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室内采用选择性滞留喷洒与全面滞留喷洒的方法观察了赛可宁、奋斗呐防制蚊蝇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防制效果相当,但前者比后者节省人力及药物50—70%。两药防制蝇类,在居区效果相当,在特殊行业赛可宁好于奋斗呐,防制持效蝇类50d左右,蚊虫30d左右。  相似文献   

2.
在室内采用选择性滞留喷洒与全面滞留喷洒的方法观察了赛可宁、奋斗呐防制蚊蝇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防制效果相当,但前者比后者节省人力及经的50-70%。两药防制蝇类,在居区效果相当,在特殊行业赛可宁好于奋斗呐,防制持效蝇类50d左右,蚊虫30d左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龙岩市城区蚊虫防制效果进行现场考核分析 ,指导蚊虫防制工作。方法 :采用全国爱卫办发 (1997)第 2 8号《灭鼠、蚊、蟑螂现场考核办法》。结果 :我市地处亚热带 ,蚊虫活动时间长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容易形成各类积水 ,给我市的蚊虫防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市民的防蚊治蚊意识 ;加强环境治理 :定期喷洒杀虫药喷杀幼虫等措施 ,把我市蚊虫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蚊虫孳生地治理和化学防治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方法实验区使用超低容量喷雾器喷洒悬浮剂,处理蚊虫栖息的植被,治理成蚊密度;采用直接投入缓释剂和孳生地治理白纹伊蚊幼虫。对照区不采取任何控制措施。实验用布雷图指数法和叮咬指数法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评价其控制效果。结果在采用防制方法后的1 d~4 w期间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的布雷图指数达到70.11%~95.88%,而成蚊的叮咬指数达到40.39%~93.12%种群密度的下降效果;并且在第4周后幼虫密度的下降维持在95%以上,而成蚊的密度下降维持在90%以上。结论孳生地治理和化学防治可有效控制白纹伊蚊的密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验结果表明,根据致倦库蚊幼虫的孳生地类型及其发生密度,使用20%除虫脲胶悬剂(河北省唐山市化工研究所产品)0.1—1.0ppm浓度,喷洒后4—5天,幼虫虫口密度下降率可达到90—100%。持效15—49天,每15—30天喷洒一次,防制面积共436.6平方米,基本上控制了蚊虫的发生数量。通过诱蚊箱5—9月份的监测结果,平均每月致倦库蚊的成蚊密度,施药区为5.2只/箱,对照区为10.4只/箱,施药区比对照区减少了一倍。除虫脲由于使用浓度低,因而比较经济,对脊椎动物(鸡、鸭)和水生生物(仰泳蝽、大脐园扁螺、介形虫)也安全,无刺激性气味,是城镇地区防制蚊虫的一种有效的制虫剂。  相似文献   

6.
在遵义市城区选点调查蚊虫,共发现2亚科4属11种。蚊虫密度高的地点与环境不卫生有关。城区蚊虫防制应以消除孳生地为主,物理、化学及生物防制为辅。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深圳南湖灭蚊试点的经验与做法。通过运用蚊虫防制综合治理IPM理论,合理选择灭蚊虫用药,试点区灭蚊工作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蚊虫孳生地阳性率由31.00%降到3.09%,成蚊密度由41.7%降到16.90%,市民满意率达到72.32%。南湖试点做法与经验,可操作性强,对南方城市灭蚊工作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酒楼室内德国小蠊的防制技术进行探讨。首先调查酒楼室内德国小蠊栖息孳生重点部位,然后对酒楼室内进行全面药物喷洒,并对其重点部位加强喷洒,收到良好的防制效果,杀灭率达96.8%,并提出一些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通州地区蚊虫的调查,室内有蚊科4属6种,其中淡色库蚊为优势种,三带喙库蚊次之。调查结果证实了本地区虫媒病的季节分布与室内蚊虫季节消长相一致。实验结果表明:5%奋斗呐可湿性粉剂室内滞留喷洒持效期达60天后,蚊虫出度下降率仍达94.23%,并有实际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探索快速有效控制白纹伊蚊成虫的药物,为化学防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居民小区使用ULV喷洒技术喷洒10%"卫豹"胺.氯菊微乳剂和4.5%杀虫悬浮剂,采用叮人法、孳生地阳性率考核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结果10%"卫豹"胺.氯菊微乳剂(应用剂量0.33~0.34ml/m2)4.5%杀虫悬浮剂(应用剂量0.12~0.30ml/m2)喷洒后2h、1d、4d、7d后,叮人率指标相关密度指数值均小于40,该药对白纹伊蚊幼虫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2种药物喷药后1d和7d,RPI值均50。结论在居民小区,10%"卫豹"胺.氯菊微乳剂和4.5%杀虫悬浮剂2种药物均能取得较满意的控制白纹伊蚊成虫效果并维持7d的控制效果,对孳生地幼虫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韶关市区成蚊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制订和调整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蚊密度监测采用诱蚊灯法.结果 2006~2011年共布诱蚊灯1072盏,捕获成蚊12081只,平均密度为11.27只/灯.密度高峰出现在第二季度,5月份左右出现最高峰,密度为29.32只/灯.