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观察妙苓仙子汤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予妙苓仙子汤,对照组予秋水仙碱,联合组予妙苓仙子汤联合秋水仙碱,每组30例。3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关节疼痛评分、关节肿胀评分、关节功能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尿酸(UA)、炎症指标、肾功能和不良反应;统计对照组、联合组的秋水仙碱减量所需时间。结果①治疗后联合组关节疼痛、肿胀、功能评分均低于中药组、对照组(P0.05),中药组、对照组两组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中药组、联合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③中药组、联合组降尿酸(UA)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组的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中药组、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⑤联合组的秋水仙碱减量所需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妙苓仙子汤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在抗炎止痛疗效上不劣于秋水仙碱,同时具有降尿酸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四妙白虎汤加减结合秋水仙碱片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疗效及对炎性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6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4例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42例给予秋水仙碱片等西药治疗,观察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四妙白虎汤加减内服治疗,2组均治疗2周。对比2组治疗前后局部关节症状(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活动障碍)积分、疼痛VAS评分、血沉、血尿酸水平、血清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活动障碍积分及VAS评分、血尿酸、血沉和血清IL-6、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9%(39/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31/42)(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2/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2%(11/42)(P0.05)。结论四妙白虎汤加减结合秋水仙碱片等西药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可明显缓解关节疼痛等局部症状,抑制炎性反应,降血尿酸效果更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174例采用对分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4例;治疗组采用口服中药"解痛汤"并结合针刺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苯溴马隆片"治疗,均治疗2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CRP、BUA、血沉等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结论:针药结合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评价散痹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虚寒湿证的疗效及安全性。该试验将168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药组,每组各56例。分别给予散痹汤加减,甲氨蝶呤,散痹汤加减+甲氨蝶呤,疗程均为16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健康状况(HAQ)、疾病活动指数(DAS28)、视觉模拟评分(VAS)、中医证候、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CCP)和类风湿因子(RF)的变化。治疗后中西药组总有效率92.7%,优于中药组79.2%和西药组的82.4%(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散痹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虚寒湿证具有有效性;中西药组和中药组中医证候评分较西药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其他症状中西药组改善均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散痹汤加减可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肾虚寒湿证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中药组(3.8%,2/53)中西药组(16.4%,9/55)西药组(33.9%,18/53)(P0.05)。综合以上研究散痹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虚寒湿证的疗效与甲氨蝶呤无明显差异,具有有效性,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甲氨蝶呤低;散痹汤加减结合甲氨蝶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虚寒湿证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且可降低甲氨蝶呤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正清风痛宁缓释片口服联合正清风痛宁注射液关节腔灌洗治疗湿热蕴结型老年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湿热蕴结型老年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0例给予正清风痛宁缓释片口服,2片/次,日2次,正清风痛宁注射液关节腔灌洗,2日1次;西药对照组给予秋水仙碱片口服,1片/次,日2次;中药对照组给予痛风定胶囊口服,3粒/次,日3次。均于治疗14d后评价各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并检测血沉、C-反应蛋白、尿酸、疼痛VAS评分、关节压痛、肿胀程度评分。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西药(71%)及中药(73.3%)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组的ESR,CRP,UA水平、疼痛VAS评分、关节压痛、肿胀程度均不同程度下降,而治疗组下降程度显著低于各对照组(P0.05)。结论正清风痛宁注射液关节腔灌洗联合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治疗湿热蕴结型老年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损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汤剂联合秋水仙碱及双醋瑞因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结合组、中药组及西药组各40例。中西结合患者组予中药汤剂联合秋水仙碱及双醋瑞因治疗,中药组患者给予中药汤剂治疗,西药组患者给予秋水仙碱及双醋瑞因治疗,各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西结合组的显效率最高(P 0.05),中药组与西药组的显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各组关节压痛、关节肿胀的症状体征评分均明显降低(P 0.05),中西结合组评分最低(P 0.05),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尿酸(UA)、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髓样相关蛋白8/14(MRP8/14)及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均明显降低(P 0.05),中西结合组最低(P 0.05),西药组低于中药组(P 0.05);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汤剂联合秋水仙碱及双醋瑞因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具有较强降尿酸和降低炎性因子、MRP8/14及HMGB1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木防己汤加减联合香连金黄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6月符合研究条件的68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方案治疗,服用双氯芬酸钠肠溶胶囊;观察组采用中医疗法治疗,服用木防己汤加减联合外敷香连金黄散。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1%,对照组仅为76.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木防己汤加减联合香连金黄散中医治疗方案对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效果显著,能够缓解临床症状,安全性有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湿热蕴结型痤疮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各40例。中医组口服中药,外用中西药水剂,自血放血疗法治疗。西医组口服克拉霉素缓释片,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中医组85.0%、西医组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中医组均低于西医组(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湿热蕴结型痤疮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配合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口服秋水仙碱、碳酸氢钠片,治疗组口服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配合针刺,2周后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尿酸、关节肿痛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配合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敷配合刺络放血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治疗组用中药内服外敷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口服吲哚美辛片治疗。结果:治疗10天后治疗组血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内服外敷配合刺络放血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右归汤加减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65例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52例)、西药组(53例)和中西药组(60例)。中药组给予右归汤加减,西药组给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中西药组同时给予右归汤加减和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疗程均为56 d。观察各组治疗前后活动度衡量指数(BASMI),疾病功能指数(BASFI),放射学指数(BASRI)和中医辨证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和甲状旁腺激素(PHI)的变化;比较各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中西药组总有效率87.7%,优于中药组的76.5%和西药组的73.5%(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中西药组和中药组中医证候评分较西药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中西药组其他临床症状评分均较中药组和西药组改善明显(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中药组(1.9%)小于中西药组(17.5%),中西药组(17.5%)小于西药组(30.6%)(P0.05)。