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鼻出血属急诊,是鼻腔、鼻窦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也是全身多种疾病或鼻腔、鼻窦的邻近结构病变的常见症状之一,多见单例,亦可双侧.鼻腔深部出血未发现确切出血点,在前鼻镜下因无法窥见出血部位造成填塞不当使出血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应用鼻内窥镜检查,发现鼻腔深部出血及应用PVF医用海绵准确填塞出血部位,达到止血目的,是治疗鼻腔深部出血的有效方法.我科对84例鼻腔深部出血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常见多发病,鼻腔前部出血较易明视及治疗,多数鼻腔深部出血前鼻镜下较难发现出血点,盲目填压较难止血。未能明确出血点是鼻腔深部出血不能得到有效治疗的关键。我科自1998年以来采用鼻内窥镜检查,明确出血点,给以微波热凝封闭出血点,治疗深部出血2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晓东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311-2312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耳鼻喉科急症之一,同时也是许多疾病的临床症状[1]。鼻腔前部的出血,常可以窥及,容易止血;而鼻腔深部出血,常规检查不能发现,盲目填塞常致止血失败。与传统鼻出血治疗方法比较,鼻内窥镜可  相似文献   

4.
鼻内窥镜在鼻出血诊治中的应用马民洛阳医专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洛阳471003关键词鼻内窥镜;鼻出血;治疗鼻出血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鼻腔前部的出血,一般部位明确,易于治疗。鼻腔后部或顶部的出血来势往往凶猛,由于部位深在、隐蔽或伴有中隔偏曲或局部有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诊治鼻腔深部出血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3例鼻腔深部出血患者在鼻内窥镜下采用微波治疗.结果23例中20例在鼻内窥镜下发现确切出血部位,均行微波治疗,其中治愈18例.结论鼻内窥镜下微波治疗鼻腔部部出血,部位诊断准确,治疗方便,痛苦小,无副作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鼻内镜下吸引器头辅助高频电凝治疗鼻腔深部出血50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吸引器头辅助高频电凝治疗鼻腔深部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509例鼻腔深部出血病人应用鼻内镜下金属细头吸引器辅助高频电凝进行治疗。结果 全部病人除1例外均获一次性成功。结论 鼻内镜下金属细头吸引器联合高频电凝治疗鼻腔深部出血视野清晰。能准确暴露出血部位,且安全、有效,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不良刺激。  相似文献   

7.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之一,病因比较复杂,某些全身和局部疾病均可引起,也有部分病人原因不明。鼻腔任何部位都可发生出血,儿童绝大多数在鼻腔前部,年青人以鼻腔前部多见,也有少数在鼻腔后部,中年以上患者则以鼻腔后部较多。鼻腔后部出血,血液多经鼻后孔流入咽部,从口内吐出,故称鼻后孔出血。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关于出血部位,Woodruff认为在下鼻甲后端之下鼻道外侧处,该处有怒张的静脉与蝶腭动脉分支构成鼻咽血管丛。中年  相似文献   

8.
吕振东 《新疆医学》2004,34(2):76-77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目前治疗方法颇多,对于Little区动脉丛、Kiesselbach区静脉丛出血效果较好。但对于用前鼻镜检查难于发现出血部位的鼻腔深部出血,治疗较为棘手,临床上亦称为难治性鼻出血。为探索治疗鼻腔深部出血的有效方法,我们于1998年1月~2002年1月对60例鼻腔深部出血患者采用鼻内镜下点状填塞治疗,随访3个月以上,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孙岗  张砚  张霖  李锋 《新疆医学》2012,42(11):112-113
鼻出血是儿童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为单侧出血、亦可为双侧出血。大部分可由鼻病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致。反复出血可导致贫血的发生,严重出血者可引起儿童生长发育受限。鼻腔出血可发生于鼻腔任何部位,但儿童及青少年的鼻出血多发生在鼻腔前部鼻中隔前下方区域,临床称为"利特氏区"最为多见,成年人及老年人鼻出血则以鼻腔后部常见。我科自2008年—2012年对231例因鼻病(急性鼻炎、鼻中隔粘膜糜烂、过敏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前部出血患儿,选择131例鼻出血患儿在出  相似文献   

