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龚维熙 《人民军医》2009,(9):576-577
因外耳突出于头颅之外,遭受战伤的机会较多;中耳和内耳都深埋于颞骨之内,单独发生战伤较少,常与颅脑战伤同时发生,且容易遭受爆震伤。采用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新材料用于解决耳战伤临床问题已成为战伤救治的重要内容。耳内镜、影像技术、医用高分子材料应用及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的进步使耳战伤的救治水平不断提高。现就耳战伤的处置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龚维熙 《人民军医》2009,(12):795-796
新型武器快速发展使战伤损伤范围广、程度重,伤类、伤型增多,伤情伤部复杂及伤势严重。在阵亡者中约25%是经抢救有生存希望的,其中有19%须立即外科处置,15%须在受伤地点进行专科急救[1]。因此,及时、正确、高效处置咽、喉、气管及食管战伤,对提高战伤生存率及生活质量至关重要。1咽及颈段食管战伤1.1闭合性战伤颈部受到钝性外力作用时,  相似文献   

3.
战伤外科截肢的新发展(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李广文  王军  李刚  郭静 《人民军医》2011,(7):559-560
口腔颌面部为人体表面裸露部分,在战斗中极易遭受创伤。随着高爆碎片炸弹、地雷、炮弹和导弹的普遍使用,颌面部的弹片伤已显著多于枪弹伤。在近几十年局部战争中,颌面战伤发生率显著上升,部分地区甚至已达20%。早期:及时正确处理颌面战伤对我军战时卫勤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军需要收集历次战争口腔颌面创伤资料,分析口腔颌面战伤流行规律,以采取合理的专科救治方案,正确制定卫生勤务计划,总结卫生勤务保障经验,改进卫生勤务工作,从而保持我军战斗力。  相似文献   

5.
战伤救治能力直接影响伤员预后[1]。通过提高救治人员对急危重战伤处置的敏感性及重视程度,熟练、合理、准确地使用救治器械,可以达到有效救治的目的[2]。战伤救治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实战化训练生成、保持及提高[3]。目前,战伤救治实战化训练的模型选择多样,训练方法不一,缺乏系统、标准的战伤动物模型[4]。本文就战伤救治训练的模型发展现状、动物模型作用、动物模型选择、动物模型伤情、动物模型发展等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龚维熙 《人民军医》2009,(10):648-650
20世纪80年代有资料统计,鼻战伤占耳鼻咽喉头颈战伤总数的43.3%,居首位。鼻包括外鼻、鼻腔及鼻窦,血运十分丰富,且与颅脑、眼眶及口腔等周边重要结构紧密相邻,战伤后常有严重出血、窒息及颅脑损伤,故对鼻战伤的救治应首先注意止血、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积极处置颅脑战伤。现就鼻战伤的处置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永堂  鲁秀敏 《人民军医》2006,49(10):563-565
随着现代武器的不断更新,战伤类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作为战伤之一的周围神经战伤的伤情变化,给现代战伤及其救治赋予了新的内容。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及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学的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周围神经战伤救治技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战伤救治研究的需求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的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探讨战创伤救治研究优先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陈伯华  龚国川 《人民军医》2007,50(4):200-201
为应对未来城市作战的需要,美军提出增强士兵持续作战能力的概念,调整战伤救治的策略,由以战地卫生员为中心的战伤救治,转变为以士兵为中心的自救,即所谓无卫生员的战场医疗救护。为适应这一转变,美海军陆战队开发新技术,研制新装备,采用生物工程调节技术、神经免疫调节技术和非对抗性医疗技术,解决止血、止痛和加快伤口愈合等问题,力争使士兵受伤5min内能迅速止血和控制急性疼痛,4天内受伤组织基本修复。  相似文献   

