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抑郁症的防治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由于长期服用化学合成抗抑郁药容易产生毒副作用,因此研究作用温和、副作用小的抗抑郁中药成为现代药物研究的一个方向。本文从抑郁症的中医病机、治疗抑郁症的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治疗抑郁症的复方等角度入手,对国内外抗抑郁中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吴梦迪  刘黎明  苏攀  许二平 《中草药》2024,55(7):2442-2451
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担。其病因复杂,临床症状多样,确切的发病机制暂无定论。中医理论认为“郁证”的“气郁化火”证型与炎症关系密切。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神经炎症调控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提示从神经炎症的角度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具有广阔前景。丹栀逍遥散可通过减轻神经炎症治疗抑郁症,且具有显著疗效,相比临床常用抗抑郁药物显示出诸多优势。目前关于丹栀逍遥散基于炎症通路发挥抗抑郁功效的机制探讨较少,因此基于抑郁症的神经炎症发病机制,结合中医“郁证”理论,从丹栀逍遥散及方中药对和核心抗炎活性成分的抗抑郁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丹栀逍遥散及其类方抗抑郁功效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抑郁症的机制研究和新型抗抑郁药物研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抗抑郁中药新药研发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抑郁症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非正常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目前抑郁症仍以药物为主治疗,但已上市抗抑郁药并不理想,因此开发疗效更高、特点明显、不良反应更少的新型抗抑郁药物是新药研发者追求的目标。该文归纳总结了目前已上市、处于新药研发及新药发现阶段的抗抑郁中药及天然药物,旨在为抗抑郁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薛剑  王宇  刘树民 《中医药学报》2023,(12):113-122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具有高度致残性、致命性。西医中通常口服抗抑郁药进行治疗,但其治疗周期长、副作用明显、价格高和依从性差,反应率有限、疗效延迟等限制了其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中药在抑郁症治疗中具有突出的疗效,可作为抑郁症的前瞻性替代疗法。三七是我国中药材,现代研究发现其具有抑制神经元凋亡、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抗炎、神经元保护等药理作用。近年来,三七针对各种抑郁症模型的治疗效果及药理学研究产生了大量的实验数据,然而,三七及其化学成分对抑郁症的潜在影响及机制尚未完全确定。因此,本文综述了三七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在不同抑郁症模型中的抗抑郁机制,为明确三七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推进抑郁症中医药新疗法和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疾病。抗抑郁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式。由于抑郁症病因病机复杂、类型多样、伴发症状多且严重等特点,在抗抑郁药物基础上合理加用其他药物能显著提高抑郁症的治愈率、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因此,联合用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该文以"抗抑郁""抑郁症""联合用药""协同""增效"为主题,检索了2010至2019近十年的相关文献600余篇。基于此,对现有的抗抑郁药物联合用药进行归纳、分类,从西药联合西药、西药联合中药、中药联合中药等3个角度系统地阐述了抗抑郁药物联合用药的现状,以期为抗抑郁临床选用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提供方向、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中化学药物疗效明显,但也存在着抗抑郁谱窄、不良反应大、易复发等缺点。因此,国内外对传统中药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虽然有不少文献报道很多单味药和复方具有抗抑郁作用,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太深入,并且迄今成功开发的疗效显著的中药抗抑郁新药很少。究其原因,除了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复杂、病因尚未明了之外,与中药抗抑郁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中药抗抑郁药的现代研究。  相似文献   

7.
