组程度最轻;入院10 d后各组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最低,SAO组改善程度最高。急性期以CE组(34.1%)的死亡率最高,其次为LAA组(6.3%),SAO组在急性期未观察到死亡病例,CE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卒中亚型的脑梗死病人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存在统计学意义,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此类病人预后评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其病因学亚型及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登记入住我院神经内科并已确诊的ACI患者,按照2007年韩国改良的TOAST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其入院时及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以了解其短期预后;同时测定ACI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水平,分析hsCRP水平与ACI患者病因亚型及临床短期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80例ACI患者病因学亚型构成比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最多,其次为小动脉疾病(SAD)、不明原因卒中(SUE)、心源性栓塞(CE)、其他原因性卒中(SOD)。与脑梗死其他亚型比较,CE患者hsCRP水平、入院时NIHSS评分均显著升高,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 0 0)。hsCRP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 8 9,P=0.0 0 0),与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呈负相关(r=-0.324,P=0.000)。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与其病因学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并与其入院时病情轻重和出院时临床短期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对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方法 2009年8月-2011年1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登记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2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依TOAST标准进行分型,分为5组(亚型),分别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LAA组)、心源性脑栓塞组(CE)、小动脉闭塞性卒中组(SVA组)、其他原因卒中组(SOE组)和不明原因卒中组(SUE组).检测各亚型的Fib水平,并分析LAA组Fib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构成中,最多为LAA组(42.2%),其次分别为SVA组(23.3%),CE组(18.8%)和SUE组(14.3%).与对照组(正常健康体检者)相比,急性缺血性卒中组Fib水平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各亚型中,LAA组的Fib水平最高,与其他亚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LAA组为研究对象,Fib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结论 血浆Fib的水平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临床上检测血浆Fib的水平,可以为急性脑卒中各亚型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Uoproteinase-2,MMP-2)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7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29例(37.66%),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23例(29.87%),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CE)13例(16.88%),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troke ofundemomtrated etiology,SUE)7例(9.09%),其他确定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troke ofother demonstrated etiology,SOE)5例(6.49%).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1inked immtm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24 h和7 d时血清MMP-2含量,并与42例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TOAST病因分型急性缺血性卒中组患者发病后24 h和7d血清MMP-2水平分别为(189.55±24.79)和(307.46±84.16)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9.76 ±10.32)ng/ml(P均<0.05).在TOAST各亚型中,SOE和SUE因例数过少未做分析;在其他各型中,LAA、SAO和CE组发病后24 h血清MMP-2水平分别为(218.60±13.42)、(175.21 ±9.92)和(167.26±9.7)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发病7d时分别为(404.75±10.30)、(293.18 ±10.91)和(211.81±11.14)ng/ml,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其中,以LAA组增高显著(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2水平增高,TOAST各亚型患者组MMP-2水平变化不同,LAA组升高最显著,支持脑梗死亚型的病因不同的论点,血清MMP-2在LAA型脑梗死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连续入选的421例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TOAST分类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共分为5个亚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73例)、心源性栓塞型(CE,39例)、小动脉闭塞型(SA().130例)、其他明确病因型(SOE,1例)和不明病因型(SUE,178例)。分析各亚型构成、相关危险因素及复发的关系。随访1年,记录终点事件。结果与其他各亚型比较,CE年龄高,男性比例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 1年复发率最高(33.3%)、SAO最低(6.9%);各亚型之间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TC、LDL-C、纤维蛋白原、血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OAST病因分型可以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与心源性栓塞(CE)型老年大血管闭塞(LVO)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7年6月我院卒中中心收治的年龄≥65岁的老年LVO脑卒中患者122例,经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证实为LVO,根据TOAST分型分为LAA组62例与CE组60例。比较2组患者入院及出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HS)评分,3个月良好预后、复发率及死亡率。结果 2组复发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AA组比较,CE组良好预后率明显升高(33.33%vs 17.74%,P=0.048),出院NIHSS评分明显降低[(10.50±1.24)分vs(11.83±1.53)分,P=0.001]。2组LVO闭塞部位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E型LVO脑卒中患者比较,老年LAA型LVO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较差,但两者复发率及死亡率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早期降压治疗对不同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脑卒中试验(TOAST)分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8月至2013年5月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泰安院区和肥城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发病48 h内伴有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非溶栓患者597例。