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阐述肠道靶学说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DNA凝胶电泳、电镜、光镜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FACS)等方法测定了大鼠缺血缺氧后肠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情况.(1)动物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流组.用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麻醉,右侧股动脉插管.按Wigger法放血至平均动脉压5.33kPa,分别在休克2h、3h、5h活杀动物.(2)光镜动物活杀后立即取回盲部小肠5cm,3%戊二醛固定,常规脱水包埋,切片,光镜观察.(3)电镜动物活杀后立即取回盲部小肠5cm,10%甲醛固定.脱水后石腊包埋,切片厚度为2μm,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4)细胞DNA凝胶电泳按戴纪纲等方法分离肠上皮细胞,提取DNA,肠上皮细胞悬液经PBS洗涤2次后,将细胞数调至1×109/L,加annexmv-FITC和碘化丙啶(PI)避光反应10min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流组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肠上皮细胞,并可见大量坏死组织;DNAladder呈明显的梯型条带;FACS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多,其最大凋亡率(MAR)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与DNAladder结果一致.而对照组未发现附着在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细胞.讨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小肠细胞凋亡特征是凋亡细胞主要发生于上皮细胞,凋亡细胞的数量以休克3h后最为明显,最先分布于绒毛顶端,逐步扩散至绒毛中下部,固有层和隐窝也有部分凋亡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小肠细胞凋亡出现在休克后早期,说明凋亡过程可能与缺血缺氧和氧自由基有关.严重创伤休克后,大量过度的粘膜细胞凋亡,必然导致粘膜屏障的损伤,导致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因此进一步研究失血性休克后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机制及药物防治,无疑对临床救治肠源性感染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结论失血性休克可诱导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其机理可能与缺血缺氧及氧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海水浸泡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心、肝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10);平原失血性休克组(n=10);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n=10).测定血流动力学及心肌和肝细胞线粒体H+-ATPase、琥珀酸脱氢酶、Ca2+-Mg2+-ATPase、质子转运及线粒体总钙的变化.取心室肌和肝脏各6g,制备线粒体和亚线粒体,线粒体及亚线粒体制备按差速离心法;H+-ATPase采用定磷法;SDH采用氯化三苯四唑法;MDA采用国产试剂盒;Ca2+-Mg2+-ATPase活性测定采用蒋纬莹法加以改进;亚线粒体质子跨膜转运的测定采用荧光探剂ACMA(9-氨基-6-氯-甲氧基吖啶)标记法;若测定ATP引起的跨膜[H+]转运,则先加入呼吸链阻断剂氰化钾(1mmol/L)以阻断细胞色素C到氧的电子传递,测定时先进行ACMA激发波长[EX]和发射波长[EM]的扫描,记录荧光强度和荧光淬灭时间;线粒体钙含量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结果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动物血液动力学,心肌和肝细胞线粒体H+-ATPase、琥珀酸脱氢酶、Ca2+-Mg2+-ATPase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平原休克组.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心、肝线粒体H+-ATPase活性分别降为对照值的78%和76%;海水浸泡SDH值降为对照值的42%;Ca2+-Mg2+-ATPase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63%和70%;肝、心肌组织钙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97、1.70倍;肝细胞亚线粒体测定质子跨膜线粒体内膜转运能力,ACMA最大荧光淬灭幅度△Amax稍有减少,ATP激活的荧光淬灭时间显著延长(P<0.01),以NADH诱导的荧光淬灭时间也显著延长.亚线粒体质子转运能力与平原休克组无显著差别.结论线粒体是机体能量代谢、ATP合成和水解的重要部位.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心肌、肝线粒体酶活性下降,线粒体总钙升高,伤情比平原显著加重.  相似文献   

3.
