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消化系统疑难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标本兼治、不良反应小、远期疗效好等优势。各医家对于本病多从湿热、血瘀论治,但近年研究发现,情志因素在诱发UC、影响其转归复发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临床上肝郁脾虚证患者多见,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本病疗效颇佳。现从肝脾生理特性、病机变化、临床方药等多个方面探讨疏肝健脾法在UC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制中药疏肝健脾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UC肝郁脾虚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给予疏肝健脾颗粒口服,对照组28例,给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口服。观察治疗4周后临床总有效率及对比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为75.0%,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改善主要临床症状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对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型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给予疏肝健脾颗粒口服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有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UC)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给予疏肝健脾颗粒口服,对照组28例给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口服,治疗4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1%,对照组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肝郁脾虚型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用疏肝健脾颗粒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健脾清肠汤内服联合愈疡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脾虚湿热证慢性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延安市中医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诊治的脾虚湿热证慢性持续型UC活动期患者中选择80例纳入研究,应用简单随机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治疗,研究组给予中药...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治疗胆囊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卿  桑艳 《光明中医》2007,22(5):15-18
阐述胆囊炎的病因病机是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郁热,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阴不足.进行辨证论治;根据病机辨证出治则方药,肝气郁结其治则疏肝利胆;瘀血停着其治则活血化瘀;肝胆郁热其治则清热通腑;肝胆湿热其治则清利湿热;肝郁脾虚其治则健脾益气;肝阴不足其治则滋阴柔肝,对此病掌握了正确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69-2571
目的:分析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以明确该疾病证候的规律及特异性,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门诊及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记录并归纳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80例患者中,中医证根据患者所占比例高低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脾气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肠络证、阴血亏虚证,其中处于缓解期患者以脾气虚弱证最多,处于活动期患者则以大肠湿热证分布最多,其中活动期患者中肝郁脾虚证和大肠湿热证出现频率要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缓解期患者中脾肾阳虚证和脾气虚弱证的出现频率则明显高于活动期患者(P0.05);病情严重程度为轻度组患者中最常见的胃肝郁脾虚证,而中度和重度组患者最为常见的为大肠湿热证。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复杂,活动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多见虚实夹杂者。本病证候要素以脾虚、气虚、湿热内蕴多见,病位涉及大肠、肝、脾、肺、肾等多脏腑,并且与疾病的分期及疾病严重程度均显著相关,总体体现为多病性、多病位的要素组合。  相似文献   

7.
周永学教授擅长治疗胃肠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对溃疡性结肠炎形成了独特的临床经验。他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多为湿热瘀阻脾虚肝郁,其治法当为清热祛湿,活血祛瘀,健脾疏肝,常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和芍药汤及其相关辅助疗法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多获良效。本文将其相关经验进行梳理总结,以供学者学习借鉴,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的胃肠系统身心疾病之一,中医学认为肝郁脾虚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主要病机,其病位虽然在肠,但其发病与五脏相关,尤与肝脾密切相关。文章从肝郁、脾虚角度论述了该病的发生机理,并为疏肝健脾法治疗此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亦体现了中医药辩证论治中"病证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影响结肠的慢性、特发性炎症性疾病,已成为我国常见疾病之一,其以便血、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良好疗效.冯培民教授认为本病以脾胃亏虚为发病基础,湿热留连为致病关键,肝郁脾虚为重要环节.治疗时多以湿热分消,兼顾健脾、疏肝为治则,遣方用药以三仁汤加减为基础,病证结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不同中医证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细胞因子IL-6、IL-8水平的研究,为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提供一定客观化的参考指标;为调节免疫紊乱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及参考指标。方法:收集溃疡性结肠炎病例,并分为六个中医证型:湿热内蕴证、气滞血瘀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其中湿热内蕴证、气滞血瘀证属实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属虚证,肝郁脾虚证属虚实夹杂证。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细胞因子IL-6、IL-8的值。结果:1.180例UC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依次为:湿热内蕴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其中以湿热内蕴证为主,占全部患者的28%。2.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各中医证型的IL-6、IL-8水平较正常值升高(P<0.001)。3.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IL-6、IL-8水平较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肝郁脾虚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之间IL-6、I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肝郁脾虚证之间,即虚证与虚实夹杂证各证型之间IL-6、IL-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期,实证占主导地位,在缓解期,虚证、虚实夹杂证占主导地位,活动期IL-6、IL-8水平较缓解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及缓解期IL-6、IL-8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溃疡性结肠炎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其中,湿热内蕴证最多,阴血亏虚证最少。2.UC患者整个病程均存在免疫紊乱,促炎因子IL-6、IL-8水平较正常值高。3.UC患者实证IL-6、IL-8水平较虚证、虚实夹杂证高,故IL-6、IL-8可为中医辨证分型,尤其是在虚实辨证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4.UC患者活动期IL-6、IL-8水平较缓解期高,故IL-6、IL-8在UC分期方面同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徐发莹 《中医杂志》2015,(3):195-197
