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房颤患者血脂蛋白(a)和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观察慢性房颤患者血脂蛋白 (a)和D -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测量 46例房颤患者 (其中冠心病 19例 ,风心病 2 7例 )和 2 7例正常人血脂蛋白 (a) [Lip(a) ]和D -二聚体 (D -dimer)水平的变化。结果 :房颤患者与正常人相比 ,血浆D -dimer浓度极显著升高 (0 .48± 0 44对 0 .15± 0 .0 8mg/L ,P <0 .0 1) ,血清Lip(a)水平也显著升高 (343 .2 9± 42 6 .5 2对 15 5 .91± 5 2 .6 0mg/L ,P <0 .0 5 )。在冠心病亚组和风心病亚组比较时 ,D -dimer和Lip(a)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房颤患者血Lip(a)和D -二聚体水平升高 ,这可能与其高发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2.
凝血因子检测对肝脏疾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肝脏疾病对凝血机制和纤溶活化功能的影响 ,分析其与肝脏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ACL - 2 0 0型美国库尔特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肝炎 33例 ;肝硬化 4 0例 ;肝癌 2 8例 ;正常人 4 0例 ,血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和纤维蛋白原 (FIB ) ;采用胶体金方法测定血浆D -二聚体。[结果 ]肝炎组的PT(1 3.6± 1 .0 6 )s ,APTT (32 .4± 4 .5 7)s ,FIB(2 .5 7± 0 .4 6 )g/L ,D -二聚体 (0 .89± 0 .2 2 )mg/L ;肝硬化组PT (1 7.7± 5 .6 0 )s ,APTT(4 3.4± 1 3.3)s,FIB (2 .1 0± 0 .88)g/L ,D -二聚体 (2 .4 6± 0 .6 1 )mg/L ;肝癌组PT(1 5 .0 5± 2 .74 )s,APTT (36 .8± 5 .5 5 )s ,FIB(3.5 0± 1 .1 6 )g/L ,D -二聚体 (2 .31± 0 .8)mg/L ;它们与正常组PT(1 3.0 2± 0 .6 2 )s ;(APTT32 .0± 2 .0 )s;FIB (2 .81± 0 .78)g/L ;D -二聚体 (0 .4 5± 0 .1 1 )mg/L比较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结论 ]不同病程肝脏疾病患者PT、APTT、FIB、D -二聚体均可异常 ,其中肝硬化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赵华  林江  李代渝 《四川医学》2009,30(1):134-135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的纤溶系统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30例房颤患者和25例正常人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a)活性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l:a)活性;并测定纤雏蛋白原(Fg)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房颤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血浆t-PA:a降低(P〈0.01);PAl:a升高(P〈0.01);PM:a/t-PA:a比值增高(P〈0.01),而Fg、PT、APTT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性心脏病房颤与冠心病房颤之间血浆t-PA:a,PAI:a,PAI:a/t-PA;a比值及PT、APT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组血浆№浓度较后组低(P〈0.05)。结论房颤患者血浆存在低纤溶状态,表现为PAI活性增加,t-PA活性降低,房颠的低纤溶状态可能与其高发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 D)的变化。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116例冠脉造影患者血浆Fg、D- D的含量。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Fg、D- D含量较非冠心病者明显升高(P<0 .0 1) ;且与冠脉病变程度及类型相关,3支病变者血浆Fg、D- D高于2支和单支病变者(P<0 .0 1)。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血浆Fg、D- D水平较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及非冠心病组明显升高(P<0 .0 1)。结论:血浆Fg、D- D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及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正常儿童的凝血酶原时间 (PT)、纤维蛋白原 (Fg)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的正常值及该值与患儿出血的关系。方法 应用ACL 2 0 0型全自动凝血仪及其配套试剂 ,检测 180例正常儿童凝血三项 ,12 3例出血性疾病患儿的凝血三项及凝血因子活动度。结果  180例正常儿童的PT :( 12 .1± 0 .5 )s,Fg :( 2 .5 3± 0 .13)g/L ,APTT :( 2 6 .3± 4.6 )s。PT >正常 3s,临床出血 33.3% ;PT >18s,临床出血为 94.1%。Fg在0 .44~ 1.5 g/L ,临床出血为48.0 % ;Fg在1.5~ 4.5 g/L ,临床出血与其他凝血因子减少有关 ;Fg >4.5 g/L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APTT在 35~ 40s,临床出血为14.2 % ,即为异常 ;APTT在 40~ 5 0s ,临床出血为 6 3.3% ;APTT >6 0s,临床出血为 80 .8%。结论 PT、APTT时间延长与凝血因子活性减低程度、临床出血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D -二聚体 (D -dimer,DD)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慢性肝炎 4 5例、肝硬化 30例、正常对照组 30例应用凝固法及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浆PT、APTT、FIB及DD水平。