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金庆锋 《现代医学》2005,33(1):66-69
动物模型可模拟机体的疾病状态,使研究者得以明确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心房颤动(房颤)困扰了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者数十年。房颤动物模型的发展将极大有助于对房颤机制的研究。作者简述了几种房颤动物模型,这些模型可用来研究房颤发生和维持的机制,也可用来评估抗房颤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房颤是多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可导致运输到各器官组织的血量不足,引发血栓、心衰或其他相关的复杂病情。房颤的动物模型分类根据其疾病的症状或诱发因素可分为电生理性模型、神经激素和血管生理失常模型和结构变异模型等。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如micro RNA、CRISPR-Cas9体系等为构建房颤疾病动物模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并引导其在疗法研究上的应用新方向。目前房颤治疗方法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侵入式电生理方法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转向细胞和分子疗法,并在房颤分子机理、靶向治疗和药物筛选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新进展。本文综述了几类常见的房颤动物模型的构建和特性及其在细胞和分子疗法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肺静脉源性心房纤颤(简称房颤)动物模型中L型钙通道α1c蛋白表达. 方法通过建立兔肺静脉源性房颤的动物模型,并按房颤持续时间或起搏时间的不同分设亚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静脉源性房颤组、肺静脉起搏组以及正常对照组的兔肺静脉和心房组织L型钙通道α1c蛋白表达,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组化抗原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α1c蛋白阳性表达在易发生房颤的动物肺静脉和心房组织中,随着房颤持续时间的延长,出现表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同样刺激条件下,不能诱发房颤的兔肺静脉和心房组织中未出到α1c蛋白表达的变化(P>0.05). 结论肺静脉和心房组织L型钙通道蛋白表达的改变可能参与了肺静脉源性房颤的发生和维持,该通道功能的改变可能是肺静脉源性房颤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房颤时心房电生理学特性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明显增加病残率和死亡率。房颤的产生包括电生理学基质因素和触发因素,其中心房的电活动变化(心房电重构)是房颤发生的最后通路,亦是房颤引起房颤、房颤自我持续的根本机制。 1.房颤时心房电生理特性的改变 1.1阵发性房颤 1.1.1动物模型 迄今为止进行了较多关于阵发性房颤时心房电生理学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相似,即阵发性房颤时,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离散以及频率适应不良,后者构成了心房电重构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主要为快速心房起搏,诱发短阵房颤(数小时~1周),然后测量不同心房部位,不同基础刺激周长的心房不应期(AERP),AERP定义为S1S2刺激不产生心房夺获的最长的S1S2间期,AERP离散为同一心房不同部位的AERP之差。  相似文献   

5.
家兔急性房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快速肺静脉起搏方法制作家兔急性心房颤动(房颤)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64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32)及对照组(n=32),对照组为假手术组通过开胸植入食道调搏电极但不起搏,实验组通过开胸植入食道调搏电极(程序刺激与Burst刺激相结合)刺激肺静脉建立家兔急性房颤模型,监测房颤的发生情况、持续时间及房颤时心室率变化情况,同时测定起搏前及房颤发生后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的变化,并对心房组织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经程序刺激诱发出房颤15只,爆发刺激诱发出房颤8只,房颤总诱发率为71.88%;对照组2只发生房颤,房颤发生率为6.25%。实验组房颤持续时间(40.53±3.70)min,对照组(17.05±1.55)min,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房颤时心室率[(307.64±2.74)次/min]明显快于基础心率[(227.70±1.02)次/min],有显著性差异(P〈0.01);AERP缩短,AERP频率适应不良,与基础状态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光镜下左心房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到早期炎症表现。结论经快速肺静脉起搏方法制作房颤动物模型成功率高、重复性好,是建立急性房颤模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钟国强 《医学文选》2000,19(1):80-82
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 ,常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6 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 2 %~ 4% ,大于 75岁则为 11%~ 17%。房颤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亦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占 3%~ 11% )。临床上虽然有证据指出心房不应期 (ERP)缩短和多子波折返在房颤中起着重要作用 [1 ,2 ] ,而且 ,从功能上也了解房颤的机理 ,但引起房颤的离子变化还不甚明了。近年来 ,已通过动物模型和房颤的人体标本对房颤的离子通道及其基因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进展。1 钾通道  钾通道在调节膜电位、细胞兴奋及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快速双上肺静脉起搏方法制作犬心房颤动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10只健康比格犬经开胸途径植入十极导管电极,快速(1 200次/min)起搏双上肺静脉6h.观察房颤诱发情况,对起搏前后双上肺静脉及左心耳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8只犬完成实验,房颤诱导成功率80%.高频率刺激诱发的房颤模型能使双上肺静脉区及左心耳部位ERP先降低后升高(145±15.1 vs 130±16.3 vs 136±11.4,P=0.004、P=0.494),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诱发房颤5h后,总的房颤诱发窗口(∑WOV)较基线略有升高,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6.7±65.3 vs 20±52.9,P>0.05).而在乙酰胆碱诱发房颤(第0h、1h、3h、6 h)时,可见房颤的诱发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而这种趋势与ERP的变化趋势存在相关性.结论 经快速双上肺起搏方法制作心房颤动动物模型,可用于房颤发病机理、电生理重构、心肌重构、分子生物学改变等临床研究,也可用于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及部分心力衰竭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常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6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2%~4%,大于75岁则为11%~17%.房颤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亦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占3%~11%).临床上虽然有证据指出心房不应期(ERP)缩短和多子波折返在房颤中起着重要作用[1,2],而且,从功能上也了解房颤的机理,但引起房颤的离子变化还不甚明了.近年来,已通过动物模型和房颤的人体标本对房颤的离子通道及其基因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犬心房心内膜一氧化氮(NO)浓度、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房颤左房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埋藏式高频心脏起搏器快速起搏心房(400次/min)6周,建立房颤犬动物模型。采用ISO-NOP3005 NO敏感电极测定心内膜NO含量,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eNOS、PAI-1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PAI-1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交感神经张力异常介导的急性房颤动物模型的方法学。方法:将16只家犬分为三组:对照组(n=4),右侧星状神经节(RSG)组(n=6)和左侧星状神经节(LSG)组(n=6),测定心房和肺静脉不同部位的房颤诱发率、房颤持续时间。结果: RSG刺激显著增加右心房(RA)的房颤诱发率和持续时间(P<0.05),LSG刺激显著增加左房(LA)、左上肺静脉(LSPV)、左下肺静脉(LIPV)的房颤诱发率和持续时间(P<0.05);与刺激时相比,RSG切除显著降低RA的房颤诱发率和持续时间(P<0.05);LSG切除显著降低LA、LSPV、LIPV的房颤诱发率和持续时间(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电刺激同时快速心房起搏6h可成功建立交感神经介导的急性房颤犬模型,星状神经节电刺激使心房和肺静脉部位的房颤诱发率显著升高,房颤持续时间显著延长,去星状神经节支配可减少房颤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11.