成蚊各月份均可捕获,致倦库蚊为优势种群,占85.6%.不同场所蚊密度为公园>农村户>医院>居民区.结论 韶关市区蚊种群密度特征和季节消长规律揭示了近年来环境干预的良好效果,建议今后仍要持之以恒地加强蚊密度消长高峰前的控制,以及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有效控制中国赴苏丹维和部队营区的蚊虫密度,降低疟疾、乙脑等蚊媒传染病的发生。方法室外采用灯诱法、帐篷内采用吸蚊器捕捉法采集蚊虫,评价综合灭蚊措施的防灭蚊效果。结论采集发现,伊蚊属未定种占43.3%、按蚊属未定种占17.9%。通过采取环境治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营区外环境蚊密度下降58.6%-72.4%;帐篷内蚊密度控制0-2只/帐篷。结论综合防治措施能做到将帐篷内蚊密度控制在基本无蚊,但外环境孳生水体较多时,对有效控制蚊虫密度存在很大难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广安市蚊类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规律,为防制虫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诱蚊灯法进行监测,将诱集的成蚊用乙醚麻醉后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结果成蚊密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比2011年上升了30.57%,平均密度达到了17.34只/灯·h。7月蚊密度最高,2012年7月成蚊密度达61.81只/灯·h;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广安市优势蚊种;农村牲畜棚为成蚊主要栖息繁殖场所。结论开展蚊类防制应以环境治理为主,并结合种群特点和季节消长规律进行科学防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南宁市登革热媒介季节消长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控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伊蚊种群、密度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标准间指数法、诱蚊诱卵器指数法、栖息蚊虫捕捉法、人诱停落法、双层叠帐法;伊蚊携带病毒监测采用RT-PCR分型方法检测病毒核酸和登革热病毒分离方法气候、环境等因素监测采用定期收集气象部门的观测数据和实时现场记录的气候、环境数据。结果 南宁市2015年5月—2018年4月捕获的伊蚊均为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均未检出登革热病毒。常年有伊蚊活动,密度随季节消长,高峰期为5—9月;与气温、日照时间、相对湿度、降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平均气压存在负相关关系,回归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伊蚊密度较高的场所是废品收购站、花鸟市场、公园、工地,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伊蚊孳生地类型主要是小型积水容器,孳生繁育的适宜小气候环境和栖息条件为丘陵地形、毗邻水系、有废弃物或有植被覆盖。结论 南宁市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常年有活动,5—9月存在登革热输入和本地传播风险,应加强登革热监测预警,防止疫情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龙岩城区蚊类季节消长与孳生状况,配合创卫,指导城区开展灭蚊活动。方法采用人工小时法进行成蚊季节消长密度监测;按照创建省级灭蚊先进城市现场考核办法,开展灭蚊前后不同孳生地蚊类孳生状况调查。结果6~9月份为蚊密度高峰期;灭蚊前后居民住宅和单位内外环境各种积水处蚊幼蛹阳性率分别为29.32%、1.67%,大中型水体蚊幼蛹均未检出,特殊场所蚊密度分别为0.24、0.11。灭蚊前花圃种植园地和居民住宅积水处蚊幼蛹阳性率分别为77.42%、29.20%;旧轮胎露天存放处的平均人诱蚊密度为1.11只,超过省级灭蚊标准。结论开展群众性灭蚊活动时间选择在春夏之交的4~5月份较为适宜。当年度开展的灭蚊活动成效显著,灭蚊后有关指标达到省级灭蚊标准。蚊类孳生地分布与以往不同,建筑工地已不在是主要的孳生地。居民住宅积水处、花圃种植园地和旧轮胎露天存放处作为蚊类主要孳生地是今后开展群众性灭蚊活动的重点治理场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东莞市蚊媒的种类、不同生境密度分布、季节消长及携带病毒情况,为本市蚊及蚊媒传染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每月定时、定点选定1个生境进行为期两年的调查,采用成蚊诱蚊灯收集法监测蚊媒种类密度及伊蚊成蚊,蚊诱卵器调查法监测伊蚊幼蚊,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伊蚊携带登革热病毒情况,利用Excel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东莞市2016—2017年蚊媒种类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共捕获415只,占捕获总数的79.35%,捕获白纹伊蚊95只(18.16%),三带喙库蚊6只(1.15%),微小按蚊7只(1.34%),蚊媒密度2.51只/灯。2016—2017年伊蚊成虫平均密度指数为2.78,平均密度为0.03(只/灯),每年5—9月伊蚊诱蚊指数较高。伊蚊幼虫监测平均布雷图指数(BI)为2.73,每月的BI<5,不具备登革热在城市流行传播的条件。平均容器指数(CI)为3.88,最高峰为6.83,超出了安全警戒线。结论 本次调查获得较为详细的东莞市蚊媒本底资料及伊蚊季节消长规律,伊蚊核酸检测未检出登革热病毒不代表东莞市伊蚊没有传播登革热疾病的可能,今后应建立东莞市蚊媒监测常态化,更科学地做好防蚊灭蚊工作。  相似文献   

17.
