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临沭县夏季成蚊夜间活动规律,我们于1989年7、8、9月份对临沭县夏季成蚊夜间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选点选择调查前3周内不施用任何杀虫剂的居民区为调查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芒市2011-2014年疟疾传播媒介种群组成、数量及季节消长情况,为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和诱蚊灯捕蚊法,在监测点不同场所捕获按蚊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2011-2014年在各监测点捕获按蚊1 063只,以中华按蚊为优势种,占按蚊种群的79.49%,其它按蚊数仅占20.51%。不同年度按蚊捕获数基本一致,活动季节以7~9月为高峰,与1983年资料相比,按蚊种类和数量均相对减少。未捕获疟疾重要传播媒介微小按蚊。结论监测区按蚊数量大幅度减少,连续4年未发现疟疾传播媒介微小按蚊踪迹。  相似文献   

3.
<正> 1982年8、9月份,我们对本县境内蚊虫种类分布、生态习性、传播疟疾、丝虫病等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所捕蚊种以库蚊属占优势,中华按蚊次之,而中华按蚊是当地丝虫病、疟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1978年江淮地区蚊媒调查协作组在本县小市点  相似文献   

4.
<正> 为了解临沭县夏季蚊虫的夜间活动规律,我们于1996年7月份对临沭县夏季蚊虫夜间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选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前三周内不施用任何杀虫剂的居民区为调查点。1.2 调查时间:1996年7月20日,捕蚊时间从19时开始至第二天7时结束,每小时捕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仪陇县自1961年以来,将灭蚊防蚊作为消灭疟疾的关键措施。蚊种调查发现6属20种,其中按蚊属5种。对蚊类实施环境改造、化学防制、个人防护,等合施,使疟疾防治取得显著成绩,自1965年起,连续25年疟疾发病率在1/万以下,达到基本消灭,并连续多年巩固了灭疟成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1980—2000年闽西地区蚊类调查情况,调查表明;我市蚊为9属36种,未发现微小按蚊及嗜人按蚊,蚊虫全年均有活动,活动高峰为5—10月。人房蚊种主要为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及三带喙库蚊,夜间活动高峰为21:00—凌晨3:00。同时也调查了白纹伊蚊季节消长及活动规律,为我市控制及消灭丝虫病、疟疾、乙脑及登革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 耿马县位于我省西部边境,与缅甸接壤,地理位置甚为重要。蚊虫为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各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为了解该县蚊虫种群分布情况,我们于1997年8月对耿马县孟定镇和贺派乡进行了蚊虫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调查方法 调查者持手电筒和吸蚊器于夜间蚊虫活动高峰期捕捉农村人房及牛圈周围蚊虫。冷冻致死后,解剖镜下分类计数。2 结果2.1 蚊虫种群组成 共捕获19种蚊虫,其中库蚊属7种,按蚊属8种,伊蚊属3种,阿蚊属1种(见表1、2)。蚊种名录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云南省红河州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分析消除疟疾的措施、效果和经验.方法 对红河州1953-2016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和相关文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红河州气候炎热,疟疾媒介按蚊复杂,调查发现有22种按蚊;在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溪流按蚊、印神按蚊、巴拉巴按蚊和雷氏按蚊按蚊中均检测到过疟原虫子孢子自然感染,其中主要媒介微小按蚊子孢子自然感染率高达0.62%(8/1 291),历史上是疟疾高度地方性流行区,64年来累计报告疟疾病例409 251例,死亡788例,病死率0.19%.1953年发现病例最多,共报告43 071例,发病率2 661.1/10万.