失血性休克时大鼠肝线粒体内膜的损伤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研究失血性休克时鼠肝线粒体内膜呼吸链电子传递活性和细胞色素含量的改变。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引起线粒体电子传递活性不断下降:休克2h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显著低于假处理组;休克了3hNADH-Co.Q还原酶,琥珀酸-Co.Q还原酶,琥珀酸-细胞色素c还原酶以及细胞色素氧化酶均明显低于假处理组,并随休克进程不断降低。另外,休克2h肝线粒体细胞色素c含量明显减少,而细胞色素a、b、c1在休克4h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失血性休克动物血管舒张收缩功能变化.方法Wistar大鼠戊巴妥钠ip麻醉,股动脉插管放血.15min内使MAP降至40mmHg,维持2h,完成休克模型,(S0组)继续保持该血压,维持2h(S2组)和4h(S4组).活杀大鼠,迅速取出胸主动脉VSM后,去除内皮,制成3mm宽血管环,悬于K-H液的浴槽中,37℃充入95%氧和5%CO2混合气.分别进行由NE、KCl、caffiene诱发的收缩实验及VSM环钙敏感性实验,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1)休克后VSM环对NE的收缩反应在休克后2h开始下降,证明存在血管低反应性.(2)休克后蜕膜VSM环对Ca2+的收缩张力在休克后2h开始下降,说明休克后存在钙失敏及钙稳态的改变.(3)休克后VSM环对KCl收缩张力下降,说明休克后2h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受阻.(4)休克后VSM环对PE及caffiene的收缩能力变化.前者休克后4h下降,后者休克后2h下降.说明胞内钙释放功能在休克后下降.因为PE及caffiene分别活化IP3敏感性及非敏感性钙池,证明二者在失血性休克后功能都有减退.结论严重失血性休克后存在血管低反应性,以及钙失敏现象,此时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性下降,致使血压难以恢复.病程向难治性方向发展.失血性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期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与钙通道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失血性休克时线粒体损伤,损伤机理及药物保护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以进一步探讨线粒体损伤在失血性休克发病中的作用及防治措施.一、失血性休克时线粒体损伤主要表现为(1)线粒体超微病理改变动物实验已证实,失血性休克时可使心肌、肝脏、肠、胰腺线粒体肿胀、空泡、嵴减少和消失、部分线粒体膜不完整、数量减少等病理改变.(2)线粒体功能障碍表现为线粒体呼吸抑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有关酶活性的抑制;线粒体离子调节功能的抑制;线粒体内膜脂类组成发生改变;线粒体DNA及mRNA表达的改变.线粒体发生上述一系列的功能障碍,最终导致ATP形成极度减少,细胞能量代谢衰竭.二、失血性休克致线粒体损伤的可能机理(1)溶酶体的释放是线粒体损伤原因之一,体外实验表明溶酶体酶对线粒体的呼吸、酶活性、Ca2+转运能力均具抑制作用.(2)缺氧与氧利用障碍失血性休克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除了与组织低灌流性缺氧有关,可能与线粒体内膜呼吸链电子传递活性下降致使氧利用能力降低直接有关.(3)细胞酸中毒,细胞酸中毒时会严重抑制线粒体呼吸功能,尤其是对NADH呼吸链的抑制.(4)线粒体内膜损伤,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取决于线粒体内膜结构的完整.而内膜损伤会丢失呼吸链的组分及酶的辅助因子,最终影响呼吸链的正常运行.(5)抑制剂或解偶联剂,机体组织内FFA、甲状腺素等能使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在失血性休克或缺血缺氧等病理情况下组织内FFA明显升高,从而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功能.(6)钙超载失血性休克后H+-ATP酶活性的降低与线粒体内Ca2+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线粒体H+-ATP酶活性损伤程度与线粒体内Ca2+超载的程度有密切关系.(7)氧自由基氧衍生的自由基参与了失血性休克时的线粒体损伤.氧自由基与线粒体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反应,产生脂质过氧化物(主要是丙二醛),后者或直接损伤线粒体膜,使其通透性增加;或与溶酶体释放的酶蛋白相互作用,发生交联反应,降低膜流动性,损伤溶酶体,使其中的酶得以释放,激活,间接损伤线粒体.三、失血性休克诱导线粒体损伤的药物保护(1)糖皮质激素,它能直接稳定线粒体膜,或通过稳定溶酶体膜抑制酸性水解酶的释放而间接保护线粒体,也可能是通过改善微循环而保护线粒体.(2)钙通道阻止剂如维拉帕米、硫氮卓酮具有抗失血性休克和保护线粒体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升高MAP,从而改善各器官组织血液供应,减少缺血损伤和通过钙通道阻滞作用,阻止失血性休克所致的钙内流,减轻细胞内Ca2+超载,避免了线粒体内Ca2+的过度积聚,从而保护线粒体的功能.(3)钙增敏剂,新型钙增敏剂哒嗪酮能延缓线粒体Ca2+超载的进程,减轻线粒体H+-ATP酶活性的损伤程度,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肝线粒体.(4)莨菪类药物,这类药物中的盐酸莨菪碱、溴丁基东莨菪碱及氢溴酸樟柳碱已被报道具有抗大鼠失血性休克、保护线粒体的作用.(5)外原性SODSOD能清除自由基,直接或间接地稳定线粒体膜,改善细胞呼吸功能,增加能量供给,从而促使休克细胞走上良性循环.