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渍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及肠镜检查结果.方法:回顾性地对收治的1052例UC进行内镜及临床分析.结果:确诊1052例为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以侵犯直乙结肠463例、左半结肠355例,及全结肠213例最多见,其它部位21例.1052例UC患者并发癌变39例.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及内镜下表现多种多样,早期结肠镜检查有利于发现病变并确定范围、分期,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糜烂性胃炎X线表现,提高诊断糜烂性胃炎的能力。方法本组选择经气钡双重造影检查,X线征象典型糜烂性胃炎1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全部病例均经胃镜及病理请实。结果病变发生于胃窦11例,胃体3例。弥漫性1例。病变呈痘疮样糜烂13例,息肉样隆起2例。病变多发14例,单发1例。结论气钡双重造影结合内窥镜及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糜烂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研究。方法分析2005年6月~2015年1月,经胃镜,肠镜检查无阳性发现,疑似小肠疾病者86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86例胶囊内镜检查中26例正常,60例异常。60例小肠异常者同期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结果 86例疑似小肠疾病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均获成功。74例胶囊内镜通过回盲瓣达结肠,12例未在有效时间通过回盲瓣,86例中发现病灶60例,(阳性率70%),其中小肠息肉者为23例,小肠美克尔憩室为6例,小肠炎性改变8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12例,小肠平滑肌瘤11例。60例胶囊内镜阳性者与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的结果对比为胶囊内镜发现小肠息肉为23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小肠息肉为21例,P为0.5,胶囊内镜发现小肠美克尔憩室为6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小肠美克尔憩室为3例,P为0.25,胶囊内镜发现小肠炎性改变为8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小肠炎性改变为0例,P为0.01,胶囊内镜发现小肠毛细血管扩张为12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小肠毛细血管扩张0例,P为0.00,胶囊内镜发现小肠平滑肌瘤为11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小肠平滑肌瘤为11例,P为1.00。结论我们认为胶囊内镜对各种小肠疾病的诊断率均高于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尤其是对小肠炎性病变,小肠血管病变等黏膜改变有更好的检出率,并且无痛苦,无创伤,安全性好,并发症少,易于接受,可作为小肠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某院2008-01—06经消化道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阳性并经临床随访或手术证实的消化道疾病患者197例,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7例患者中,源于黏膜的病变83例(包括炎症、肿瘤、溃疡),源于黏膜下的病变24例(包括间质瘤、淋巴瘤、硬皮病),以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改变为主的病变38例(包括食管裂孔疝、腹股沟斜疝、憩室、肠旋转不良、巨结肠),以器官动力、功能改变为主的病变29例(包括食管功能紊乱、肠系膜压迫综合征、小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因管腔外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改变17例(包括食管移位、胃移位、小肠移位),其他病变6例(包括食管纵隔瘘、直肠阴道瘘、食管异物、小肠蛔虫症)。结论: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准备简单,操作方便,患者痛苦小,检查范围全面,诊断结论可靠,是消化道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结肠低张气钡双重造影,对于诊断结肠病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但在基层医院由于受设备限制,给开展此项技术造成困难。我们根据现有的设备条件,自行设计制作了一台X线胃肠造影旋转床(见图),经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分析贲门癌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时的X线表现,提高对贲门癌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52例经病理证实为贲门癌的病例,在我科进行的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时的X线表现。结果:表现为贲门区软组织块影29例;病变累及食管下端17例;胃底部变形和胃体上部浸润10例,贲门区溃疡6例。结论:贲门癌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的X线表现有其一定的特征性,检查时仔细观察分析多可以对贲门癌作出正确的X线诊断。  相似文献   

7.
詹强  陈仕勇 《工企医刊》2005,18(6):16-1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腺癌的X线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本病的早期X线诊断水平。方法:本组10例均行十二指肠低张气钡双重造影,同时均行十二指肠内窥镜检查。结果:8例手术切除,2例内窥镜活检证实。本组病例X线造影检查全部发现病变。结论:十二指肠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是发现和诊断十二指肠病变的首选方法。当X线征象不典型尤其早期病变,应结合内窥镜进行组织学诊断。  相似文献   

8.
