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56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通过早期采取积极主动的护理方法,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56例患者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后,无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只有3例出现术后局部血肿、胀痛,经过及时治疗、护理,患者症状缓解.结论:采取合理可靠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可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行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采取相应的综合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80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7.5%.结论 严密的病情观察及精心的护理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对收治的53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从一般护理、观察护理进行预防性术后功能锻炼及药物疗法等方面做好精心护理.结果 本组53例患者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切实做好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是提高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王春凤  张新英 《吉林医学》2011,(29):6283-6284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探讨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3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采取护理方法早期干预,减少血栓形成。结果:38例患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发生率7.89%,经及时治疗,症状减轻。结论:掌握合理的防护措施可以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27例髋关节置换患者,通过对患者术后进行加强基础护理,有计划的健康教育,针对性护理措施(包括抗凝药物应用、指导饮食、功能锻炼等),有效地预防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本组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无1例肺栓塞发生,预后良好。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对患者预后极其重要,一旦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预防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对32例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予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并早期开始加强下肢功能锻炼,同时密切观察下肢循环情况及做好相关护理工作。结果本组32例病人仅有4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静脉溶栓治疗后效果良好,无肺栓塞的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提示在护理中积极应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应用抗凝治疗配合加强早期下肢功能锻炼对预防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下肢血栓形成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5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除采取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外,还有针对性地予以系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住院天数及患者满意率。结果:对照组患者6例(24%)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系统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患者短,且患者满意率较高。结论:采用系统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降低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及护理.方法:对15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其中髋关节置换13例,膝关节置换2例, 全髋关节置换术9例,股骨头置换术4例,膝关节表面置换术1例,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1例.采取早期主动与被动活动,加循序减压弹力袜及低分子肝素的使用等综合治疗.结果:15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均顺利愈合出院,住院时间15~21天,平均17.2天.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和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张会平  朱素梅 《吉林医学》2010,(33):6138-613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发生率。方法:通过对2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精心护理,总结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经验。结果:全膝关节置换术26例中,仅有1例发生了DVT,发生率为3.8%。结论:针对病因,采取有效地护理干预,可大幅度地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从中医护理角度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落实预防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人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的认知程度和预防重视程度,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效果.方法 对5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以及对应的预防及护理.结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教育、术后的功能锻炼以及相关的护理措施,本组研究中无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 早期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李卫敏 《河北医学》2014,(6):1044-1045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120例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观察组采用预防治疗和护理干预,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预防部分和手术的整个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经过两种方法护理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结果:经过两种方法护理后,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23.33%,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28.33%,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结论:预防治疗结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预防.方法 选取1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整体护理中,实施积极治疗患者合并症,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手术伤口愈合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在治疗护理中注意回避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积极应对术后并发症,应用抗凝治疗的同时配合加强早期下肢功能锻炼.结果 本组无一例发生肺栓塞,仅3例经B超证实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经积极治疗后痊愈.结论 本护理方法 能有效地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手术疗效,大大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改善患者的总体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谢翠萍 《中国医药导报》2010,7(27):77-77,8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方法:2004年2月~2010年5月我科骨科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8例,采取相应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以及相应的中西医治疗。结果:48例患者,无一例出现术后下肢静脉血栓(DVT)。结论:中西医结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老年髋关节或者膝关节置换术后采取综合护理模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预防效果。方法取笔者医院骨科2018年收治应用髋、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200例为分析对象,根据期间护理模式对其进行分组,各组有10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患者联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发生例数及对护理服务满意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出现深静脉血栓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所接受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中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髋、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在术后给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积极影响,同时更好地优化了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3年12月于本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比观察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2.94%),明显低于对照组(17.6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好,可明显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骨科建立血栓监测病房,通过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方法将200例患者分别纳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对照组实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模式前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是实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模式,即在骨科病房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通过量化表对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通过护理干预,及时发现及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比较建立血栓监测病房前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建立血栓监测病房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建立前(对照组)有所下降(P0.05)。结论在骨科建立血栓监测病房,通过规范的工作流程,客观的量化评分,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效预防及降低了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了专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13例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术前健康教育,预防使用抗血栓药物,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结果:本组无1例发生下肢DVT并发症,平均住院16天。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措施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综合护理措施。结果:经过综合护理后仅5例患者术后发生DVT,发生率为2.5%,远远低于国内报道发生率。结论:综合护理措施可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连续性护理干预在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5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连续性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随访观察3个月。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 连续性护理干预组患者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护理满意度皆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下肢肿胀率、总并发症发生率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连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其髋关节功能改善,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