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璟  周飞舟  邹贵勉 《重庆医学》2007,36(5):411-413,416
目的 探讨肾脏组织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不同类型肾脏疾病患者53例,按肾间质病理损伤程度对肾组织标本进行分组:正常对照组5例、轻度损伤组18例、中度损伤组19例、重度损伤组11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计算机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检测肾间质的TSP-1、VEGF、CD34、TGF-β1、α-SMA和Ⅳ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对照组,TSP-1无阳性表达;TGF-β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浆偶见表达;α-SMA仅在血管壁表达;肾间质Ⅳ型胶原在肾小管基底膜、动脉管壁呈线状表达.而VEGF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足突细胞浆均可见表达,CD34在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随着病变程度加重, TSP-1、TGF-β1、α-SMA和Ⅳ型胶原其表达量及面积显著增加(P<0.01),与肾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86,0.674,0.779,0.784).而VEGF及CD34表达量及面积则显著递减(P<0.01),与肾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715,-0.672).结论 随着肾间质病理损伤程度加重,TSP-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肾间质区表达增强,与肾间质损害程度呈显著正相关;VEGF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足细胞表达减弱,与肾间质损害程度呈显著负相关.提示TSP-1与VEGF对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作用失衡,使肾小管周围毛细胞血管减少,加重肾组织缺氧,导致慢性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 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患儿尿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浓度与肾脏血管损害的关系。方法:对肾穿刺活检确诊的78例HSPN患儿按肾血管损害、肾小球病理损害、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进行半定量积分,肾小球、肾小管间质、血管病理积分及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总病理积分各分为轻、中、重3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尿中VEGF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局部VEGF表达及肾脏微血管密度。结果:肾小球、肾小管间质、血管病理积分及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总病理积分轻、中、重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肾脏血管损害愈轻,微血管密度、血与肾局部中VEGF浓度则愈高,而尿中VEGF排泄也愈低,轻、中、重组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肾小球积分与肾小管间质积分、血管积分、肾脏总积分相互呈高度正相关(r=0.596,0.612,0.728,分别P<0.05,0.05,0.01),微血管密度与血VEGF和肾VEGF相互呈高度正相关,与尿中VEGF呈高度负相关(r=0.601,0.696,-0.639,均P<0.01)。结论:尿中VEGF排泄增加使肾局部VEGF浓度下降进而导致的肾血管损伤,可能是HSPN患儿肾血管损害与病理慢性进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肾损伤大鼠肾脏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肾小管坏死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手术组两组,每组按术后时间不同各分为6 h、12 h、24 h、36 h、72 h组。手术组建立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检测IRI术后各个时间段肾脏组织VEGF表达变化,并与肾功能、肾小管坏死评分结果做相关性分析。结果①手术组术后6 h血清BUN、sCr已经显著升高,高峰期在术后48 h(P<0.05)。②手术组肾小管坏死评分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P<0.01);肾小管坏死评分最高在手术48 h组(P<0.01)。③手术后6 h肾小管内VEGF表达显著增多(P<0.01),手术后12 h达高峰,于手术后24 h开始下降,并于手术后72小时肾小管内VEGF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肾小管VEGF表达水平与血BUN、sCr、肾小管坏死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①该肾脏IRI模型中肾功能损害最严重是在手术后48 h;②在肾IRI模型中,肾小管坏死是肾功能损害的最主要因素;③肾小管内VEGF表达增高程度可以作为反映肾脏IRI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正>众所周知,由于肾小球特殊的毛细血管丛结构,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功能及其调节在肾脏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如糖尿病肾病患者,其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减少,并伴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增强血管通透性的细胞因子。VEGF通过促进肾周血管的新生不仅能减轻对肾脏的损害,甚至还能恢复肾脏功能[1]。因此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在肾脏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就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VEGF在糖尿病大鼠肾脏中表达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大鼠肾脏中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实验分为糖尿病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大鼠DN模型,分别于造模成功后2、4、8、12、16、20、24周,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连续多时点观察肾脏VEGF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肾脏病理变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VEGF mRNA在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肾脏中持续高表达,各时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2~24周肾小球VEGF蛋白表达强于对照组(P<0.05), 24周时有所减弱,但仍强于对照组;糖尿病组各时点肾小管VEGF蛋白表达均强于对照组(P<0.05),8周后表达明显增强;VEGF表达变化与肾质量/体质量(r=0.518,P=0.001)、尿蛋白(r=0.409,P=0.001)、肾小球面积(r=0.499,P=0.000)和体积(r=0.499,P=0.000)呈正相关.结论 VEGF在糖尿病大鼠肾脏中持续高表达,早中期以肾小球表达上调为主,中后期突出表达在肾小管,其表达变化与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大鼠肾小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表达与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模型,分为DM 3 d、1周、2周、4周、8周组及相应正常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TGF-β1、AngⅡ、FN(纤维连接蛋白)在肾小管的表达;Western免疫印记法检测肾皮质VEGF蛋白质水平;PAS染色光镜观察肾组织形态改变。