(6)丹参通过改善微循环,对抗氧自由基的反应性损伤,抑制钙内流,改善线粒体的氧化代谢,恢复组织细胞的能量供应而发挥其治疗作用.(7)人参皂甙可通过抗自由基和抑制Ca2+内流而保护失血性休克鼠心肌线粒体.(8)川芎嗪具有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氧自由基介导的线粒体膜结构与功能的损害,从而保护线粒体.总之,失血性休克对组织细胞线粒体的损伤是非常明显的,其损伤机理是复杂的.鉴于线粒体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特殊的功能和地位,进一步阐明线粒体的损伤机理,探索和发现具有抗失血性休克、保护线粒体的药物,无疑在防治"不可逆”性休克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严重烧伤对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严重烧伤对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观察烧伤后线粒体Ⅲ态呼吸(ST3)、Ⅳ态呼吸(ST4)、呼吸控制率(RCR)、磷氧比(P/0)、肠道氧摄取率(Oext)及肠粘膜血流量(IMBF)的变化。结果表明:烧伤后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ST3、RCR、P/O及肠组织Oext和IMBF均显著降低。与伤前相比,最大降幅度分别为42.06%、42.15%、30.94%、59.46%和51.73%(P<0.01),而ST4明显高于伤前。相关分析显示,IMBF同RCR、Oext和P/0呈显著正相关(rl=0.92,P<0.01;r2=0.96,P<0.01;r1=0.91,P<0.01)。本实验显示:严重烧伤后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受损,氧化磷酸化失耦联,肠道氧摄取率降低,其发生机制与伤后肠粘膜血流量大幅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出血性休克时鼠心肌线粒体内膜呼吸链电子传递的变化和丹参注射液的灌注治疗。失血性休克4h时,鼠心肌线粒体NADH呼吸链和琥珀酸呼吸链电子传递活性明显下降。丹参治疗能明显改善鼠心肌线粒体二条呼吸链的电子传递活性:NADH-Co.Q还原酶,NADH-Cyt.C还原酶,琥珀酸-Cyt.C还原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皆恢复至假处理组水平的90%以上,琥珀酸-Co.Q还原酶也明显恢复,上述酶皆与假处理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654-2抗休克的细胞机制,本工作在家兔晚期失血性休克模型上,观察654-2对休克动物肝细胞线粒体镁含量改变的影响,结果发现,失血性休克动物血浆镁浓度进行性升高与动物血压的降低呈负相关关系;休克动物肝线粒体镁含量明显减少;而用654-2治疗时,显著抑制失血性休克时血浆镁和肝线粒体镁含量的改变,明显改善休克动物的预后。实验结果提示654-2可能具有稳定休克动物肝线粒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1℃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大鼠时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规律及其同平原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比较.方法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平原失血性休克组和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右颈总动脉插管至左心室,运用四道生理记录仪监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失血性休克模型快速放血至50mmHg,维持低血压30min.平原失血性休克组在21℃室温下观察和测定血液动力学,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浸入21℃模拟海水中(海盐浓度为2.535%),监测动物入水后10、30、60、180、300min时及平原失血性休克组相应时相点的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动物心率显著下降,从伤前时(433±40)teats/min,降至入水5h时的(120±80)teats/min,而平原失血性休克组动物5h时的心率(288±14)teats/min,是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的2.4倍,差别非常显著(P<0.01);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动物浸泡各时相点LVSP、±dp/dtmax均较伤前显著下降,并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更加明显,浸泡5h时LVSP降为伤前的40%、平原失血性休克组同时相值的63%;浸泡5h时+dp/dtmax从伤前10.50±1.41降至3.20±1.24,-dp/dtmax从伤前7.53±1.42降为1.70±1.11,分别为平原失血性休克组5h时LVSP、±dp/dtmax值的56.5%、59.2%、59.4%.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动物入海水早期血压明显升高,30min后很快下降,并随着时间的增加下降越明显,浸泡5h时血压值仅为平原失血性休克组同时相点的57%.结论21℃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动物血液动力学状态明显恶化,动物心肌电兴奋性、心肌收缩力、心肌顺应性均下降,伤情显著重于平原失血性休克动物,因此在治疗时要更加注意心功能状况和输液速度,防止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0.
