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Ⅴ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应用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6例SchatzkerⅠ~Ⅴ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性9例,女性7例;右膝10例,左膝6例;平均年龄43.44岁(21~65岁),其中60岁以下非老年组13例,60岁(含60岁)以上老年组3例;术后1、3、6个月及1年门诊摄患膝正侧位X线片复查进行骨折愈合情况影像学评估并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记录患膝功能;采用Fisher率比较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单因素对手术预后的影响及其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16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31±2.36)个月门诊随访,术后平均(3.94±1.12)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共14例,可2例,优良率87.5%。单因素Fisher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单因素中非老年组优良率高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5);而不同骨折类型(P=1.000>0.05)、关节内合并伤(P=0.083>0.05)等各因素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固定胫骨平台预后的主要因素(P=0.03<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SchatzkerⅠ~Ⅴ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可行有效的微创方法,而年龄是影响预后的危险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胫骨上段骨折后并发膝外翻畸形的形成原因及微创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间收治的胫骨上端骨折并发膝外翻畸形患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本组患儿共12例,男性8例,女性4例,均采用"8"字钢板于胫骨上段内侧骺板行骨骺阻滞术。结果 8例随访2年。1例(11岁)单侧肢体外伤后膝外翻畸形患儿矫正术后1年不满意,后行胫骨近端截骨矫形手术;1例(6岁)单膝外翻,因钢板安置不理想,矫正不满意,1.5年后重新调整钢板;其余6例术后2年测踝间距均减少至2cm以下,已拆除"8"字钢板,膝外翻完全纠正,效果满意。4例随访1年,均按预期矫正观察中。结论应用"8"字钢板进行暂时性骨骺阻滞纠正儿童胫骨上段骨折并发膝外翻畸形是一种微创、安全、效果确切的治疗方法。为保证矫形术后效果满意,应在术后行患肢石膏固定2~3周。此类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十"字缝合固定在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4年5月应用"十"字缝合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24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16~55岁,平均(35.1±13.6)岁。新鲜骨折21例,陈旧骨折3例;运动损伤17例,跌倒摔伤4例,道路交通伤3例。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X线检查骨折复位均满意,韧带张力恢复;术后8~10周X线复查示所有患者骨折完全愈合。根据Lysholm评分标准,术前为(30.15±2.07)分,术后为(91.46±2.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5.223,P0.05)。术后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患膝屈曲活动均90°,测量下肢力线正常。结论应用"十"字缝合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复位准确、手术简单、费用低及术后功能恢复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创伤性膝关节炎的全膝关节置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膝关节骨折后创伤性膝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的疗效。方法对1997~2002年间膝关节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的1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0例,女1例;年龄31~76岁,平均59岁。骨折至全膝置换手术的间隔时间2~27年,平均8.7年。有7例患者曾进行手术内固定治疗。全膝置换手术同时拆除内固定4例,分期手术拆除内固定后行全膝关节置换3例。手术时有2例股骨骨折畸形愈合,全膝置换时行外侧支持带松解4例,伸膝装置重建1例,侧副韧带重建2例。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12~72个月)。无失访病例。膝关节协会评分从术前的平均37分(10~69分)提高到随访时的85分(10~100分),功能评分从术前的42分(0~60分)提高到随访时的75分(20~100分)。膝活动度从术前的83°增加到随访时的93°。术后由于膝关节活动度差而进行麻醉下手法松解4例。未发现需要进行翻修的假体无菌性松动。有1膝发生切口浅表感染行清创术,假体保留而愈合。结论先前骨折所造成的创伤性关节炎,采用全膝置换可明显改善功能,缓解疼痛。术中恢复肢体的良好对线,确保假体置入正确,达到软组织平衡可促进全膝置换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经肩峰前外侧入路PHILOS钢板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钢板经肩峰前外侧入路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4月~2014年4月应用PHILOS钢板经肩峰前外侧入路治疗的26例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术中应用微创钢板接骨(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技术,其中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龄60~82岁,平均67.8岁;伤后至手术时间2~14d,平均4.1d;Neer二部分骨折6例,三部分骨折11例,四部分骨折9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及Neer评分。结果本组病例手术时间50~115min,平均85min;术中出血60~140m L,平均90m 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9.5个月。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1~29周,平均15.8周。1年内末次随访时采用Neer评分:优10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8.5%。结论应用PHILOS钢板经肩峰前外侧入路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术中运用MIPO技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肩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手术过程中必须对腋神经加以保护。该术式可作为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方法,尤其适合于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6.
