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0):107-109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抗结核药物使用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抗结核药物后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情况。结果 不同性别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情况男性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8.82%(3/34),女性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11.54%(3/26)。男女性别间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情况中,60岁以下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5.56%(2/36),60岁或以上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16.67%(4/24)。不同年龄段间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下年龄患者ALT、AST、T-BIL、γ-GT、ALB等指标优于60岁或以上年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较高,老年人高发,密切定期检测早期诊断和治疗药物性肝损害,防止肝功能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2.
抗结核药物致老年药物性肝损害7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特点,为抗结核方案顺利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34例结核病惠者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时间、程度,并按年龄分为老年组74例和中青年组60例进行比较.结果 抗结核药药物性肝损害总发生率为22.60%,其中老年组30.20%,中青年组17.24%,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肝功能损害均多发生于抗结核治疗后2~8用,老年组明显高于中青年组,且发生时间早,恢复慢.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抗结核药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高,治疗2~8周多见,老年人易发生肝损害,治疗早期应加强临床观察和肝功能检测,以利于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3.
肝舒片防治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萍 《中原医刊》2002,29(9):49-49
我院于 2 0 0 0年 2月至 2 0 0 2年 2月应用肝舒片 (齐墩果酸 )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物肝损害 ,取得较好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病例来自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 2 5 4例 ,全部病例均经过痰查抗酸杆菌阳性 ,拍胸片或双肺CT片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 ,且既往无肝炎病史 ,抗结核治疗前肝功正常。随机分成两组 :预防组 12 8例 ,男 87例 ,女 3 1例 ,平均年龄 (3 6 7±3 6)岁 ,原发性肺结核 5例 ,继发性肺结核 12 3例 ;对照组 12 6例 ,男 84例 ,女 42例 ,平均年龄 (3 5 8± 3 8)岁 ,原发性肺结核 6例 ,继发性肺结核 12 0例。两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患者38例,全部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且在抗结核联合化疗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害,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口服还原型谷胱甘肽片(阿拓莫兰片),对照组口服肌苷、肝太乐等护肝药物,两组均采用相同基础治疗。结果治疗组ALT、AST、TB下降变化及前后变化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有明显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在抗结核治疗中造成药物性肝炎及其严重损害程度。方法:收集2000~2009年于我院规律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患者982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3296例肺结核病患者中982例发生肝功能损害,总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为29.8%;982例肝功能异常者中,轻度598例,占60.9%;中度342例,占34.8%;重度42例,占4.3%。结论: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R),吡嗪酰胺(PZA,Z)等是常见的抗结核药物,临床应用不当会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出现ALT升高、黄疸,严重者可出现肝衰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本院住院的肺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与性别,年龄,体重,饮酒史,肝脏疾患、抗结核药方案有关.结论 抗结核治疗不可避免出现肝损害,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史学斌  冯慧萍 《吉林医学》2012,33(17):3660-3661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26例,探讨临床应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状况,提高认识。方法:对我院住院的26例使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响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有患者用药时间,患者年龄、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以肝细胞损伤性性多见,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抗结核药是临床常见的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一类药物,其发病时间多在2~4周,以肝细胞损伤较多见。  相似文献   

8.
安慧茹  王仲元  吴雪琼  徐静  郑少华  王坤 《四川医学》2012,33(11):1875-1876
目的探讨老年菌阳肺结核患者采取预防措施(强化期化疗方案及用药剂量的调整)对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收治的老年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305例。对比观察采取预防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未采取措施组)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及痰菌转阴率。结果采取预防治疗组151例,其中出现肝损害15例(9.9%),常规治疗组154例,其中出现肝损害35例(22.7%),预防治疗组肝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2个月痰涂片抗酸杆菌转阴率分别为60.3%和6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痰菌阳性肺结核患者,应适当调整抗结核化疗方案及用药剂量,可以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且不影响痰菌阴转率。  相似文献   

