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供者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采集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物中的幼稚粒细胞与CD34^ 细胞及单个核细胞(MNC)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0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供者用G-CSF(仅2例用G-CSF GM-CSF)7.25-10ug.kg^-1.d^-1进行动员,于动员前及动员后,对外周血及收集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收集物中幼稚粒细胞及CD34^ 细胞进行检测计数。结果:(1)动员后白细胞主数及细胞计数及幼稚粒细胞逐渐增加,至5天达高峰;(2)外周血MNC中幼稚粒细胞增加与CD34^ 细胞增加有较好的相关性;(3)经2次单采后供者血小板约降低60%,但一周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G-CSF7.25-01ug.kg^-1.d^-1分两次皮下注射能有效动员PBSC;allo-PBSCT供者经G-CSF动员后,外周血MNC中幼稚粒细胞数结合可做为allo-PB-SCT的剂量阈标准。  相似文献   

2.
史春雷  袁成录  王玲  尹刚 《河北医学》2005,11(11):980-981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效果。方法:1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化疗联合G-CSF进行PBSC动员和采集,并检测采集物中单个核细胞计数(MNC)和CD34+细胞。结果:12例患者均一次即获足量干细胞,获MNC平均5.7(2.2~7.6)×108/kg,CD34+细胞平均15.2(2.5~26.9)×106/kg。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化疗联合G-CSF能安全、高效地动员PBSC,满足移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正常供者与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PBSC中淋巴细胞比例及单个核细胞活力。方法分别对15例正常供者和1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rhG—CSF动员剂,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中单核细胞(MNC),观察有核细胞数、有核细胞分类、MNC计数及细胞活力。结果(1)正常供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总数为(4.31±1.41)×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有核细胞总数MNC数为(6.21±4.37)×10^8/kg。(2)恶性血液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数高于供者组(P〈0.01)。(3)用淋巴细胞比值乘以有核细胞总数计算单个核细胞,正常供者组(2.82±1.03)×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2.58±1.79)×10^8/kg,正常供者组与恶性血液病组单个核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正常供者组MNC计数为(96.7±5.1)%,其中淋巴细胞占(65.9±9.4)%、粒细胞占(16.3±8.7)%、单核细胞占(16.5±4.0)%;恶性血液病组MNC计数为(92.7±15.6)%,其中淋巴细胞占(55.3±16.7)%、粒细胞占(24.3±16.5)%、单核细胞占(14.9±9.1)%。(5)正常供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91.5±4.3)%、(67.4±9.1)%,恶性血液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82.9±11.1)%、(56.5±20.1)%;两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6)rhG—CSF动员前后正常供者组及恶性血液病组T细胞在CD3单克隆抗体+rhIL-2刺激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生能力在应用rhG—CSF后下降[(68.5±15.1)%vs(52.3±12.5)%(P〈0.05)。结论单用rhG—CSF或化疗联合rhG—CSF动员均可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应用淋巴细胞乘以有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常供者与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PBSC中淋巴细胞比例及单个核细胞活力。方法分别对15例正常供者和1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rhG—CSF动员剂,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中单核细胞(MNC),观察有核细胞数、有核细胞分类、MNC计数及细胞活力。结果(1)正常供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总数为(4.31±1.41)×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有核细胞总数MNC数为(6.21±4.37)×10^8/kg。(2)恶性血液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数高于供者组(P〈0.01)。(3)用淋巴细胞比值乘以有核细胞总数计算单个核细胞,正常供者组(2.82±1.03)×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2.58±1.79)×10^8/kg,正常供者组与恶性血液病组单个核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正常供者组MNC计数为(96.7±5.1)%,其中淋巴细胞占(65.9±9.4)%、粒细胞占(16.3±8.7)%、单核细胞占(16.5±4.0)%;恶性血液病组MNC计数为(92.7±15.6)%,其中淋巴细胞占(55.3±16.7)%、粒细胞占(24.3±16.5)%、单核细胞占(14.9±9.1)%。