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术后心律失常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116例房间隔缺损术后患者,46例发生心律失常,分析其与年龄、缺损部位、缺损大小及合并症的关系。结果大龄、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直径≥2.0cm及合并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关闭不全为危险因素。结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年龄、缺损部位、缺损大小及合并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老年先天性Ⅱ孔房间隔缺损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老年先天性Ⅱ孔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继发肺动脉高压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5例40岁以上的先天性Ⅱ孔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组左心室舒张功能显著下降,肺动脉高压发病率显著高于中年组。肺动脉压力与房间隔缺损直径大小显著相关。老年组或肺动脉压力增高患者,手术治疗受到限制。结论老年先天性Ⅱ孔房间隔缺损患者容易合并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老年患者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3.
成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6例成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动脉高压组右心房、右心室、主肺动脉内径和年龄均较正常肺动脉压组增大,两组缺损直径差异无显著性;女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较男性增高。结论:成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右心容量负荷过重易发生肺动脉高压,缺损直径不能真实反映分流量大小;年龄增长有助于肺动脉高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总结2004年10月-2005年10月56例风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对本组术后患者持续动态监测肺动脉压的变化,加强呼吸道管理和心功能的维护,保证充分供氧,遵医嘱给予镇痛镇静药物,并且做好药物应用护理,预防肺动脉高压危象。认为对术后患者持续动态监测肺动脉压的变化,控制肺动脉高压和预防肺动脉高压危象对提高风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36例〉45岁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或房室瓣功能障碍。房间隔缺损修补采用直接缝合或心包片修补,同期行三尖瓣戍形术10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结果:36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48个月,同术前相比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对有手术适应证的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岁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护理方式与特点。方法对60例1岁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手术前后加强支持疗法,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保护心功能,充分作好术前准备;指导家属正确照顾和喂养患儿;术后加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监测与管理,严密观察病情;及时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全组病人手术30天内死亡3例,其中反复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致呼吸系统衰竭2例,术后急性心包填塞致心跳骤停、重度低心排综合征1例,其余康复出院。结论对1岁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手术前后加强支持疗法,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术后加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监测与管理,正确处理休息与有刺激性的检查和护理之间的关系,是患儿尽快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成年人房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48例20岁以上继发性房间隔缺损病人,年龄20~71岁,其中,男17例。女31例,合并肺动脉高压15例,心律失常23例。房缺修补采用直接连续缝合或补片修补。2例房颤患者同期行右侧迷宫术。结果全组48例无手术死亡。随访一年以上心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成人房间隔缺损应尽早手术,采用补片修补时,自体心包为首选。同手术期肺动脉高压以及合并症的正确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房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的术后监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琼霞 《护理与康复》2007,6(8):534-535
总结86例房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者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的监护体会.护理重点是术后监护期间要充分镇静、保持有效供氧、加强肺高压监护和呼吸道管理、防治术后心律失常及预防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以有效地预防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对合并肺动脉高压心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应用Servo 300A呼吸机或Aeronox NO释放与监测仪,对合并肺动脉高压且临床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的27例成人和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进行围手术期NO吸入治疗,NO开始剂量(5~10)×10-6,然后根据病情可缓慢升高至20×10-6.于治疗前后监测患者的肺动脉压(PAP)、动脉压(AP)、肺血管阻力(PVR)和氧合指数(PaO2/FiO2).NO吸入治疗的有效标准为治疗开始后1 h内AP/PAP改善20%以上,或PaO2/FiO2改善20%以上.NO吸入治疗1.5 h后无效者终止该方法.结果 成人患者NO吸入治疗有效率为77.8%(21/27例),治疗持续时间为12~96 h,平均(32.6±10.3)h.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中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在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肺动脉高压加重,合并严重的低氧血症[PaO2/FiO2为40 mm Hg(1 mm Hg=0.133 kPa),吸入氧浓度(FiO2)为1.00],经NO吸入等综合治疗后效果明显,4 d后撤离呼吸机.治疗中与治疗后,在患者与工作人员中未发现不良事件.结论 NO吸入治疗对心脏外科合并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病情加重者治疗有效,值得进一步临床探索.  相似文献   

10.
