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血脑欣胶囊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属中医气滞血瘀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方法,选择符合西医诊断的急性脑梗死及中医辨证气滞血瘀证的患者5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口服血脑欣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次20 mg,每日3次.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结束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及中医证候的变化.结果 治疗结束时,治疗组NDS(6.73分)明显较对照组(10.00分)降低(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21%,两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脑欣胶囊通过调节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证候,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清热化瘀Ⅱ号方对脑缺血预处理再灌注后大鼠脑内微管相关蛋白1B(MAP1B)的影响,探讨其对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12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30只)、脑缺血再灌注组(30只)、脑缺血预处理组(30只)、清热化瘀Ⅱ号方组(3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每组按照再灌注后3 h、6 h、12 h、24 h、48 h 5个时间点平均分为5个亚组,采用二次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模型,用RT-PCR法检测各时间点MAP1B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有MAP1B mRNA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再灌注组在12 h时缺血侧海马区MAP1B mRNA表达至高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明显升高(P<0.01);与脑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脑缺血预处理组在12 h、24 h、48 h时表达均有明显的升高(P<0.01);与脑缺血预处理组相比,清热化瘀Ⅱ方组在48 h时表达水平进一步增高(P<0.05).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上调MAP1B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而清热化瘀Ⅱ号联合缺血预处理进一步增强其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豁痰祛瘀通络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66例急性缺血性中风辨证为痰瘀阻络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豁痰祛瘀通络方法治疗,连续观察14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降低(P〈0.01),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豁痰祛瘀通络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4.
急性缺血中风阴阳类证证候分级阈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中风病临床证候分布规律,初步制定证候分级诊断量化标准。方法采用文献调研、自制临床证候信息采集表、运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频数归一化权重及参考值范围制定方法。结果1252例急性缺血中风病病人临床主要证候及证候诊断阈值分别为:火热证占43.7%,诊断阈值≥3分;阴虚证占19.1%,诊断阈值≥3分;气虚证占33.7%,诊断阈值≥0分。结论初步制定急性缺血中风病证候四诊指标权重、证候诊断阈值以及辨证分型分级标准,可供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之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清热化瘀中药对急性肝衰竭(acuteliver failure,ALF)模型大鼠肝功能及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N)单次腹腔注射构建ALF大鼠模型,125只SD大鼠以是否接受造模和药物干预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复方甘草酸苷组和清热化瘀中药组;每组再以36、96h两个时间点继续随机分为1、2两个亚组,共8组,其中亚组1用于造模后36h取血及肝组织标本,亚组2用于观察96h内大鼠的生存率.以全自动生化分析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和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全自动血凝分析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常规HE染色作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模型组、复方甘草酸苷组及清热化瘀中药组估计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4.6、71.9、83.3h;log-rank检验提示清热化瘀中药组累积生存率高于模型组(2=4.428,P<0.05).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清热化瘀中药组和复方甘草酸苷组血清ALT、AST、TBIL及血浆P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清热化瘀中药组低于复方甘草酸苷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清热化瘀中药组和复方甘草酸苷组在血清ALB和CHE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清热化瘀中药组高于复方甘草酸苷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清热化瘀中药组和复方甘草酸苷组肝组织损伤程度积分明显下降(1.84±0.13,2.85±0.20vs3.56±0.24,均P<0.01),清热化瘀中药组低于复方甘草酸苷组(P<0.01).结论:清热化瘀中药可显著减轻D-GalN诱导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的损伤,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病理并降低ALF模型大鼠的病死率、延长生存期,对ALF患者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睡眠障碍伴焦虑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根据患者焦虑状况,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睡眠障碍伴焦虑组(20例)和睡眠障碍不伴焦虑组(60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评估,采用"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证候评分。结果睡眠障碍伴焦虑组睡眠紊乱、日间功能障碍和PSQI总分的分值均高于不伴焦虑组(P0.05或P0.01)。