(5)正常供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91.5±4.3)%、(67.4±9.1)%,恶性血液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82.9±11.1)%、(56.5±20.1)%;两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6)rhG—CSF动员前后正常供者组及恶性血液病组T细胞在CD3单克隆抗体+rhIL-2刺激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生能力在应用rhG—CSF后下降[(68.5±15.1)%vs(52.3±12.5)%(P〈0.05)。结论单用rhG—CSF或化疗联合rhG—CSF动员均可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应用淋巴细胞乘以有核细胞数作为外周血造血于细胞移植时计算输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数量的指标时简便、快捷,不失为一良好的临床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造血生长因子(HGFs)对健康供者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动员作用,并比较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单用及G-CSF联合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动员效果.方法:52例健康供者分成G-CSF单用组(34例)及与GM-CSF合用组(18例),分别采用G-CSF(5 μg·kg-1·d-1)及G-CSF(3 μg·kg-1·d-1)+GM-CSF(2 μg·kg-1·d-1),连续皮下注射5~6 d动员,采集PBSC.动员前后动态检测外周血及采集物MNC、CD34+细胞、CFU-GM计数.52例血液病患者接受上述供体动员之PBSC并行异基因PBSC移植(Allo-PBSCT).结果:动员后CD34+细胞及CFU-GM分别较动员前增加10.83及8.7倍,并在第5~6天达到高峰;G-CSF单用及与GM-CSF合用均可有效动员CD34+细胞和CFU-GM,但合用较单用更有效(P<0.05);所有患者接受Allo-PBSCT后均满意获得造血重建;随访观察至今应用HGFs对健康供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中小剂量G-CSF单用和与GM-CSF合用均能安全、有效动员健康供者PBSC,但以合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6.
急性杂和型白血病(HAL)是一类发病机理不清的特殊类型的急性杂和型白血病。其亚型又分双表型、双系列转换型。本病特点以原始细胞明显增生,该细胞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多呈圆形以小细胞为主的急性白血病,此类细胞形态近似淋巴,细胞呈圆形,胞浆量少,深蓝色,边缘整齐,无颗粒,胞核圆形,核染色质较细胞,核仁清晰可见,易与淋巴细胞混淆,现将特殊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土贝母提取物——结晶E对HL-60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以短期液体培养方法,通过细胞活力测定、形态分类、酵母多糖吞噬试验、NBT还原试验及非特异性酯酶染色等指标,观察了土贝母提取物——结晶E(ST-E)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发现ST-E能诱导HL-60细胞向类似成熟中性粒细胞方向分化,细胞形态变化显著,核浆比例变小,核呈肾形或杆状,核染色质浓缩增粗,核仁消失,胞浆嗜天青颗粒消失,还原NBT和吞噬酵母多糖能力显著增强,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阴性,提示ST-E可能是一种新的抗白血病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应用软琼脂集落形成法选出单克隆HL-60细胞系,系统地研究新维甲类化合物R81001的分化诱导作用。证明该药可使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的NBT还原能力明显增强,呈浓度依赖性。形态学观察表明,在药物作用下细胞的核浆比例降低,核仁减少或消失.胞浆中嗜天青颗粒减少,出现特异性颗粒。多数细胞处于中或晚幼粒细胞阶段。非特异酯酶染色试验证明,R81001诱导HL-60细胞沿粒系统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9.
例1男,37岁。因牙龈肿痛15天、发热1周、加重5天伴鼻腔出血,于1999年2月12日就诊。血常规RBC 3.18×1012/L,Hb 105 g/L,WBC 141.4×109/L,BPC 33×109/L,血片分类见大量原始细胞,考虑白血病收住我院血液科。体检:神清,轻度贫血貌,上肢皮肤可见散在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胸骨压痛(+),肝肋下3 cm,脾肋下3 cm,腹水征(-),双下肢无水肿。外周血分类200个细胞:原始细胞0.895,中性晚幼粒0.01,中性分叶核0.01,淋巴细胞0.085。血片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NAP):27分/20中性分叶核粒细胞。骨髓象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骨髓片中见大量原始细胞,分类200个有核细胞:原始细胞0.975,淋巴细胞0.25,粒、红两系严重受抑,全片(1 cm×2 cm)可见巨核细胞6个,血小板少,骨髓中原始细胞大小不等,核大,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细,核仁1~3个,不太清楚,胞质量多,有些细胞可见内外浆,有的可见伪足。其组化特征:过氧化物酶(POX)100%阴性(用骨髓涂片和血片做3次,并做阳性对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加氟化钠抑制试验(NaF)100%抑制[用急粒骨髓片做对照:NSE(+),加NaF不抑制];糖原染色(PAS)弱阳性,有些细胞胞浆边缘阳性颗粒较粗,氯醋酸酯酶染色(CE)阴性。单抗特征:CD3、CD7、CD10、CD22、CD34阴性,CD11b、CD13、CD14、CD33、HLA-DR阳性。  相似文献   

10.