结果 慢性肝炎PT及DD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 <0 .0 5、P <0 .0 0 1,肝硬化组PT、APTT、FIB、D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 <0 .0 0 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0 1) ;肝硬化C级与B级间PT、APTT、FIB、D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 <0 .0 0 1) ;DD水平在肝硬化最高 ,其次为慢性肝炎。结论 表明了PT、APTT、FIB及DD水平的动态变化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动态观察上述指标对肝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的估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方法 对EH组 ( 4 0例 )及对照组( 2 0例 )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D -二聚体 (D -dimer)、抗凝血酶Ⅲ (AT -Ⅲ )进行检测 ,同时测定血小板 (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并对EH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EH患者的VWF、D -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AT -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VWF与D -dimer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r =0 .0 47,P >0 .0 5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 ,可能是其易并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产妇立前PT APTT FIB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APTT)、纤维蛋白原 (FIB)测定三项凝血指标对待产妇发生妊高征、DIC的早期预防和诊断的意义。方法 利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CL - 2 0 0型全自动血凝仪 ,以及配套试剂(校准吕、质控品及检测试剂 )测定 2 70例待产妇血浆中PT、APTT、FIB并与 2 5 0例外科术前病人进行对照。结果 待产妇女2 70例PT :10 6 6± 0 6 5 ,APTT :30 6 7± 3 13,FIB :5 74± 1 2 5与外科术前妇女 2 5 0例PT :11 96± 0 87,APTT :32 7± 4 4 1,FIB :4 0 5± 1 30比较 ,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待产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PT、APTT、FIB三指标的测定对妊高征、DIC早期诊断、预防、治疗及预后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Sysmex血液凝固分析仪的抗干扰能力进行试验研究。 方法 重复测定正常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和纤维蛋白原定量 (Fg)各 10次 ,采用日本统一标准干扰物(溶血性血红蛋白、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乳脂蛋白 )分别加入试验血浆中 ,再测定各种浓度干扰物试验血浆的PT、APTT和Fg。 结果 PT、APTT和Fg重复测定的CV <1.0 % ,测定干扰物试验血浆PT、APTF和Fg的影响范围在3 .5 %。 结论 该仪器具有较好的抗溶血性血红蛋白、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乳脂蛋白干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方法 :自 2 0 0 1年 2月至 2 0 0 3年 4月共选 2 4例中或重度OSAHS患者 (OSAHS组 )以及 19例健康成人 (对照组 ) ,分别于 6时及 16时检测红细胞压积 (Hct)、血小板聚集率 (PAG )、血液粘滞度(WPV)、凝血酶原时间 (P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 (Fng)及内皮素。结果 :OSAHS组 6 :0 0 .时与16 :0 0时相比 ,Hct、WBV、血浆Fng及PAG均明显增高 (P均 <0 .0 5 ) ,PT及APTT缩短 (P均 <0 .0 5 )。对照组各项指标 6∶0 0 .与 16∶0 0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实验组与对照组 6∶0 0 .比 ,Hct、WBV、PAG、血浆Fng及内皮素水平均明显升高 (P均 <0 .0 5 ) ,而PT及APTT明显缩短 (P均 <0 .0 5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 16∶0 0时比 ,Hct、PAG及内皮素水平亦明显升高 (P均 <0 .0 5 ) ,PT及APTT显著延长 (P均 <0 .0 5 )。结论 :OSAHS存在显著的血栓形成高危因素 ,且清晨较午后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房颤动(房颤)病人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左心房大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9例单纯冠心病、108例冠心病房颤病人和105名健康人,分别记为冠心病组、冠心病房颤组和健康组。检测对比3组血浆D-D、Fg水平与左心房大小。采用Pearson法分析在冠心病房颤组血浆D-D、Fg水平与左心房大小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冠心病房颤组血浆D-D、Fg水平与左心房收缩末期直径(LAD)均大于健康组,且冠心病房颤组均大于冠心病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血浆D-D、Fg水平与LAD均大于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P<0.01),冠心病心绞痛均大于缺血性心肌病;永久性房颤血浆D-D、Fg水平与LAD均大于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持续性房颤血浆D-D、Fg水平与LAD均大于阵发性房颤(P<0.01)。