结论:右归汤加减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与西药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无明显差异,具有有效性,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低;右归汤加减结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疗效优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提高疗效,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观察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对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医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分层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对164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住院患者分别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纯西医治疗.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11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临床技术方案(试行)》设计中医证候调查问卷.比较2组治疗方案对中医症状改善的作用.结果:2组病例治疗前基线资料经一致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8天,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愈显率和无效率分别为44.55%,55.45%,对照组则分别为20.00%,80.00%,经卡方检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症候治愈率和显效率优于纯西医治疗组(P<0.05),运用广义估计方程对不同访视点2组病例中医症状进行重复测量,结果显示对于但热不寒、头痛2种症状的治疗缓解率中西医结合组优于纯西医组(P=0.022).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改善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尤其对于缓解发热(但热不寒)和头痛2个主要症状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祛湿通络结合西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服用秋水仙碱和别嘌呤醇,研究组采用中药祛湿通络为主结合西药的方法治疗,即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血尿酸、血沉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中药祛湿通络为主结合西药的方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有效性。方法:检索已发表的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标准对所有文献进行筛选及提取资料,运用Stata10.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分析,共计1017例患者。与单纯西药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OR=3.89,95%CI(2.71,5.59),P<0.01];在改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分别为SMD=-1.62,95%CI(-2.29,-0.95),P<0.01;SMD=-2.96,95%CI(-3.92,-1.99),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尤其在改善TGAb及TPOAb方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樊瑞红教授通补并用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观察其创立的通补并用的通补心宝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通补心宝汤,28 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心功能、中医证候积分、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N末端脑钠肽(NT-pro BNP)情况。同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为78.95%,优于对照组的60.53%(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1.5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5.26%(P0.01)。两组患者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NT-pro BNP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通补并用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较好,通补心宝汤结合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6.
柴胡疏肝散治疗高原地区亚急性甲状腺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治疗高原地区亚急性甲状腺炎(SAT)的疗效。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16例患者依据纳入顺序单双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柴胡疏肝散。治疗1个月观察疗效,随访半年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96.55%,对照组总有效率81.0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游离T3(FT3),FT4,C反应蛋白(CRP),血沉下降明显,促甲状腺激素(TSH)显著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半年后治疗组复发5例,复发率8.62%,对照组复发26例,复发率44.83%,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柴胡疏肝散配合西药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复发率,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外治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等中文及英文数据库中所有关于中医外治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资料并运用RevMan 5. 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篇文献,1 24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医外治组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西药对照组[OR=2.76;95%CI:2.01,3.79;P0.000 01、OR=2.24;95%CI:1.63,3.08;P0.000 01]且复发率低[OR=0.14;95%CI:0.05,0.39;P=0.000 2];中医外治组总体症状积分较西药组明显下降[MD=1.58;95%CI:1.46,1.69;P0.000 01],且排便及腹痛的改善也均优于西药组[MD=0.30;95%CI:0.12,0.47;P=0.000 8、MD=0.43;95%CI:0.25,0.61;P0.000 01];但在粪便性状上,两组疗效无差异[MD=-0.02;95%CI:-0.71,0.67;P=0.96]。试验序贯分析表明,中医外治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证据确切。[结论]中医外治法治疗IBS-C疗效可能优于常规西药,且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但上述结论仍有待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访时间长的高质量RCT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通补结合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确切疗效,以及经其他方法治疗无效后的"顽固性视神经萎缩"患者的治疗意义,提高对视神经萎缩的临床治疗水平,并探讨疗效机理.方法对观察组132例、对照组50例顽固性视神经萎缩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先通后补法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视力、视野、色觉、FFA、L-VEP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视力提高率为74.07%,对照组为41.38%,两组差异显著(P<0.01).两组治疗前后视野及色觉均无显著意义改善.FFA及L-VEP指标观察组具有明显改善,而对照组虽有改善,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对视神经萎缩患者,不论其病因为何,均不能轻易放弃治疗.中西医结合,先通后补法疗效明显优于一般常规的中医辨证和西药治疗,具有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根据中医"肝主宗筋"理论,提出从肝论治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并拟定加减柴胡舒肝散,观察其联合西药治疗BPH气滞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BPH患者按1∶1比例分配至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4例。对照组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加普乐安片治疗,治疗组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加柴胡舒肝散加减治疗,两组治疗各进行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PV),最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MFR),残余尿量(postvoid residual volume,PRV),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AS),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QOL),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7.8%,76.2%,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PV,PRV,PSA,IP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下降,MFR,QOL评分均明显上升(P0.05,P0.01);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在MFR,PRV,IPSS,QOL及中医证候中的尿频,排尿不畅,夜尿次数,舌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柴胡舒肝散加减联和西药治疗,能够改善气滞血瘀型BPH患者的相关指标,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痛风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活动性痛风关节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给予秋水仙碱药物治疗;治疗组36例,除给予上述药物外,还根据中医辨证选用自拟痛风膏进行穴位贴敷.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关节肿痛缓解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结论:中药局部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较单纯西药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