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谈中医之"变"——谈"变亦变,不变亦变"后有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了“变亦变,不变亦变”一文后,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如中医该不该“变”?发展还是“变”质?什么是中医的精神?中医落后吗?中医要“西医化”吗?学习西医的目的是什么?中西医结合等于发展中医吗?如何找契入点?中医理论体系要作一番重构吗?并对这一系列问题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读了“变亦变 ,不变亦变”一文后 ,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如中医该不该“变” ?发展还是“变”质 ?什么是中医的精神 ?中医落后吗 ?中医要“西医化”吗 ?学习西医的目的是什么 ?中西医结合等于发展中医吗 ?如何找契入点 ?中医理论体系要作一番重构吗 ?中医学能建立在科学的形态基础之上吗 ?某些新一代中医如何克服“无知” ?并对这一系列问题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变亦变,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通过对中西文化及中西医学交流与碰撞的历史回顾,认为中国传统医学大更新的局面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主张现代中医必须克服对西医,对中知的双重无知,认真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准确把握中医研究的契入点,在努力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对其理论体系作一重构,将中医学建立在科学的形态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正中医代代传承是中医学术几千年历经不衰的重要方式,然自西学东渐,西医借现代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东风,一路高歌猛进,从思维方式到技术方法,为整个医学乃至社会产业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避免中医西化,保护和继承中医优秀文化和学术精华,保持中医特色和优势,成为中医人首先应该直面的问题。解决之法  相似文献   

5.
谭峰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2,20(11):61-61,73
目的探讨中医变蒸学说的科学内涵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变蒸学说的基本内涵、观察周期、临床表现、症候处理、合理内核、局限性和重要地位.结果变蒸是婴幼儿时期个体心身发展发育变化的动态的过程,变蒸学说是纯阳学说、稚阴稚阳学说、三有余四不足学说和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学说的研究基础与共同核心.但在分辨生理病理与变蒸的周期数等方面有其局限性.结论变蒸学说是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的核心学说之一,其基本思想与现代心身医学是一致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重视和加强变蒸学说的研究,对于发展中医儿科学术,保持中医特色和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每逢提到辨病与辨证,就意味着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这几乎已成为中西医结合的专用词.其实,中医历来就很注重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尽管中西医所说的病和证,有的能吻合,有的不能吻合,既使吻合的,其内容亦未必完全一样,况且中医所说的病,往往又是西医所说的证.再就中医而论,有的既是病又是证.但这都不影响中西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各自发展及中西医结合的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7.
冉先德  孙振东  金祝颐  傅景华 《河北中医》1988,(5):48-48,F0003,3
特色,是一门学科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任何一门学科,它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原因,即在于它自身的运动中存在着特殊性。中医药学在长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论体系与诊疗技术,因而有自己固有的特色。如果不尊重中医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忽视中医药理论体系,而完全照搬西医科研模式搞中医研究,则势必出现与中医药理论貌合神离的现象,甚至背道而驰。中医药学特色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可表现为  相似文献   

8.
有人在网上说:“中医快要亡矣,中医已成绝学!” 情形真的如此吗?我个人从事中医工作有年,认为有必要对此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思考与探讨。有人在7年前曾发表过的一篇论文“变亦变,不变亦变”中说:“目前肩负我国12亿人口医疗保健的主力是西医而不是中医。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医学术本身的落后而不是其它。”你是否同意他这个说法?很难设想,一个“落后”的中医竟然在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传播并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岂非笑话!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时代的日益迫近,使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医药界有识之士正在思考中医药学如何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保健需求,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来。本期发表的“变亦变,不变亦变———论中医发展大势”一文,反映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真思索与看法。有...  相似文献   

