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治疗近视后角膜像差变化情况及其与术前预矫屈光度的相关性.方法 按自愿选择非随机原则,将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的55例101只眼分为两组,其中22例40只眼接受常规小光斑飞点扫描LASIK手术(常规组),另33例61只眼接受基于ORK-CAM软件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件化LASIK手术(个性化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7d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残留屈光度;Optikon 2000角膜地形图仪测量术前和术后7 d球差、彗差、总体像差均方根值(RMS).结果 术前常规组平均届光度等效球镜值为(-5.27±2.04)D,个性化组为(-4.48±1.92)D;术后7 d常规组裸眼视力为0.96±0.21,平均残留屈光度为(0.97±0.63)D;个性化组视力为1.02±0.20,平均残留屈光度为(0.86±0.71)D,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前两组角膜球差、彗筹和RSM值差异均无显著意义.术后7 d球差、彗差值增加量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RMS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球差、彗差值增加量个性化组均低于常规组.两组术后球差增加量与术前屈光度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23、-0.876,P<0.01),彗差值增加量与术前屈光度数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310、-0.345,P<0.05),总像差RMS与术前屈光度数在常规切削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348,P<0.05),而在个性化组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787,P<0.01).结论 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切削LASIK手术后球差、彗差值增加量均小于常规组,与术前预矫屈光度数相关性亦较常规组为佳,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散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astigmatic refractive keratectomy,PARK)矫治复性近视散光的有效性、准确性和预测性.方法 采用Compak-200型准分子激光机,对34例46眼复性近视散光行角膜椭圆形切削,根据散光度大小分为两组:A组(-1.75~-2.75)D,B组(-3.00~-5.25)D,并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度、散光轴夹角的变化.结果 术后6个月视力≥0.8者95.7%,屈光度在±1 D内者占84.8%,散光及角膜散光矫正比例分别为44.2%和46.2%,散光及角膜散光轴变化分别为11.61°±9.97°和12.78°±9.15°,A组及B组的矫正比例分别为52.8%和30.4%.结论 PARK矫正复性近视散光效果明显,但散光度越高,欠矫及回退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LASIK手术对眼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将接受LASIK的108例近视患者分为低、中、高3组,每组36人,观察术前波前像差的分布特点及术后波前像差的变化。结果:术前波前总像差为5.160&#177;3.32;高阶像差为0.440&#177;1.49,占总像差的8.53%;其中慧差为0.346&#177;1.42,球差为0.221&#177;1.31,五阶像差为0.082&#177;0.032。与瞳孔直径5him相比,6mm时的波前总像差增加了48.28%,高阶像差值增加了75.30%。术后3个月,瞳孔直径6mm时,术眼的总像差为1.710&#177;0.938;高阶像差为0.831&#177;0.247。高阶像差中,慧差为0.501&#177;0.265,较术前增加44.80%,球差为0.567&#177;0.236,较术前增加156.56%。结论:LASIK手术在降低总像差的同时,可明显增加高阶像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LASIK非球面切削与波前引导的个性化切削治疗近视后的视功能、角膜非球面形态(Q 值)的变化,评价治疗效果. 方法26例(52眼),每例病人的1眼使用非球面切削程序,另1眼使用波前引导的个性化切削进行LASIK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 Q值以及术后眩光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所有手术眼视力矫正均满意,两组之间屈光度无差别(P>0.05);非球面切削组与波前引导的切削组比较其术后角膜更倾向于长椭球形,Q值0.24±0.32低于波前引导的切削组 Q值0.53±0.41(P<0.01).术后暗视力和眩光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非球面切削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均可获得较好的视觉质量,但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飞秒LASIK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术前检查情况。方法 选择我院行飞秒LASIK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000例(7963眼),分析术前临床检查及术后1年随访情况。结果 68例角膜中央陡峭屈光力值超过46.00 D;100例角膜中央陡峭屈光力值低于40.00 D;750例为薄角膜,其中央厚度检查低于470 μm;16例眼压>21 mmHg,但视神经纤维层早期分析正常;870例眼底检查中发现病变,其中826例为视网膜变性,40例存在视网膜裂孔,14例为视网膜浅脱离。1450例为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6.00 D)。术后1年随访,未发现新的视网膜病变、圆锥角膜和青光眼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飞秒LASIK术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术前检查极为重要,可避免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屈光手术安全性,改善术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2年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近视,特别对高度近视的优点日渐凸现而逐渐取代了PRK。成为临床矫正近视眼的主要方法。现临床中,使用的冷分子激光器的激光切削方式有:光斑式、扫描式,无或有被动、主动加被动眼球跟踪系统。对不同患者的近视和对称散光,只能进行同一模式的切削。由于设备本身设计上的不足,使手术产生了导致视觉质量下降的一系列并发症。如:角膜中央岛、眩光、夜间视力下降、对比敏感下降、偏心切削、不规则散光等,而且对非对称、不规则散光难以矫正。