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小鼠过继转移致敏小肠IEL抗弓形虫感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分离自弓形虫RH株速殖子经口感染小鼠后不同时间点的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lymphocyte,IEL)过继转移抗弓形虫感染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BALB/c鼠经口感染弓形虫速殖子5×104个/只或未感染,作为供体提供IEL。同品系受体鼠分为实验组(IEL7组、IEL9组、IEL11组、IEL13组和IEL15组)和对照组(IEL0组),每组6只小鼠。受体鼠经尾静脉分别接受分离自供体鼠经速殖子感染后第7、9、11、13、15天的致敏IEL或未致敏的IEL3×105/0.2ml只。各组小鼠过继转移后第4天,用弓形虫速殖子灌胃攻击,攻击后第13天分离纯化脑、肺、脾组织弓形虫速殖子并计数,测定肠液IgA含量。结果致敏IEL过继免疫可使受体鼠脑、肺、脾组织内弓形虫速殖子数显著减少,接受感染后第13天IEL的小鼠组织内速殖子数减少最为显著(P<0.01)脑、肺和脾组织内速殖子数比对照组分别减少81.13%,58.43%和70.97%。致敏IEL过继转移使肠道IgA水平升高,IEL11组和IEL13组显著高于IEL0组(P<0.01)。结论致敏IEL过继转移能上调肠道黏膜的免疫应答,导致黏膜特异性IgA分泌增加,诱导黏膜抗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IEL的这种保护作用具有致敏的时间依赖性,感染后第13天分离的致敏IEL对弓形虫感染具有最大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立论依据】 弓形虫微线体分泌的粘附蛋白MIC2与M2AP(MIC2相关蛋白)以1∶1的比例形成MIC2-M2AP六聚复合体,转移到弓形虫顶端与宿主细胞膜之间形成的连接区域,协助虫体进入宿主细胞。 【设计思路】 制备弓形虫重组粘附蛋白复合体MIC2-M2AP,鉴定其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及其在抗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中的作用,为筛选MIC2-M2AP作为弓形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奠定基础。 【实验内容】 RT-PCR扩增弓形虫MIC2和M2AP基因,克隆至组成型表达的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GAPZαA中,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pGAPZαA-MIC2和pGAPZαA-M2AP,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MIC2和M2AP基因整合到同一毕赤酵母细胞X33的基因组中进行发酵表达获得重组MIC2-M2AP复合体,His标签Ni-NTA柱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小鼠,采用免疫小鼠血清和弓形虫感染鼠血清进行蛋白质印迹鉴定重组MIC2-M2AP复合体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免疫小鼠抗重组MIC2-M2AP复合体多抗血清体外中和实验观察阻断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效应,重组MIC2-M2AP复合体免疫小鼠的抗弓形虫感染效应。 【材料】 弓形虫RH株速殖子,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GAPZαA。 【可行性】 国外文献已经证实MIC2-M2AP复合体在协助虫体的滑移运动和侵入细胞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敲除MIC1基因后,弓形虫株对宿主细胞的入侵率下降50%,敲除MIC2的结合蛋白M2AP后,弓形虫株对宿主细胞的入侵率下降80%以上,因此重组MIC2-M2AP复合体有可能作为弓形虫疫苗候选抗原。目前我们已成功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 pGAPZαA-MIC2和pGAPZαA-M2AP,其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的序列同源性为100%。 【创新性】 国内外在弓形虫疫苗候选抗原筛选研究中,目前报道较多的是弓形虫表面抗原(SAG)、棒状体蛋白(ROP)、致密颗粒抗原(GRA)等可能作为弓形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而关于微线体蛋白(MIC)尤其是MIC2-M2AP复合体可作为弓形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未见报道,而根据已报道的微线体蛋白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推测重组MIC2-M2AP复合体免疫会产生较强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3.
