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常态下督脉经线上与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无差异。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对5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测试皮肤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时,将型号为412的测试探头直接固定于被测试部位的皮肤,保持无压力接触;测试深部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时,将型号为418-1的测试探头固定在测试部位,将一次性静脉留置针插至所要测试的深度,导入光纤,同时尽量减少直射光的干扰。结果:(1)督脉线上的命门、脊中、至阳、身柱4个穴位和第12胸椎水平1个非穴位的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要比其两侧旁开1 cm的非经对照部位高(P<0.01)。(2)督脉线上的命门、脊中、至阳、身柱4个穴位和第12胸椎水平1个非穴位的深部1、1.5、2 cm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要比其左右两侧旁开1 cm非经对照部位高(P<0.05)。(3)对督脉命门穴的观察发现,在深度达2.5 cm处,经穴与非经对照点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沿督脉循行线的皮肤和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深度在皮表至皮下2 cm之间。说明皮肤表面的微循环血流是形成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的直接热源,而深部组织中的血流则是形成IRRTM的主要热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富含血小板血清裂解液治疗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清裂解液治疗皮肤缺损患者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18~54岁,中位数37.5岁。缺损部位:手部皮肤缺损5例,缺损面积1.5 cm×1.5 cm至4 cm×3 cm;脚部皮肤缺损8例,缺损面积2.5 cm×1.0 cm至6 cm×4.5 cm;上肢皮肤缺损7例,缺损面积3.5 cm×2.5 cm至8 cm×7.5 cm;下肢皮肤缺损12例,缺损面积6.5 cm×4.5 cm至10 cm×9.5 cm。新鲜性损伤24例,陈旧性损伤8例。所有患者均做细菌培养,其中1种细菌生长者6例,2种细菌生长者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大肠杆菌3例,绿脓杆菌2例,变形杆菌2例。术后随访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8~2个月,中位数1.3个月。伤口均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15例在喷洒富含血小板血清裂解液10 d左右时伤口处长出新的皮肤,13例在喷洒富含血小板血清裂解液20 d左右时伤口处长出新的皮肤,4例在喷洒富含血小板血清裂解液30 d左右时伤口处长出新的皮肤。结论: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清裂解液治疗皮肤缺损,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我院开展新式剖宫产术,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切口位于髂前上棘连线下3cm,仅切透皮肤,切口中央切开皮下脂肪,直达筋膜,将筋膜切一小口,横向撕开皮下脂肪、腹直肌、腹膜,选择可吸收线150cm长的圆头针连续缝合子宫全肌层,不缝腹膜层,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筋膜层,皮肤与皮下脂肪用可吸收线宽间距褥式缝合三大针,与传统的改良式下腹弧形切口剖宫产术相比。结果新式剖宫产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进食早、疼痛轻、病率低、住院时间短、壁腹光滑无斑痕、伤口美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结论新式剖宫产更接近自然,将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4.
1病例资料患者女,23岁,4年前发现右乳1个花生样大小的肿物,生长速度慢,无疼痛,与月经周期无关系,怀孕后,增长速度加快,肿物凸出,有胀痛,哺乳9个月。临床查体:右乳内上可触及3.0cm×3.5cm大小的肿物,质地较实,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度良好,与皮肤无粘连,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钼靶X线表现:双侧乳腺呈多量腺体型,右乳腺内上象限可见一大小约2.5cm×3cm低密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28岁。车祸致伤3小时急诊入院。检查 T36.9℃,P145次/分,R24次/分,BP9.5/6kPa。神清,面色苍白,左头部、眼睑及面部皮肤裂伤。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阳性。左大腿成角畸形,下段皮肤肌肉裂伤7cm×12cm,近端股骨外露5cm,并有泥沙污染。X线显示左耻骨上下支骨折,左股骨髁上骨折。  相似文献   

6.
髌骨软骨骨折可吸收内固定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历介绍 患者,男,14岁.右膝扭伤、疼痛1周人院.右膝疼痛不适,活动时疼痛加重,跛行.查体:右膝肿胀明显,压痛.X线显示关节内有游离体.CT显示关节内软骨样异物,髌骨软骨面有缺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取内侧髌缘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显露关节,将髌骨向外侧翻开,显露关节面,并于关节腔内找到3 cm×2 cm×0.5 cm大小不规则、厚薄不均的髌骨软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临床肩井穴针灸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 :解剖观测 40例成人尸体肩部。结果 :肩井穴直刺进针时 ,针尖穿经层次由浅至深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及前锯肌 ;针尖前下方深层为肋及肋间隙、壁胸膜及肺上叶 ;针尖前内方为胸膜顶及肺尖 ;针尖后下方为冈上肌及肩胛骨。针体经皮肤、皮下组织达斜方肌深面的深度为 2 .0 2± 0 .63cm ,达前锯肌表面的深度为 3.82± 0 .79cm ;针体由皮肤穿达肋或肋间隙表面的深度为 5 .2 3± 0 .94cm ;针体经皮肤刺入点达肩胛骨上缘所成的线与刺入点处皮肤成角 67.5± 1 0 .0°(向上的角 )。结论 :针刺肩井穴时 ,进针角度可选择直刺或向后下方斜刺 ,应避免向前下方或前内下方深刺 ,以免刺破胸膜及肺 ;同时 ,直刺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 2 .5cm(瘦弱的人以不超过 1 .5cm为宜 ) ;进针角度以针体与刺入点处皮肤成角 (向上的角 )小于 67.5± 1 0 .0°为安全角度。  相似文献   