陈佳俊  秦雪梅  杜冠华  周玉枝 《中草药》2022,53(19):6273-6282
抑郁症是一种难以调控的疾病,目前缺乏高效、稳定且安全的抗抑郁药,寻找抑郁症发病新机制对抗抑郁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发现抑郁症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ndocannabinoid system,ECS)的紊乱密切相关,然而涉及的机制较为复杂,亟待整理。当下,通过ECS的调控来治疗抑郁症是一种新途径,而中药在该途径上存在天然优势,从中开发抗抑郁新药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鉴于此,对ECS与抑郁症的关系及中药介导ECS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潜力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为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给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目前,上市的抗抑郁西药主要基于单胺类神经递质缺乏学说作为指导,其效果有明显个体差异,疗程长,且经济负担重,副作用大,甚至因药物而加大自杀风险。因抑郁症发病机制多,现临床抗抑郁药种类及疗效出现明显的不足,中医经方抗抑郁疗效明显,同时具有增效减副的优势。通过对经方抗抑郁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供临床抗抑郁组方用药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精神障碍性疾病,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免疫炎症反应、神经内分泌紊乱等诸多发病因素有关,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主要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长期服用引起心血管、泌尿、消化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中医药多靶点、多途径、多机制的作用方式在抑郁症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同时中药以其副作用小、用药依从性好等优点逐渐成为抗抑郁药研发的热点。尤其是用药精专、组方严谨的仲景方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数千年来已被无数医家在临床上应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疗效确切。近年来,围绕仲景方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和药理学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化。该文将从柴胡类方、栀子类方和其他方3个方面揭示仲景方药辨治抑郁症的用药规律,着重体现在对方剂组成、病因病机和主治症状的探讨。其次,整合归类了仲景方药在抑郁症治疗方面的经验,主要从临床研究和药理研究2个方面进行阐述。进而概括了近年来仲景方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角度和进展程度,以期能够挖掘、传承和发展仲景方药及为多角度、多思路地治疗抑郁症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吴丹  高耀  向欢  邢婕  田俊生  秦雪梅 《中草药》2019,50(18):4461-4469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是调节机体内细胞存活、分化及凋亡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在癌症、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的发生及相关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该通路在抑郁症以及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作用。对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靶标与抑郁症的关系、PI3K/Ak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中的作用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在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述,为抑郁症的治疗及抗抑郁药物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癫痫,中医称“癫疾”“痫证”,是一种多病因的慢性脑疾患,我国发病率在0.48‰~8.51‰,癫痫具有短暂性、刻板性、复发性及重复性的特点,常有诸如神经生物学损害、认知功能受损及心理社会适应性障碍等多方面的问题。基于个体化的中医药治疗癫痫具有一定的疗效,并关注疾病终点结局、患者生存质量等,同时具有不良反应少的优势。目前,癫痫的治疗仍以西药为主,但长时间服用抗癫痫药物,容易引起相关不良反应,继而影响儿童的大脑发育和认知功能。中医药治疗癫痫强调辨病辨证,个体化调整方药,平肝息风、化痰活血、行气解郁随证治之,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医者对中医药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及药理机制亦多有研究。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癫痫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具有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目前,西方医学对脑出血的治疗手段比较单一,多采用脱水降颅压、脑保护等对症治疗。而中医注重整体观和辨证法,对脑出血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研究表明中医治疗脑出血可促进血肿的吸收,抑制水肿的形成,保护脑神经,改善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法有活血化瘀法、平肝熄风法、活血利水法、通腑法、添精补髓法,对上述疗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合欢花、合欢皮为常用的抗抑郁中药。合欢花(或皮)及其有效部位(或成分)、复方制剂的抗抑郁作用肯定,具有安神解郁、理气活络、活血消肿之功,临床通过配伍,多用于肝气郁结之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及心血管病合并抑郁等病证的治疗。其作用机理与调节单胺类递质、抗凋亡、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有关。合欢对抑郁相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神经血管单元稳态、神经可逆塑性、神经再生及细胞信号通路等的调控研究将是今后的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平肝潜阳药物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阳上亢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淋巴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为深入研究平肝潜阳法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阳上亢证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4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阳上亢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平肝潜阳法中药复方;对照组口服甲巯咪唑片剂.3个疗程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和体征记分的变化,观察心电图(P波),甲状腺激素(TSH,FT3,FT4),B超和不良反应等变化;采用双向凝胶电泳-串联质谱法分离和鉴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阳上亢证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正常人之间差异蛋白表达,并观察应用平肝潜阳法药物干预后差异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具有减慢心率、降低P波振幅、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和缩小甲状腺肿块体积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改善中医症状和减少副反应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以改善口干、烦躁易怒、面部烘热症状更为明显(P<0.05).2组在总疗效方面比较无差异.