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肝硬化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34例肝硬化病人及20例慢性胃炎病人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表明,肝硬化组的FIB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D-二聚体却有着显著性差异。说明肝硬化组患者存在着纤溶过程,且有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倾向,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在心梗患者病程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先进的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32例心梗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D及FIB水平。结果:心梗患者急性期血浆D-D和FIB含量明显升高(P<0.01);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重型患者血浆D-D及FIB水平明显高于轻型(P<0.01);预后差的患者恢复期血浆D-D及FIB水平明显高于预后好的患者(P<0.01)。结论:心梗后血浆的D-D及FIB水平检测对疗效的观察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血浆中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 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 ,在正常人体血浆中含量很低 ,但在很多病理状态下 ,其含量将升高 ,这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起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1 D 二聚体的产生人体内存在着纤溶系统 ,其作用是溶解纤维蛋白 ,防止和清除血管内由于纤维蛋白沉着而引起的阻塞现象。在凝血酶作用下 ,纤维蛋白原先从α链上裂解出FPA ,生成纤维蛋白Ⅰ ;接着 ,从 β链上裂解出FPB ,生成纤维蛋白Ⅱ。纤维蛋白Ⅰ和纤维蛋白Ⅱ可以自行聚合成非交联的纤维蛋白 ,经ⅩⅢ因子作用后 ,形成交联纤维蛋白。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 相似文献
4.
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检测了正常中青年组30例和健康老年人组17例的血浆D-二聚体,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检测了189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患心肌梗塞和脑血管病组也较健康老年人组高(P〈0.001),表明D-二聚体检测是一项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观察溶栓治疗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以纯化的纤维蛋白碎片D-二聚体为抗原,得到4株分泌抗D-二聚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HID1、HID2、HID3和HID4,其中HID1、HID2及HID3能识别同一或相邻抗原决定簇,与纤维蛋白原及其碎片X、Y、D、E和血浆等无交叉反应;HID4则识别另一抗原决定簇,且与纤维蛋白原碎片X、Y、D等有交叉反应。本组McAb的成功制备,将为临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提供新手段。 相似文献
6.
7.
8.
9.
血栓性疾病患者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血小板聚集的比较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性疾病患者体内均存在高凝状态,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血浆中浓度升高,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标志之一,而血小板聚集率是血小板活性的指标,血小板聚集率高易发生血栓。本文通过测定血栓性疾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及血小板聚集的比较,观察其相互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60±8.5)岁,均经临床检查及心脏B超、X线胸片检查,排除心脏器质性疾病的健康体检者。血栓性疾病组60例,均为住院患者。根据疾病分为脑动脉硬化组20例,男12例,女8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体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纤溶酶对其的影响。方法心房颤动患者50例,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A组)26例,常规药物联合纤溶酶治疗组(B组)24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血栓前体蛋白、纤雏蛋白原含量,并以23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心房颤动患者血浆血栓前体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纤溶酶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B组显著低于A组(P〈0.01)。结论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体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对其血栓形成有一定影响,纤溶酶能有效降低血栓前体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风心病房颤患者手术前后静脉、动脉、左心房和右心房血浆心钠素(pANP)的变化及相关因素。 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30例风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及30例风心病无房颤患者的血浆心钠素,并同时应用Swan-Ganz导管及左心房测压管测定心功能及各部位压力。 结果房颤患者pANP显著高于风心病无房颤组和正常对照组;手术后随心功能改善,心房压力下降pANP显著降低;不同时段动脉、静脉、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均有明显差异,以右心房最高,各部位含量与CI、CO均呈负相关;左心房内pANP与左心房大小、LAP、PCWP、SVRI呈正相关;右心房内pANP与右心房大小、CVP、PVRI呈正相关。结论心房颤动是刺激pANP分泌的重要因素;pANP测定是判断心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恶性肿瘤病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及D-二聚体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和恶性实体肿瘤病人不同阶段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34例急性白血病和43例恶性实体肿瘤病人不同阶段血浆TM、D-D含量的变化,并以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急性白血病病人化疗前血浆TM、D-D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039~5.708,P<0.05)。