房颤动物模型的建立对于研究房颤的机制以及治疗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房颤医学模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得,对实验动物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并且影响较大。这样,实验动物优化,即实验动物福利的改良与发展就显得重要,是促进建模成功的重要保障。我们从伦理与法规支持,饲养管理,替代方法和福利技术四个方面综述心房颤动医学模型中实验动物福利的改良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车成日 《吉林医学》2011,(4):640-642
目的:建立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为进一步探讨房颤发生的机制做好实验用准备。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家犬10只(1~2岁),雌雄不限,体重(18±0.5)kg。建立慢性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成功。结果:慢性快速心房起搏模型的建立制作简单,容易诱发心房肌电重构,导致房颤发生和维持。适用于实验及后续性药物研究的需要。结论: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具有房颤诱发率高、持续时间长、重复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吴畏  许春萱 《医学综述》2006,12(24):1508-1510
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机制复杂。目前的研究表明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是心房颤动(AF)发生和持续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电重构、结构重构和收缩功能重构三种形式。传统的复律、抗凝、控制心室率治疗已不足以满足患者的需要,与此相应,抗心房重构治疗代表了AF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在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中抗重构治疗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综述了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快速肺静脉起搏方法制作家兔急性心房颤动(房颤)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64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32)及对照组(n=32),对照组为假手术组通过开胸植入食道调搏电极但不起搏,实验组通过开胸植入食道调搏电极(程序刺激与Burst刺激相结合)刺激肺静脉建立家兔急性房颤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紫草素对乙酰胆碱-氯化钙(Ach-CaCl2)诱导的房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雄性SD大鼠尾静脉注射Ach-CaCl2混合液建立大鼠房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与紫草素组。其中,紫草素组预先1周灌胃给予紫草素4 mg/(kg·d),再与模型组同时给予Ach-CaCl2混合液造模,采用心电图检测、心脏彩超观察、Masson染色、ELISA法、Western blot等方法评价紫草素对房颤大鼠的保护作用。结果 心电图结果显示紫草素延长了大鼠房颤诱发时间,彩超结果显示紫草素改善房颤大鼠心脏扩大情况,ELISA结果显示紫草素降低了房颤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6和TNF-α水平,Western blot法同样表明紫草素抑制了房颤大鼠心房组织的IL-6和TNF-α的蛋白表达。结论 紫草素对房颤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AF)持续48 h对犬心房结构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全麻状态下,快速起搏(600次/min)犬右心房建立房颤模型,观察犬起搏前及起搏48 h心房超微结构的变化及AF后0、12、24、36、48 h左右心房横径、心室射血分数(EF)的变化及心房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 随着AF的持续,左右房横径均逐渐增大,增大幅度与AF 0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12 h心室射血分数降低21.4%,24 h降低22.8%,36、48 h分别降低25.5%和31.4%,与AF 0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右房组织HE染色可见AF组心肌细胞增大,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增宽.对照组心肌细胞结构完整,排列整齐.Masson染色AF组与对照组相比可见少量胶原沉积.PAS染色AF组可见糖原沉积.电镜下可见AF 48 h犬心肌细胞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及糖原沉积.结论 600次/min刺激频率起搏右心房诱发48 h房颤,可致心房肌心房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即发生结构重构,同时伴有心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7.
经食道心房调搏诱发房颤21例的心房生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房颤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食道心房调搏诱发的阵发性房颤的心房电生理特性。结果:程序刺激、分级起搏诱发10例房颤,均有明确房颤史,猝发电脉冲诱发的11例中5例有明确的房颤史。房颤组21例与正常对照组19例相比,心房有效不应期偏短,相对不应期区域扩大。最大房间传导时间延长。结论:食道心房调搏确定临床症状与房颤关系以及房颤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持续24 h对犬左、右房大小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全麻状态下,快速起搏(600次/min)犬右心房建立房颤模型,观察AF后0、4、8、12、24 h左、右心房横径、心室射血分数(EF)的变化。结果:随着AF的持续,左、右房横径均逐渐增大,但增大幅度与0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12 h心室射血分数降低7.48%,24 h降低8.81%,与0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起搏犬右心房所致AF持续24 h后,心室射血分数从12 h开始降低,与心房肌降低泵血功能,减少向心室排血有关,是心房增大的原因之一。心房结构随着AF进程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可能参与了阵发性房颤的结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