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双胎妊娠116例分娩时机及分娩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双胎妊娠的孕妇并发症多 ,新生儿窒息、病死率高。积极防治妊娠期各种并发症 ,选择有利分娩的时机及方式对提高双胎围生儿存活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 116例双胎妊娠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6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我院分娩总数 72 5 0例 ,双胎 116例 ,占 1 60 %;单胎 713 1例 ,占98 3 6%。双胎与单胎发生率比为 1∶61 5 0。1 2 双胎分娩方式及剖宫产指征 阴道顺产 5 9例 ,占5 0 86%;阴道助产分娩者共 17例 ,占 14 66%;剖宫产 4 0例 ,占 3 4 48%。主要剖宫产指征有 :①第一胎儿非头位者原则上…  相似文献   

2.
双胎之一宫内死亡期待疗法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促排卵药物的临床广泛应用及辅助生育技术的开展 ,双胎妊娠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是一种少见的妊娠并发症。临床处理时既要防止死胎对活胎及母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又要兼顾活胎的成熟度 ,选择合适的分娩时间及方式 ,以获得最佳的妊娠结局。本文就我院 4 0例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病例进行分析 ,以探讨死胎的原因及进行期待疗法的可行性。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989年 1月至 2 0 0 1年 10月 ,我院双胎分娩总数 80 4例 ,其中 4 0例双胎之一为死胎 ,发生率约为5 %。初产妇 35例 ,经产妇 5例 ,平均年龄 2 5 74岁…  相似文献   

3.
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将 1995年 1月至 2 0 0 3年 5月 98例双胎妊娠产妇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的孕周、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剖宫产组新生儿体重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 (P <0 0 1) ,两组第 1胎分娩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第 2胎分娩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组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 <0 0 5 )。结论 正确选择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 ,将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4.
头位妊娠脐带绕颈30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0,自引:1,他引:89  
本文就 30 9例头位妊娠脐带绕颈分娩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的影响 ,以达到降低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病死率的目的。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我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4月共头位妊娠分娩 14 4 6例 ,新生儿出生时发现脐带绕颈者 30 9例 ,其发生率为2 1 37%。 30 9例中 75例于临产前或产程初期因有剖宫产指征行选择性剖宫产术 ;另 2 34例中 ,12 8例自然分娩 ,未发生胎儿窘迫 ,10 6例在产程中发生胎儿窘迫 (占4 5 30 % )。 30 9例中发生新生儿窒息 35例 ,发生率11 32 %。新生儿死亡 1例 ,病死率 3 2‰…  相似文献   

5.
89例双胎妊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双胎妊娠高危因素较多 ,早产发生率及围生儿病死率亦高 ,除积极防治妊娠期各种并发症外 ,分娩方式的选择和处理对降低围生儿病死率、提高婴儿生存率很重要。本文就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8月间双胎妊娠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8月收治双胎妊娠 89例 ,与同期单胎妊娠分娩 5 499例做对照分析。1 1 双胎妊娠发生率  4年分娩总数 5 5 88例 ,双胎 89例 ,占 15 9‰ ;单胎 5 499例 ,占 984 1‰。双胎与单胎的发生率为 1∶6 1 79。1 2 双胎与同期单胎分娩方式及围生儿病死率  89例双胎中有 48例剖宫产 ,占 5…  相似文献   