9.
446例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岚 《黑龙江医学》2008,32(12):924-926
目的探讨应用抗结核药物过程中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根据服抗痨史、临床表现、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对2004-01-2005-01间,收治的446例肺结核患者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的4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接受抗结核治疗的446例患者出现的48例药物性肝损害多发生在用药后的1-8周内,且多见于年龄≥60岁的老龄、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酗酒、营养不良等高危人群,及耐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结论常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乙肝病毒感染、酗酒、营养不良、耐药、耐多药肺结核的高危险因素人群,需密切观察肝功能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所导致的药物性肝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肺结核治疗并产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n=55)的临床资料,治疗肺结核采用标准方案,即2 HRZE/4 HR,患者进行结核治疗后,要注意监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值5~40 U/L)和总胆红素(TBIL,正常值1~20μmol/L)的量,注意观察患者临床表现症状,定期进行血样、尿样等常规检查。结果肝损害大多发生在使用抗结核药物前期2~4周内,在5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有30例患者在1个月内出现肝损害症状,年龄在16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患者为36例,占总人数65.45%,而16~60岁患者只占34.55%,成年人对抗药物性肝损害的能力明显高于少年和老人(P<0.05)。根据肝损害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治疗,肝功能大多在积极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有61.8%会在2周内恢复健康。结论严密观察、定期监测肝功能、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处理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药物性肝损害。方法 对本院2000~2005年收治的肺结核病人抗结核后出现肝损害的6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所发生的药物性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多发生于用药8周内的强化期。结论 通过对抗结核药肝损害的危险因素的认识,不但有助于减少肝损伤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而且还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96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的临床症状特点。方法根据病人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用药后的疗效进行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草药占27.0%、抗结核药物占19.8%、抗感染药物占8.3%。多数患者服药2—8周后出现肝损害。结论药物性肝损害与使用药物种类、服药时间、联合用药、个体疾病状况等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3.
抗结核药药物性肝损害1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若干与抗结核药药物性肝损害(简称药肝)有关的因素作初步分析。方法 对100例初治患者经抗结核治疗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药肝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年龄分布;②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组药肝出现时间、程度与阴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③ALT是衡量药肝的灵敏指标;④SHRZ与HRZE组合抗结核方案药肝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生理性和生物病理性的基础肝功能状态是影响药肝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抗结核组合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结局,并确定其90天死亡率的预测因子。方法:对2010年-2012年期间入住我院的抗结核组合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共269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在269例患者中,191例(71%)出现黄疸、69例(25.7%)发生急性肝衰竭。平均年龄和治疗时间分别为41.3个月和1.9个月,男性占55.7%。药物性肝损害在整个疗程中均有发生,其中3/4病例发生于头2个月,艾滋病病毒感染21例(7.8%),90天死亡率为22.7%,其中黄疸(191例)90天死亡率为30%,肝性脑病(69例)90天死亡率为69.6%,腹水组(69例)90天死亡率为50.7%(P((0.001)。年龄、性别、转氨酶水平、HIV或乙肝病毒携带状态均不影响生存率。抗结核治疗时程、肝性脑病、腹水、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肌酐、白细胞计数均与死亡率相关(P((0.001)。以肝性脑病、白蛋白、胆红素、INR、肌酐为变量的死亡率多元逻辑回归模型的C统计量为97%。结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可在整个疗程的任何时间发生,其中有1/4的患者进展至急性肝衰竭,总的死亡率是22.7%,若合并黄疸、腹水或肝性脑病则死亡率明显升高。患者的胆红素水平、INR值、肝性脑病、血清肌酐和白蛋白水平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死亡风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引起患者肝损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继发性肺结核的88例初治患者,观察抗结核治疗后其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88例患者平均年龄(49.08±17.49)岁;肝损害集中分布在40~69岁,多发生在服药3个月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32例,肝损害程度与抗原阴性者相比较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年龄因素、乙肝病毒感染和药物因素是抗结核药引起患者肝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加深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临床特点和防治的认识。方法对我院收住的38例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致肝损害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抗结核药致肝损害89.47%发生在抗结核治疗后的2~6周,有危险因素者,如年老、肝炎病毒感染、嗜酒等易致肝损害。结论抗结核治疗过程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害,早期防治,大部分患者肝功能可恢复并能完成抗结核的全程化疗。  相似文献   

17.
我院从2003年8月~2009年8月共收治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患者324例,对其临床资料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救治方案,临床显示该方案对于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患者的肝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并对抗结核药物致肝脏损害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1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桂深  李桂仙 《海南医学》2010,21(11):75-76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673例初治肺结核病例接受抗结核药治疗后100例患者发生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肝损害大多发生在抗结核药物前期2-4周内,以中毒性多见。老年患者抗结核化疗时易发生肝损害。根据肝损害程度采取相应措施,肝功能大多在积极保肝治疗后2-4周内恢复正常。结论严密观察、定期监测肝功能、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处理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抗结核药物肝损害20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凤 《广西医学》2003,25(2):189-191
目的:探讨结核药物对结核患的肝损害有关问题。方法:对2000-2001年上半年住院应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203例患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肝损害高发年龄在19-59岁(80.3%),消化道症状出现和肝功能改变发生在抗结核治疗2周之内占90.1%。轻不停用抗结核药物而加用保肝治疗,重停用抗结核药物加强保肝治疗,19例好转,182例恢复正常,2例自动放弃治疗。结论:掌握抗结核药物副作用种类,频率,时间和防治对策,不仅能够及时,有效的判断是何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并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等,确保抗结核治疗顺利完成,而且还可及时发现,处理这些严重副作用,挽救患生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在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住院的结核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二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应用葡醛酸钠注射液和肌苷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观察二组疗效。结果二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对抗结核药物肝损害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