依据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LAA)261例,心源性栓塞型卒中(CE)91例,小动脉闭塞型卒中(SAO)225例,其他类型20例。将各分型患者分别分为2组:LAA降压组(n=126)和LAA非降压组(n=135);CE降压组(n=46)和CE非降压组(n=45);SAO降压组(n=115)和SAO非降压组(n=110);其他类型降压组(n=7)和其他类型非降压组(n=13)。降压组24 h内降压10%~20%。观察患者出院后1年的死亡率、死亡/致残率及卒中复发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随访1年结果显示,在LAA、SAO和其他类型卒中分型中,降压组和非降压组患者1年后的死亡率、死亡/致残率及卒中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E分型中,降压组患者1年后的死亡/致残率显著低于非降压组(45.6%和66.7%,P0.05),但1年死亡率及卒中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降压治疗对LAA、SAO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结局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降低CE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1年死亡/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cyt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A-FABP)、脂联素(adip onectin,APN)及A-FABP/APN比值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及其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于发病24 h内入院且资料完整的AIS患者(AIS组),并选取同时期年龄、性别、体质指数与AIS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AIS组和对照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一般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A-FABP和APN水平.根据TOAST分型标准将AIS组患者进一步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CE)、其他原因明确的卒中(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SOE)以及原因不明性卒中(stroke of undetermined etiology,SUE).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因素与AIS及其亚型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A-FABP和APN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IS组血清A-FABP水平(P=0.017)和A-FABP/APN比值(P =0.002)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清APN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FABP水平[优势比(odds ratio,OR)1.4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1.07~1.93;P=0.009]和A-FABP/APN比值(OR 1.59,95%口1.10~2.34;P=0.002)增高以及APN水平降低(OR 0.36,95% CI 0.14~0.65;P=0.011)与AIS独立相关,且A-FABP/APN比值较二者单独时的相关性更好.LAA、SAO和CE组血清A-FABP水平和A-FABP/APN比值显著高于其他亚型组(P均<0.05),而APN水平则显著低于其他亚型组(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FABP水平和A-FABP/APN比值增高以及APN水平降低与LAA、SAO和CE独立相关,且A-FABP/APN比值较二者单独时的相关性更好.AIS组基线NIHSS评分与血清A-FAB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236,P=0.019),与血清APN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307,P=0.002),与血清A-FABP/APN比值的相关性高于A-FABP或APN(r=0.326,P=0.001).结论 血清A-FABP水平增高和APN水平降低可能作为AIS,特别是LAA、SAO和CE亚型AIS的新型危险因素,而且能反映AIS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及各TOAST亚型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2021年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轻中度AIS患者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替罗非班组,每组150例。按照TOAST分型将两组患者进一步分别分为小动脉闭塞型(SAO)、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其他已知原因型+不明原因型(其他)亚组,其中常规SAO亚组70例、常规LAA亚组45例、常规CE亚组30例、常规其他亚组5例,替罗非班SAO亚组60例、替罗非班LAA亚组51例、替罗非班CE亚组33例、替罗非班其他亚组6例。常规组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基础上予以常规治疗。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 h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常规组与替罗非班组及各常规亚组与替罗非班亚组入院时、治疗7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治疗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预后、安全性指标[颅内出血(IH)、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常规组与替罗非班组治疗7 d后NIHSS...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OAST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13年5月在解放军第九六○医院(泰安院区)、肥城市人民医院、东平县人民医院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非溶栓患者416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组168例,降压治疗82例,无降压治疗86例;心源性栓塞型(cardioembolism,CE)组84例,降压治疗43例,无降压治疗41例;小动脉闭塞型(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组144例,降压治疗74例,无降压治疗70例;其他病因明确型(10例)和病因不明型组(10例)样本数太少,未做统计学分析。观察患者出院后3个月全因病死率、死亡/致残率。结果LAA组、CE组和SAO组降压治疗患者治疗2周或出院时血压下降幅度明显高于无降压治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随访3个月,LAA组降压治疗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无降压治疗患者(13.4%vs 3.5%,P=0.041),CE组降压治疗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无降压治疗患者(14.0%vs 34.1%,P=0.030),SAO组降压治疗与无降压治疗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vs 2.9%,P=0.961)。LAA组、CE组和SAO组死亡/残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3%vs 39.5%,51.2%vs 70.7%,20.3%vs 20.0%,P>0.05)。结论LAA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有增加3个月病死率风险;CE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应避免血压维持在较高水平,降压治疗是获益的;SAO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未改变其3个月死亡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首次发病并在72 h之内入院的伴有2型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其进行TOAST分型并测定其血浆Hcy、hs-CRP,分析二者与TOAST分型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02例,TOAST分型中小动脉性卒中(SAO)最多(40%),其次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患者(34.3%),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最少(3.0%);血浆Hcy水平在LAA型中最高(P〈0.05);hs-CRP水平在LAA及SAO型中最高(P〈0.05)。