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小续命汤对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9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续命汤。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评价,并对安全性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有降低趋势,治疗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续命汤能有效改善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对中医证候的缓解亦有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拟芪参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气虚血瘀兼水湿停滞型缺血性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芪参通络汤口服,疗程为14d。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4d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0%,优于对照组的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4d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1.0%,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但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自拟芪参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能更好地提高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加味补阳还五汤防治脑卒中后遗症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后遗症的防治效应。方法将70例中风康复期或后遗症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常规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加味补阳还五汤,每日1剂,水煎服2次,8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分级和中医证候疗效分级的影响。结果加味补阳还五汤可显著抑制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值的增加、改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分级和中医证候疗效分级(P<0.05)。结论常规内科治疗并加服加味补阳还五汤可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后遗症,加味补阳还五汤可作为临床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脑欣胶囊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属中医气滞血瘀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方法,选择符合西医诊断的急性脑梗死及中医辨证气滞血瘀证的患者5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口服血脑欣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次20 mg,每日3次.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结束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及中医证候的变化.结果 治疗结束时,治疗组NDS(6.73分)明显较对照组(10.00分)降低(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21%,两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脑欣胶囊通过调节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证候,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中风恢复期病人中医证候、肌痉挛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针灸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条件的中风恢复期病人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温针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配合康复治疗,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4周。采用中医证候积分、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得分(ADL)分别评定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上肢肌肉痉挛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变化,评定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评分、CSS评分等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瘀证及气虚证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改良Ashworth及C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A评分、ADL得分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中风恢复期病人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改善病人中医证候,减轻肌痉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增强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联合参麦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体液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3 d.观察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S100B蛋白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CRP、TNF-α、血清S100B蛋白、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灯盏花素联合参麦注射液能抑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炎症反应,改善中风患者临床症状,有利于促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这提示益气活血法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黄角颗粒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9例符合条件的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角颗粒治疗,在入院第1天,治疗后第4天、第8天采用颅脑CT测量,依据多田氏公式计算两组患者脑血肿量的大小和血肿周围低密度容积的大小;并进行中医证候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结果入院第1天,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量大小及血肿周围低密度容积大小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天、第8天,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量大小及血肿周围低密度容积的大小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黄角颗粒治疗脑出血无论在减轻血肿周围低密度容积、脑血肿方面,还是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豁痰祛瘀通络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66例急性缺血性中风辨证为痰瘀阻络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豁痰祛瘀通络方法治疗,连续观察14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降低(P〈0.01),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豁痰祛瘀通络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气虚血瘀型、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血液炎症因子、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 92例急性脑梗死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人随机分为气虚血瘀组30例、风痰瘀阻组32例、对照组30例。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前两组加服芪参益气滴丸0.5 g,每日3次,疗程14 d。在治疗前后观察3组病人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风痰瘀阻组、气虚血瘀组IL-6、TNF-α、hs-CRP浓度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5),风痰瘀阻组、气虚血瘀组NIHSS分值、CSS分值、中医证候积分分值较对照组下降(P0.05),且风痰瘀阻组、气虚血瘀组ADL分值较对照组增加(P0.05);风痰瘀阻组、气虚血瘀组总有效率(71.87%与76.87%)较对照组(60.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方面优于风痰瘀阻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证型属于风痰瘀阻、气虚血瘀的病人,在内科常规疗法基础上加服芪参益气滴丸能进一步降低病人炎症反应,有利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一步好转,促进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扶正固元法干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72例患者分别纳入至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服扶正固元方,2W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观察NIHSS评分、Barthel指数、MRS、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疗效分级评定以及中医症状记分和综合疗效指数与缺血性中风发病相关因素相关性的判定。结果与对照组2W后、3m后分别进行比较,干预组NIHSS评分与MRS降低、Barthel指数与中医症状记分增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疗效评定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干预组较对照组显愈率与有效率显著提高(P〈O.01);且经统计分析,疗效指数与年龄、伴发病积分、既往史积分呈负相关,与病程、中医证候疗效指数无相关性关系。结论扶正固元方具有能够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作用,临床疗效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益髓活络膏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及Brunnstrom锻炼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髓活络膏。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改善疗效、中医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改善疗效总有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的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5天、第30天、第45天,观察组C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益髓活络膏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病人安全有效,可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开窍法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血脂和血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疗法,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益气活血开窍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行为能力评分、血脂及血黏度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行为能力评分明显降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全血高切黏度、全面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行为能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G、TC、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开窍法可调节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血脂代谢,降低血黏度,提高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生活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养心氏片联合舍曲林治疗脑梗死后抑郁(PCI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山东省东阿县中医医院就诊的PCID伴抑郁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舍曲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养心氏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变化,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抑郁疗效。结果治疗组抑郁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12周后,两组C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心氏片联合舍曲林治疗可显著改善PCID病人C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HAMD评分,有利于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与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并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88例糖尿病并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把88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应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中医治疗。两组患者以3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初步观察与分析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血脂等水平。结果中医证候评分,观察组患者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各项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与日常生活能力等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降低血糖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降低甘油三脂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并脑梗塞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和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效降低甘油三脂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疗效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探讨益气化瘀法与化疗联合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晚期NSCLC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常规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益气化瘀法治疗。均治疗2 w。评价两组实体肿瘤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和生活质量QLQ-C43评分及一年生存率、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中位生存期(MST)。结果观察组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和QLQ-C43评分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QLQ-C43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一年生存率、PFS和MS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化瘀法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NSCLC疗效较为显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开窍醒神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S100B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对症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开窍醒神法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后观察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生活能力、S100B蛋白、VEGF表达及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74.55%(P0.05);治疗后观察组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肢体麻木、口舌歪斜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100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窍醒神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明确,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控S100B蛋白及VEGF表达、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风Ⅱ号方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中风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中风Ⅱ号方,对照组服用叶酸及弥可保,疗程均为14d。结果两组治疗后Hcy均有下降(P<0.05或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Ⅱ号方干预同型半胱氨酸与叶酸及弥可保的治疗效果相当,但中风Ⅱ号方对中医证候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天红口服液治疗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对入选病例60例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病人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治疗组用天红口服液结合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疗程结束后进行脑血流量(CBF)测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明显改善(P<0.01),CBF增加(P<0.01).结论天红口服液能改善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病人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其中医临床证候,可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毒解温通方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病人神经细胞凋亡及血管内皮新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16例,所有病人中医辨证分型均为气虚血瘀证。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毒解温通方治疗。比较两组细胞凋亡因子、血管内皮新生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中医证候积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定的有效率、神经功能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水平、Barthel指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水平高于治疗前,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可溶性细胞凋亡因子(sFas)、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定的总有效率为86.21%,高于对照组的7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总有效率为91.38%,高于对照组的75.86...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炎症反应的角度,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在本病急性期治疗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64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和血必净注射液。疗程均为3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IL-6、TNF-α、hs-CRP、WBC、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反应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黄芪注射液联合血必净注射液能够抑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炎症反应从而减少继发性脑损伤,改善临床症状,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