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哮喘作为当前社会中常见病与多发病难以根治。随分子免疫学与遗传学的高度发展,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与治疗有了进一步的研究进展。本文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从中西医两个角度阐明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为中西医结合采用多环节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支气管哮喘(简称为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目前,世界各国的哮喘患病率有所上升。在英国,学龄儿童哮喘患病率1964年为4.1%,1989年为10.2%,1994年为19.6%。美国10%~15%的男孩和7%~10%的女孩曾有哮喘发作史。我国2000年进行的中国城区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对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认为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涉及T淋巴细胞 ,嗜碱性细胞 ,肥大细胞 ,嗜酸性细胞 (EOS)和血小板等。血小板在气道的慢性炎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通过观察过敏性哮喘血小板数的变化 ,探讨血小板对哮喘免疫发病机制的作用及价值。1 对象和方法1 1 病例选择 :选择内科和变态反应科门诊哮喘发作期患者 10 6例 ,其中男性 4 9例 ,女性 5 7例 ;年龄15~ 6 5岁。全部符合中华医学会 1997年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诊断标准〔1〕,均为典型或确诊的病例 ,其中轻度哮喘发作者 5 1例 ,中度 4 3… 相似文献
4.
小鼠过敏性哮喘模型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过敏性鼻炎及哮喘发病率的提高,过敏性疾病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哮喘发病复杂,鉴于人体实验的局限性,目前对哮喘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主要通过动物模型来进行。如现广泛应用于哮喘治疗的白三烯拮抗剂,其最初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过敏性哮喘豚鼠模型得以证明的。随着转基因及基因敲除技术的广泛应用、细胞介质表型及功能分析试剂的完善,目前大多数采用小鼠建立哮喘模型。小鼠模型对过敏性炎症进程及免疫反应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可进行特定细胞或细胞因子的功能评价、及气道炎症及结构改变的动态进程研究。因此本文就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侯宏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22,(18):21-24
梅毒是一种多发于20~39岁性活跃人群的慢性、系统性、危害性极大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黏膜或受伤的皮肤传播,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几乎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机体对于梅毒螺旋体(TP)的免疫应答过程十分复杂,固有免疫、细胞免疫及免疫逃逸均参与该过程,且细胞免疫在梅毒一期阶段主要是清除TP,而在梅毒二、三期阶段也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免疫抑制。因此,现就梅毒的发病机制、梅毒患者的细胞免疫学反应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哮喘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许多细胞参与了哮喘的气道炎症反应,无数细胞因子在细胞与细胞之间架起了相互作用的立交桥,有众多炎症介质介导效应细胞的生理和生化反应。某些其他的生物活性物质(PG、CCR3和KCOS等)及肺炎衣原体感染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气道重塑也参与哮喘的发病机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ITP发病机制的研究扩展到细胞免疫及血小板生成障碍等方面。细胞免疫及抗血小板抗体介导巨核细胞质量异常在ITP的发病机制中亦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认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异常及血小板生成障碍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8.
环境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病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各国均出现明显上升趋势。本文介绍了中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流行概况,讨论了发病机制和主要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环境因素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发病与生物钟关系探讨常州市戚墅堰铁路医院夏琼生物钟学说是形容生物在各方面受方面时间的影响而发生节律变化的一门科学,包括年生物钟、月生物钟、日生物钟等。本文就支气管哮喘者的发病时间与生物钟关系作一初步探讨。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支气管哮...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在成人中的患病率为3%~4%,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呼吸疾患。医学对哮喘机制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地努力。近年来,随着支气管镜技术和免疫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哮喘的研究现在不仅仪限于呼吸生理方面,而己经深入到分子水平层面了: 相似文献
11.
赵宁生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23,(14):127-130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以气道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临床症状有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经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病情得到控制。重症哮喘是哮喘急性发作状态,经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是哮喘致残、致死的主因。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对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通过哮喘发病的相关信号通路研发了新型靶向药物,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方案。因此,现从重症哮喘的发病机制及其靶向治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重症哮喘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发病特点。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住院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按年龄分成三组,进行资料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不同年龄段患者性别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2、患者的病程较长;3、80例患者中26例32.5%4-h-明确过敏史;4、80例患者中有较明确诱发因素的患者有38例,占47.5%;5、支气管哮喘典型的临床症状的患者占大多数;结论1、儿童和老年患者中男性患病的比例较高;2、呼吸道感染是哮喘最主要的诱发因素;3、患者的典型的临床特征需要掌握,以便鉴别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13.