对于2型糖尿病缺血性卒中的患者,Hcy(OR=1.472,95%CI:1.225-2.629)、hs-CRP(OR=1.841,95%CI:1.143-2.966)是LAA型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hs-CRP(OR=2.990,95%CI:1.175-7.639)是SAO型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以LAA及SAO为主,检测血Hcy、hs-CRP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分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确定诊断。依据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分型标准,确定患者的病因分型,并分析危险因素在不同TOAST分型中的分布特点。结果 TOAST分型中,以小动脉闭塞型(SAO)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4.16%、37.56%。危险因素方面,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是SAO和LAA中暴露率最高的,分别为LAA:高脂血症55例(74.32%),高血压46例(62.16%),糖尿病31例(41.89%);SAO:高血压62例(71.26%),糖尿病53例(60.92%),高脂血症36例(41.38%)。结论急性脑梗死的TOAST分型中,以SAO和LAA卒中所占比例较高,危险因素以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暴露率为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病因分型(TOAST分型)中各亚型的相关性。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72例作为病例组,按TOAST分型标准分为五种亚型,无神经系统疾病的同期住院择期手术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病例组不同亚型间及与对照组间Fg水平的差异。病例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根据分数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评价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明确血浆Fg水平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结果心源性脑栓塞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Fg水平高于小动脉卒中组、其他明确病因组、病因不明组及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Fg可作为心源性脑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的监测指标。重度神经功能损害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Fg水平明显升高,Fg可作为判断病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白蛋白比值(uric acid to albumin ratio, UAR)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及其严重程度和短期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9月至2022年8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根据TOAST病因学分型标准分为LAA和非LAA。对于LAA患者, 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进一步分为轻度卒中组(≤8分)和中重度卒中组(>8分), 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进一步分为转归良好组(≤2分)和转归不良组(>2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UAR与LAA及其严重程度和短期转归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UAR对LAA患者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4 17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男性2 751例(65.8%), 年龄(61.95±10.73)岁。LAA 2 000例(47.9%), 其中轻度卒中1 112例(55.6%),...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和Cyst-C)和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变化与脑梗死TOAST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15例为病例组,按照TOAST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型(SAO)、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型(OC)、不明原因性脑梗死型(UND),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Cyst-C和β2-MG浓度,并分析其在两组之间、病例组各亚型之间差异。结果病例组血清Cyst-C、β2-MG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血清Cyst-C与脑梗死相关(P0.05)。LAA型、CE型、SAO型血清Cyst-C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其中CE型升高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及UND型因病例数较少未作分析。LAA型、CE型、SAO型之间β2-MG差异无显著性(P0.05)。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血清Cyst-C水平与LAA型、CE型、SAO型均相关,且与CE型相关性最强(OR=8.98;95%CI 2.072-38.921)。结论血清Cyst-C、β2-MG的变化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血清Cyst-C在不同亚型脑梗死中浓度不同,在CE型升高最明显,对脑梗死的病因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医络病学辨证分型与西医TOAST分型及血管病变部位、侧支代偿分级的分布特征、对应关系,了解络病学辨证的可操作性。方法对25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及其中146例大动脉病变者进行络病学辨证分型、TOAST分型、影像学分析大血管病变部位及侧支代偿分级,分析分布特征、络病学辨证分型与各观察指标分布的差异性和一致性。结果 25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络病学分型与TOAST分型分布方面,脑络瘀阻证以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O)为主,占90.17%(46/51);热毒滞络证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为主,占40.00%(26/65)、心源性脑栓塞(CE)占40.00%(26/56);脑络瘀塞证包含CE 45.45%(20/44)、LAA 27.27%(12/44)为主。脑络失荣证包括LAA 64.00%(48/75)及SAO34.67%(26/75)。脑络瘀阻证与SAO分布具有一定的一致性(Kappa=0.49)。146例大动脉病变病人,各证型在TOAST分型方面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A与脑络失荣证分布具有一定一致性(Kappa=0.41)。在病变血管方面,各证型与病变血管部位总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差(Kappa0.40)。侧支代偿分级方面,脑络瘀塞证以一级代偿12例(36.36%)和二级代偿12例(36.36%)为主;而热毒滞络证无代偿或代偿极差者为27例(52.94%);热毒滞络证与无代偿或代偿极差者分布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Kappa=0.44)。脑络失荣证则各级代偿均有,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络病学辨证分型与部分TOAST分型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同一TOAST分型中包含不同的中医络病学病机,其差异性与血管病变部位无关,热毒滞络证与侧支代偿差异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其病因学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连续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病例组)以及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以及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高半胱氨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p(a)浓度.