冠心病房颤组血浆D-D、Fg水平与LAD均呈正相关关系(r=0.603、0.612,P<0.05和<0.01)。结论:冠心病房颤病人血浆D-D、Fg水平升高,且与左心房大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杨学敏  张润玲 《医学争鸣》2005,26(18):1691-1694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TpP)、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在早期诊断血栓前状态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0例患者及20 例正常人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D-D二聚体(D-Dimer)、血栓前体蛋白(TpP)、t-Hcy含量. 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分析各项指标在诊断血栓前状态时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并进行比较. 结果:① 60例患者血浆中vWF,GMP-140, t-PA, PAI, TAT, TpP, t-Hcy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01);TpP, Hcy异常升高患者通过跟踪随访更易发展成为心肌梗死(AMI)、脑梗死. ② TpP, t-Hcy与其他指标相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③ PT, APTT在心、脑血栓形成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 结论:vWF, t-PA, PAI, GMP-140, TAT, PAP, D-Dimer, Fg, TpP, t-Hcy均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心、脑血管血栓形成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而TpP, t-Hcy灵敏度、特异性高于其他各项,在早期判断血栓前状态时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DD)及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检测对骨折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骨折病人57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8名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和DD、FDP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不同类型骨折病人Fg、DD、FDP阳性率,以及发生深静脉血栓(DVT)与未发生DVT病人的Fg、DD、FDP水平。结果观察组Fg、DD、FD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TT低于对照组(P < 0.05),2组PT和AP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同类型骨折病人Fg、DD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D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1 d,观察组中发生DVT与未发生DVT病人的Fg、DD、FD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发生DVT病人Fg、DD和FDP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发生DVT病人(P < 0.01),且发生DVT病人Fg、DD、FDP水平均较术前1 d明显升高(P < 0.01)。结论凝血指标和DD、FDP水平可有效反映骨折病人凝血功能,灵敏度较高,对预防病人DVT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指标变化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病史5年以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75例,其中血糖控制良好、无血管并发症组31例(男18,女13),血糖控制不佳、有血管并发症组44例(男27,女17);相应年龄健康对照人群30例(男、女各15例)。分别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空腹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无论有无血管并发症,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Fg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有血管并发症组Fg水平高于无并发症组,且同组内女性患者Fg水平高于男性;老年2型糖尿病组PT、APTT较对照组缩短,且有并发症组PT、APTT低于无并发症组;上述参数的变化与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关。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的紊乱,凝血功能紊乱是患者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并且可能是导致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有较高的血管病变风险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脂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方法 测定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 (HTG)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 (Fg)含量、血小板计数 (BPC)、血浆α颗粒膜蛋白 GMP- 14 0 (GMP- 14 0 )含量和血浆脂质含量。结果  HTG患者 PT、 Fg含量、BPC及血浆 GMP- 14 0含量无明显差异。 PT与血浆 BG、apo E水平呈线性相关 (r=0 .5 0 0 ,P=0 .0 12 )。 Fg含量与血浆 BG呈正相关 (r=0 .5 98,P=0 .0 0 0 )。 HTG患者 BPC与 TG含量呈负相关 (r=- 0 .4 89,P<0 .0 5 )。