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岭南地区炎热潮湿的气候地理环境和人群湿热的体质特点,脾胃病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当代岭南名老中医在辨证治疗脾胃病时各具心得体会,遣方用药独具特色,他们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汇聚成岭南医学。通过收集整理72位当代岭南名老中医治疗脾胃病共746个医案,浅析他们在脾胃病辨证与治疗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总结李艳教授使用补土思想结合体质学说调治岭南人群失眠症的思路与经验,李艳教授认为岭南人群体质多为脾虚,病机特点以脾胃亏虚为主,导致岭南人群失眠常见证型有脾胃气虚、脾虚肝郁、脾虚痰湿、脾虚郁火、脾虚肾亏等。李艳教授倡导"调和脾胃"的失眠诊疗思路,结合补土思想和体质学说,进行具有地域特点的个性化治疗、预防与调护,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失眠的中医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庄园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6):1524-1525
沈英森教授在脾胃病治疗方面经验丰富,认为岭南地区潮湿多雨,脾胃病病机多为脾虚湿困。根据脾胃生理特点不同,用药宜通补结合,刚柔并济。认为饮食调养是脾胃病预防治疗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胡焕章教授长期从事岭南脾胃病的中医临床科研工作,在脾胃病治疗方面,谨守病机,用药精细,临床诊疗灵活多变,主张要"知常达变",然而常法易知,变法难达。本研究从调气机、疏肝、祛湿、理血化瘀、调寒热方面阐述胡焕章教授"知常达变"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脾胃湿热证为主线,简单介绍劳绍贤教授学术成就,围绕劳师研究岭南脾胃病湿热证的思想源流,以及脾胃湿热证的病因病机,确立劳师"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的现代中医学临证思维;认真总结其临证治疗脾胃湿热证过程中"强调湿热分解,重在治湿,并以调理脾胃为主,通达气机为要"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许鑫梅教授论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方法:随机选取许鑫梅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医门诊脾胃病处方,建立方药数据库,药物的使用次数、功效分类、性、味等采用频数分析,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收集128张许鑫梅教授治疗脾胃病处方,补益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居前2位,平性和甘味药物最多。太子参或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法半夏、紫苏梗、浙贝母、瓦楞子、郁金是许教授治疗脾胃病的主要药物。结论:许教授认为,脾虚湿蕴气滞是岭南脾胃病的根本病机,以甘平健脾为岭南脾胃病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7.
岭南名医陈瑞芳教授是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熟读中医经典,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脾胃病。陈教授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全身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胃脘痛无论外感还是内伤所致,最终都会伤及气血,气血不通是胃脘痛的根本原因,故陈教授提出"和脾胃、调气血"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其学术思想将进一步为中医理论和实践引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20,(1)
由于岭南地区独特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脾胃疾病成为岭南地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脾胃疾病的用药规律,该文对汉唐年间的岭南本草《异物志》、《南方草木状》、《海药本草》中与脾、胃、大小肠相关的药用动植物的部属、药性、药味、功效、主治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汉唐年间脾胃用药以清热祛湿解毒、甘温健脾益气为主,或兼以理气、行气、降气。将岭南脾胃病与岭南本草学结合研究可推进岭南脾胃病研究,是今后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三维空间”思维方法研究岭南温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志云 《国医论坛》2000,15(2):21-21
岭南,即五岭以南,包括广东、广西东部和海南省。岭南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和人群的体质类型,使岭南温病在病因病机、临床证候和治疗上具有明显的温病地域性特点,现对岭南温病证治特点探讨如次。  相似文献   

10.
冯崇廉,主任医师,师从中医泰斗、国医大师邓铁涛,他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工作30余年,学术渊博,潜心研究《伤寒论》,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于运用经方治疗中医杂症,本人是广东省师承项目继承人,跟随冯师学习三年多,收获良多。冯师从医的地点属广州岭南西关,属于岭南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主要有:用药轻灵,根据岭南湿热之地民众的体质进行辨证论治;认为在岭南地区,百姓脾胃功能失调而致病更容易出现,在临床行医十分重视脾胃,认为疾病的发生与脾胃的关系密切,临床治疗亦当先调理脾胃;笃尊仲景经方,善用经方;十分善用岭南草药,是典型的岭南名医名家。  相似文献   

11.
对《医学启源》中张元素有关脾胃的论述,从脾胃的生理特点、脾胃病辨证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挖掘、探究。张元素撷取众多医家之长,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脏腑辨证体系,对脾胃的生理特点、脾胃病辨证及治疗均有独到之处,形成了自己的脾胃观。具体体现在:脾为万物之母、胃为人之根本的生理观;以脾胃之寒热、虚实为纲的辨证观;湿土之气病"宜渗泄",以药物的甘苦与脾胃的苦欲补泻相结合遣药制方,以"湿制法"治疗脾胃病以及"养胃气为本"的治疗观。  相似文献   