为了扩大手术的适应症,提高疗效和解决并发症,有学者在1997年提出将波前像差技术用于角膜屈光性手术,并通过实践证实了其可行性。自1999年起,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逐渐成为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有关的临床研究结果令人鼓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ilasik(飞秒激光+虹膜定位+波前像差)治疗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病历分析,采用intralase IFS150(飞秒激光机)+visx s4 IR(准分子激光机)+wavesan(波前像差仪)进行ilasik手术治疗的近视合并高度散光-2.50--5.00 DC患者15例29只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波前结合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接受近视手术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6例(129眼),应用波前结合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治疗;对照组:70例(136眼),接受常规LASIK手术治疗。随访6~12个月,对比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122眼(94.57%)术后裸眼视力达1.0,对照组有121眼(88.97%);治疗组和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的患者分别为68眼(52.71%)和37眼(27.21%);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瞳孔为6mm时,对照组的术后高阶像差RMS值明显增加,增幅达99.75%,治疗组虽也有增加,但增幅仅为39.9%。结论:波前结合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准确性和视觉质量优于常规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飞秒激光制作角膜板层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切削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60只眼,按手术方式将分成两组:飞秒激光制作角膜板层瓣组(FS-LASIK)30只眼和机械角膜刀制作角膜板层瓣组(常规LASIK)30只眼,其中FS-LASIK组平均年龄(25.7±4.8)岁,常规LASIK组(24.1±4.4)岁,两组年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FS-LASIK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眼高阶像差的特征,探讨近视度数、散光度数等对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欲行准分子激光手术的161只眼进行检查,按近视度数分为高、中、低近视组,按散光度数分为I、Ⅱ组,像差数据由Hartmann-Shack原理设计的德国WASCA波阵面像差仪测得.提取当瞳孔直径为4.0、5.0和6.0 mm时每眼的高阶相差值,使用方差分析以及简单直线相关分析,探讨瞳孔大小、近视度数、散光度数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及最佳矫正视力与高阶像差的关系.结果 各高阶像差值均随瞳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大;高、中、低度近视组的高阶像差值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在瞳孔直径为5和6 mm时,两个散光组的总高阶像差和垂直彗差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垂直彗差和最佳矫正视力正相关(r=0.542,0.685,P<0.05),球差和最佳矫正视力负相关(r=-0.573,-0.758,P<0.05).结论 瞳孔大小影响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眼的高阶像差;近视度数不影响眼的高阶像差;散光度数影响垂直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在行波阵面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手术时应充分考虑垂直彗差和球差对视觉质量影响.  相似文献   

12.
LASIK前后非接触眼压计测眼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非接触眼压测量值的变化。方法:对LASIK240例(450眼)手术前后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随访6个月以上,将术前和术后眼压的平均值及屈光度与角膜切削深度和眼压下降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50眼术前平均眼压16.53mmHg,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9.27mmHg;角膜切削深度35~160μm,平均90μm;平均切削深度为78μm组的平均眼压下降6.4mmHg,平均切削深度为120μm组的平均眼压下降8.3mmHg。结论: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比术前明显下降,术后仍应注意防治高眼压和青光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近视及复性近视散光所产生术后散光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美国SCMD公司的固定式手控气动微型角膜刀对 1 2 4例 2 4 8眼行LASIK手术 ,分别于术后第 1天、第 1周、第 1、3、6个月复查视力及屈光度。结果 LASIK术后散光的发生率较高 ,术后第 1天为 4 3 1 5 %,术后 1周降为 33 0 6 %。术前散光度数越大 ,术后散光眼发生率就越大 (P <0 0 1 )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但术后 3个月仍有 36眼 (1 4 5 2 %)散光超过 0 5 0D。术后第 1天和术后 1个月 ,男女患者散光眼和无散光眼的比例无明显差异 (χ2 =0 42 78,P >0 0 5 ,χ2 =0 5 5 89,P >0 0 5 )。角膜瓣的质量直接影响术后散光 ,术后散光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 (r=0 96 1 4 ,P =0 0 0 2 <0 0 0 1 )。结论 LASIK术后散光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 ,并与术前患眼散光度、角膜瓣的大小、患者术中配合程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矫正LASIK手术后角膜后表面膨隆屈光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LASIK手术后角膜后表面膨隆患者12例24只眼,配戴RGPCL。随访24个月观察患者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后表面DIFF值、配适状况、舒适度及并发症。