经过64年的积极防治,2008年疟疾发病率控制在5/10万以下,2011年发现最后1例当地感染病例后,再无本地感染疟疾,2015年11月通过省级考核评估,实现消除疟疾.结论 红河州原为我国主要边境高疟区,防治和消除措施成功有效,按国家规划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加强境外输入性疟疾监测和管理,是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陈和仙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3):318-319,329
目的分析云县1986~2010年疟疾发病情况及其流行趋势,为消除该县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86~2010年以来的发热病人血检、居民血片普查、按蚊调查、疟疾疫情数据。结果 25年间,云县共报告664疟疾病例,发病率为0.66/万,其中内源性病例69例,外源性病例595例;发热血检88308人中,阳性率为0.54%;居民血片普查13542人,带虫率为0.19%,荧光抗体测定7 277人,阳性率为3.17%;现症病人治疗1908人,休止期根治4045人,预防服药10635人,灭媒喷洒1166868M2。共捕获蚊62329只,14种蚊虫,其中中华按蚊为当地优势蚊种。结论该县疟疾病例主要属于外源性病例,提示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普洱市传疟媒介按蚊种类、种群数量、季节消长现况,为控制疟疾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2011年选择普洱市所辖10个县(区)内利于疟疾传播媒介按蚊孳生繁殖的老疫区作为监测点,采用流动捕蚊、叮人率、季节消长三种方法进行调查。结果2007-2011年通过三种方法调查结果,在监测区内共捕获按蚊21种47 308只,其中中华按蚊29 408只,占捕获总数的62.163%,为优势蚊种;该地区主要传疟媒介微小按蚊904只,占捕获总数的1.911%,分布于所辖10县(区)。结论微小按蚊在普洱市作为传疟媒介的地位仍然值得重视,应继续加强传疟媒介监测,警惕媒介按蚊密度升高而导致疟疾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腾冲市历年疟疾流行情况及防治措施,评估腾冲市疟疾防治工作成效,为指导疟疾消除后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腾冲市1950—2017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防治措施和相关文件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腾冲市1950—2017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04 067例,死亡2 904例,病死率2.79%,1951年发病率最高,为4 817.12/10万,2017年发病率最低,为5.46/10万,1950—1989年以本地感染病例为主,1990年后输入性病例逐渐增多,2006年输入性病例达最高峰,随后呈逐年下降趋势,至2017年降至最低。2012—2013年捕获按蚊12种,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全市均有分布,其次是昆明按蚊,主要分布于北部乡镇,微小按蚊在南部乡镇散在分布。防治工作经历控制疟疾流行(1950—1985年)、消除前阶段(1986—2009年)和消除疟疾(2010—2017年)3个阶段,2012年10月发现最后1例本地感染病例,2013—2017年连续5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2017年11月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结论 腾冲市疟疾防治成效显著,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但存在中华按蚊、昆明按蚊、微小按蚊等疟疾传播媒介,下一步应加强监测,防止发生本地传播及输入病例继发传播,巩固消除疟疾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赣州地区的按蚊最早是赣南疟疾防治站在宁都县等进行过调查,1960年刘堂仁又曾报告我区有十五种按蚊.解放以来,根据江西省卫生防疫站、赣南疟防治和本站所进行的调查资料查阅,我区发现蚊种有九属四十七种,其中按蚊属有十六种:  相似文献   

13.
