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老年住院患者128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药物对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科收集到的128例老年住院患者不良反应病历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 引起老年住院患者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10大品种,其中抗生素类药品占首位,其次为神经系统用药、循环系统用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不良反应的分类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害.结论 应根据老年患者特点,合理使用药品,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呈报的162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及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静滴给药引起不良反应107例,头孢菌素类引起的不良反应56例;在临床表现中,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较多(74例),其次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结论:提高抗菌类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  相似文献   

3.
2006年广东省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喹诺酮类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方法,对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6年接收的喹诺酮类药品ADR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女性患者ADR发生例次略高于男性,其中以18~4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注射剂最容易引起ADR,发生ADR的喹诺酮类药物以左氧氟沙星最多,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结论喹诺酮类药品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应规范喹诺酮类药品的应用并密切监测其不良反应,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4.
赵剑锋  陈小平 《求医问药》2014,(21):162-164
目的:分析68例患者使用西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使用西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药品的种类、患者用药的方式及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这些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部位主要有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静脉给药方式导致的不良反应最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有抗生素类药物、消化系统类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等。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表现、处理方法,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促进临床上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精神类药品致致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做出进一步的探讨,以实现临床用药依据的提供。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精神类药品致不良反应患者80例临床资料,采用回顾分析法分析临床资料,并讨论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具体情况。结果:80例精神类药品致不良反应患者中有49例为女性,有31例为男性,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最高的年龄阶段为20~40岁之间,的氯氮平精神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损害发生率最高的是神经系统。结论:患者对不同神经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一样,要控制好精神药物的使用剂量,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巴彦淖尔市医院2015年1~12月份发生的50例药品不良反应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所有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中涉及的药品品种数是59种,剂型以注射剂为主(占96%);中药注射剂居首位(占26%).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良反应的发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发生的50例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涉及五类器官系统损害,包括皮肤损害、循环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医院提高医疗质量、维护患者利益、减少药害的重要工作内容,临床医生要重视药品不良反应,避免或减少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何程程  蒋程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5):114-116+120
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致不良反应的规律、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7月~2016年12月关于抗感染药物的ADR报告,并进行帕累托图分析。分析引发ADR的药品分类、累及器官或(和)系统的主要和次要因素。结果共收集抗感染药物ADR病例204例:男73例(35.78%),女131例(64.22%);老年和儿童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高发人群;口服制剂21例(10.29%),注射制剂183例(89.71%);单独用药185例(90.69%),联合用药19例(9.31%)。帕累托图分析结果显示: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涉及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头霉素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局部用药损害为主。结论临床用药应全面考虑药物不良反应,加强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管理,尽量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周乐玲  杨思芸  曾友志  赵光凤 《西部医学》2010,22(1):128-129,132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30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0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占30.9%(71例);静脉给药引发的ADR居多,占66.5%(153例)。引起ADR的药品主要为抗茵药物(43.9%)和中成药(16.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40.0%(92例),其次是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应重视ADR监测,结合ADR发生特点,加强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188例患者采用利培酮、氯氮平、喹硫平等精神类药品后出现的毒副反应。方法:收集我院因服用精神类药品出现毒副反应的患者188例,统计药品种类、毒副反应器官、疾病类型。结果:入选的18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38例,女性患者为50例,男性比例高于女性(73.4%比26.6%,P0.05)。精神疾病类型中精神分裂症比例最高(52.1%),和其他疾病种类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神经系统毒副反应发生率最高(44.7%),与其他系统或器官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精神类药品中利培酮毒副作用最大,涉及的系统或器官最多。结论:精神类药品毒副反应多,可影响到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及器官。临床中应用精神类药品时应加强监测,并尽量使用毒副作用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药物使用过程中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63例临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分析。结果 163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有108例,中药制剂引起28例,心血管药物引起8例;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包括皮肤及附件损害(78例)、消化系统损害(23例)、神经系统损害(28例)、全身性损害(28例)等,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有皮疹、瘙痒、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寒战、发热等。