睡眠障碍伴焦虑组火热证候和阴虚阳亢证候得分高于不伴焦虑组(P0.05或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后睡眠障碍伴焦虑患者与不伴焦虑患者相比,其睡眠质量差,睡眠紊乱和日间功能障碍明显,其火热证候和阴虚阳亢证候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3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中医证候。方法临床系统采集3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运用SPSS 11.5软件,进行多元统计主因子提取、系统聚类。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中医证候以风阳上扰(型)兼督脉不利、或气郁血瘀;气虚血瘀(型)兼瘀热内盛;肝肾阴亏(型)兼痰湿内滞;痰浊上蒙(型)兼气虚血瘀四大证型为主。结论将多元统计主因子提取、系统聚类方法结合应用,可较好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归类分析,有益于揭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缺血性心力衰竭常见中医证候要素、证候分型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8例IHF患者临床资料,总结中医证候特点,运用医学统计方法,分析中医证候与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心功能指标及N端前脑钠素(NT-proBNP)的相关性。结果证候要素、证候分型不同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虚、水饮证、心肾阳虚型、阳虚水泛型左室射血分数(LVEF)<50%,与其他证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NT-proBNP高于其他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与心功能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拟芪参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气虚血瘀兼水湿停滞型缺血性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芪参通络汤口服,疗程为14d。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4d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0%,优于对照组的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4d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1.0%,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但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自拟芪参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能更好地提高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的Barthel指数(BI)评分、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4例,随机分为西医综合治疗组和中西医综合治疗组,每组42例。西医综合治疗组在脑卒中单元接受西医综合方案,中西医综合治疗组在脑卒中单元中接受中西医综合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BI指数评分、NIHSS评分及血液流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BI指数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后两组比较,中西医综合治疗组BI指数评分明显高于西医综合治疗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的两组之间比较,中西医综合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西医综合治疗组(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治疗后两组比较,中西医综合治疗组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西医综合治疗组(P<0.05)。结论中医中药在治疗脑卒中方面不仅具有手法多样、价格低廉、操作简单,而且其独特的疗效机制是多面的,可显著提高BI指数评分,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调节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3例经过肝脏大体形态学确诊的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Ishak组织学评分与其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3例研究对象的肝组织Ishak组织学评分及与其中医诊断资料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①证候分布特点为:肝气郁结(60.87%),湿热蕴结(21.74%),水湿内阻(13.04%),瘀血阻络(4.35%).②从Ishak炎症坏死的评分值(反映炎症坏死的情况)看,分级A、分级B评分值在湿热蕴结证候中最高,在瘀血阻络、肝气郁结证、水湿内阻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分级C评分值在湿热蕴结证候中最高,在水湿内阻、肝气郁结、瘀血阻络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分级D评分值在湿热蕴结证候中最高,在瘀血阻络、肝气郁结、水温内阻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分级总评分值在湿热蕴结证候中最高,在瘀血阻络、肝气郁结、水湿内阻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③分期总评分值在瘀血阻络证候中最高,在水湿内阻、湿热蕴结、肝气郁结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无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及无证可辨.结论:在该23例患者中,我们初步发现:①中医证候分布以肝气郁结、湿热蕴结为主,正虚尚不明显,相应的肝脏炎症程度评分较低,而湿热蕴结型的炎症程度评分相对偏高;②此组患者肝组织形态学活检诊断肝硬化存在一定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脉Ⅱ号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分级、超微结构的影响,为脑脉Ⅱ号治疗脑出血,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04只大鼠随机分为13组(均n=8)。除正常组外,均用Ⅶ-S型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模型组、脑血康组和脑脉Ⅱ号组大鼠于造模后24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分级评定。除正常组于术后6h检测相关指标外,其余3组分别于术后6、24h、3、7d(均n=8)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造模后24h神经功能缺损分级评定,脑脉Ⅱ号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电镜示在观察的各时点,脑脉Ⅱ号组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较其他组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脑脉Ⅱ号可明显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分级及超微结构损害,促进神经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13.