<正> 了解蚊虫的嗜血习性,对于分析疟疾媒介蚊种是重要的一环。为配合我县疟疾媒介蚊种的调查,查明蚊虫的嗜血习性,本文从不同的三个地区和蚊虫不同的栖息场所,采集人房、畜栏(圈)内部分吸血蚊种,并进行蚊虫胃血测定。现将结果初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海南省疟疾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为评价防治效果和制订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地理分布和疟疾发病情况,选择万宁市南宁农场、琼中县和平镇、白沙县青松乡、乐东县乐中农场、东方市江边乡作为监测点,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小学生间接荧光抗体(IFA)检测、疟疾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媒介按蚊密度调查、媒介按蚊抗性监测等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006~2010年监测点疟疾发病数分别为362、310、211、95和19例;发热病人血检率各年分别为18.24%、19.72%、12.83%、11.80%和15.32%;检出疟原虫阳性率2006~2010年分别为3.07%、2.31%、1.43%、0.41%和0.01%;5个监测点5年共个案调查1 745例疟疾病人,其中在乡镇医院初诊的1 137例,占65.16%;在村医初诊的581例,占33.30%。结论今后应继续加大监测工作力度,加强镜检培训以提升乡镇医务人员疟疾病例诊断能力,及时发现传染源,避免二代病例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正> 蚊类是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和登革热的传播媒介,福州市蚊类,早期Giles(1890),Theobald(1901)和Lomborn(1922)先后报道在福州的部分采集工作,查获中华按蚊、白纹伊蚊、骚扰阿蚊、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和迷定库蚊等蚊种,1937年胡梅基氏调查有5属20种。50年代王乾章、陈桂光等在福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媒介按蚊生态与疟疾发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湖北省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生态习性以及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方法调查各县(市)疟疾发病情况及当地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生态习性。结果湖北省疟疾流行与媒介的种类、栖息场所、吸血习性等有密切关系,通过调查发现嗜人按蚊人房密度为84.04%,中华按蚊密度为15,96%。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平均高出中华按蚊44.47倍,嗜人按蚊区疟疾发病数占全省发病数的81.38%-93.84%。结论在嗜人按蚊存在的地区,疟疾发病较高。应根据媒介生态习性、分布特点及发病规律采取不同的抗疟措施。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微小按蚊在1959年大规模喷洒灭蚊前,全岛除海口市外,其余各市县均有发现,是当时的主要疟疾媒介。1959年起连年进行大规模室内滞留喷洒DDT或六六六后,1963-1964年全岛调查,证明微小按蚊已基本消灭。[1、2、3]。七十年代以来调查发现微小按蚊点逐渐增多,近年调查资料表明全岛19个市县均查见微小按蚁,是丘陵区引起疟疾局部流行的重要媒介[4、5、6]。为便于全面了解海南微小按蚁研究现状,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1.微小按蚊分布情况1953-1957年全岛调查表明除海口市外,其余17个市县均有微小按蚊存在。1959年起经过连年使用杀…  相似文献   

18.
媒介能量(VectoriaI capacity)是用来衡最每种媒介对疟疾传播频率的一种新方法,亦是用昆虫学资料评价疟疾传播量的尝试,媒介能量成为已经没有疟疾传播的但又可能重新传播、或易于暴发地区潜在发生传播的报警器。经验证明:没有调查特定的按蚊蚊种的媒介能量,就不能实施控制措施。为此,我们于1983~1985年在海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沧源县1999年1—6月疟疾流行情况。方法 发热病人血检,居民带虫率调查,媒介调查。结果1—6月疟疾病例55例,其中间日疟33例,占60.00%,恶性疟16例,占29.09%,未分型6例,占10.91%。可捕到微小按蚊。结论 沧源县是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疟疾流行区,须加强监测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隆林各族自治县传疟媒介按蚊种群组成、数量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制定消除疟疾后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2018年选择隆林各族自治县历史上发现传疟媒介按蚊种类较多、疟疾流行较严重的村屯作为监测点,于每年4—11月份每月上旬两次、下旬两次在人房、畜舍和户外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开展媒介监测工作,并对捕获按蚊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 2014—2018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在各监测点共捕获按蚊11种35 952只,其中中华按蚊占按蚊总数的99.33%(35 712/35 952);其他按蚊仅占0.67%(240/35 952),分别为多斑按蚊68只、迷糊按蚊21只、嵌斑按蚊和派登按蚊各10只、斯替芬按蚊5只、印神按蚊4只、环斑按蚊2只、美彩按蚊8只、汉南浦亚种94只、微小按蚊4只、无法鉴定14只。未捕获日月潭按蚊。调查场所捕获按蚊数由高到低为:畜房>室外>人房;不同年度按蚊捕获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按蚊活动季节以5—8月为高峰。结论 隆林各族自治县按蚊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畜房密度最高,活动季节以5—8月为高峰;传疟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未捕获到日月潭按蚊,但仍存在少量微小按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