10.
我的希望     
我希望贵刊保持和发扬敢于开展学术争鸣之特色,走在中医学术发展之前列,成为振兴中医事业  相似文献   

11.
中医与形上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系辞第十二上》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应当是人类科学史上最早、最准确,而且至今不失其指导意义的科学分类原则和标准。研究事物运动状态及其过程的科学,为形上性科学;研究事物结构形态的科学,为形下性科学。人类医学所面对的人,是天地万物之灵,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因此与其它生物相比,人具有典型的形上、形下二重性。据此,人类医学也必然有形上(比如中医)与形下(比如西医)两大门类。以中国哲学和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形上性思维方式,孕育了中医学。与此相对,以近代分析(或还原)性科学方法为基础而形成的医学,则是西医。按照“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传统说法,当代中医学术发展上的首要问题,即要以形上、形下的科学分类原则和标准,为中医正名。长期以来,迷信近代分析(或还原)性科学方法,远离形上之思,是中医学术发展困惑和停滞的主要原因。为了实现中医的复兴,就应当回到形上之思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2.
日本汉方医学的盛衰消长及其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红斌 《中医教育》2005,24(2):64-68
日本汉方医学的形成、隆盛、衰落及至复兴从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启示:①要政府的支持才能得以发展;②应重视理论实践,密切联系临床;③摒弃门户之争,协调发展才能创新;④尊古而不泥古,才能与时代同步发展;⑤坚持自身优势,中医才能得以生存.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药高等教育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中医教育的问题,提出新的历史时期中医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引入中西医比较、中医思维学课程。以便学生能在大学期间,对两种医学通过比较有一个全面、多角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中医的思维特点和规律。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找到方便、有效、能更好地突出中医特色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李振华,1924年出生于河南洛宁一中医世家,幼承庭训,习医活人,临床经验丰富,学术思想深厚,教坛桃李满园,成就硕果累累。现已从医60余年,从事教学和研究50余载,值84岁高龄,仍伏枥奋蹄,壮心不已。  相似文献   

16.
秦汉到隋唐时期是江苏中医外科的草创阶段,出现了历史上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宋元时期以《卫济宝书》、《外科精义》为代表的外科著作,注重对外科疾病的阐发与论述;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同的中医外科流派,理论已趋完善和成熟,特别注重内外并治;民国时期中医外科仍然在临床发挥作用,理论也有发展,而现代中医外科则趋衰弱,但仍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相似文献   

17.
中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药走进国际市场的必经之路。目前国内对于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亟待解决。本文从中药发展现状、中药药理特点、制约中药发展的因素、保持中药活力的条件,以及对策和建议5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2006年7月8-9日,本刊第四届编委会扩大会议暨学术交流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大化所)隆重召开。会议秉承“继承、发展、创新、国际化”宗旨,共同研讨了杂志使命、发展目标和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前沿交叉、中药中医研究、国际化等重大问题,与会代表参观了中科院大化所组分中药组、生物分子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和药物化学组等实验室,重点了解了该所主持承担的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基于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复方中药系统研究”所获得的重要进展,并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彼此都感到很有收获。本文系中科院高技术局秦伟副局长的会议演讲。演讲阐述了作者自2003年布署中科院中药现代化科研工作以来的思考。全文简明扼要,人们从中可以认识和了解中科院全面、系统地开展传统中医药研究所持有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并得到有益的启示。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在此刊载,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伯礼  张俊华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331-3334
中医药现代化战略实施20年来,有力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科研平台、科研成果、产业规模、临床研究、国际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医药现代化成果的取得,大大提高了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拓宽了服务范围,成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基础,在服务医改、惠及民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概述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同时展望了今后20年中医药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任务,以期进一步推进中药现代化研究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药现代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一是解决中药自身的问题,二是解决如何用药的问题。中药本身的问题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经过现代化的改造以后传统中药将以何种形式呈现;二是如何通过现代化手段实现中药质量的有效控制。如何用药的问题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中药用药与适用患者的严格界定和匹配性研究,即中药使用的对症问题;二是中药使用剂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即中药用药剂量的准确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