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CTA、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方法,对3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及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单独或联合检查。单独检查CTA、MRA或DSA的患者分别为203例、12例及88例,CTA DSA联合检查为11例,CTA MRA联合检查为4例,检测出的颅内动脉瘤均经手术证实;对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 DSA联合检查,并对CTA、MRA、DS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CTA、DSA检查单独确诊的动脉瘤分别为203个和88个,与术中结果相一致。仅行MRA检查的12例患者,其中10例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1例术前MRA诊断为右侧大脑中动脉瘤,术中证实为右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例术前MRA正常,术中证实为巨大前交通动脉瘤。10例先行CT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经DS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1例DSA检查正常,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4例行MR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另有1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 DSA检查均未见动脉瘤及其他脑血管病征象。CTA、MR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与手术相比较)分别为100%、87.5%、98.9%。结论 CTA可以作为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MRA可以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但其检出率低于CTA、DSA。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对136例经头颅CT、腰椎穿刺和临床诊断为SAH的患者,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首次造影阴性结果的患者均进行2次DSA检查,对所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DSA检查正常者38例(27.9%),阳性者98例(72.1%),阳性患者中颅内动脉瘤72例(73.5%)、颅内血管畸形23例(23.5%)、动脉炎3例;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为自发性SAH的主要病因。结论DSA检查是SAH病因诊断最有效的方法,并能为治疗提供可靠解剖形态依据。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成像技术在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脑血管成像检查方法CTA、MRA和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中诊断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4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DSA检查的同时行CTA或MRA检查 ,其中CTA检查2 3例 ,MRA检查 17例 ,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DSA检查共检出动脉瘤 2 5个 ,CTA和MRA共漏诊其中的 8个动脉瘤 ;CTA检出DSA漏诊的 2个动脉瘤 ;所有脑血管成像检查中漏诊的 10个动脉瘤中有 8个其直径小于 3mm。结论 DSA是诊断动脉瘤的最佳检查方法 ;非侵入性检查方法CTA和MRA是DSA的重要补充检查手段 ;小动脉瘤 (直径≤ 3mm)容易被漏诊。  相似文献   

4.
2002~2006年,我们共收治23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现将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实施3D-CTA和3D-DSA检查,观察其临床效果,探究3D-CTA和3D-DSA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 从来我院诊治的2016年1月-2017年10月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均进行3D-CTA和3D-DSA检查。结果 在本研究中90例患者中,3D-CTA发现有9例阴性、71例颅内动脉瘤、3例烟雾病、5例动静脉畸形、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3D-DSA发现有3例阴性、74例颅内动脉瘤、4例烟雾病、6例动静脉畸形、3例硬脑膜动静脉瘘。3D-CTA结果阴性病例而进行DSA检查为阳性的病例为:3例基底动脉动脉瘤、1例小脑动静脉畸形、1例侧窦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3D-CTA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阳性率为90.00%低于3D-DSA阳性率(96.67%)(χ~2=11.632, P0.05);在本研究中74例颅内动脉瘤进行3D-DSA检查动脉瘤有96个,具有65例单发动脉瘤的患者,9例多发动脉瘤患者;3D-CTA动脉瘤有87个,有9个漏诊,漏诊的动脉瘤都是夹层动脉瘤和微小动脉瘤。3D-CTA动脉瘤的检出率为100%高于3D-DSA(90.63%)(χ~2=13.245, P0.05)。结论 3D-CTA和3D-DSA都可以准确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但是3D-DSA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阳性率较高,有效降低颅内动脉瘤的漏诊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病因诊断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年发病率为6/10万。再出血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要杜绝再出血,关键是早期明确SAH的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随着CT技术的不断成熟,CT血管造影(CTA)在SAH早期病因诊断上逐渐体现出其准确率高、安全性好的优势。2007年-2009年我院对32例早期SAH患者进行了CTA检查,同时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作为对比。  相似文献   

7.