病例组根据TOAST病因学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小动脉闭塞(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CE),并排除其他明确病因和病因不明的患者.对病例组和对照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血清Lp(a)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其病因学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214例缺血性卒中组患者,其中LAA 97例(45.33%),SAO 64例(29.91%),CE 53例(24.77%);对照组118例.病例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和饮酒的比例以及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p(a)、纤维蛋白原、高半胱氨酸水平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和性别后,Lp(a)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2.01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73~3.092;P=0.036];LAA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OR 3.353,95%CI 1.714~6.558;P<0.001)、收缩压(OR 2.786,95%CI 1.136~5.538;P=0.016)、高半胱氨酸(OR 1.108,95%CI 1.031~2.191;P=0.005)、总胆固醇(OR 2.169,95%CI 1.599~4.943;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 2.782,95%CI 1.093~5.238;P=0.024)和Lp(a)(OR 3.072,95%CI 1.907~8.064;P=0.001),SAO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OR 7.042,95%CI 3.189~25.55;P<0.001)、糖尿病(OR 5.162,95%CI 2.372~11.23;P<0.001)、纤维蛋白原(OR 1.667,95%CI 1.434~2.025;P=0.045)和高半胱氨酸(OR 1.967,95%CI 1.859~1.995;P=0.036),CE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心房颤动(OR 13.340,95%CI 4.637~39.20;P<0.001)、纤维蛋白原(OR 2.365,95%CI 1.147~4.904;P=0.029)和Lp(a)(OR 1.656,95%CI 1.996~3.001;P=0.035).结论 Lp(a)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血清生物学标记物.不同卒中病因学亚型之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差异,Lp(a)与LAA和CE独立相关,但与SAO无独立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3例(病例组),按照TOAST分型,小动脉闭塞性(SAA)44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39例,心源性脑栓塞(CE)27例,其他原因(SOE)17例,原因不明(SUE)36例。病例组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标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0mm为正常,23例,IMT≥1.0mm为增厚,39例,局部IMT>1.2mm并突向管腔为斑块形成,101例;又根据斑块稳定性分为稳定斑块86例,不稳定斑块77例。同期选择我院门诊健康体检者156例(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2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不同TOAST分型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结果病例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3.66±6.11)μmol/L vs(10.25±5.13)μmol/L,P<0.05]。LAA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NIHSS评分明显高于SAA、CE、SOE、SUE患者(P<0.05)。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比(r=0.765,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IMT正常患者[(23.59±3.65)μmol/L、(27.64±2.13)μmol/L vs (19.68±2.13)μmol/L,P<0.05],且斑块形成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内膜增厚患者(P<0.05)。不稳定斑块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26.28±3.49)μmol/L vs(22.39±4.84)μmol/L,P<0.05]。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同型半胱氨酸和NIHSS评分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急性脑梗死LAA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损伤密切相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及稳定性相关,可作为临床上检测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的敏感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TOAST分型的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胱抑素C(Cys-C)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接受治疗的8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依据TOAST分型标准分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25例;小动脉性闭塞性脑卒中(SAO)28例;心源性栓塞(CE)7例;不明原因性脑卒中(SUE)18例;其他原因所致脑卒中(SOE)4例。此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受试者42例(排除心脑血管疾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等〕和血清内Cys-C、Hcy以及hs-CRP指标的水平及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患者的Cys-C、Hcy以及hs-CRP指标的水平。结果脑梗死和正常对照组性别、年龄、BMI、空腹血糖、高血压及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血清内Cys-C、Hcy以及hs-CRP指标的水平明显比正常对照组高(P<0.01)。不同TOAST分型患者Cys-C、Hcy以及hs-CRP水平各不相同,且为LAA组水平最高,CE及SOE组水平较低。结论联合测定血清Cys-C、Hcy以及hsCRP指标水平,对探讨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机制以及评估其病因分类均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CISS分型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40例,由科内两位副主任医师进行盲法CISS分型及TOAST分型,对分型不一致的患者交由全科讨论后确定.比较两种分型法各亚型的构成比、差异.结果 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比例高于TOAST分型(P<0.05).两种分型法共有155例(45.6%)患者的分型发生变化,其中CISS分型中LAA增加79例,分别来自TOAST分型中的小动脉闭塞型(SAO) 41例,不明病因型(SUE) 34例,心源性栓塞型(CE)4例.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分型的构成比例依次为: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116例(47.9%),动脉到动脉栓塞52例(21.5%),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51例(21.1%),混合机制23例(9.5%).结论 CISS分型与TOAST分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与TOAST分型相比,CISS分型在反映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面更准确,更有利于疾病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