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进行肝炎病毒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 了解输血前和手术前住院患者肝脏的健康状况,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 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乙肝5项、抗-HCV和甘胆酸检测。结果 住院患者输血前和手术前乙肝5项中1项或多项阳性者的感染率为52.8%;抗-HCV阳性率为3.51%;乙、丙肝重叠感染率为3.94%;甘胆酸超过肝炎最低限(<6.87μmol/L)者33.5%。结论 输血前和手术前住院患者乙、丙肝的感染是严重的,明显高于人群的感染率并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说明对输出前和手术前患者进行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标志和肝功能有检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儿科患者输血和手术前进行相关传染病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某院儿科4700例输血和手术前患儿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艾滋病抗体(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TRUST)检测,并检测阳性患儿母亲的相应传染病指标。结果4700例患儿上述指标检出阳性96例(2.04%),其中HBsAg、抗HCV、抗HIV、TRUST阳性率分别为1.32%、0.45%、0.09%、0.19%;上述阳性患儿母亲的血液中相应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率分别为48.39%、71.43%、75.00%、100.00%。结论儿科患者输血和手术前相关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对于患儿传染病的早期诊治、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医务人员职业感染以及防止医疗纠纷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亦提醒有关部门和广大育龄期妇女警惕并预防母婴传播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产前及输血前患者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的重要性。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6年9月需手术、输血和分娩的病人进行HB&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的检测,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aAg阳性率为8.76%,抗-HCV阳性率为0.57%,抗-HIV阳性率为0.03%,未检出梅毒抗体阳性者。结论:对术前、产前及输血前病人进行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对避免医疗纠纷,减少院内交叉感染及预防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输血后肝炎流行现状及预防措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对202例受血者和65例手术未受血者PTH流行现状及献血员HBsAg和抗-HCV筛检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1例输入未经抗-HCV筛检血液者丙肝罹患率为16.9%,131例输入经筛检血液者为1.5%,前者抗-HCV阳转率为33.8%,后者为9.1%,65例未受血手术者抗一HCV阳转率为1.5%,未发现显性感染者。202例输入经HBsAg筛检血液者HBV感染标志阳转率为25.2%,65例未经受血手术者为4.6%。结果提示,献血员HBsAg和抗-HCV筛检能有效降低输血后乙、丙型肝炎罹患率和病毒感染率。但对病毒含量低的供血者仍不能检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四肢创伤合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52例患者。并按照住院尾号将其分为治疗组(负压封闭引流术)和对照组(常规换药),均为26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换药次数、植皮成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受伤至Ⅱ期手术时间(10.47±2.13)d,住院时间(22.23±3.41)d,换药次数(4.31±1.52)次,植皮成活率96.15%,出现并发症发生率7.69%均同对照组患者(15.32±4.41)d、(31.65±6.03)d、(18.34±5.17)次、80.77%、30.77%间存在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治疗四肢创伤合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疾病临床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UGIB)并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可能原因及有效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某院2008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UGIB合并ACS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18例患者年龄58~93岁,平均(69.2±10.9)岁,发病以老年男性为主。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者15例(83.33%)。严密监护、积极输血、急诊内镜检查及镜下止血治疗是治疗的主要方法,胃镜下止血成功14例(77.80%),病死3例(16.67%)。结论严密监护、积极输血、24h内急诊胃镜检查及镜下止血治疗是UGIB并发ACS救治成功的关键。需要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质子泵抑制药可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艾书娥 《现代保健》2011,(19):93-94
目的通过对输血与手术前患者四项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掌握萁患病及分布情况,防止院内交叉感染,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采用ELISA法,对2680例患者四项感染性标志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感染性标志物HBsAg阳性率10.11%,抗-HCV阳性率1.90%,抗-HIV未检出,梅毒抗体阳性率0.37%。结论输血前、手术前四项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在控制院内交叉感染和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输血前传染病感染指标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慧霞  李艳  汪明  夏尊恩  汤永飞  吴青 《职业与健康》2009,25(20):2187-2188
目的了解受血者在输血前相关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与双感染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12月13072例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检测乙型肝炎全套指标(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前Sl蛋白)、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TP抗体),严格按照试剂盒的操作方法与评判标准进行。结果13072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男6517例,女6555例)中,HBV、HCV、HIV、TP感染分别为1739(13.3%)、170(1.3%)、26(0.2%)、170(1.3%)例,HBV与HCV感染指标同时阳性者26例。结论患者在接受手术或输血前其血清学上述感染性指标已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说明患者在术前或输血前已有不同程度相关传染性疾病的感染,输血前常规检查4项传染病学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患者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目的 探讨输血前患者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梅毒抗体(RPR)的检测在医院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提醒医务人员注意操作与自我保护,预防医院感染。方法 对我院各科输血前患者血液进行HBsAg、抗-HCV、RPR检测,共2120人。结果 检出HBsAg阳性254人,占11.98%;抗-HCV阳性20人,占0.94%;RPR阳性6人,占0.28%;总检出阳性率13.21%。结论 不仅对患者与医务人员自身有益,而且保证输血安全监控,减少医疗纠纷,减少或防止医院感染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佳英  李军  刘振芬 《职业与健康》2006,22(13):1033-1034
目的探讨受血者在输血前接受相关传染病检查的意义。方法对828例患者在输血前进行丙氨酸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5项生物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 HIV1 2)和梅毒试验(TRUST)检查。结果乙肝病毒感染者和携带者的阳性率分别为2.7%、0.7%,这28例患者都没有输血史,在输血前检查中首次检出阳性。6例抗-HCV阳性中有2例有多次输血史,并伴有慢性乙肝,另4例为蒙古国患者。ALT>40 U/L者共64例,单独升高为44例,抗-HIV1 2、TRUST检测均无阳性。结论患者输血前接受相关传染病指标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了解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血液透析、输血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透析前、透析后定期测抗HCV抗体、肝功能。结果 透析前2例HCV抗体阳性,透析1、2、3年抗HCV抗体累积阳性率分别为27.3%、37.4%、40.9%。输血〉6次及输血量〉1000ml,抗HCV抗体阳性率为77.8%、80.0%,9例抗HCV抗体阳性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仅5例  相似文献   

12.