血浆GMP- 14 0含量与 TC及 L DL - C水平含量呈正相关 (r=0 .0 .6 4 7,0 .833,P<0 .0 1) ,HTG患者血浆 GMP- 14 0含量与年龄及 PT呈负相关 (r=- 0 .4 80 ,- 0 .4 90 ,P<0 .0 5 )。结论 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浆凝血活性的增加 ,血小板 GMP- 14 0活性的改变与血浆 TG含量无关 ,与血浆 TC及 L DL - C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非瓣膜性房颤的高凝状态与左心房大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房纤颤患者血桨中纤维蛋白原、D一二聚体等及左房、左室内径的改变;AF不同持续时间对其影响;及其与左心房大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的窦性心律患者24例,房颤患者60例其中阵发性房颤17例,持续性房颤21例,永久性房颤22例.所有患者皆行常规检查及有关化验,以Clouse法检测纤维蛋白原;采用乳胶凝集法测定口一二聚体.并做Lcg olter、超声心动图.结果房颤组与窦性心律组比较,收缩压、舒张压,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EF值以及左心室的舒、缩内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纤维蛋白原、D一二聚体、左心房内径之间有显著差异.将阵发性、持续性与永久性AF分另.与窦性心律组比较,纤维蛋白原、D一二聚体有显著差异,但收缩压、舒张压,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eF值以及左心室的舒、缩内径无显著差异.持续性及永久性 AF者左心房内径有显著性差异.心房纤颤患者的血桨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左心房大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 = 0.67,p<0.01.结论AF伴有明显的高凝状态.随着AF持续时间增加,这种改变越来越明显,同时伴内皮损伤的LA扩大与高凝状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孕妇分娩前的凝血功能情况,探讨临产孕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5例足月临产孕妇和40名正常体检妇女PT、APTT、Fib、D-dimer。结果:临产孕妇与正常非孕妇女比较,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PTT显著降低(P<0.05),Fib、D-dimer明显升高(P<0.001)。结论:孕妇妊娠前后PT指标无明显变化,不能反映孕妇处于高凝状态,而APTT、Fib、D-dimer可作为反映孕妇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的指标,D-dimer升高还说明孕妇有继发性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与血浆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房颤组、非房颤的心脏病患者(非房颤组)和健康人(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同时用免疫浊度法分别测定各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浓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房颤组D-二聚体、GMP-140及Fg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房颤组与非房颤组相比,D-二聚体和GMP-140含量升高显著(P<0.05),但Fg差异不明显。另外还发现D-二聚体和GMP-140水平在风心房颤与非风心房颤之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房颤患者体内存在着凝血活性增强的因素,可能与其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凝血纤溶的变化及其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选择OSAHS患者38例及健康对照组22例,采用血凝仪检测患者及对照组静脉血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 OSAHS组与正常组相比,PT、APTTI、NR缩短,FIB及D-二聚体升高(P〈0.05)。结论 OS-AHS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状态的变化,可能是OSAHS患者易合并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血栓前状态实验室诊断指标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心、脑血管损伤前血栓前状态实验室检测指标 ,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此类危害生命的疾病寻找实验依据。方法 选择 60例心绞痛、冠心病、脑血管病变患者 ,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vWF、P 选择素 (GMP 1 4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纤溶酶 -抗纤溶酶复合物 (PAP)、D D二聚体 (D Dimer)、血栓前体蛋白 (TpP)、同型半胱氨酸 (tHcy) ,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 (Fg)。 结果 vWF、GMP 1 40、t PA、PAI、TAT、TpP、tHcy均显著高于对组照 (P <0 0 0 1 )。TpP、tHcy异常升高的患者更易发展成为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各检测指标之间也有差异 ,TpP和tHcy两指标与其他指标相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PT、APTT在心、脑血栓形成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 vWF、t PA、PAI、GMP 1 40、TAT、PAP、D Dimer、Fg、TpP、tHcy均可以作为心、脑血管疾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指标。TpP、tHcy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高于其他项 ,在判断血栓前状态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