8.
本组患者 X 线尿路平片检查示多发性结石6例、肾结石14例、输尿管结石54例、X 线不透光结石26例。绞痛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排尿异常及血尿等,腰腹部相应部位常有1~2个明显的压痛点。均以注射用水作痛点皮内注射方法治疗,每次注射0.5~1ml,以局部皮肤呈桔皮样改变,皮丘直径1.5~2cm 为宜;少数  相似文献   

9.
赵宝明 《中医杂志》2003,44(Z1):66-69
肛裂是发生在齿线以下肛管皮肤形成溃疡的总称.肛裂创面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cm呈梭形或椭圆形.疼痛的程度与病变大小深度有着相应的关系.多见于20~40岁的中青年人.性别分布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直径艾条在不同距离施灸对大鼠"足三里"穴区局部皮肤表面温度的影响,探讨动物艾灸实验中艾条规格和施灸距离的选择标准。方法: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20组,每组6只。艾条直径分为0.5、0.9、1.2、1.8 cm,设置5种施灸距离(1、2、3、4、5 cm),每组选取其中1种规格的艾条在上述1个施灸距离上对大鼠右侧"足三里"穴区进行艾灸,施灸时间均为10 min,左侧"足三里"穴区不施灸作对照观察。使用红外测温仪每30 s扫描1次施灸穴区和对照穴区的皮肤表面温度并记录,对比各组大鼠的穴区皮肤表面温度变化。结果:施灸中,大鼠"足三里"穴区的皮肤表面温度总体表现为波动性升高,施灸穴区皮肤表面温度总体随艾条直径增加而升高,随施灸距离增加而降低。0.5 cm直径艾条在1 cm以上距离艾灸时的皮肤表面温度较难达到40℃以上;0.9 cm直径艾条在2 cm距离内施灸时穴区皮肤表面温度上升后能维持在43~55℃;1.2 cm直径艾条在3 cm以内施灸的皮肤表面温度可达到43℃;1.8 cm直径艾条在3~5 cm施灸的皮肤表面温度上升后能维持在43~61℃,距离1~2 cm施灸时的皮肤表面温度上升后可维持在71~93℃,并引起局部明显灼伤现象。结论:从艾灸过程大鼠皮肤表面温度变化考虑,在动物艾灸实验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规格的艾条,并控制适宜的施灸距离。0.5 cm直径的艾条施灸距离建议小于1 cm; 0.9 cm直径的艾条施灸距离以1~2 cm为宜;1.2 cm直径的艾条施灸距离以2~3 cm为宜;1.8 cm直径的艾条施灸距离以3~5 cm为宜。  相似文献   

11.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方法:利用针型温度传感针,对32名志愿者沿督脉线及其两侧旁开约2cm的非经对照点共5个水平的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进行了检测,并在自然状态下对志愿者背部进行了红外摄像观察。结果:沿督脉红外辐射轨迹的部位,其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较其两侧的非经对照点高(P<0·05)。结论:沿督脉循行线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都较高,说明该部位的能量代谢可能较为旺盛,这可能是产生沿督脉红外辐射轨迹的一个重要原因。提示经脉可能是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和传递相关的某种通道。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70岁。进行性排尿困难11年余。以前曾有尿线突然中断现象,不久在阴囊根部摸到一蚕豆大小、质硬结节,尿线变细,有时呈点滴状,推动结节时尿线可改变,后结节逐渐增大,排尿困难更加明显,无肉眼血尿。l周前患者发现阴囊皮肤有脓性分泌物。专科检查:阴茎发育正常,阴茎根部可触及一scmXscmX3cm结节,质硬光滑,可活动,其它均无异常发现。X线检查:尿路平片:两肾区、输尿管及膀胱区无阳性结石征象,但在耻骨联合面下区尿道部位见一枚大小5cm×4cm,类圆形密度增高阴影,内部呈层状结构,轮廓光滑。逆行尿道造影:在注入造影…  相似文献   

13.
自 1993~ 1999年 ,作者应用第 2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示、中指皮肤缺损并肌腱外露 6例。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6例中男 5例 ,女 1例。年龄 8~ 39岁。致伤原因有电烧伤 2例 ,爆炸伤 1例 ,机器挤压伤 3例。受伤部位右手示指腹侧皮肤缺损并屈肌腱外露 3例 ,右手中指腹侧皮肤缺损并屈肌腱外露 2例 ,左手中指背侧皮肤缺损并伸肌腱外露 1例。缺损面积最大 3cm× 5 cm ,最小 1.5 cm× 2 .5 cm。2 手术方法沿第 2掌背动脉走向为轴心线设计皮瓣 ,该皮瓣的旋转轴位于示、中指的指蹼叉。切取范围下界达指蹼 ,上界至腕横纹 ,两侧…  相似文献   