家蝇与支气管哮喘发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蝇与人类接触极为密切,它传播疾病,危害人畜已众所周知,但它的尸体碎片、纤毛等飘散在空气中作为致敏原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国内外未见报导。为此,我们对家蝇的密度和季节消长进行了调查,并将家蝇制备成变应原为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进行了皮内试验、激发试验和...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219名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分析哮喘的发病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上海市部分地区219名哮喘儿童采用回顾性调查。结果:哮喘首次发病集中在6岁以内(占75%)。发病诱因主要为天气变化(6386%)和感冒受凉(56.63%)。好发季节为秋季居多(63.10%),秋冬、冬春季节交替时也好发。好发时间多在深夜(53、99%)。咳嗽、胸闷、流涕等为常见先兆症状,83.95%的患儿有过敏性疾病史,以鼻炎、湿疹居多。治疗上多用支气管扩张剂(87.05%),多为合并用药。结论:为减少或阻止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必须重视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分析142例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以期为哮喘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142例为病例组,选取与病例组性别、年龄匹配的非哮喘住院患儿142例为对照组。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次纳入调查的病例组患儿男83例,女59例;129例患儿是因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感染病原体包括:支原体46例,呼吸道合胞病毒37例,流感病毒33例,腺病毒14例,副流感病毒5例。多因素分析显示出生孕周≥37周(OR=0.792,95%CI:0.357~0.948)、出生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OR=0.320,95%CI:0.107~0.479)为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的保护因素,有家族过敏史(OR=1.513,95%CI:1.206~1.742)、有变应性鼻炎史(OR=1.304,95%CI:1.182~1.549)、有食物过敏史(OR=1.815,95%CI:1.492~2.203)、家庭1年内装修(OR=1.328,95%CI:1.102~1.591)、家庭成员吸烟(OR=2.115,95%CI:1.628~2.499)、长期接触毛绒或泡沫制品(OR=1.480,95%CI:1.173~1.772)、学校或家庭邻近大马路(OR=1.815,95%CI:1.692~2.203)是危险因素(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多由呼吸道感染所引起,主要受出生孕周、家族过敏史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可针对上述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儿童肥胖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肥胖是指体内热量摄入大于消耗 ,造成脂肪在体内积聚过多 ,导致体重超常的病症。近年来 ,儿童肥胖发生率显著增加 ,在全国 30个省、市最新调查的资料表明 ,1985 - 1995年 10年 ,7~ 18岁的男生超重与肥胖率从 2 72 %上升到 8 65 % ,城市男生的超重与肥胖率高达 12 0 3%。而很多成人肥胖来自于儿童 ,肥胖儿童发展为成人肥胖的危险度 :婴儿为14% ,7岁儿童为 4 1% ,10~ 13岁儿童为 80 % [1] 。因此 ,儿童单纯性肥胖日益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儿童肥胖的病因十分复杂 ,发生原因及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但已确定主要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1 … 相似文献
18.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7,(4):91-92
前炎症因子(piernflammation cytokine,IPC)是许多种疾病,尤其是跟感染或免疫相关疾病早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对炎症反应有启发或促进的作用,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高度重视此类因子的研究,而跟它相关的概念在近期出版的国外文献中也比较频繁地出现,从前炎症因子这方面着手去分析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病理机制并对其进行初步探索,不仅拓宽了支气管哮喘研究的视野,而且为哮喘病临床研发新的药物起到指导的作用,从而获得有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粉螨性哮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原暴露作为哮喘病因,是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争论的焦点,并提出全球粉螨性哮喘发病率增高归因于粉螨抗原暴露的增加。粉螨及其抗原暴露相关知识对干预粉螨性哮喘至关重要。该文就目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包括粉螨性哮喘的流行概况、粉螨性哮喘的发病机制及粉螨性哮喘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20.
邻苯二甲酸酐哮喘大鼠模型的制备及实验免疫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进一步研究苯酐哮喘的发病机制,建立苯酐哮喘大鼠模型并观察其体内抗原特异性IgG和IgE的变化。方法苯酐致敏大鼠抗原攻击后描记呼吸曲线以监测气道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被动皮肤致敏试验检测抗原特异性IgG和IgE。结果苯酐可引起大鼠气道高反应性和体内抗原特异性IgG和IgE水平升高。结论苯酐哮喘属半抗原致敏变应性哮喘。该实验所建模型可用于苯酐哮喘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