李奇  邵振海 《人民军医》1998,41(3):145-145
1984年2月~1995年12月,我们对胫骨平台骨折10例经手术治疗失败后再次手术,现将第1次手术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10例中,男9例,女1例;年龄19~51岁,平均31岁。左侧7例,右侧3例。致伤原因:车祸6例,坠落伤4例。骨折类型按Hohl分类〔1〕:型5例,型1例,型2例,型2例。其中开放骨折4例,闭合骨折6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2例,半月板损伤1例。两次手术间隔时间1~8周,平均2.5周。再手术原因为第1次手术后摄片发现关节面整复不满意9例,其中3例术后骨折移位加重,4例与术前比较无变化,2例缺乏原始片作比较,1例因第1次术后伸膝受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 fracture,OVCF)患者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邻近椎体骨折再行PKP、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2015年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行PKP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再行PVP术患者(A组)16例,男性4例,女性12例;年龄58~89岁,平均69.8岁;同期收治的行PKP术后发生邻近脊椎骨折再行PKP术患者(B组)12例,男性3例,女性9例;年龄56~86岁,平均67.6岁。统计分析A、B组邻近椎体骨折行PKP、PVP术前、术后2d、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发生第二次邻近脊椎骨折个数。结果 A组再次手术前、术后2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7.9±1.6)分、(2.0±0.9)分、(2.9±1.1)分;B组再次手术前、术后2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7.8±1.7)分、(2.0±0.7)分、(2.2±0.8)分。两组术后2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A组末次随访时VAS高于术后2d(P0.05),B组随访时与术后2d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VAS评分高于B组(P0.05),两组间术前以及术后2d的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A组有4例发生第2次及以上的邻近脊椎骨折;而B组只有1例发生第2次及以上的邻近脊椎骨折;两组发生的邻近脊椎骨折均位于初发骨折邻近3个脊椎以内。结论骨折邻近3个脊椎是PKP术后好发骨折的部位,PVP和PKP是治疗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有效手段;邻近椎体骨折行PKP发生再次邻近椎体骨折的几率比PVP低。  相似文献   

8.
创伤性浮动膝是指同侧股骨干和胫骨干(或骨骺部)同时骨折所形成的连枷膝。我科自1975~1995年共收治四肢骨折814例,其中浮动膝15例,占1.8%。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男9例、女6例,年龄11~58岁。致伤原因:车祸12例,砸伤3例。合并颅脑伤6例,肩关节脱位2例,多发性肋骨骨折4例,脾破裂3例,对侧小腿开放骨折5例,骨盆骨折2例。1.2治疗和结果本组有11例(15个骨折部位)于伤后2周内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内固定方法包括加压钢板13处,螺丝钉1处,克氏针2处。4例(8个骨折部位)因合并伤严重,行跟骨结节加股骨髁上牵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9月于中国贵航集团三O二医院骨科治疗的13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0例,女性63例;年龄60~78岁,平均67.5岁;摔伤96例,道路交通伤17例,高处坠落伤12例,其他伤8例。依据术后髋关节功能将患者分为优、良、可、差四组,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PFNA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随访6~29个月,平均随访13.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58~93分,平均82.7分,其中髋关节功能优46例、良64例、可16例、差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分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手术时机、骨质疏松、复位质量为髋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2.357,95%CI:3.553~87.286,P=0.013)、骨折分型(OR=12.206,95%CI:1.528~36.654,P=0.029)、ASA分级(OR=9.675,95%CI:1.412~32.344,P=0.035)、手术时机(OR=18.542,95%CI:3.206~78.348,P=0.022)、复位质量(OR=19.685,95%CI:3.347~85.376,P=0.016)为髋关节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老年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影响因素较多,年龄、骨折分型、ASA分级、手术时机、复位质量为髋关节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Gamma加长型与短型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Müller AO/OTA31-A1/A2)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19例,年龄65~88岁,平均(72.18±5.23)岁。其中使用Gamma短型髓内钉33例[男性21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73.21±6.24)岁],Gamma加长型髓内钉23例[男性16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8.88±7.61)岁]。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术日输血率、住院时间、术后1年Harris评分。结果加长型组出血量(149.11±87.31)m L,手术时间(73.80±17.40)min,术后1d血红蛋白(101.13±1.21)g/L,输血15例(65.2%),住院时间(14.12±0.23)d,术后1年Harris评分(90.20±1.70)分。短型组出血量(93.25±61.26)m L,手术时间(53.30±15.70)min,术后1d血红蛋白(102.47±1.32)g/L,输血12例(36.4%),住院时间(13.38±0.97)d,术后1年Harris评分(88.90±2.31)分。