14.
枕骨血管瘤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病历介绍患者,男,35岁,枕部右上缘(近右顶骨处)扪及一包块,质硬,固定不动,周围皮肤色泽正常;实验室检查各指标正常。X线正侧位及切线位片显示枕骨右上缘有一类椭圆形、边缘较光整的膨胀性透光区,大小约2.8 cm×3.6 cm,其内可见有点状、车轮状骨纹影及钙化斑,周围有硬化环,病灶  相似文献   

15.
吕冬亮  陆雪华 《中医正骨》2010,22(10):77-77,79
患者,男,56岁。患糖尿病10余年,右下肢麻木5年,右小腿皮肤溃疡2年,右足背皮肤发黑3月余。查体:右足背肿胀,见3.5cm×5.5cm大小黑色皮肤区,表面有分泌物,有腥臭味。  相似文献   

16.
栉膜带离断术在肛肠疾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栉膜(peoten)是指齿线与括约肌间沟之间的肛管上皮而言,分为皮肤、中间带和粘膜。中间带是皮肤与粘膜的过渡区域,上皮是移行上皮,皮薄而致密,色苍白而光滑。在肛管的纵剖面上看,对照上端的直肠柱和齿线很像梳背,亦称梳状区。“栉”是中文梳子的古称,故称栉膜,其宽为0.5~1.5cm。在临床上栉膜区在肛肠疾病中的发生年,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长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施灸距离对人体施灸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安全的施灸距离参数。方法:健康成年志愿者3名,用无药清艾条在足三里(右)和关元分别施行艾条温和灸和温灸盒灸,施灸距离分别为2cm、3cm和4cm。每次以艾条3cm燃尽为度。用红外热像仪系统记录储存热像图并进行分析处理,同样的试验第2天重复1次,将每穴每次测得的皮肤温度的平均值作为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关元温灸盒灸:施灸距离为4cm时,局部皮肤温度超过44℃[(44.1±1.3)~(46.7±1.5)℃)]的时间为7min;施灸距离为3cm时,局部皮肤温度超过44℃[(44.1±1.3)~(49.3±2.0)℃]的时间约为10min,超过49℃[(49.0±2.1)~(49.3±2.0)℃]的时间为2min;施灸距离为2cm时,因局部灼痛而不能进行观察。②足三里穴温和灸:施灸距离为4cm时,皮肤温度在(40.0±2.0)~(44.9±2.3)℃之间;距离足三里穴3cm处施灸时,皮肤温度在1min内即可上升超过44℃,并持续稳定在(45.9±3.0)~(47.8±2.0)℃之间;施灸距离为2cm时,同样因局部灼痛而不能进行观察。结论:施灸时,艾条距离皮肤越近,皮肤温度越高。在施行温和灸和温灸盒灸时,以艾条距皮肤的距离为3~4cm为宜。  相似文献   

18.
<正> 资料与方法 421例会阴侧切采用全层直褥式缝合法,切开长度一般2cm~4cm,阴道与皮肤切口长度一致。缝合前用75%酒精消毒伤口边缘皮肤,用大三角针穿7号丝线(小切口用4号),从伤口顶端0.5cm皮肤边缘进针至同侧阴道粘膜出针,从对侧阴道粘膜进针至对侧顶端0.5cm皮肤边缘出针,再褥式缝合皮肤后打结(如图),以此方法间断缝合直至处女膜对齐,一般缝合2~5针,术毕两侧皮肤自然对齐。注意事项:1.每缝一针均检查组织结构是否对齐。2.不留死腔,缝线适当结紧。3.针距适宜,0.8cm~1cm最合适,因组织太厚不要穿透直肠壁,术毕常规直肠内诊。产后用1:5000高猛酸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线上教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线上教学由于其局限性,目前仍不能完全取代线下教学。而临床医学因其鲜明的专科特点,如何保证学生利用好线上和线下教学顺利完成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至关重要。文章总结了皮肤性病学线上教学的方式,分析了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对皮肤性病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了探索,以期提升皮肤性病学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缝合技巧对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观察组30例病人腹壁切口为下腹正中纵切口10人,横切口20人.缝线选择用2个0微桥线.缝合前按常规进行彻底有效止血,然后用圆针穿2个0微桥线间断全层缝合腹直肌前鞘及皮下组织层.特别注意缝合此层的关键是不留死腔,尽量减少对组织的损伤,组织充分对合,拉线时要松紧适中,进针距切口边缘1 ~ 1.5 cm,针距为1.5 ~2 cm,逐一缝合,待全部缝合完毕.皮肤切缘用小三角针行皮内缝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