2002-2006年,我们共收治23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现将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刘伟民  黄政  杨晓武  陈薇 《山东医药》2010,50(26):73-7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CT或腰穿检查确诊的74例SAH患者的DSA检查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74例患者首次DSA检查发现病变者58例,其中颅内动脉瘤43例、动静脉畸形12例、烟雾病3例。首次DSA检查未发现病变的16例治疗3个月后复查DSA仍为阴性,其中9例颅脑CT扫描显示出血性高密度影主要局限于脚间池、环池和四叠体池。结论 DSA检查可发现大多数SAH的病因,其在SAH的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诊治策略及疗效. 方法 68例60岁以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共发现颅内动脉瘤72个,47例患者(59个动脉瘤)接受栓塞治疗,6例患者(6个动脉瘤)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夹闭,7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结果 57个动脉瘤被成功栓塞,技术成功率为96.6%,其中致密栓塞40个(占70.2%),不完全栓塞17个(占29.8%);47例患者中,出院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良好39例(占83.0%),较差7例(占14.9%),死亡1例. 结论 对于老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特别是存在颅内动脉瘤者,积极的干预措施如血管内栓塞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朴健民  邬巍  徐宁  罗祺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594-4596
随着CTA、MRA、DSA检查的普及率升高,检查中偶然发现未破裂动脉瘤的概率增高。据统计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为1%~5%〔1,2〕。本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共诊断57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72个未破裂动脉瘤),其中包括20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检查中偶然发现伴随的非责任动脉瘤患者。这些未破裂动脉瘤均经头部CTA或DSA确诊。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指脑底部或脑表血管病变自发地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言,称为自发性或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其发病机理也不相同。一、颅内血管畸形:血管畸形是最常见的原因。其中颅内动脉瘤约占23.9~60%,动静脉血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量、部位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病例为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从2013年6月~2014年1月间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患者71例,全部患者均在发病48h内经头颅CT证实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进一步经CTA、 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我们通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部位通过Fisher分级比较。结果:全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42位患者经CTA或DSA没有发生脑血管痉挛(为无血管痉挛组),有9人存在脑血管痉挛但未发生神经系统缺损症状(无症状脑血管痉挛组),有20人确定存在脑血管痉挛且出现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组与无症状的脑血管痉挛组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与部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提示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及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起病状态、临床表现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208例SAH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08例SAH患者中静态起病142例(68.3%),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155例,发现颅内动脉瘤112例(72.2%)。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以头痛(148例,占71.2%)、头晕(36例,占17.4%)、呕吐(182例,占87.5%)常见。介入治疗21例,手术治疗91例,保守治疗43例,再出血死亡12例。结论 SAH起病状态不一,病因多为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多样。DSA检查能直接明确病因,可为临床选择合理有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统计了我院1980~1987年收治老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0例,进行病因探讨。临床资料本组50例,入院时均为老年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育或无定位体征。腰穿均为血性脑脊液。入院后2例因各种原因,未能行脑血管造影和CT检查,其余均行单、双侧颈动脉造影或椎动脉造影及头颅CT检查。部份还做了脑室造影和脊髓碘油造影,均除外高血压脑出血、脑肿瘤出血、外伤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15.
刘恒方  杨期东 《山东医药》2004,44(28):58-5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原因为颅内动脉瘤、中脑周围良性出血、动静脉畸形、血液病、颅内肿瘤等。2001年6月至2004年2月,我们收治的SAH患者中有12例发病原因较少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率占全部颅内囊性动脉瘤的31%-37%。患者行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后,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正>1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概念的提出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主要的病因,占70%~85%。其次为脑动静脉畸形。但仍有一小部分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未能发现任何病变,又未找到其他可能引起SAH的确切病因,只能归属于原因未明SAH。1985年荷兰神经病学家Van Gijin等通过近5年的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发现,120例SAH患者中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并发脑血管痉挛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倩  张新颜  李岩 《山东医药》2004,44(11):21-21
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最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文献报道.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4天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高达40%,严重者可引起脑梗死。2000~2001年.我院收治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7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卒中发生位置与心电图改变间的关系。方法对156例经CT确诊为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心电图进行系统性回顾,其中自发出血性卒中134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比较不同部位急性出血性卒中心电图异常率及QTc间期延长发生率,并对104例患者的自发出血性卒中异常心电图改变情况进行了统计,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心电图异常率及异常心电图中QTc间期延长发生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脑干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较易致心电图异常,脑叶出血心电图异常率最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易致QTc间期延长,与脑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较易合并心电图异常。结论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易合并脑心综合征,应加强心电图监测及看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双源CT血管成像与常规和三维DSA结果。方法对9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开展DSA与DSCTA检查,并采用两种方法脑动脉瘤检出率、形态、长轴与动脉脉瘤瘤颈/短轴(N/D)值。结果 95例患者中,DSA在63例中检出67个动脉瘤,DSCTA在60例患者检出64个动脉瘤,32例未检出动脉瘤。DSCTA检测动脉瘤诊断为敏感性、特异性与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2、100、100、91.4。DSCTA对于≥3毫米动脉瘤的检出与DSA相同,特异性与敏感性均为100%。DSA与DSCTA检测动脉瘤N/D与长轴中位数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和三维旋转DSA相比,D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特异性与敏感性较高,可作为常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