输血前患者经血传播疾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输血前患者经血传播疾病标志物进行检测及分析,有利于保护受血者的利益,避免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A)检测经血传播病毒的4种疾病,结果为阳性者用另一种试剂复试,2次结果相同确定为阳性反应。结果8266例患者中阳性人数1056例(12.78%),其中HBsAg 10.53%、抗-HCV1.17%、抗-HIV0.63%、梅毒0.45%;同时发现抗-HIV阳性在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和皮肤科患者多见。结论患者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对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避免院内感染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红细胞血型抗体筛选及鉴定在临床安全输血工作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对1237例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需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筛选阳性者应用抗球蛋白法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同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抗体筛选阳性6例,阳性率为0.485%。其中抗-D2例,抗-M1例,抗-E1例,抗-D、抗-C1例,抗-E、抗-C1例。结论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能有效的减少和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患者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和提高生存率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非手术治疗15例,占19.7%;手术治疗62例(包括非手术治疗中转手术患者1例),占81.6%。结果非手术治疗患者治愈14例,占93.3%,1例中转手术。手术治疗患者治愈58例,占93.5%,死亡4例,占6.5%。结论手术是外伤性肝破裂的主要治疗方法,特别是有合并伤者。正确的术式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手术、分娩、输血前血源性疾病指标检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某院2004-2006年手术、分娩及输血前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的血清标志物检测情况。共调查17688例患者,HBV血清标志物检测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单项阳性30例(0.17%),HBsAg合并其他标志物阳性1681例(9.50%);抗HCV阳性365例(2.06%);梅毒抗体阳性182例(1.03%);抗HIV初筛阳性114例(0.64%),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阳性64例(0.36%)。上述检测结果提示,手术、分娩及输血前患者血源性疾病感染率较高,强化检测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并增强医务人员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不同人群HCV感染状况及其基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北京地区不同人群HCV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对来自北京地区不同人群1072份血清分别进行了抗HCVELISA和HCVRNA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区自然人群、急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中抗-HCV阳性率分别为1.7%、8.3%、12.4%、27.6%、38.1%及20.7%,HCV感染者中有56.4%具有输血、献血及使用血制品史.提示经血传播是该地区HCV的主要感染途径.该地区人群HCV基因型分布以Ⅱ型为主(77.4%).其次为Ⅲ型(17.8%).并有少量ⅡⅢ混合型(4.8%)。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状况,并分析两者阳性相关程度。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对105例血液透析患者和8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血清抗-HCV、抗HEV—IgG的检测。结果血液透析患者抗一HCV、抗14EV—IgG感染率分别是35.2%和20%,抗-HCV和抗HEV—IgG重叠感染率为7.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输血组HCV、HEV感染率明显高于非输血组,而输血量多者又高于输血量少者。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比健康对照组有更高的丙、戊肝感染率及重叠感染率,且阳性程度与输血量的多少有关。  相似文献   

18.
3857例患者输血前输血传播性疾病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感染状况,探讨检测受血者输血前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必要性。方法:对3857例受血者输血前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HBsAg、抗-HCV、抗-HIV.RPR法检测血清梅毒。结果;受血者中血清乙型肝炎HBsAg阳性者38例(0.985%),抗-HCV阳性者22例(0.57%),血清梅毒阳性者2例(0.57%)。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指标检测是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患者的诊治,有利于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也可以避免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9.
柴孟志 《现代保健》2009,(25):42-42
目的探讨中两医结合治疗产后抑郁的疗效。方法8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77.5%,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抑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黄耀联 《现代保健》2010,(34):20-21
目的探讨恶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院2002年5月-2009年3月收治的50例恶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在手术之前根据患者的体格检查、病史并结合X胸片、胸部CT等进行确诊,本组患者中,行根治性切除35例,行姑息性切除8例,单纯的开胸探查7例,患者在手术之后进行随访1~5年,统计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结果术后有1例患者因为呼吸衰竭院内死亡。随访1年38例患者生存,生存率为77.56%,随访3年,生存患者18例,生存率36.73%,随访5年,生存患者10例,生存率20.41%。结论临床治疗原发纵隔肿瘤,首选方法是手术治疗,对于不能完全切除或者不能切除的患者在手术之后进行化疗和放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