弓形虫感染涉及的细胞免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人类和动物体内的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在宿主机能正常情况下,感染的弓形虫在机体内多形成休眠状态的组织包囊,呈隐性感染状态,同时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但在宿主免疫损伤或防御机能下降时,弓形虫可突破包囊形成急性感染,导致宿主发病和死亡,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可继发弓形虫合并症;恶性肿瘤放化疗、器官移植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都可使隐性感染转为急性或亚急性,出现严重的全身性弓形虫病;孕妇感染弓形虫后可影响胎儿生长发育,严重的可致畸胎或引起胎儿死亡;家畜中羊围产期弓形虫可导致流产、死产发生[1].现已证明,弓形虫感染后机体的免疫是以T细胞介导为主的细胞免疫,参与机体免疫反应的主要有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NK细胞及其多种细胞因子,近年来在细胞免疫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本文就细胞免疫方面的几个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弓形虫病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弓形虫病的病理形态学,不仅由于弓形虫直接破坏大量的宿主细胞所致,还由于弓形虫作为一种抗原,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引起的过敏反应^[1]。至于病变程度的轻重,可能与弓形虫的数量、虫株的毒力大小以及宿主免疫状况等有关。但弓形虫的致病机理与致病规律仍是研究的方向,现就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5.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世界性分布的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可感染人类和几乎各类哺乳动物,导致弓形虫病。弓形虫的毒力取决于参与寄生虫一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或者宿主免疫应答的弓形虫毒力因子。研究弓形虫毒力相关因子,对于寻找有效的药物作用靶位点和疫苗候选分子,预防和控制这种社会性寄生虫病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弓形虫毒力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具有保护性及诊断价值的弓形虫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寻找具有保护性的弓形虫功能性表位。为疫苗制备和免疫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杂交瘤技术建立了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观察了体内,外单克隆抗体的保护性效果;用夹心ELISA法检测了感染兔血清中的CAg,并观察了其与日本血吸虫抗原和弓形虫ME49株抗原的交叉反应。结果:建立了7个分泌弓形虫McAb的细胞株,Western-blot显示7个McAb可识别4种不同分子量的抗原,体外保护性实验证明这些单抗均可明显抑制弓形虫对细胞的侵袭及在细胞内的繁殖,在感染后第3d即可检测到CAg,未发现其与日本血吸虫抗原间的交叉反应,但是与弓形虫ME49株出现了交叉反应带。结论:7个McAb对弓形虫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力,有潜在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寻找具有保护性的弓形虫功能性表位 ,为疫苗制备和免疫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杂交瘤技术建立了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 ,观察了体内、外单克隆抗体的保护性效果 ;用夹心ELISA法检测了感染兔血清中的CAg ,并观察了其与日本血吸虫抗原和弓形虫ME4 9株抗原的交叉反应。结果 :建立了 7个分泌弓形虫McAb的细胞株 ,Western blot显示 7个McAb可识别 4种不同分子量的抗原 ,体外保护性实验证明这些单抗均可明显抑制弓形虫对细胞的侵袭及在细胞内的繁殖。在感染后第 3d即可检测到CAg,未发现其与日本血吸虫抗原间的交叉反应 ,但是与弓形虫ME4 9株出现了交叉反应带。结论 :7个McAb对弓形虫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力 ,有潜在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氮在弓形虫感染巨噬细胞中作用的研究研究生郑春福专业寄生虫学导师林建银通过观察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速殖子感染宿主巨噬细胞(macrophageM)的基本过程,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NO)抗弓形虫感染的作用以及精氨酸和瓜氨酸...  相似文献   

9.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性传染病。弓形虫在自然界广为分布.动物是人体获得性弓形虫感染的主要传染源。弓形虫宿主种类广泛,有哺乳类、鸟类和人等,其中包括数10种宠物、家禽(畜)。弓形虫的整个发育过程需要2种脊椎动物宿主,即中间宿主和终宿主。弓形虫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宿主的免疫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弓形虫感染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s)的microRNAs (miRNAs)差异表达.方法:基因芯片分析弓形虫感染的HFFs的miRNAs差异表达,并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和Northern blot法验证miRNAs差异表达.结果:弓形虫感染HFFs的46种miRNAs表达量有1倍以上上调,37种miRNAs表达量有1倍以上下调.其中4种差异表达的miRNAs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和Northern blot法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弓形虫感染可导致宿主细胞的miRNAs差异表达,差异表达的miRNAs可能在弓形虫和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中起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