完全缓解后,血浆TM恢复至正常水平,血浆D-D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035,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t=5.681,P<0.001)。恶性实体肿瘤病人术前血浆TM、D-D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023~2.051,P<0.05);术前转移组二者含量明显高于未转移组(t=2.788、6.168,P<0.01);术后7 d血浆D-D值进一步升高,明显高于术前(t′=2.026,P<0.05),TM降低至正常水平。结论急性白血病和恶性实体肿瘤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血浆TM、D-D含量可作为恶性肿瘤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定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检测134例CSVD患者和75例对照者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CSVD的危险因素.结果:CSVD及其各亚型(腔隙性脑梗死/LI、脑白质病变/WML、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病变)患者高血压比例、FIB水平、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为CSVD、LI、WML、LI合并WML的危险因素,FIB为CSVD、LI、LI合并WML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FIB、D-二聚体作为CSVD的危险因素参与了CSVD的发生发展过程,但不同亚型的CSVD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研究静脉胺碘酮和西地兰转复老年人急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文研究了55例阵发性房颤及房扑老年患者,随机选择二组,第1组给予胺碘酮静推,初始剂量为50mg,5-10min推完,如房颤或房扑未能控制,间隔10-15min再挣推50mg,最多达3次,150mg,并以1mg/min速度静滴,维持6h后减为0.5mg/min;第2组给予西地兰0.4mg,5min内静推完毕,未复律者2h后再推0.2mg,仍未复律者6h后再追加0.2mg。结果 胺碘酮组25例中18例复律成功(72%),平均律时间为8h;西地兰组30组中12例复律成功(40%),平均复律时间为4h。结论 静脉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比西地兰复律成功率高,但复律时间长。 相似文献
16.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3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心钠素浓度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了与心功能改变的关系。结果表明,AMI患者发病24h,3,5,7,14天的血浆心钠素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动态观察14例血清丙酮酸激酶(PK),发现AMI患者在发病3天~14天的血浆心钠素水平与PK峰值及Killip心功能级别的变化密切相关。提示AMI发病3天后的血浆心钠素水平可作为反映心功能改变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发作预警因素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 (Af)发作的预警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 1 1 6例高血压患者 ,男 68例 ,女 48例 ,年龄 (66 .6± 4 .6)岁 ,分为Af组和窦性心律 (SR)组。应用非侵入性的 2 4h动态血压测量技术 (AMBP)、心电图 (ECG)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PDE)技术分析其Af发作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 ,平均随访 (2 4± 5)个月。AMBP评价参数 :2 4h平均收缩压 (2 4hMS BP)、平均舒张压 (2 4hMDBP) ;日间 (6 :0 0 - 2 2 :0 0 )平均收缩压 (MDSBP)及舒张压 (MDDBP) ;夜间 (2 2 :0 0 - 6 :0 0 )平均收缩压 (MNS BP)及舒张压 (MNDBP)。ECG参数 :最大P波 (P -MAX) ,P波离散度 (Pd)。PDE参数 :左室重量指数 (LVMI) ,左房内径 (LAD)、左房容积 (LAV)、左房张力 (LAT)、左房压力 (LAP) ;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A峰、E/A比值。结果 2 9例 (2 5 % )高血压患者出现Af,8例 (2 7.6 % )出现脑血管事件。与SR组患者比较 ,Af组患者年龄增大 ;2 4hMSBP、MDSBP、MNSBP、P -MAX、Pd、LVMI、LAD、LAV、LAT、LAP及E/A增大 ,A峰降低 (P <0 .0 1 ) ,而 2 4hMDBP、MDDBP、MNDBP及E峰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增大、2 4h动态血压测定的白天及夜间收缩压的升高是Af发作的重要因素 ,而P波持续时间和离散 相似文献
18.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①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②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70例脑血栓形成、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66例健康体检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③结果脑血栓形成、TIA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F=4.81,q=4.40、3.80,P〈0.01);脑血栓形成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亦明显高于TIA病人(q=3.76,P〈0.01)。④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升高程度与脑缺血的严重性相关。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和不溶栓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4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动态变化。其中尿激酶溶栓治疗18例。结果:AMI血浆Fg水平高,且在一周内进行性增高;溶栓治疗后Fg-过性显著降低,但很快即出现反弹;溶栓组和未溶栓组Fg均在5d左右达高峰,1周病死率分别为5.5%和22.7%;存活组Fg水平的演变与溶栓组一致,死亡组与未溶栓组一致。提示溶栓后接着用抗凝剂是必要的,不适合溶栓者仍可考虑用抗凝剂,抗凝剂维持时间可能应达5d左右,血桨Fg水平的动态观测对估计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