10.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40%~52%出血发生在鼻腔前部,而40岁以上中老年人出血多发生在鼻腔后部[1].顽固性鼻出血大多发生在鼻腔后部、顶部,出血量大,出血部位隐蔽,出血点较难寻找.传统的采用前后鼻孔填塞法对顽固性鼻出血治疗较为盲目,患者痛苦大.我科近年来应用鼻内镜引导下双极电凝治疗顽固性鼻出血,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微波凝固组织治疗鼻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纯由鼻病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致。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鼻腔的任何部位皆可发生出血。据文献报道鼻出血常见于鼻腔前部Little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或老年人鼻出血则多发生在鼻腔的后部。据我科统计40~50岁鼻腔前部Little区及鼻中隔偏曲之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腔深部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对鼻腔深部出血的52例患者在鼻内窥镜下行微波治疗。结果出血部位依次为:下鼻道后段22例,鼻中隔后部21例,中鼻道后段5例,鼻腔顶部4例。52例患者中一次治愈48例(92.3%),二次治愈4例(7.7%)。随访6个月~1年,其中2位患者失访,其余均无复发。结论鼻内窥镜下微波治疗是处理鼻腔深部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彭 《中国乡村医生》2003,19(24):16-17
1 烧灼止血法 (1)适应证:鼻腔前部点状出血,包括小血管破裂出血、毛细血管瘤出血。鼻腔后部及顶部的点状出血,如能在鼻内窥镜下找到出血点,也可进行电凝止血。出血部位不明确、范围广泛的弥漫性出血,不可应用此方法。 (2)止血方法 ①化学药剂烧灼法。常用30%~50%硝酸银溶液或50%三氯醋酸溶液烧灼出血处。对活动性出血点,可将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不同部位、种类及大小的鼻腔鼻窦血管瘤的治疗方法筛选择优,分析了32例鼻腔鼻窦血管瘤的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及其优缺点,比较了术前放疗与否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并参考有关文献。提出:1)对鼻腔前部较小且出血少的血管瘤,行单纯摘除或加基底电灼,不必放疗;2)而对鼻腔内较大且出血剧烈或其他部位如鼻咽部、鼻后孔及筛窦等处的毛细血管瘤,术前予12~30Gy剂量放疗;3)对鼻窦海绵状血管瘤或多部位累及的血管瘤,术前予20~40Gy剂量放疗,待瘤体变硬、缩小、纤维化或息肉样变,而后再采用不同术式切除,既可减少出血,又易彻底切除;4)对不能手术者(除年幼儿外)可采用单纯放疗。认为鼻腔血管瘤,应视其部位、大小决定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1997年 8月至 2 0 0 1年 8月 ,我们应用鼻内窥镜检查鼻腔未见明显出血点的鼻腔深部出血 58例 ,确定了出血部位 ,疗效满意。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58例鼻深部出血中男 38例 ,女 2 0例 ,2 1~ 81岁 ,平均 48 2岁 ,病史 1~ 5年。出血部位 :下鼻甲后端鼻 -鼻咽静脉丛 2 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腔深部出血微波治疗的效果。方法局麻下,46例鼻腔深部出血的患者均在鼻内镜下接受微波治疗。结果除6例经再次治疗痊愈外,其余40例均治愈,随访3-6个月无复发,无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鼻腔深部出血止血迅速准确,安全可靠,避免了前后鼻孔填塞的痛苦,是治疗鼻腔深部出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鼻出血的鼻内镜检查 鼻出血常见于鼻腔前部,该处的止血一般比较容易,亦可在直视下操作。鼻腔后部的出血,普通的鼻腔检查不易发现出血部位,且出血量比较多。多见于老年人,并常伴有高血压或血管硬化。鼻出血的治疗原则首先是尽快止血,继而最大可能地减轻患者痛苦,鼻内镜检查适合上述要求。  相似文献   

18.
焉炳胜  李光 《右江医学》2011,39(6):778-779
<正>鼻腔深部出血为耳鼻喉科急症之一,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我科自2006年6月~2010年6月在鼻内镜辅助下应用双极电凝治疗鼻腔深部出血62例,疗效显著,现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临床资料:24例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42~60岁11例、61~90岁13例;血压(28~20)/16~12)kPa;鼻出血均在当日至3日内入院。出血部位:鼻中隔litte氏区12例,鼻中隔中部2例、后部2例,中甲前部2例,中申中部2例,后部及后端4例,左侧8例,右侧12例,双侧4例。入院诊断:高血压合并鼻出血。治疗:先清除鼻腔内填塞物,排净鼻腔内血凝块,查明原因和出血部位后立即进行止血治疗,鼻腔前部及中部出血者用凡上林纱条行前鼻孔填塞;对反复鼻出血及鼻腔后部、后鼻孔出血加用后鼻孔填塞(10例)。前鼻孔填塞每日或隔日更换1次,后鼻孔填塞2…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分析液氮冷冻治疗各类鼻出血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科门诊自1983年2月~2009年8月应用液氮冷冻治疗的各类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部位鼻出血患者12 385例.结果 经液氮冷冻治疗鼻出血12 385例中,儿童痊愈率(82.3%)明显高于成人(64.8%),男性及女性鼻出血患者痊愈率接近,鼻腔前部出血痊愈率(87.6%)明显高于鼻腔后部出血(37.3%).结论 液氮冷冻治疗鼻出血方便、经济、有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部位鼻出血疗效不一,儿童鼻出血更是其最佳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