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日输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长型与短型髓内钉治疗AO/OTA31-A1型和31-A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术后功能恢复上无差异,术后随访短型髓内钉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胫骨中远1/3骨折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时同水平腓骨骨折不予固定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唐山市第二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5月-2017年7月胫腓骨中远1/3骨折患者34例,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19~63岁,平均40.5岁,均采用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腓骨骨折不予固定。术后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情况。结果 3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3.6个月。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2~3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无骨髓炎、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内固定断裂失效等病例。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分84~96分,平均91.5分;其中优28例,良6例。结论胫骨中远1/3骨折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腓骨骨折不予固定时患者胫腓骨骨折愈合率高,无胫骨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后内侧切口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4月~2013年4月我院139例后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9例诊断为后Pilon骨折,并采用后内侧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且资料完整。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21~74岁,平均46.3岁。损伤原因包括坠落伤12例,平地扭伤10例,道路交通伤7例;均伴外踝骨折及关节软骨面塌陷;所有患者足踝部肿胀、畸形及活动受限。受伤至手术时间1~11d,平均5.3d;术后定期随访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2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7个月,平均24.6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d X线片显示,解剖复位(胫骨远端关节面无台阶,踝穴正常)26例,复位良好(胫骨远端关节面移位1mm,踝穴增宽1mm)3例,解剖复位率89.7%;29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21周,平均15.2周。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81~100分,平均89.5分,其中优21例,良8例,优良率100%。结论后Pilon骨折采用后内切口可完全暴露整个后内侧骨折块,有利于骨折复位和固定,临床疗效满意,应作为治疗后Pilon骨折的首选入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经踝后内侧入路结合无头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12月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骨科共收治5例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7~62岁,平均46.2岁。单纯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1例,合并距下关节脱位者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行X线摄片及三维CT检查以明确受伤情况,待软组织条件允许后,于伤后1周左右(第4~10天)行经踝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患者定期复查X线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2.3个月(8~14个月)。5例均无伤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为84分(57~94分)。1例于术后1年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结论经踝后内侧入路结合无头加压空心钉治疗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安全可靠,术中可清晰暴露,复位固定良好,避免了内踝截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髋臼横行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新乡市长垣县河南宏力医院收治16例髋臼横行骨折患者,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为29~58岁,平均39岁。根据Letournel-Judet骨折分型系统简单分型,依据髋臼骨折线位置分为经顶骨折6例,顶旁骨折7例,顶下骨折3例;3例合并四肢骨折,4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均经腹直肌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所需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Matta骨折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临床评估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g和Postel评分。结果手术切口长度平均7.0cm(6.0~9.0cm),手术平均时间105min(96~18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00mL(200~800mL)。所有患者获得平均26个月随访(3~49)个月。按照Matta骨盆髋臼骨折复位标准评定:优9例,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5%。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2周。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优9例,良3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2.1%。5例患者术后闭孔神经损伤加重,4周后完全恢复。术后末次随访均未发现腹壁疝、切口感染或延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骨盆髋臼横行骨折具有术中窗口显露充分、操作容易、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3D打印技术对颌面部多发骨折术前预测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8名颌面部多发骨折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5~58岁,平均43岁。术前行颌面部三维重建CT,将数据输入3D打印机,制成与患者颌面部1∶1的快速成型模型,在模型上模拟骨折手术及骨折固定材料预成型,并在实际手术中对比模型与真实骨折状况的符合程度。