结果:肾皮质VEGF水平随病程发展表达逐渐增多,免疫组化示肾小管VEGF在DM 1周时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4周时与24 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DM大鼠肾小管AngⅡ、TGF-β1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在DM 4周与VEGF呈正相关且三者均与FN呈正相关性。结论:DM大鼠肾小管VEGF表达上调,可能介导DN蛋白尿的产生;AngⅡ、TGF-β1可能同VEGF一起共同参与糖尿病肾脏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肾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俏  杜勤 《医学综述》2007,13(3):186-18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调节血管发生的基本生长因子,参与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通过干预VEGF可以达到缓解肾脏疾病,改善肾功能的目的。本文对VEGF在肾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动态观察糖尿病(DM)大鼠肾小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蛋白激酶Cα(PKCα)、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d、1周、2周、4周、8周组,每组均设相应正常对照组。用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管AngⅡ、VEGF、PKCα、ERK、FN(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VEGF蛋白质;PAS染色光镜观察肾组织形态改变;生化法测定血糖、血肌酐及尿蛋白。结果DM大鼠肾小管AngⅡ的表达从3d、VEGF和PKCα的表达从1周、ERK和FN的表达从2周开始均显著升高,并随着病程发展而逐渐增高,DM4周和DM8周时,AngⅡ、VEGF、PKCα、ERK和FN的表达相互间均呈正相关,且均与24h尿蛋白、肾重体重比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状态诱导肾小管PKCα激活后介导VEGF生成增多,从而促进蛋白尿及肾脏肥大的发生;高糖-AngⅡ-VEGF—ERK通路可能参与糖尿病肾脏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赵瑾  张莉  孟梅霞  王昌 《海南医学》2013,24(24):3602-3604
目的探讨肾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血小板反应蛋白(TSP)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及其与CD34、CD40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不同类型肾病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肾脏受损程度将其分为轻度损伤组38例,中度损伤组32例和重度损伤组26例,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应用免疫组化法对各组患者的VEGF、TSP、CD34、CD40阳性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VEGF表达位置主要集中在足突细胞浆及肾小管上皮细胞中,TSP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浆中表达,在正常组织细胞中无阳性表达,CD34及CD40主要在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随着患者病情增加,TSP、CD40阳性表达率显著增加,而VEGF、CD34则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TSP、CD40分别与肾间质纤维程度呈正相关,而VEGF、CD34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TSP在肾质区及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的增强及VEGF在足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的减弱可能是引起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及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的首要病因。肾小管间质损伤是DN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肾小管上皮细胞应激性衰老是引起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研究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内质网、线粒体及溶酶体等细胞器在DN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且它们的功能失衡可以通过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应激性衰老导致细胞和组织器官的持续损伤,进而推动疾病进展。然而目前DN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应激性衰老导致衰老微环境变化的核心机制尚不清楚,且其细胞器失去稳态的发生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本综述总结了DN背景下的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应激性衰老及其与细胞器的特定病理生理机制,以便为下一步研究以及开发新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丹  ;刘光陵 《当代医师》2014,(6):852-854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是肾脏代谢产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机内环境稳定的基础。当肾小球、肾小管受损引起肾脏功能失调,导致肾脏疾病的发生,肾脏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阻止疾病的恶化,改善疾病预后与转归。 miRNA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物过程,与机体免疫应答、基因调节等密切相关[1]。人类将近1/3基因编码的mRNA都受其调控。笔者就miR-NA在肾脏疾病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及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金属硫蛋白(MT)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阐明补充外源性锌(Zn)制剂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和肾脏组织中VEGF、MT及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阴性对照组(STZ组)、外源性锌干预糖尿病组(STZ+Zn组)及外源性锌干预正常组(Zn组),每组12只。其中STZ组及STZ+Zn组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Z)制成糖尿病模型, STZ+Zn组、Zn组每周2次经口灌胃5 mg?kg-1的锌制剂,共16周。