正常组、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组治疗后淋巴细胞凝胶蛋白质点数依次为429±31,452±28和437±36.治疗组治疗前与正常组比较有8个蛋白质表达下调,11个蛋白质表达上调;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表达下调8个蛋白质中有5个表达增强,而表达上调11个蛋白质中有8个表达降低.共得到10肽质量指纹图谱,2个无质谱结果,搜索到8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质,主要有通道蛋白、抗氧化蛋白、代谢相关蛋白、免疫相关蛋白和细胞信号转导蛋白等.结论 平肝潜阳药物中药复方能够调节甲状腺素水平、改善中医症状和体征、减少不良反应;其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阳上亢证可能是通过调节部分血淋巴细胞蛋白质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反复发作、长期迁延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中医药治疗UC疗效整合、确切,具有多靶点系统调控、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其药理学特征表现为抗炎、调节免疫、改善肠道菌群、保护肠道黏膜屏障等作用。通过对大肠湿热、脾虚湿阻、脾肾阳虚、肝郁脾虚、瘀阻肠络、寒热错杂、热毒炽盛证7种临床常见证型,及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健脾温肾、温阳化湿,疏肝理气、健脾和中,活血化瘀、理肠通络,温中补虚、清热化湿,清热解毒、凉血止痢7种治法所对应的临床优效16首经典名方、8个中成药品种的药理学特征、作用机制及临床适用范围进行综述,以期建立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优效方药治疗UC的药理学特征和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体系,从源头促进中医药在UC临床中西医治疗领域的科学应用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秦永欣  田绘玲 《光明中医》2014,29(11):2440-2441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一大特色,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及用药要求将中药材进行加工。对中药进行炮制具有降低或者消除中药材的副作用或毒性,增强中药材的临床治疗效果等作用。采取不同的炮制方法将对中药的药效、药方及治疗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本篇文章中,笔者简单阐述了几种中药的炮制方法,以及对其与药效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胆胀患者性别年龄、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及用药规律,为胆胀临床诊疗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对深圳市中医院2011年至2019年门诊治疗胆胀病例中的性别年龄、证型、证素和用药频次进行统计并导出;结合系统聚类、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并对结果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结果共纳入病例1 374例,40~59岁(657)年龄段患者最多。中医证型34种,频次最高的3种证型为肝胆湿热(370)、肝郁脾虚(262)、湿热蕴脾(156)。病位证素8个,前3位为肝(978)、脾(554)、胆(370)。病性证素10个,前3位为气滞(570)、湿(538)、热(533)。涉及中药325味,频次较高的依次为金钱草(1 274)、郁金(1 192)、瓜蒌皮(938)等;核心药对有郁金-金钱草、瓜蒌皮-丝瓜络等。结论气郁为胆胀的核心病机贯穿始终,湿热为其发生发展过程的驱动要素,中后期易夹杂血瘀、痰结、阳亢等复杂证候表现。治疗上以调气、制湿、治心为基本原则,祛邪顾本,痰湿并治,气血同调,常配伍平肝息风药、消食药和清热药等。  相似文献   

18.
王萍  唐旭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2507-2509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初步总结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nritis,CAG)配伍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94-2006年中医辨证治疗CAG相关文献,提取证候类型、辨证用药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AG脾胃虚弱证治疗以益气健脾药为主,常与温里药、理气药、活血药和养阴药组合配伍;肝胃不和证以疏肝理气药与活血药、养阴药组合配伍最多见;脾胃湿热证以化湿药与理气药、健脾益气药之间的配伍最多见;胃阴不足证中养阴药主要与理气药、活血药、和胃消导药组合配伍;胃络瘀血证组方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常配伍理气药、益气健脾药和养阴药。结论:辨证治疗CAG用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多在主方、主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本证型病机特点,适当配伍其他类药物,或使其兼顾病机更加广泛,提高主药治疗效果,或防止主药作用太过,佐制其潜在副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从整体出发,重视辨证论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分析潘敏求治疗肝积的方剂用药特点,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构建151首潘敏求治疗肝积门诊的方剂数据库,依次分析肝积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临床症状高频分布、证候分布、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高频用药组合、组方规律、新方配伍组合,运用“频次分析”筛选46味高频单味药(频次 ≥ 15),利用“关联规则”筛选15味高频中药配伍组合,43组核心药物组合(支持度 ≥ 30%,置信度 ≥ 90%),进而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相关度 = 8,惩罚度 = 2)提取了7组新方组合。潘敏求用药以“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为主,强调中医辨证论治,体现调理脏腑、补益气血、攻补兼施、病证结合的治则治法。  相似文献   

2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常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SLE疾病本身及部分治疗药物可导致SLE患者卵巢功能受损。中医认为,SLE患者卵巢功能受损病因复杂,临床治疗应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活动期西药治疗为主,配合中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减缓卵巢损伤;缓解期补肾调经为主,兼有血瘀者,配以活血化瘀之品;兼有肝郁者,辅以疏肝解郁之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