6.
双胎30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双胎与胎次、孕妇年龄、遗传等因素有关。近年由于促排卵药物的应用 ,双胎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双胎的母婴并发症增多 ,早产儿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增加 ,故应给予足够重视[1 ,2 ] ,现将我院近 10年双胎 30 8例的有关情况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0年 1月 1日至 1999年 12月 31日在我院住院分娩产妇 33 6 80例 ,分娩新生儿 33 988例 ,其中双胎30 8例 ,分娩新生儿 6 16例 ,男婴 2 92例 ,占 47.40 % ,女婴 32 4例 ,占 5 2 .6 0 %。产妇 2 3~ 42岁 ,平均 32 .5岁。初产妇 2 47例 ,经产妇 6 1例。分别统计双胎的孕周、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7.
李馨  耿力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1,37(11):865-869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sIUFD)的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1年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sIUFD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绒毛膜(MC)双胎(31例),双绒毛膜(DC)双胎(59例)。分析不同绒毛膜性sIUFD存活胎儿的预后,sIUFD存活胎儿终止妊娠的时间、分娩方式等。结果:(1)sIUFD孕妇存活胎儿妊娠丢失14例(15.6%),其中流产6例,引产8例(胎死宫内5例,胎儿异常3例)。MC双胎存活胎儿胎死宫内、早产发生率高于DC双胎(P<0.05);两组间存活胎儿活产、新生儿窒息、转NICU、新生儿脑损伤、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发现sIUFD后24小时内终止妊娠7例,其中2例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存活胎死亡。MC双胎与DC双胎相比,发生sIUFD距分娩间隔时间较短(P<0.05),分娩孕周较早(P<0.05)。(3)新生儿窒息率、转NICU率、新生儿死亡率在阴道分娩与剖宫产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双胎发生sIUFD存活胎儿发生胎死宫内及早产的不良妊娠结局风险明显增加,应加强监测。sIUFD不是剖宫产术终止妊娠的指征,阴道分娩并不增加新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余曼  张莹  申斌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8,34(11):844-847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结局及不同分娩时机与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62例双胎妊娠孕妇晚期流产及分娩结局资料,以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标准诊断新生儿窒息,对比分析不同孕周的晚期流产率,及在不同分娩孕周采用不同分娩方式的新生儿窒息率。结果:(1)双胎妊娠孕妇孕28周前流产42例,主要集中于孕26~27~(+6)周(18例)。(2)孕28周后分娩的活产新生儿共834例,其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率(2. 16%)低于阴道分娩(12. 77%)(P0. 05),其中孕28~29~(+6)、孕32~33~(+6)周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的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新生儿窒息率在孕36~37~(+6)周(0. 44%)明显低于其他孕周(P0. 05)。(3)大胎儿和小胎儿的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阴道分娩(P0. 05),剖宫产中大胎儿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小胎儿(P0. 05)。剖宫产中大胎儿在孕34~35~(+6)周的新生儿窒息率(0)明显低于其他孕周(P0. 05),剖宫产中小胎儿在孕36~37~(+6)周的新生儿窒息率(0)明显低于其他孕周(P0. 05)。结论:双胎妊娠应加强孕期监护,防止晚期流产的发生。双胎妊娠无明显并发症时可尽量延长孕周至36~37~(+6)周,但不宜过迟,采取剖宫产方式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双胎高危因素较多,为了预防双胎妊娠的并发症,减少双胎孕产妇及胎婴儿的围产期死亡,我们收集我院自1981年1月至1985年12月间所收治的双胎妊娠56例作如下讨论。临床资料1981年1月至1985年12月我院共分娩7346例,其中双胞胎56例,发生率为1:131。初产妇42例,经产妇14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31岁。以25~29岁居多,共41例。一、双胎妊娠与家族史的关系:56例中有家族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的发生率、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间12例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的临床资料.结果:我院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的发生率为3.7%.死亡原因:脐带及胎盘因素6例,合并重度子痫前期2例,双胎输血综合征1例,合并妊娠期糖尿病1例,原因不明1例.结论: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最常见的死因是脐带胎盘因素,孕中、晚期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可保守期待治疗,应严密监测母体及存活儿情况,以决定孕妇的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1.
12.
13.
探讨会阴正中切口缝合术与会阴左侧切口缝合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根据产妇会阴体的条件,有无产科合并症胎儿的大小等情况,选择最佳的会阴切口方式,以减轻产妇的疼痛,减少切口出血量,分析比较两种切口方式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15.
The endometriosis is gynecological disease what is characterized with the presence of endometrial lesions are composed of endometrial epithelial and stromal cells outside of the uterus. There are many theor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endometriosis. The most widely accepted theory is the theory what is postulated the endometriosis is a result of retrograde menstruation. The essential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endometrial lesions is the process of adhesion of endometrial cells on the peritoneal surface and on the organs, are situated in the peritoneal cavity. The adhesion molecules (integrins) have the most essential role in this first stage. The integrins are cell surface receptors with glycoprotein structure. They have part in process of adhesion of the endometrial cells to the proteins from EC matrix outside the uterus. The integrins have part like signal molecules in the processes of proliferation and invasion of endometrial implants. They are very essential molecules what influence the viability of endometrial implants as well as the angiogenesis in the new forming endometrial implants. Improvement of the studies, related to the roles of the integrin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endometriosis would be give new possibilities to search more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rapy of the endometriosi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