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并对其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55例,另选择同期55例健康体检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2组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并对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对比对照组,观察组MoCA评分(定向、延迟回忆、抽象、语言、注意、命名、执行能力与视空间、总分)、MMSE评分(计算力和注意力、即刻记忆、短时记忆、图形执行能力、语言能力、定向、总分)均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植入双腔起搏器前后患者认知功能,对比植入前,植入后认知功能改善明显,对比差异性明显(P<0.05);对认知功能造成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和文化水平。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可对认知功能起到改善作用,其独立危险因素为文化水平和年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动态心房超速抑制起搏(DAO)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选择21例植入具有DAO功能的心脏起搏器、经12导联Holter检查证实为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简称慢-快综合征)的PA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起搏器植入前与最近一次随访时的临床资料及起搏器程控资料,并进行分析,探讨DAO方式治疗PAF的中长期疗效。结果 21例患者最近一次随访时临床症状较起搏器植入前明显改善,症状消失率为38.1%(8/21),症状缓解率为61.9%( 13/21)。12导联Holter检查结果显示最近一次随访时房性期前收缩较起搏器植入前明显减少(P<0.01),左室射血分数较起搏器植入前明显上升(P<0.05);起搏器程控资料显示心房颤动负荷较起搏器植入前明显减少(P<0.01),心房起搏的比率明显增加(P<0.01),自动模式转换次数显著减少(P<0.01)。结论 DAO方式治疗PAF的中长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患者经腋静脉行双腔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33例患者安装双腔永久性起搏器术前、术后护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起搏器植入手术,且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对经腋静脉行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进行术前、中、后有效护理,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对于保证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有效的护理技术对行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前、中、后,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更换三腔起搏对长期右心室心尖起搏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影响。方法选取97例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统计分析三腔起搏器植入前及植入术后1、3和6个月,术后1年、2年的心功能参数、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QRS间期及血清脑钠肽(BNP)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更换三腔起搏器后1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NYHA心功能分级及QRS波宽度显著优于植入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F、左心房面积(LA),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QRS波宽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换三腔起搏器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的LVEF较植入前明显提高,而LVEDD、LADD、LVEDV、LVESV、LVSD均较植入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NYHA心功能分级、QRS波宽度、6 min步行实验距离及血清BNP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更换为三腔起搏器有助于改善右心室心尖起搏后发生心衰的老年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 (Endless -looptachy cardia/pacemaker -mediatsedtachycardia ,简称ELT/PMT)是指植入双腔起搏器后 ,由于室房逆传而产生的一种由起搏器参与的环形运动性心动过速。这是双腔起搏器的一种特有并发症。其产生的条件是心脏有完好的室房 (VA)逆传 ,而诱发条件是有房室分离存在 ,最常见的是室性早搏。1 PMT的产生机制当植入双腔起搏器的病人发生一个室性早搏后 ,激动经房室传导系统逆传至心房 ,起搏器的心房通路感知到这个逆传的心房活动 ,启动一个房室(…  相似文献   

6.
74岁的李大爷因胸闷伴双下肢水肿十余年,症状明显加重一月而被医生收入院治疗。老人家16年前就患有心脏病,当时因心脏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双腔起搏器。6年前他更换了双腔起搏器,随后又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脏功能逐渐下降,除了心慌气喘,双下肢可凹性水肿之外,夜间都不能平卧,平时代步基本靠轮椅。一直在服用利尿剂、洋地黄类等药物,但是症状均不能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4例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分析,探讨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治疗作用。方法:经静脉和埋藏式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结果:4例均植入成功,其中2例植入单腔ICD,1例在原单腔起搏器基础上植入单腔ICD,1例在原双腔起搏器基础上植入ICD。参数设定符合要求,经随访3—32个月,无植入并发症,4例患者术后都接受了成功的ICD治疗,1例术后7个月因肝硬化死亡。结论:ICD是治疗致命性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成功避免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参数更能准确识别和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日前,我院心血管内科为一位68岁患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律失常患者完成了新一代双腔无导线胶囊起搏器植入。该起搏器没有导线装置,重量只有2克,大小如一个胶囊,通过静脉通道微创放入心脏。术后患者心率由每分钟20次恢复到每分钟60次的正常状态,手术相当成功,胶囊样双腔无导线起搏器让他重获“心”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医院感染的临床表现、处理及转归研究,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3年12月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老年患者32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感染发生率、临床表现、术后并发症、感染病原菌等,处理方法为双腔起搏者电极分别固定于患者的右室心尖部与右心耳,单腔起搏电极固定于患者右室心尖部。结果在医院接受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589例中发生医院感染32例,感染率为5.43%,其中,单腔起搏器植入患者8例占25.00%,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24例占75.00%;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泌尿系统、切口及囊袋,分别占65.63%、18.75%、9.73%及6.25%;32例感染患者送检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35株,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48.57%、31.43%、2.86%;32例患者中5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5.62%。结论老年性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医院感染患者必须做好预防措施,应采取积极有效地抗菌药物全身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动化功能的起搏器是指一些起搏参数不需要体外程控的管理,它能够根据患者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自动调整,其中以自动阈值管理系统,表现最完美。美效力公司(Medtronie)生产的Kappa型起搏器便是其中之一,它体现了在不增加起搏器体积、重量及电池容量的基础上延长起搏器的使用寿命,下面着重分析我院从2003年8月-2005年6月所植入10台Kappa自动阈值管理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起搏器通过模拟正常心肌细胞的起搏、传导功能,替代无法正常工作的心肌细胞以保证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工作的顺序和完整、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心脏的正常射血及全身的有效血供。自1958年第一台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开始,起搏器的发展从固率(律)型起搏器、按需型起搏器,到生理性起搏器,再到自动化起搏器。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也从传统的单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扩展到治疗多种疾病,心电衰竭、心电紊乱和部分非心电性心脏病是当今起搏器治疗适应证的三大方面[1]。一、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通过植入双心室电极改善心室收缩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专家答疑     
植入起搏器后房颤山西大同读者张某来信说:今年62岁,自1991年发现患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先是间断服用异搏定,后改为倍他乐克。2002年发作房颤,开始服胺碘酮。2004年安装了双腔起搏器,起搏效果正常,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三腔起搏器(CRT)治疗的围术期护理实施体会。方法:统计观察2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CRT治疗的围术期护理实施效果。结果:24例患者手术治疗依从性良好,治疗成功率为87.5%。结论:在三腔起搏器植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可有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有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14.