X线对结肠憩室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峰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0):1987-1988
[目的]探讨双对比造影对结肠憩室病的发病机理、X线征象及最佳检查方法.[方法]对20例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饮食习惯与X线征象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位于降结肠、乙状结肠憩室者7例,位于升结肠5例,位于升结肠、全横结肠、降结肠4例,位于左半横结肠及降结肠上段3例,位于盲肠1例,憩室直径为2~20mm,数目单发4例,多发7例,9例结肠憩室中有5例伴憩室炎.[结论]① 结肠憩室病的发生是基于个体先天性肠壁层次结构发育异常,同时诱发于各种继发性肠腔压力增高所致;② 多发较单发多见,右半结肠较左半结肠多见,多发典型者可表现为"千足虫样"X线征象;③ 结肠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法检查是结肠憩室病的最佳X线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钡灌肠检查主要是用来诊断结肠病变的一种方法,即从肛门插进一根肛管、灌入钡剂,再通过X线检查,诊断结肠肿瘤、息肉、炎症、结核、肠梗阻等病变。钡灌肠检查前病人需做如下准备:●造影前2天不要服含铁、碘、钠、铋、银等药物。●造影前1天不宜多吃纤维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造影前1天晚上,吃少渣饮食如豆浆、面条、稀饭等。●造影当天早晨禁食,包括开水、药品。●检查前排空大便,先清洁洗肠,再做钡灌肠。●有结肠活动性大出血暂不能做钡灌肠检查。FM做钡灌肠检查前应注意什么?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并非少见,常有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感,多呈慢性过程。作X线钡灌肠或肠镜检查,主要病变在结肠粘膜层,以溃疡为主。 临床上通常分为三型。 重型:病人频频排血便,发热、腹痛、贫血、厌食、消瘦,腹部压痛明显。 中型:病变累及左半结肠,每天排便5—6次,为粘液血便,排便前腹痛,便后减轻。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反复发作侵袭结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包括遗传易感性、上皮屏障缺陷、免疫反应失调和环境因素.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范围广,通常发生于直肠、降结肠,甚至可以延伸到整个结肠.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及黏液脓血便,结肠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诊断.治...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L),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结肠直肠慢性炎症,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粘膜,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及远端结肠,可向近端发展甚至遍及全结肠[1]。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肠道免疫性疾病的一种,用抗生素治疗一般无效,各种免疫制剂亦在试用中。为此,我们在1998~1999年期间,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机制,采用卡连素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2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来源及选择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80例来自长沙市医药研究所、长沙市中医医院、南县人民医院、长沙县北山医院、望城县坪塘…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与粘膜下层,表现为炎症和溃疡,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1]。这种疾病与免疫、遗传、食物失调、感染、劳累以及精神刺激等多种因素有关,所以治疗比较棘手。我科自2004年将柳氮磺胺吡啶、锡类散、地塞米松合用,采用保留灌肠的方法治疗此病,效果满意。现将灌肠方法与护理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经结肠镜及织病理学检查,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肠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2]。其中男15例,女10例龄16~68岁,…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结肠炎诊治探讨(附29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浅谈缺血性结肠炎(IC)的诊治体会。方法 对29例IC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病理结果,X线钡灌检查资料及临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IC好发于中老年人,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左下腹痛及便血,内镜检查可见结肠黏膜充血。坏死糜烂及黏膜下出血。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钡灌肠检查阳性率低,中西结合及手术治疗均获良好效果。结论 中老年人突发左下腹痛及便血时应警惕IC,肠镜检查是确诊,了解病变程度及预后的主要方法,中西结合治疗效果良好,慢性型患者必要时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刘永刚 《中国保健》2009,(21):929-930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以溃疡为主,有个别病例累及直肠和结肠远端,甚至整个结肠,治愈难度大。主要症状有腹泻、腹痛、脓血便(大便呈血性黏液便或血水样便)和里急后重。应用中药口服及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便血25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纤维结肠镜在近十年来,发展为诊断和治疗结肠疾病的新工具,已经成为某些疑难疾病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70年代初,纤维结肠镜检查回盲部的成功率并不高,随着器械革新和插镜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今到达回盲部成功率大大提高,并缩短了时间,使患者易于接受,已成为普遍开展的诊断技术。 以下情况应考虑行纤维结肠镜检查:血便原因不明,钡剂灌肠不能确诊者;慢性腹泻疑有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慢性痢疾等结肠病变;疑有结肠肿瘤、息肉者;X线钡灌检查疑有病变者或发现病变不能确定性质者;X线钡灌检查阴性,但有明显肠道症状或疑有恶性变者,结肠癌术后需复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X线低张气钡双重造影诊断食道癌的价值。方法45例均行X线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及胃镜检查,全部经过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结果X线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判断有无食道癌符合率为9313%,胃镜为97.7%;X线低张气钡双重造影判断癌变部位的符合率为97.7%,胃镜为95.5%;判断癌变部位长度,X线低张气钡双重造影符合率为95.5%,胃镜为87.7%,但胃镜难以判断梗阻长度。结论X线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更适合于诊断食道癌的癌变部位的长度,定性以及易操作性上均优于胃镜检查,是检查食道癌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低张追加气量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在早期贲门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确诊的早期贲门癌的低张追加气量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资料。结果54例早期贲门癌,经低张追加气量气钡双重造影检查,49例显示异常,5例显示正常。阳性率90.7%。结论低张追加气量气钡双重造影具有诊断率高、方便易行的优点。应做为早期贲门癌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气钡双重造影及螺旋CT对结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结肠癌患者术前的结肠造影及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X线诊断符合率94%;螺旋CT诊断符合率100%,腔外侵犯符合率60%,淋巴结转移检出符合率69%,肝脏及肺部等远处转移符合率100%。结论气钡双重造影为结肠癌筛查中的首选方法。气钡双重造影、螺旋CT各有所长,相互补充,能为临床分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判断预后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气钡双重造影及螺旋CT对结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结肠癌患者术前的结肠造影及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X线诊断符合率94%;螺旋CT诊断符合率100%,腔外侵犯符合率60%,淋巴结转移检出符合率69%,肝脏及肺部等远处转移符合率100%。结论气钡双重造影为结肠癌筛查中的首选方法。气钡双重造影、螺旋CT各有所长,相互补充,能为临床分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判断预后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