山东城市居民蚊媒防制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城市居民有关蚊媒防制知识、态度和行为,为今后更好的开展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及蚊媒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本省内选择五个地区,每个区随机抽取300户居民家庭,每个家庭选一位18岁以上成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答卷。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蚊媒传病知识方面有67.6%的被调查者知道疟疾是由蚊子传播,63.2%的居民知道雌蚊吸血,66.2%的居民能识别适合蚊子生长的环境。居民家庭及个人所采取的防护措施方面,有90.1%的居民家庭住房装有纱门纱窗,有54.6%的人认为居室内驱杀蚊虫最有效的是喷雾杀虫剂,54.8%的人愿意使用有芳香气味的杀虫剂。有19.19%的人认为悬挂蚊帐比较麻烦,夏季蚊帐内闷热,影响睡眠,超过半数(5z.3%)的人不愿使用涂抹在皮肤表面的驱避剂.居民对政府部门蚊媒防治措施方面,有91.2%的居民认为当地政府有必要采取统一的灭蚊措施。66.7%的人认为在本社区内消杀工作可以通过居民集资的做法是合理的,58.9%的居民认为每年每户家庭集资5元以下可以接受。结论城乡居民蚊媒防治知识偏低.卫生防疫部门与地方政府应重视开展蚊媒及其传播疾病的健康教育活动,在蚊媒防制工作中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云南西盟佤族对疟疾的认知情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了解佤族群众对疟疾的认知情况。方法:采用医学人类学中定量(问卷调查、)和定性(专题性讨论)相集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社区群众主要知道间日疟症状,大约1/3的人并不认为发热是疟疾的症状之一,佤语疟疾(“Saihui”)一词中无发热之意;他们认为疟疾与蚊子可能有联系,但又与其它事物相混淆;疟疾被认为是社区中三种很常见的疾病和主要疾病负担之一;他们认为在田棚或缅甸过夜的成人更容易感染疟疾,疟疾的流行季节为7—10月份;预防服药和杀虫剂喷洒是其所知道的主要疟疾预防方法。结论:需要通过与现行直接防治措施相结合IEC活动,纠正佤族群众的看法和让其行为更为健康。  相似文献   

19.
台湾省的疟疾根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台湾于1946年在南部设立疟疾研究所,负责疟疾与蚊虫调查,媒介测定,防治研究与培训,在1952-1956年攻击防治期,每年对疟 区一部住房和牲畜棚实施DDTI事留喷洒,喷洒前每年发生的疟疾病例超过100万,1953年降至40万例,到1956年仅报道676例,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价结果显示,连续三年来未发现当地原发病例,疟区喷洒3-5年后除在少数边远地区存在媒介幼虫外,住房和牲畜棚内未再发现媒介蚊虫,所以,WHO于1965年颁发了(台湾)根除疟疾证书,此后,进入对输入病例严格监测阶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残存传染源的分布情况和丝虫病流行动态,加快消除丝虫病的进程。方法于1975年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开展了查治残存传染源的实验研究和定点观察,采取了全民普服海盐、复核查治慢性丝虫病人和开展DDT滞留喷洒、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等巩固措施,而后进行了横向、纵向病原学、血清学和蚊媒监测。结果1976-2002年横向监测169415人,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899人,开展重点人群监测10864人,检出微丝蚴血症188人:横向监测人房内蚊媒18037只,查出人体幼丝虫感染阳性蚊19只,自1982年后未再发现阳性蚊;1975年11月-1985年定点观察血栓16611人,查出微丝蚴阳性95人,剖检人房内蚊媒11085只,1977年查出感染阳性蚊2只,自1978年后未再发现阳性蚊;1988—2000年纵向监测点血栓6807人、剖检人房内蚊媒53691只,未检出微丝蚴和感染蚊。血清学监测847人,未发现阳性。1988—2002年监测全县未检出微丝蚴血症和幼丝虫感染蚊。结论商城县基本消除丝虫病后采取的措施远期效果巩固,已消除了丝虫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