12.
古代岭南儿科以宋代刘昉、清代陈复正为主要代表,认为小儿肿满病机皆因于脾胃之虚。当代岭南儿科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经重视辨证论治、首分标本虚实,注重中西融合、灵活变通,广东省中医院袁美凤、邓俊芷、黄清明等在小儿肾病治疗方面各有见解,是岭南儿科继承者。他们多认为脾肾气虚、湿热乃小儿肾病综合征之病机关键,血瘀是重要标证之一;同时对激素耐药、激素依赖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罗笑容是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广东省名中医,从事儿科临床工作4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禀承岭南中医特色,尤擅长治疗肺系疾病和脾胃病,对儿科杂病的辨治也颇有经验。现将其治疗儿科病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邓健  叶绮娜  张静  卢焯明 《新中医》2021,53(18):14-16
介绍运用桂枝汤加减治疗岭南地区夏季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体会。在临床中发现,岭南地区小儿多有脾胃虚寒的体质特点,夏季外感发热多为本虚标实。治疗上须扶正祛邪,同时顾护脾胃。桂枝汤解表而调营卫,健脾而扶正气,处处体现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随证加减可契合岭南地区夏季小儿外感发热的病机特点,遂临床用之效验。  相似文献   

15.
湿热病是指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诸多病证的总称。以广东地区为主体的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与气象,其湿热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故从地理、气候、饮食习惯等因素分析岭南医学湿热病的形成,并从发病不拘时令、病种范围广、病性复杂三焦俱见、伏气与体质、常兼见脾胃气虚、气阴两虚等方面总结其学术特色,研究其内在的原因,阐发中医学因时因地制宜的科学实质,以期对中医临证与学术理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总结岭南名医对于脾胃病湿热证的用药经验。方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查找岭南名医治疗脾胃病湿热证的相关文献,阅读筛选文献后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用药经验分析。结果共收集99条处方,182味中药,常用药物性味归经分别是寒、温、平,苦、辛、甘,归脾、胃、肺经。最常使用的五味药物是:甘草、厚朴、茯苓、黄芩、半夏,常用药对“黄芩,甘草”“半夏,茯苓”“半夏,厚朴”“甘草,茯苓”“白术,茯苓”。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由“甘草、厚朴、半夏、柴胡、黄芩、枳壳、郁金、白术、茯苓、茵陈”十味核心药物组成的关联网络,聚类分析获12首新方。结论岭南名医在治疗脾胃病湿热证时,善用苦寒、辛温、甘平,入脾胃经的药物,祛湿清热并重,以清利湿热,理气健脾,因地制宜为法,分消湿热,调理脾胃,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周福生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福生教授认为,气机失调是脾胃病主要病机,治疗宜畅达脾胃气机,恢复升降功能;脾胃病又以虚者居多,治疗常采用温补法;提出心胃相关理论,主张从心胃相关辨治以安神和胄;根据南方人体质多兼湿热,喜用岭南药材;擅用古方化裁,灵活用药,构思巧妙;强调治疗应注意饮食(食疗)与情志调护,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陈渭良教授岭南伤科治疗体系及其应用探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渭良教授认为 ,脾胃学说无论在骨折、筋伤或是骨科杂病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提出治伤先实脾胃、脾胃有阴阳兼杂之别、补肾不若补脾之说。拓展了中医骨伤病的内治法内涵 ,形成了独特的岭南伤科治疗体系。初步探讨了陈师的伤科脾胃观和应用规律 ,可窥见其学术特点之一斑。  相似文献   

19.
广东由于地域和文化特色,人群易致脾胃亏虚的体质,李艳教授认为脾胃与神志活动密切相关,临床治疗神志病,在脾胃亏虚的基础上针对气血不足、痰湿、阴火、阳虚、胃阴虚进行辨治,结合风药和情志治疗,可以有效指导临床。列举典型案例,以反映李艳教授治疗神志病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0.
介绍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治疗岭南内科疾病的临床经验。邓老善用岭南膏方,重视"脾统血"理论的临床应用,以治岭南血证之本;提出"气分三焦湿热"是岭南发热性疾病的常见病机,善辨外感、内伤,分别治以南芪、木蝴蝶、豨莶草等特色岭南草药;重视心脾相关理论,认为岭南心悸病病机为气阴不足、痰浊阻络,治以邓氏温胆汤。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