失血性休克大鼠肠淋巴管压力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肠淋巴循环在失血性休克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肠淋巴管插管术 ,观察大鼠休克及补液过程中肠淋巴管压力的变化。结果 :休克初期 ,组间及组内的肠淋巴管压力均无显著性变化 (P >0 .0 5) ,休克期肠淋巴管压力比休克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 (P<0 .0 5~ 0 .0 1) ,回输血液及生理盐水 ,肠淋巴管压力迅速恢复且急骤升高 ,自补液 10min起 ,肠淋巴管压力明显高于实验前和对照组 (P <0 .0 5~ 0 .0 1)。血压虽有回升趋势但未完全恢复到休克前水平。停止输液后 ,肠淋巴管压力虽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实验前 (P <0 .0 5~ 0 .0 1) ,实验组输液后期淋巴管压力和血压之间呈直线相关 (r =0 .978,P <0 .0 1,y =0 .2 0 6x)。 结论 :失血性休克及补血补液时肠淋巴管压力的变化对休克的发展和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正常与休克大鼠线粒体ATPase8基因的多态性及基因表达的变化,为休克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小肠线粒体形态学变化.用PCR扩增与PUCm-T质粒重组、转入JM109大肠杆菌、Pst1酶切、提取.用PCR扩增、纯化后测序,进行正常与休克组大鼠线粒体突变分析.用RT-PCR检测正常与休克组大鼠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电镜观察证明在正常组未见大鼠小肠细胞线粒体的异常改变,休克组可见线粒体肿胀,嵴减少,髓样结构出现.线粒体ATPase-8基因多态性分析发现参照"Rattusnorvegicus,Wistarrat”mtDNA分析,正常大鼠小肠上皮细胞mtDNA第7868位碱基A突变为G(A7868G,)占2/6;C7871T,6/6;7767-7768之间插入G,1/6.失血性休克5h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突变分析C7871T,2/3;T7772C,占2/3;T7863C,占1/3.7772位氨基酸不变,仍为苯丙氨酸;编码的第7863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成丙氨酸.RT-PCR显示休克5h大鼠小肠上皮细胞mtDNAATPase-8基因mRNA表达比正常大鼠显著减弱(P<0.01).讨论近年文献报导,肠道是休克的重要靶器官,休克时肠道线粒体呼吸功能明显下降,但其分子机制尚需探讨.本研究发现休克时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消失,提示休克时线粒体损伤是肠道细胞损伤的关键.ATPase6-8基因是F1F0-ATPase复合物的编码基因,本文检测了6个转化菌落的肠道线粒体正常DNAATPase-8的突变点及突变率,证明本Wistar大鼠和Rattusnorvegicus,Wistarrat存在差异,7871位C变为T,7868位存在中性突变,本结果为探讨缺血缺氧时ATPase-8基因的改变提供了基础.本文报告了失血性休克缺血缺氧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基因及基因表达的改变,证明失血性休克5h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8基因的多点突变,及由此突变引起的氨基酸的改变.此改变必然导致蛋白质结构的变化,使ATPase-8功能降低.研究还发现,休克时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8基因的mRNA表达显著下降.提示休克时ATP下降、ATP酶活性下降与ATPase-8基因改变和基因表达显著减少有关.结论正常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8基因存在多态性,休克时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8基因改变及表达水平的下降是导致ATPase酶的质和量发生改变以及能量合成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源性舒张因子一氧化氮(NO)与一氧化碳(CO)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变化。方法按照Wigger’s改良法制作家猪失血性休克模型,失血性休克(H)组经股动脉快速放血使MAP降至40mmHg,然后复苏。对照(C)组处理同H组,但未失血。各组分别在休克前、休克末、复苏末、复苏后30、60、120、240min分别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动脉楔压(PCWP)、气道压(Peak)的变化,采血测定pH值、BE值、CO、NO及乳酸盐(Lae)水平。结果H组休克后MAP、PAP和CVP降低而HR升高,Peak、PCWP无显著变化。血浆NO水平在休克后逐渐升高,复苏后120min显著高于休克前和c组水平,此后一直维持较高水平,240rain时达到高峰。休克后CO水平逐渐增加,复苏后120min显著高于休克前,并高于c组,此后逐渐下降;Lac在失血后显著升高,休克末达峰值,显著高于休克前和c组,以后逐渐下降。pH值、BE值在休克后逐渐下降,与c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失血性休克后NO、CO水平增加,可能作为两种内源性保护因子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观察了失血性休克犬的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状态,发现休克犬的血清T_4、T_3较休克前降低,rT_3升高,而TSH变化不大。休克犬经多巴胺(DA)治疗后,其血清T_4、T_3低下更为明显,TSH亦较休克前明显降低(P<0.001),rT_3变化不大。本结果说明①休克犬可出现低T_3、T_4综合征,但垂体功能正常;②休克犬用DA治疗后可出现继发性垂体甲状腺功能减退,故DA可影响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本研究尚证明DA在体外并不影响血清T_4、T_3和TSH浓度,且DA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所以,提示DA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腺垂体影响TSH的合成或分泌。  相似文献   

14.