10.
许朱定  陈太平  刘文华 《人民军医》2008,51(12):758-759
1积极发展特色外科战时救治能力的形成在于平时医疗保障的积累,平时医疗保障工作也是战时救治技术的练兵场。近年来,医院依靠多年卫勤训练形成的战伤救治和部队常见病防治方面的技术优势,积极参加多发伤伤员的救治。外军在总结一线战伤救治经验教训时认为[1],高水平的一线自救互救及卫生员救治是降低伤死率的关键。美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陆军战斗减员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战斗减员中约20%阵亡,其中伤后10min以内死亡占2/3,10 min后死亡占1/3。因此,外军特别注重加强一线卫勤力量:(1)增加一线救治力量。海湾战争中,美军将连队卫生员与战斗人员的比例由1∶20提高到1∶10,每10名士兵中挑选1人为“战斗救生员”,后者要接受至少30 h培训。(2)加强自救互救。美、德和以军要求所有战斗人员掌握包扎、止血、通气、固定及简易心、肺复苏技术,德海军、以军要求战斗人员掌握战时输液技术,尽早进行容量复苏。我院平时外科技术与战伤救治结合的具体做法:一是通过积极强化训练,提高野战条件下快速展开、快速救治水平;二是立足先进野战外科设备,使野战外科手术前延,充分发挥外科救治优势,降低伤死率;三是形成一支能进行全科处理的精干队伍,能处理复...  相似文献   

11.
战伤救治中止血带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肖南 《人民军医》2005,48(1):54-55
无论平时还是战时,止血带都是常用急救器材,发展中国家使用更加普遍。在以往的救治中,应用止血带曾挽救了很多伤员的生命,但也造成了许多伤害,主要为使用止血带后远端组织发生缺血性损伤,而这种损伤有时甚至是致命的。因此,有人称止血带是“有时可以救命的魔鬼装备,说明它既可以救命,也可能致命。在常规战争中,大量失血仍是伤员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战伤护理对于保证救治的顺利进行,防止和减少战伤并发症,降低伤死率和伤残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十年来,在研究战伤外科护理方面已有较大进展,为做好战时军队卫勤保障工作打下了基础。1 战伤急救护理1.1 战伤救治五大技术 火器伤急救的基本技术:①通气;②止血;③包扎;④固定;⑤搬运。在五大技术中最重要的是解除呼吸障碍的通气术,常用的急救处置:清除咽喉部分泌物、牵舌、插入鼻咽通气管、环甲膜穿刺、气管切开等。  相似文献   

13.
特殊环境下的战伤救治历来受到广泛重视,尤其在高技术条件下,其伤情伤类更为复杂。本文通过不同条件下伤病员所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扼要介绍了其救治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伊拉克战争战伤救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军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吉奥弗雷教授在《年度医学综述》杂志2010年第12期发表文章,对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战伤救治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文章指出,美军有18.1万名官兵参与了伊拉克战争,至2009年6月18日,共发生伤员3.4万例,占参战人员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从止血、气道管理、固定搬运和后送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战场战伤急救技术。为了适应未来综合战场的形势,要加强战士战场战伤急救技术的训练和普及创伤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7.
18.
1985-1986年,在老山前线用我所制备的氟碳人造血救治伤员13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损伤控制性手术与战伤救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损伤控制性手术是近二十年来创伤外科领域中提出来的一个极有实用价值的外科原则。许多原来临床上认为已无法挽救的许多多发伤病人,在贯彻损伤控制手术理念后,能得到成功救治。故损伤控制外科的原则应在临床一线广泛推广。我国战伤救治过程中采用的是分级救治原则,伤员经过战伤分类、早期救治后,进行后送。在分级救治过程中,对严重创伤及复合伤,通过早期简略的手术,解决患者当时的主要矛盾,最后有计划选择时间,再次行确定性手术,有利于提高严重伤患者生存率,贯彻实施的是损伤控制理念。  相似文献   

20.
海上及登陆作战的战伤救治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赖西南  王丽丽 《人民军医》2000,43(9):498-499
海上及登陆作战具有战斗区域狭窄、人员集中及环境特殊的特点。因此 ,探讨其战伤特点、早期救治措施 ,对高技术局部战争战伤救治有重要意义。1 战伤特点及影响因素1 1 伤情概况 海战可导致大批伤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美海军驱逐舰共有 6895名船员受伤 ,阵亡率高达 51 7% ( 3565名 )。战列舰船员伤、亡人数分别为 1 648名和 2 0 61名。登陆作战伤员发生率远较其他类型作战高。二战期间 ,美军滩头作战中敌前水上攻击每日伤员平均发生率为 1 1 %人 ,为一个师在地面战斗中平均伤员发生率的 7倍 ,是进攻性突破战、攻坚战和渡河作战等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