丛珊  丛阳  李洪霞 《现代养生》2014,(22):236-236
目的:分析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三腔起搏器(CRT)治疗的围术期护理实施体会。方法:统计观察2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CRT治疗的围术期护理实施效果。结果:24例患者手术治疗依从性良好,治疗成功率为87.5%。结论:在三腔起搏器植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可有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有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15.
人工心脏起搏作为一项有效的医疗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科技进步和人工心脏起搏器制造工艺水平不断完善.起搏器植入部位,从单腔发展到双腔、多腔及多部位起搏.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均有不同影响,传统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使心肌的电激动传导方向和收缩顺序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心室内传导延迟和束支除极阻滞,心肌收缩的不同步性导致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低下.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植入起搏器患者健康管理需求现状,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14年3~5月前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起搏器程控随访的100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植入起搏器患者对健康管理需求比较迫切,对社区卫生服务期望较高,各人口学特征不影响患者对健康管理需求的选择。结论健康管理社会媒介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为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管理观念,引导大众有效进行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房室同步起搏器工作方式对左心室和右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拟研究在2009年3月—2011年6月期间于我院、南充市中心医院及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双腔起搏器安置且的患者20例。采用患者自身对照模式(intrapatient model),对术前及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及彩色M型超声(M-mode),24 h动态心电图变化及C型利钠肽(CNP)酶联免疫分析,分析双腔起搏器工作方式对心功能影响程度。结果起搏前后患者心室舒张、收缩功能及心律失常具有明显差异,其中QRS波时限、室间收缩同步性指标I IVMD、左心室内收缩同步性指标SPWM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心功能指标LVEDD相比,显著差异没有统计意义,P〉0.05。BNP(pg/mL)提示植入前(20.48±3.83),植入后(13.67±3.42).t=21.12,P〈0.01。结论对房室同步起搏方式下心功能及心律失常变化趋势的研究将有助于寻找该类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变化特征,由此针对可能出现的心功能不全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做到前瞻性预防及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人工心脏起搏作为一项有效的医疗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科技进步和人工心脏起搏器制造工艺水平不断完善,起搏器植入部位,从单腔发展到双腔、多腔及多部位起搏,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均有不同影响,传统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使心肌的电激动传导方向和收缩顺序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心室内传导延迟和束支除极阻滞,心肌收缩的不同步性导致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低下[1],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心脏起搏器程控随访方式,选择出更适合患者的随访方法,及时发现、诊断并处理、预防相关不良事件。方法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以"起搏器健康俱乐部"形式进行随访监查,以每两个半月的频率定期随访,对起搏器患者生活质量、随访率及不良事件进行记录与总结。自2011年以来,我院共植入376台起搏器,3年来,约336名患者定期随访(89.36%),与以往门诊监查等多种随访方式在生活质量、随访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规范组在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及随访率等方面与门诊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规范组优于门诊组。结论起搏器术后程控随访与起搏器疗效密切相关,选择适于患者的随访方式至关重要,我院以"心脏起搏器健康俱乐部"的形式对患者进行规范化随访管理,有利于发现、诊断、处理及预防不良事件,使起搏器发挥最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机械瓣置换术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52例行机械瓣置换术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研究,统计机械瓣置换术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然后将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作为研究组,将其非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危险因素。结果:852例机械瓣置换术患者中共有31例患者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永久性起搏器置入率为3.64%,包括6例患者近期植入,3例患者中期植入和22例患者远期植入。研究组患者的年龄以及房颤患者比例分别为(54.25±8.42)岁和48.39%(15/31),分别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6.23±7.69)岁和17.30%(142/821)(P<0.05)。结论:机械瓣置换术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目前处于较低的水平,远期植入率显著高于中期和近期植入率,年龄和房颤是机械瓣置换术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