15.
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内源性内毒素的变化及其意义田昆仑蒋建新刁有芳陈惠孙刘韧刘萍(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重庆630042)创伤和外科手术中常合并失血性休克,且常伴内毒素(ET)移位,而ET移位与休克预后有密切联系,观察ET移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  相似文献   

16.
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浆神经肽Y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30例健康人、31例轻度休克及30例中度休克患者血浆神经肽Y的含量。结果显示,轻度休克患者血浆NPY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度休克患者血浆NPY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也明显高于轻度休克组(p〈0.01)。血浆神经肽Y含量增高与失血性休克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神经肽Y在休克的发病机理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磷脂酶A2(PLA2)是细胞膜特异性水解酶,它以膜磷脂为底物,释放花生四烯酸系列,激活和启动脂介质前列腺素、血栓素、血小板激活因子、白三烯脂质过氧化物和溶血磷脂,从而引起休克加重和循环衰竭.PLA2是休克的关键酶.我们已经证明磷酸氯喹(CQ)是PLA2的抑制剂,磷酸氯喹预处理可提高内毒素血症动物和失血性休克动物的存活率.显著降低血浆、组织、细胞的PLA2活性;可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可减少细胞膜和细胞器的膜通透性;可减少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可降低和抑制脂介质的产生;可减少膜脂成份的改变,可逆转膜流动性和微粘度;可改善泵功能.本文旨在探讨磷酸氯喹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治疗效果和治疗条件,以便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n=8);失血性休克对照组(n=8);磷酸氯喹治疗组(n=8);补液加磷酸氯喹治疗组(n=8).测定血压、呼吸、血乳酸(LA)、乳酸脱氢酶(LDH)、磷脂酶A2(PLA2)、血液和组织MDA.结果失血性休克动物血浆LA、LDH、PLA2、血浆和组织MD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磷酸氯喹治疗组血浆LA、LDH、PLA2、血浆和组织MDA均显著低于失血性休克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静脉直接推注磷酸氯喹(3mg/kg)血压轻度下降,先输二倍失血量的平衡盐液再静脉滴注磷酸氯喹(3mg/kg)治疗,动物血压稳定,呼吸平稳,血液生化指标显著改善,疗效更好.结论磷酸氯喹对失血性休克动物有显著疗效,给药方式以先扩容、后给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巯甲丙脯酸对家兔失血性休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家兔26只,复制晚期失血性休克模型后,随机分为巯甲丙脯酸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巯甲丙脯酸1mg/kg及配合输液输血。治疗后1小时,平均动脉血压(MAB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肾血流量(MRBF)均见明显回升,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肠系膜微循环有显著性改善,治疗后3小时上述各项指标均接近正常水平。5小时存活率为91.7%。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巯甲丙脯酸用于晚期失血性休克,可使微血管扩张,微循环灌注增加,回心血量增加,血压回升,具有良好的抗失血性休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失血性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期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与钙通道变化及其阿片受体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虎杖4号对家兔失血性休克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家兔重症失血性休克后1hr,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显著下降(P<0.01),分别下降46%和38%,左心室收缩压(LVSP)减少56%,而左室舒张末压(LVEDP)增高157%,说明心肌收缩性能有一定障碍。注入虎杖4号后可使失血性休克时下降的±dp/dtmax和LVSP值回升(P<0.05),并使增高的LVEDP下降(P<0.05),动物存活率明显增加(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