介绍徐珊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证经验。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洁)、情志内伤有关,脾虚失运、肠失传导是主要病机,肝郁、湿热是主要致病因素。久病多伤阴致瘀,提出健脾助运是根本、疏肝理气辅其治、清热化湿贯其中、养阴化瘀莫放松的治疗方法 ,临床遣方用药当以和法取效。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复杂,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法丰富多样。就①大肠湿热证、②脾胃气虚证、③脾肾阳虚证、④肝郁脾虚证、⑤阴血亏虚证和⑥血瘀肠络证6个证型,从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综述近几年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陈奕真  李云海 《环球中医药》2023,(12):2540-2542
本文从肝与大肠的联系出发,简述了从肝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渊源,认为该病病位虽在大肠,但与肝密切相关。肝与大肠以三焦相互联系,以气化相互贯通,功能上相辅相成。溃疡性结肠炎从肝立论,病机主要包含肝郁脾虚,肝肠湿热,阴虚肠燥三个方面,法随证立,故临床根据证候虚实和病因病机的不同分别运用疏肝健脾、调肠止泻,清肝利湿、厚肠祛邪,柔肝舒筋、润肠养阴三法辨治。同时因肝与情志关系密切,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亦强调情志管理。本文思考和实践从肝辨治溃疡性结肠炎,对于拓宽现今诊疗思路确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姣姣  朱莹 《河南中医》2024,(4):529-535
朱莹教授在论治溃疡性结肠炎时强调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见证型为肝脾不和证、湿热郁滞证、肝郁血虚证、脾肾亏虚证、气滞血瘀证。朱教授治疗肝脾不和型溃疡性结肠炎常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疏肝健脾;湿热郁滞型溃疡性结肠炎多用香砂六君子汤加黄芩、黄连、苦参、蒲公英清利湿热、调和肝脾、祛湿止泻;肝郁血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常用逍遥散、四物汤化裁;脾肾亏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常用四君子汤合参苓白术散加补骨脂、肉桂、熟地黄、杜仲、干姜等中药温补脾肾;气滞血瘀型溃疡性结肠炎运用分期祛瘀通络之法,在瘀病初期运用丹参、川芎、桃仁等配合白芍达到行气活血、养血合营、缓急止痛之效;滞瘀同病期配伍莪术、牛膝、牡丹皮以行滞通络;虚瘀同病期常用地龙、土鳖虫等血肉有情之品配合山药、当归以搜风通络、攻积破瘀、补脾益气,从而起到标本兼治之功。  相似文献   

15.
《四川中医》2021,39(8):52-55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常见中医证型调查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9年9月~2021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145例UC患者,调查UC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不同证型患者肠道菌群检测结果的差异,对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溃疡分期、活动性、病变范围分布情况。结果:145例UC患者中,湿热内蕴证共53例,脾胃虚弱证39例,脾肾阳虚证共18例,肝郁脾虚证共15例,阴血亏虚证共12例,气滞血瘀证共8例,以上中医证型占比分别为36.55%、26.90%、12.41%、10.34%、8.28%、5.52%;湿热内蕴证UC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表达量低于其它证型,肠球菌、肠杆菌、梭杆菌表达量高于其它证型(P0.05);脾胃虚弱证UC患者乳酸杆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偏低,肠球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偏高,肠杆菌、梭杆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偏高(P0.05);除脾肾阳虚证UC患者乳酸杆菌表达量略高于气滞血瘀证之外,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UC患者的其它各类肠道菌群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患者多为湿热内蕴证,缓解期患者多为脾胃虚弱证,轻度活动UC中脾胃虚弱证最为常见,中度、重度活动UC中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直肠型溃疡中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等证型较为常见,结肠型溃疡中大多为湿热内蕴证,混合型溃疡中多为湿热内蕴证和脾胃虚弱证。结论:UC常见中医证型包括湿热内蕴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及气滞血瘀证,不同证型肠道菌群的表达存在一定差异,中医证型分类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明确UC病情的具体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对肝郁脾虚型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150例肝郁脾虚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疏肝健脾组(78例)与西医对照组(72例)。西医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口服,疏肝健脾组在西医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胃愈疡片,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疏肝健脾组内镜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对照组(P0.05)。疏肝健脾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5.90%,明显高于西医对照组的69.44%(P0.05)。结论:疏肝健脾法能提高肝郁脾虚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内镜愈合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并明显高于西医对照组,临床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复杂的肠道疾病,属临床难治性疾病。沙静涛教授从医多年,善于总结临床经验,将临床与中医经典相结合,长于运用中医药治疗UC,对治疗UC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湿热内蕴、脾失健运,病机关键在于湿热内结阻滞气机,脾运失司水湿内生,故沙师治疗原则重在"利湿""除热""健脾",并在其基础上提出化瘀、疏肝、补肾、固气等治法,综合治疗UC,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陈建  曾莉  应汝炯  吕品  胡粤杭 《河北中医》2021,43(11):1900-1903,1927
盛昭园认为,单纯性肥胖的病机为肝郁脾虚,肝郁则疏泄不利,脾胃运化失司,脾虚则脾失健运,土壅木郁,肝郁脾虚互相影响,导致单纯性肥胖病久难愈,故而提出健脾疏肝法治疗单纯性肥胖,临证时应用健脾疏肝降脂方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为单纯性肥胖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西医学和传统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的梳理,认为UC最基本的病机是肝气郁结、脾胃虚弱。久泄伤阴,阴损及阳,久病入络,则会产生诸多变证。所以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基本方法,结合临床辨证调整药物配伍,治疗效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对李郑生主任医师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崩漏的经验进行总结。李郑生主任医师认为:崩漏为虚实夹杂之证,其病机关键为脾虚肝郁,病机之本为脾胃气虚,并根据脾虚与肝郁之轻重不同,将该病分为脾虚失统及肝郁血热两种证型。治疗上以健脾疏肝止血为主要原则,将健脾益气法贯穿始终,辨证论治,药证结合,临床疗效显著。同时配合注意经期卫生、调畅情志、调整饮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