李莉  陈东早 《护理学报》2014,(14):55-56
总结22例成人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术后重症监护措施。19例术后应用漂浮导管的患者重点检查管路是否正确、通畅,每天做好管道维护工作;术后进行一氧化氮吸入治疗,避免较长时间中断辅助呼吸,尽量缩短吸痰时间等;口服降肺压药物后密切观察肺压以及血压情况;尽量避免所有诱发肺动脉高压危象因素,如缺氧、低血压、镇静不足患者躁动、各种侵入性操作时间过长等。经精心治疗与加强患者的术后重症监护,22例患者中治愈出院20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1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例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年来所收治的59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VSD)46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6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59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57例治愈,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3.38%。结论室缺患儿一旦合并有肺动脉高压应尽早手术治疗,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婴幼儿大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婴幼儿大型室间隔缺损134例,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16例、三尖瓣关闭不全14例、动脉导管未闲18例,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一期矫治术.结果:本组8例死亡,术后并发症35例,其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6例、肺不张6例、肺炎5例、心律紊乱5例、气胸3例,术后早期复查彩超,除5例有少量残余分流外,余患儿心功能及瓣膜关闭均正常.结论:低体质量、小年龄的大型室间隔缺损应尽早手术根治;术中减轻体外循环损伤、注重脏器功能保护,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肺动脉高压危象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和要点。方法总结29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给予有效的镇静、肌松药、加强呼吸道护理及血流动力学观察和护理。结果3例患儿术后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29例患儿均顺利撤离呼吸机,痊愈出院,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护理,特别是呼吸道及循环系统护理对于手术的成败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预后的因素及采用活瓣补片矫治缺损在治疗小儿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1例在体外循环下行缺损矫治的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及Kaplan-Meier法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与术后死亡显著相关的因素分别是年龄、病种、肺动脉收缩压/主动脉收缩压(Pp/Ps)、手术方式(采用活瓣补片抑或常规补片),而性别、病程、术前心功能状态、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与术后死亡无相关关系.采用活瓣补片、常规补片者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75%(21/28)、59%(13/22),采用Log-Rank检验,P值为0.03.结论:年龄、病种、Pp/Ps、手术方式均是影响小儿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采用活瓣补片矫治缺损可以提高患儿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先心病患者(房间隔缺损16例、室间隔缺损8例、动脉导管未闭9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条件符合而行介入封堵术治疗,超声心动图在术前、术中、术后即刻及术后1个月、6个月进行诊断、监测、评价疗效和随访。结果:32例封堵成功,1例房间隔缺损封堵失败。封堵术成功患者术后即刻观察分流消失。术后复查封堵术疗效良好(其中14例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力均有所改善;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患者,肺动脉瓣口跨瓣压差明显下降;术后1个月、6个月所有伴心室腔增大的患者,心室腔大小有所恢复;1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后一直存在主动脉瓣轻度返流)。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治疗的术前病例选择、术中监测引导、术后疗效评价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手术治疗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外科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不同手术方式及应用原则。方法 对我科1996年1月~2002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375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传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修补153例(40.8%),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修补145例(38.7%),闭式修补77例(20.5%)。对该病症的手术适应征、治疗方式及主要并发症进行讨论。结果 全组除1例(0.3%)死于严重鱼精蛋白过敏外,均治愈出院,术后心功能NYHA评级改善,尤以术前Ⅳ级者最为明显。术后发生心律失常58例(15.5%)、左心功能不全6例(1.6%)、肺高压危象4例(1.1%)及呼吸功能不全3例(0.8%),均治愈。术后残余分流6例(1.6%),其中4例(66.7%)为治疗性分流,未做特殊处理。结论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可以提高房间隔缺损修补安全性,扩大手术适应症,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高龄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围术期处理以提高治疗水平。方法;50岁以上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9例均合并肺动脉高压,其中房间隔缺损15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单纯空间隔缺损1例,空间隔缺损合并瓦氏窦瘤破裂1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6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4例,房颤11例,房扑3例。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停跳心脏9例,未停跳心脏10例,三尖瓣成形9例,二尖瓣成形1例。结果:术后全部存活,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高龄患者必须积极行术前准备,控制肺动脉高压,彻底矫正心内畸形,处理合并症,加强术后心、肺功能的支持。年龄不是手术禁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心理护理和控制肺动脉高压,术后预防患者肺动脉高压、加强呼吸道管理等护理措施。结果:经过调查发现35例患者在围术期经过相应的临床护理,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均痊愈出院。结论:加强围术期临床护理是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患者术后顺利康复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报告了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行剖宫产术后第11天进行肺移植治疗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体外膜肺氧合护理,围产期护理,心功能维护,心理护理。患者肺移植术后第30天病情明显好转,转入胸外科病房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1985年12月~1991年11月共收治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24例,术后全部用绍兴KTH-2呼吸机辅助呼吸复苏。据笔者查阅资料目前尚未见有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用KTH-2呼吸机进行复苏效果之报告,特将本组病例的应用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4例中,继发孔房间隔缺损8例,原发孔房间隔缺损1例,室间隔缺损9例,法乐氏三联症1例,法乐氏四联症1例,右室双出口2例,巨大房间隔缺损、单心室、右室流出道狭窄畸形1例,右房肿瘤1例。6例合并有肺动脉高压(超声心动图、胸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