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5公里越野和400米障碍是基层部队经常进行的训练科目,在进行这两项训练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考核、比武和突击达标训练时)容易发生运动性晕厥。笔就运动性晕厥的成因、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不同运动方式对大鼠血红蛋白浓度的影响--大鼠运动性贫血模型建立方法探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运动性贫血是限制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备受运动医学界的重视,由于缺乏合适的运动性贫血动物模型,许多相关的基础研究受到限制.为了探讨如何建立合适的运动性贫血动物模型,本实验分别采用长期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和游泳运动作为实验手段.跑台运动方案以30m/min、0%坡度和1min/次为起始,运动时间以2min/次的速度递增、运动频率前2周为1次/天,后3周为2次/天.游泳运动方案以60min/次和0%负重为起始、160 min/次和5%负重为结束.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目(RBC)和红细胞压积(Hct)的测试结果显示,长期递增负荷的跑台运动方式可能适用于建立运动性贫血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4.
运动性贫血一直受到国内外运动医学界的关注,我国运动员运动性贫血的发病率较高,有资料报道发病率在15.9%~57.9%,其中尤其以耐力项目运动员、女运动员、少儿运动员为高危人群.[1]关于运动性贫血的定义范围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广义的运动性贫血,即运动员机体上发生的任何贫血;一种是狭义的运动性贫血,即剧烈运动导致的贫血现象.后者是日本学者Yoshimura在运动训练与贫血综述一文中首次提到的.运动性贫血是由于剧烈运动而引起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HB)的浓度、红细胞计数(RBC)及红细胞压积(HCT)显著下降甚至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正常标准的现象,也有学者把由于训练或比赛引起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并在停止运动后,可迅速恢复的现象称作运动性贫血.其诊断标准是:男运动员HB低于120 g/L,女运动员低于105 g/L.外在表现是:三白,即:脸白、嘴唇白、眼睑白;头晕、气喘、心慌,尤其在运动中感觉更加明显;畏寒,部分女性运动员还伴有月经紊乱等症状.最终表现为乏力、耐力素质下降[2-3]. 相似文献
5.
6.
7.
朱智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3):302+391-302,391
目的探讨飞行人员体能训练运动性损伤原因,提出科学合理的预防策略。方法查阅文献并总结2003年1月-2012年12月间疗养的飞行人员体能训练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统计其损伤发生率,提出科学合理预防对策,并将其应用于今后的飞行人员体能训练中。结果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后,运动性损伤的发生概率较前降低。结论科学分析飞行人员体能训练运动性损伤原因并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举措对飞行人员今后的体能训练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福建厦门解放军174医院野战医疗队施索华来稿,题目是;夏季野外训练运动性血尿的预防。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以下几点预防措施:(1)搞好专题教育,教育官兵了解人体运动后生理变化特点,防止过度疲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一是高强度训练可引起抗利尿作用。剧烈运动时尿量比平时减少1/4,抗利尿激素比平时增加2倍,在神经内分泌的共同调节下,血液重新分布,骨骼肌血液增加,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下降,尤其是影响肾皮质,肾小球缺血、 相似文献
9.
<正>官兵在体能训练中有时会出现血尿和腹痛的症状,以致有些官兵因担心身体健康而惧怕体能训练,影响了部队的训练和战斗力的提高。其实,运动性血尿和腹痛是可以预防的。运动性血尿的预防运动性血尿是健康人在运动后出现一时性血尿,又称"运动性假性肾炎""足球血尿"等。我们认为,"运动性血尿"这一名称较为确切。顾名思义,运动性血尿均在运动时出现,可表 相似文献
10.
11.
军事训练运动量大,极容易导致疲劳。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是一种保护性机制,但是如果人经常处于疲劳状态,积累的结果就易导致过度疲劳,影响身体健康。疲劳对于军事训练水平的提高及士兵完成其他任务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故在军事训练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和重视疲劳的现象,选择科学的方法来恢复自身的机体功能,以达到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提高军事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刘一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26(5):599-600
目的:探讨运动性中暑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方法。方法:对127例运动性中暑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肌肉运动产生的热超过身体所散发的热而造成体内过热状态是运动性中暑发生的基本原因;(2)运动性中暑可多见于对炎热、潮湿的环境尚未适应而从事剧烈运动的青年学生。结论:运动性中暑常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时发病,发生后应及时、快速给予合理处理。应加强防护措施,确保大学生生命安全与健康。 相似文献
15.
运动性疲劳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将疲劳定义为:由机体运动本身所引起的“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续持其功能在特定水平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现象。运动性疲劳对于预防运动性损伤, 保护机体正常功能发挥着有益的作用, 但疲劳的干预措施研究仍然是运动医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影响机体耐力的因素很多, 如遗传、运动方式、运动强度、机体身心状况等。营养因素对机体耐力的影响尤其受到关注。良好的营养状况是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前合理补充一些营养素可以延缓疲劳的发生, 发挥抗疲劳作用。笔者就这些营养素和植物化学物抗疲劳作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12)
<正>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单味药和中药复方干预运动性疲劳的实践和实验研究结果均显示中医药既可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也可加速运动性疲劳的消除[1]。但这些研究中所用的中医药干预手段不能充分地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特点,研究设计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2]。所以,如何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提高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效果,一直是研究者关注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