结论加强对ADR监测及分析评价,可提高医务工作者对ADR的警惕性,及早预防ADR的发生,为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7年元月至2008年6月收集到的11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5份ADR报告涉及5类药物共26个中西药品种,其中位居第一位的是抗菌药物占73.9%,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111例占96.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占32.18%,大于60岁患者56例占48.6%。结论应重视药物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张建良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162-163,16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1日~2009年6月30日收集的11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不良反应累及系统或器官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ADR药物中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占总数的61.5%。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以皮肤过敏反应及胃肠系统表现为多见,分别为28.7%和23.0%。静脉注射给药造成的ADR较多,占总数的88.09%。结论:ADR监测工作任重道远,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加强ADR知识的宣传力度,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并分析原因,为我院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2009年上报的ADR报告分别就患者性别、年龄、不良反应类型、药品种类、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413例ADR中,男性患者有198例(47.94%),女性患者有215例(52.06%),女性略高于男性;发生ADR的患者中年龄最小为7个月,最大为81岁,60岁以上的患者有147例(占35.59%);413例ADR共涉及药品14类115种,其中以抗微生物药最多占62.96%,中药制剂占16 22%:ADR主要发生于静脉滴注343例(83.05%)和口服给药49例(11.87%)为主;413例ADR中,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病例最多,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神经系统等;新的ADR有36例(8.72%),严重的ADR有7例(1.69%)。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体质、药品种类、临床应用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应积极开展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院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2011年收集到的326例ADR报告,分别按照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类型、药品种类、严重程度分级、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326例ADR涉及97种药品,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110例,33.7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256例,78.53%);男女比例为1.08 1,男女比例接近。且60岁以上年龄段发生率最高(107例,32.82%);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118例,36.20%)。结论应高度重视和加强ADR的监测,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胡慧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8):72-74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门诊西药房收集到的262例有效ADR报告,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ADR发生的年龄分布广泛,尤其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39.69%。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39.93%;其次为循环系统药物,占24.54%。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为消化系统,其次为神经系统和皮肤及其附件。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同时加强对老年人ADR的监测工作,减少不必要的ADR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我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瑜  郑滢  林静容  朱志伟 《中国医药导报》2010,7(34):110-111,113
目的:了解我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2月~2010年8月上报的涉及抗肿瘤药物的13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性别与年龄、药物类别、所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7例ADR中,男性80例,女性57例;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较多,占84.67%;涉及抗肿瘤药物6大类、27种,中成药的ADR发生频率排首位;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56.93%。结论:应加强抗肿瘤药物ADR的监测工作,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以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朱丽 《现代医学》2014,(9):1037-1039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药房退药的主要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利用Excel软件对退药数据进行处理,应用帕累托图分析退药的主要原因。结果:药物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患者病情变化、病人原因是造成退药的主要因素,入院或院外治疗、检查项目取消为次要因素,其余为一般因素。结论:针对造成退药现象的主要原因,应采取加强制度建设与处方点评、提高医生的诊治水平和服务意识、提高药师素质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临潼区人民医院8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临潼区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相关因素。方法对临潼区人民医院8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84岁各年龄段患者均可发生ADR,女性多于男性(1.4∶1),ADR表现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43.8%,其次是消化系统反应15.7%,静脉注射给药途径引起的ADR最多77.5%,且易发生在给药后1~40 min,89例ADR报告共涉及9类药物64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构成比(32.8%)居首,其次是循环系统药物26.6%,以及中药注射剂17.2%。结论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医疗机构的重要工作,应加强医务人员对ADR的认知和呈报,控制静脉注射给药频次,及抗感染药物以减少临床ADR发生。  相似文献   

19.
伏立康唑是一种新型的三唑类抗真菌药,存在个体差异大、不良反应多、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2012年我院开展了临床药师在呼吸科对伏立康唑不良反应进行重点监测的项目,一是对伏立康唑的安全性做出进一步评价,促进合理用药,二是对单一药品不良反应重点监测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及意义进行探究。经过为期6个月的临床监测,这一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使医务人员对伏立康唑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不良反应重点监测作为一种新的监测模式显示出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以把开展伏立康唑不良反应重点监测的经验、方法推广到对其他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中,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中完善我国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20.
我院16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近3年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临床科室上报的16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抗菌药物种类、名称、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6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的抗菌药物9大类,46个品种;以静脉给药为主;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胃肠道损害等。结论:医疗机构必须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