结果患者配戴RGPCL后,矫正视力明显提高,矫正视力≥1.0以上12只眼(50.0%),矫正视力0.4~0.9 12只眼(50.0%)。配戴RGPCL 24个月后的矫正视力与初始戴RGPCL矫正视力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配戴RGPCL前比较,戴RGPCL 2年后角膜后表面DIFF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配戴RGPCL前后角膜厚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所有患者配适良好,均无明显合并症发生。结论 RGPCL能够改善LASIK手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是目前矫正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膨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索影响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hu 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暗环境下低对比度视力(10wcontrast visualacuity,LCVA)的相关因素。方法行LASIK术的患者61例122只眼。使用ZyQv视力表测量患者手术前后暗环境下10%对比度视力。术前及术后3个月检查裸视力、瞳孔直径、LCVA值、球镜度、等效球镜度、总像差、总高阶像差、K值、Q值和柱镜等。结果(1)术前LCVA值与瞳孔直径、球镜度绝对值、等效球镜度绝对值、总像差及总高阶像差正相关,与K值、柱镜度、Q值及球差不相关。(2)术后3个月LCVA值与Q值、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及球差正相关,与瞳孔直径及K值不相关;ALCVA与△总高阶像差、△球差、ZLQ值及预矫屈光度绝对值正相关。结论近视患者LASIK术前、术后其LCVA值受眼部不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LANK术中制作超薄角膜瓣治疗中高度近视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将138例276只眼屈光度为-3.50~-14.25 D的近视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厚度角膜瓣组)60例138只眼和B组(超薄角膜瓣组)60例138只眼.两组均使用Visx Star s4准分子激光仪进行激光切削.对两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中角膜瓣厚度、术后1周和1、3年裸眼视力(UCVA)及角膜瓣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BCVA A组为0.97±0.10,B组为0.95±0.12,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中A超测量角膜瓣厚度A组为(118.12±13.83)μm,B组为(96.75±15.27)μm,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中两组均无游离瓣、纽扣瓣、角膜瓣破裂出现,术后角膜瓣均对位良好,无角膜瓣融解、上皮植入等现象发生;术后1周UCVA A组为1.12±0.20,B组为1.10±0.23,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年UCVA A组为1.10±0.24,B组为1.07±0.21,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3年UCVA A组为1.09±0.25,B组为1.04±0.22,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中制作超薄角膜瓣治疗中高度近视可行,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影响及临床价值。方法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35例67只眼,常规LASIK,术后随访12~38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双眼视觉。结果术后1年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91.0%者61只眼。双眼屈光参差度数手术前为(4.56±2.15)D,手术后为(0.52±0.26)D,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前1例有正常近立体视,8例为亚正常立体视,26例为立体盲。术后1年,14例患者有正常近立体视,19例为亚正常立体视,2例为立体盲。术后1年的近立体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1年的近立体视较与术前戴框架镜比较也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不仅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并改善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正常或部分立体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Q值引导个性化LASIK(Q-LASIK)与标准化LASIK(S-LASIK)对患者暗环境下低对比度视力(LCVA)的影响。方法行LASIK术患者69例133只眼,其中行S-LASIK患者37例71只眼(S组),按等效球镜度分为低度近视组(S1组)、中度近视组(S2组)及高度近视组(S3组);行Q-LASIK患者32例62只眼(Q组),同样按等效球镜度分为Q1、Q2及Q3组。对S组及Q组患者手术前后的LCVA值及主观感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S组中,术后1周各近视度组LCVA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大(P〈0.05);术后1个月,S1组LCVA值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3个月S2组LCVA值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2)Q组中,各近视度组在术后各时间段LCVA值与术前差异均无显著意义。(3)术后3个月,S3组患者ΔQ值、Δ球差值和ΔLCVA值显著大于Q3组(P〈0.05)。(4)术后各时间段两组夜间视力较术前戴镜时差的主诉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Q-LASIK术能够相对减轻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的夜视力下降。  相似文献   

20.
采用LASIK手术治疗-10D以上近视303眼。术前平均裸视力0.1±0.05(0.005~1.0),平均屈光度(-15.25±5.25)D(-10.00D~-26.00D),散光度数(-4.25±2.12)D(-0.75~-6.25D),术前平均屈光力(K)值43.60±1.52。随访8~12个月,平均裸眼视力升至0.52±0.25(0.25~1.0),平均屈光度降至( 0.85±2.59)D,K值降至37.53±1.73,散光度数降至(0.00±1.52)D(0.00~-3.00D)。结果表明LASIK治疗-10D以上高度近视效果可靠,预测性强,手术精确度高,优于P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