取双肾,计算肾指数;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学改变及MMP-9、VEGF和MT在肾脏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STZ组和STZ+Zn组大鼠肾指数升高(P<0.05);与STZ组比较,STZ+Zn组大鼠肾指数升高(P<0.05);Zn组肾指数与N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鼠肾脏组织中存在VEGF、 MT 及MMP-9的表达,其中MMP-9和VEGF主要表达在远端肾小管,MT主要表达在近端肾小管;NC组、STZ组、STZ+Zn组及Zn组之间比较肾脏组织中VEGF、MT和MMP-9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锌制剂可以导致糖尿病大鼠肾指数增大,但不影响健康小鼠的肾指数;肾脏组织中存在VEGF、MT及MMP-9的表达;外源性锌制剂干预后VEGF、MT及MMP-9在糖尿病模型中的表达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肾小管是肾脏的主要组成部分,易受缺氧、蛋白尿、毒素、代谢紊乱和衰老等多种因素损伤。缺氧是肾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发生的重要微环境因子,并被广泛认为是肾小管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主要诱因之一。EMT是肾间质纤维化(RIF)进展的常见机制。肾小管上皮间质转化在发展间质纤维化和管状萎缩中的一个潜在驱动力是慢性缺氧。肾脏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会导致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障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提示无论从分子水平还是基因水平缺氧的确可以导致肾小管损伤。缺氧导致肾小管损伤的潜在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明确,明确缺氧致肾小管损伤机制可为以后慢性肾脏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现就缺氧引起肾小管损伤机制做统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肾小管-间质低氧与进展性肾脏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展性肾脏疾病是一组以肾功能进行性恶化为特征的临床疾病, 最终均不可避免地发展为终末期肾衰。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 各种病因导致的进展性肾脏疾病在组织病理上均存在明显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和间质纤维化形成[1], 并与肾功能恶化密切相关[2]。然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形成的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尽管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 控制血压和降低蛋白尿可延缓肾功能减退, 但肾功能恶化的趋势并未阻止, 因此高血压和蛋白尿可能只是进展性肾脏疾病的加重因素。基于进展性肾脏疾病均存在小管-间质血管床减少和纤维化形成的事实, 最近有学者提出肾小管-间质细胞缺氧在进展性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骨形态发生蛋白7在肾脏发育及肾脏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旭 《医学综述》2011,17(4):504-507
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作为一种成骨蛋白,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成员。BMP-7起初被认为具有诱导骨的生成,随后发现其具有明显的肾脏保护作用。在肾脏发育过程中,BMP-7可以诱导输尿管芽的发生及肾小球的形成。此外,在肾脏疾病中BMP-7可以通过Smad通路拮抗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而在肾脏纤维化、糖尿病肾病等肾脏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肾小管间质病变与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与肾间质病变的关系及细胞增殖、凋亡换衡在肾脏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40例原发性肾脏疾病的肾功能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细胞凋亡,观察PCNA,Fas-FasL,Bcl-2,Bax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结果 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与血肌酐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59,P=0.001);PCNA在中度肾小管间质病变时表达增加,重度病变时表达减少(r=-0.68,P=0.021);Bax的表达随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加重而增加(r=0.46,P=0.0043),肾小管间质内未见明显的细胞凋亡,Fas-FasL,Bcl-2的表达在不同程度的肾不管间质损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本研究提示肾小管间质病变的严重程度与慢性肾病进展相关,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可作为判断慢性肾病预后的指标。肾小管间质的损害、纤维化与细胞增殖、凋亡失衡有关,肾小管间质中度损害时以细胞增殖为主,促细胞凋亡基因Bax的表达随肾小管病变的加重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脏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患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糖尿病肾脏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延缓疾病进展至关重要。尿微量白蛋白检测作为诊断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常用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发现具有早期诊断和预测价值的新指标是临床和研究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不断提出与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生和进展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包括肾小球、肾小管损伤相关指标,氧化应激与炎性因子,微小RNA及蛋白组学亦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糖尿病肾脏疾病早期预测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TGF-β_1/Smad信号转导通路对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通路,以肾间质中细胞及胶原成分集聚增多、伴有肾小管萎缩或扩张、变形及肾小管和间质毛细血管的丧失为特征[1]。近年的研究发现,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在肾纤维化的发生、发  相似文献   

19.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共同途径.近年来研究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tubular 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differentiation,TEMT)是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发生和进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常新生儿肾脏发育尚未成熟,肾小球滤过功能及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均较成人差。近年来,有人报道某些新生儿非原发性肾脏疾病,如发生IRDS、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其肾脏功能亦受到影响。 β_2微球蛋白(简称β_2mG)是一种小分子球蛋白,血清β_2mG(sβ_2mG)可自由地从肾小球滤过,99,9%在近曲肾小管回吸收,并在近曲小管细胞内分解。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