(2)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_(2a))(图61~63)骨髓中原始粒细胞>30%~<90%(非红系细胞),单核细胞<20%,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10%。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_(2b))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有明显的核浆发育不平衡,此类细胞>30%。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四氯化碳(CCL4)肝硬化大鼠外周血中CD34+细胞的动员作用,以及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生化学的影响,寻求一种安全有效、不加重肝损伤的动员CD34+细胞的方法。[方法]50%CCL4橄榄油溶液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rhG-CSF动员组大鼠皮下注射rhG-CSF10μg.kg-1.d-1,共计5d,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生理盐水。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CD34+细胞的比例,同时检测ALT、AST、T-BIL和ALB,观察G-CSF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的影响。[结果]肝硬化大鼠rhG-CSF动员后外周血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CD34+/MNC)比例(4.08±1.38)%是生理盐水对照组(0.43±0.21)%的9.5倍;而生化学检测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G-CSF动员能促进更多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源性的肝干细胞在外周血中表达,而且不加重肝硬化大鼠的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 lood stem cell transp lantation,PBSCT)供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 locyte colony stimu lating factor,G-CSF)后细胞成分的变化和药物对供者身体状况的近期影响。方法:对18例健康PB-SCT供者给予G-CSF 5~10μg/(kg.d)4~5 d,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检测,临床观察用药后出现的毒副反应。结果:①外周血白细胞在动员后4~5 d达峰值,动员后比动员前高7~14倍(P<0.01)。②细胞采集在动员后第4~5 d开始,两者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值之间无明显差异。③本组供者不同性别和体重间,MNC值有显著差异性。④主要毒副反应为骨痛和肌痛、乏力等,采集细胞过程中出现口唇、四肢麻木。结论:对PBSCT供者应用G-CSF 5~10μg/(kg.d),4~5d可有效动员MNC和CD34+细胞。供者对此剂量的毒副反应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615小鼠可移植性乳腺—Ca759的电镜观察。肿瘤由大小不一,多形性的癌细胞密集排列而成,间质极少,符合小鼠B型乳腺癌中髓样癌诊断。癌细胞分明,暗两种,多呈合体生长,部分细胞有紧密连接,并可见原始腺腔样结构。核质比大;核不规则,可见假包涵体;核仁大,多边集;有丝分裂多见。胞质中大量游离核蛋白体,高尔基复合体不明显,中等量中粗面内质网,多呈囊状扩张,内可见许多圆形致密颗粒,内微囊少见。癌巢中央多有退变现象,有淋巴细胞浸润,并有癌溶现象。细胞内、外未寻见典型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14.
对30例健康老年人骨髓细胞分类及形态学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健康老年人骨髓原始和各种幼稚粒细胞降低,杆状和分叶核粒细胞正常,原始红细胞降低,各种幼稚红细胞增高,原始,颗粒和裸核巨核细胞正常,幼稚巨核细胞降低,产板巨核细胞增高,淋巴细胞降低,浆细胞增高,原始单核细胞正常,幼稚和单核细胞降低,巨噬细胞增高,红细胞系细胞形态学可见彩晚幼红细胞,花瓣样晚幼红细胞,幼红细胞核分裂相和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其它系列  相似文献   

15.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55岁,2018年3月患者因"入住内分泌科时发现血象异常"就诊血液科。患者2018年3月初诊血常规:白细胞:6.4×109/L,单核细胞绝对值2.3×109/L,血红蛋白85g/l,血小板计数47×109/L,随即行骨髓穿刺。骨髓细胞学(2018-3-11):原始细胞占49%,骨髓病理:(1)幼稚细胞增生为主,片状分布,胞体中等,胞浆略丰富,核圆形或略不规则形,染色质细腻,可见核仁;杆及分叶核粒细胞比例明显;(2)未见纤维组织增生。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化学染色:网织纤维染色(-),铁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4阳性指数约15-20%,CD117阳性指数  相似文献   

16.