结果 3D打印模型可以准确复制面部骨折状况,所有患者实际骨折情况与术前预测对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面部外形、咀嚼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3D打印技术具有较高精确性,利用其进行骨折术前预测,可以提高手术准确性,缩短手术时间,并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失败后行全髋关节置换(THA)或内固定翻修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3年4月—2015年7月,采用THA或内固定翻修术治疗PFNA内固定失败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患者25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38~78岁,平均60.8岁;首次手术至翻修手术时间4~16周,平均7.5周。20例行THA,5例行内固定翻修治疗,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结果 25例中仅2例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85.6±9.2),较术前(33.4±12.5)显著提高(t=16.81,P0.05),术后1年生活质量评分指数为(87.4±7.4)较术前(65.2±10.2)显著提高(t=8.40,P0.05),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为(4.0±2.2),较术前(7.4±2.5)显著降低(t=5.11,P0.05)。结论 THA或行内固定翻修是PFNA治疗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失败后的有效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聚左旋乳酸(PLLA)可吸收接骨板应用于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1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口腔颌面头颈外科收治下颌骨骨折患者54例,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15~65岁,平均41.4岁。根据所选固定材料不同分为接骨板组(25例)和钛板组(29例),接骨板组采用PLLA可吸收接骨板固定,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15~52岁,平均37.2岁;钛板组采用传统金属钛板固定,男性20例,女性9例;年龄22~65岁,平均45.6岁。观察两组术后1、2~4周伤口恢复、血常规、咬合关系恢复情况及术后3个月的咀嚼效能,同时观察术后1年骨折线消失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周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现象,复查血象均无异常,大部分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PLLA可吸收接骨板未出现断裂现象。术后4周拆除颌间牵引时,测定两组患者咀嚼效能,接骨板组低于钛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咀嚼效能差异以及术后1年骨折线均消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LA可吸收接骨板应用于下颌骨骨折,固定强度好,可自行降解,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并且可免除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及术区相关神经的风险。但对骨折断端移位过大、复位困难者,可在伤后即给予颌间弹性牵引,并在术后增加牵引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经三角肌入路微创钢板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5例粉碎性移位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病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9~63岁,平均41.3岁。所有病例均采用经三角肌前中束间隙入路MIPO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通过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疗效评。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52.5min(45~9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85.3mL(60~110mL),平均住院时间7.2d(5~12d),15例患者均骨性愈合。本组15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3个月(10~26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4.2个月(3~6个月),1例出现伤口浅表感染。末次随访,按照肩关节Neer功能评分,平均(88.7±4.5)分(78~94分)。功能评价:优9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86.7%。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0~3分,平均0.8分。结论经三角肌入路MIPO技术治疗粉碎性移位型肱骨大结节骨折具有微创、并发症少、固定可靠、住院时间短等特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高危因素。方法笔者2008年1月~2013年12月对收治的976例60岁以上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498例,平均年龄72.3岁;股骨颈骨折478例,平均年龄75.6岁;观察围手术期死亡的高危因素。结果围手术期死亡32例(3.2%),其中死于心肺疾病者占78.1%。年龄80岁围手术期死亡10例,≥80岁死亡22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患者术后死亡4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死亡14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心肺疾病和采用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风险更大,多科室的相互协作有助于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1996年 1月~ 2 0 0 2年 6月 ,我们收治髌骨骨折84例 ,分别采取丝线、钢丝、AO张力带钢丝等固定治疗 ,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 5 2例 ,女 32例 ;年龄 19~ 6 5岁 ,平均 39岁。骨折类型 :横行骨折 4 5例 ,粉碎性骨折 2 5例 ,下极骨折 11例 ,边缘骨折 3例。左侧4 5例 ,右侧 39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 13例。手术时间为伤后 1~ 14天 ,平均 3天。1 2 治疗方法  (1)丝线固定法 :用粗丝线 (7 0以上 )荷包缝合固定 11例 ,术后石膏托伸膝位固定 6~ 8周 (期间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 ,8周后扶拐行走。 (2 )钢丝固定法 :用髌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