<正>脑卒中是由大脑动脉供血不足、闭塞或出血导致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属于中医范畴类的“中风”,西医学将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IS)和出血性脑卒中,前者约占总数的87%,已成为全球第2大死亡原因和第3大致残因素[1]。IS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2007~2017年全球范围内IS实际死亡人数增加了7.7%[2]。目前针对IS治疗主要采取静脉溶栓和介入治疗,部分患者仍会留下一定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瘫痪、言语不利、吞咽障碍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对于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404例患者分别用中西医结合综合(试验组199例)和西医加中药安慰剂(对照组205例)治疗。在28d、3个月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rve functional failure,NF)、愈显率的比较,在14、21、28d进行中医证候评分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治疗后28d及3个月后随访,NF评分的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28d后愈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后愈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14、21d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较对照组的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8d,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能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NF评分、提高随访愈显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证候的疗效。方法从证候学的研究角度出发,运用十一·五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制定的证候要素判定及评价量表对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证候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出血性中风发病后,内火、痰湿、内风占主要方面,其次为血瘀、气虚及阴虚;第2周时,内风证候得到了明显改善,痰湿、内风证候也有下降的趋势。治疗期:第2、4周中风病证候要素中内火、痰湿评价评分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内风、血瘀、气虚、阴虚评价评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第3、6个月中风病证候要素中痰湿评价评分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中风病证候要素内风、内火、血瘀、气虚、阴虚评价评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显示出了治疗出血性中风的证候学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旨在探讨早期生长反应因子3基因(EGR3)rs11136094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IS)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病例组774例IS患者、对照组793例健康体检人群。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对I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运用MassarraySNP基因分型实验技术进行基因分型。运用PLINK软件和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校正年龄、性别后,EGR3基因rs11136094多态性与IS风证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加性模型:OR(95%CI)=0.82(0.68~0.99),P=0.041;隐性模型:OR(95%CI)=0.67(0.49~0.91),P=0.010;EGR3基因rs11136094多态性与IS风证评分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隐性模型:β(95%CI)=-0.81(-1.49~-0.13),P=0.019];rs11136094多态性与IS风证患者的血小板(PLT)水平显著相关[隐性模型:β=(95%CI)=24.68(4.37~44.99),P=0.018]。结论 EGR3基因rs11136094遗传多态性可能影响IS风证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RNKL1基因rs16981448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缺血性脑卒中(IS)及其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774例IS患者、793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使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IS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Massarray基因分型技术进行基因分型,运用PLINK软件进行遗传关联统计分析。结果 CRNKL1基因rs16981448多态性与IS发生风险显著相关(加性模型、显性模型),且与IS痰证(加性模型、显性模型)、血瘀证(加性模型、显性模型)及气虚证(加性模型、显性模型)发生风险显著相关(P<0.05,P<0.01)。另外,rs16981448多态性与IS患者尿酸(UA,显性模型)、同型半胱氨酸(Hcy,加性模型、显性模型)、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加性模型、显性模型)和三酰甘油(TG,加性模型、显性模型)具有统计学关联。结论 CRNKL1基因rs16981448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IS常见危险因素(UA、Hcy及血脂代谢)而影响IS痰证、血瘀证和气虚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痛风为临床常见且高发的代谢性疾病之一,关节、肾脏等沉积尿酸盐为其致病主因,但多数患者早期并无典型症状.青岛地区痛风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依据王琦教授中医体质理论通过对238例痛风患者的临床观察,调查痛风患者的体质分型及中医证候,以期发现青岛地区痛风发病特点与中医体质及证候分布规律,并将其运用于痛风的防治中,为青岛地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中医证候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对333例住院EH患者行中医辨证和身高、体重测定,并计算BMI。333例EH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9组,另外根据虚实辨证及夹痰、夹瘀辨证原则进行辨证分组。结果333例EH患者证候分布如下:阴虚阳亢证26例(7.8%),气虚痰浊证13例(3.9%),气虚血瘀证52例(15.6%),气阴两虚证20例(6.0%),痰瘀互阻证30例(9.0%)、气阴两虚,痰浊蕴阻证19例(5.7%)、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74例(22.2%),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61例(18.3%),气虚痰浊、瘀血阻络证38例(11.4%);根据虚实辨证将333例EH患者分为单纯虚证、单纯实证、虚实夹杂证3组,其中单纯虚证(气阴两虚证)与单纯实证(痰瘀互阻证)高血压患者的BMI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夹痰、夹瘀不同将333例EH患者分为夹痰证、夹瘀证、夹痰夹瘀证、非夹痰夹瘀证4组,夹痰夹瘀证高血压患者BMI水平较夹瘀证和非夹痰夹瘀证增大P〈0.05或P〈0.01),夹痰证患者BMI水平较夹瘀证增高P〈0.05)。结论EH患者痰证的存在可能是影响BMI水平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EH合并肥胖的患者需要结合中医辨证采用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治风化痰等方法协助减轻体重、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益气复元合剂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两组均采用中西结合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采用益气复元合剂配合治疗。所有病人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并做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25%,显效率76.25%;对照组总有效率76.25%,显效率43.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益气复元合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