G-CSF动员的外周血与骨髓CD34+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黏附分子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外周血细胞与骨髓CD34+细胞表达的黏附分子非常延迟抗原4(VLA-4)、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和L-选择素(CD62L)。 结果:G-CSF动员后的外周血CD34+细胞表达的VLA-4、LFA-1与骨髓CD34+细胞相比明显减少,CD62L无明显改变。 结论:黏附分子VLA-4及LFA-1降低可能是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进入外周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产生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可行性及其表型和功能。方法收集G-CSF动员和未动员的BALB/c♀鼠的PBMC,采用磁活性标记的细胞分选法(MACS)分选BALB/c♀鼠的CD4+CD25-T细胞和CD4+CD25+T细胞及C57BL/6♂鼠的CD11c+未成熟树突细胞(iDC),建立细胞培养体系,经iDC体外诱导G-CSF动员和未动员的CD4+CD25-T细胞转换为CD4+CD25+Treg细胞(iTreg)。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技术检测诱导后细胞的CD25、Foxp3的表达水平以及抑制功能,比较G-CSF动员与非动员组间iTreg的表型和抑制功能的差异。结果 iDC诱导G-CSF未动员和动员的组间CD25+分子表达率分别为(76.8±4.1)%和(90.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诱导产生的CD25+T细胞的Foxp3表达水平分别为(64.1±2.7)%和(59.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C诱导G-CSF未动员和动员的外周血产生的iCD4+CD25+Treg均表现出免疫抑制功能,其中动员后诱导生成的iTreg的免疫抑制效应明显增强。结论应用iDC从G-CSF动员的外周血中诱导产生的iCD4+CD25+Treg具有更强的体外抑制效应,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对30例健康老年人骨髓细胞分类及形态学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健康老年人骨髓原始和各种幼稚位细胞降低,杆状和分叶核粒细胞正常;原始红细胞降低,各种幼稚红细胞增高;原始、颗粒和裸核巨核细胞正常,幼稚巨核细胞降低,产板巨核细胞增高;淋巴细胞降低;浆细胞增高;原始单核细胞正常,幼稚和单核细胞降低;巨噬细胞增高;红细胞系细胞形态学可见点彩晚幼红细胞、花瓣样晚幼红细胞、幼红细胞核分裂相和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其它系列细胞形态正常。本文还对健康老年人骨髓细胞分类及形态学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经动员富集的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为来源,建立体外诱导培养临床级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并其形态、表型及功能的鉴定。方法:以化疗联合皮下注射G-CSF对肿瘤患者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富集外周血MNC,聚苯乙烯细胞培养板贴壁纯化后,加入无血清培养液X-vivo15,以GM-CSF和IL-4联合诱导DC分化,诱导d5加入TNF-α促进DC成熟,观察DC形态及表型变化;并检测其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以该法诱导的患者DC显示出典型的树突细胞形态表型特征,同时具有较强的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以经动员富集的肿瘤患者外周血MNC为来源,联合应用GM-CSF、IL-4及TNF-α,在体外可诱导培养出临床级具有典型形态、表型及免疫活性的DC。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检验对发热患者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持续或间断发热3天以上的门诊患者共200例,行血常规检查,同时血涂片染色显微镜检行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检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细胞形态学变化,并分别计算血细胞形态异常的检出率。结果 72.5%的患者血细胞形态学分析可见异常改变,包括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中毒颗粒、单核细胞比例增高、血小板分布增多等改变,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中毒颗粒是血常规检测不出来的,也是发热患者比较常见的血细胞形态改变。结论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检验可对发热患者的病因进行判断,可避免临床上的误诊及漏诊,并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故发热患者应同时进行血常规检查和涂片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检验,且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检验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