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茉莉 《当代医学》2014,(33):84-85
目的:研究白内障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规律。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94眼)Pentacam角膜地形图仪检查结果,总结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特点。结果(1)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平均为(0.34±0.21)D。(2)角膜后表面散光的轴位平均(88.32°±23.10°)。(3)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与前表面散光度数呈显著正相关(r=0.224,P<0.05),角膜后表面散光轴位亦与前表面轴位呈显著正相关(r=0.255,P<0.05)。结论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很小,为顺规散光,其大小、轴位都与前表面呈正相关,即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大小和轴位都与前表面有一定的“吻合性”或“靠拢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年龄正常人角膜前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规律及角膜后表面散光对角膜总散光的影响。方法:分析4岁以上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患者及欲进行白内障手术患者 571例(989眼)的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检查结果,记录角膜前后表面散光,总结角膜前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规律及相关关系并分析角膜后表面散光对角膜总散光的影响。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用屈光指数1.337 5及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计算,总角膜散光根据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度数和轴位进行矢量分解计算。结果:(1)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平均值为(0.34±0.16)D;34.8%(345眼)为顺归散光,62.5%(618眼)为逆归散光,2.6%(26眼)为斜轴散光。(2)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与前表面散光度数正相关(r=0.576,P<0.05),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轴位呈正相关关系(r=0.381,P<0.05)。(3)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与角膜总散光大小分别为(1.21±0.76)D、(1.43±0.8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5,P<0.01);二者的散光轴位分别为(89.88±63.70)°、(89.29±61.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28)。结论: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很小,主要为逆规散光,其大小和轴位与角膜前表面散光均呈正相关;如果忽略角膜后表面散光,将会导致具有临床意义的角膜总散光的估计差异。  相似文献   

3.
采用计算机数据处理和自制冷冻车床加工角膜组织镜片,为12例7-14岁的单眼外伤性白内障患儿行表面角膜镜片术。经8-032个月随访,平均屈光度增加11.21D;8例裸眼视力达4.2-4.4,≥4.5者4例,矫正视力达4.7者3例,≥4.8者9例,均较术前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为91.67%(11/12),术后散光度平均增加2.5D。  相似文献   

4.
采用计算机数据处理和自制冷冻车床加工角膜组织镜片,为12例7~14岁的单眼外伤性白内障患儿行表面角膜镜片术。经8~32个月随访,平均屈光度增加11.21D;8例裸眼视力达4.2~4.4,≥4.5者4例;矫正视力达4.7者3例,≥4.8者9例,均较术前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为91.67%(11/12),术后散光度平均增加2.5D。  相似文献   

5.
角膜地形图检查在白内障手术的术前术后均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在白内障术前检查时应用角膜地形图可以全面的了解角膜表面的曲率和屈光状态、更精确的计算人工晶体度数。在白内障手术时,根据角膜地形图的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既可以减少手术源性散光,又可以中和病人本身的散光,提高手术的效果和术后的视觉质量。在白内障手术后,角膜的散光可以造成术后视力不良,角膜地形图还可以定量分析角膜形态的变化,确定术后散光的位置,针对术后存在的散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散光增大的变化及处理时机.方法 选择2009年7月~2013年7月乐清市第三人民医接LASIK术后散光值增大的近视患者20例(38眼)为研究对象,检测并比较患者LASIK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后散光度、角膜前散光度以及术后1、3、6个月平均散光状况.结果 ①LASIK手术前后等效球镜[(-6.13±2.92)D比(0.44±0.34)D]、散光值[(0.94±0.42)D比(0.23±0.17)D]、角膜中央厚度[(533.29±27.19)mm比(455.08±22.39)mm]及角膜后表面平均屈光力[(-6.53±0.32)D比(-6.95±0.38)D]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②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3mm区散光值[(0.53±0.19)D]高于术前[(0.42±0.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5 mm区散光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3 mm区散光度[(1.18±0.55)D]及5mm区散光度[(1.23±0.71)D]均低于术前[(1.58±0.62)、(1.54±0.52)D],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④后1、3、6个月全眼散光度及角膜散光度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增加,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3、6个月全眼轴向及角膜轴向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后出现散光度增大的主要原因在于角膜基质床泪液分泌过多以及角膜瓣发生水肿,术后6个月内角膜散光度及轴位未发生明显变化,是处理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7.
曾小勤  汤爱菊 《广东医学》1995,16(9):605-606
影响表面角膜镜片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效果的原因分析三水市人民医院眼科(528100)曾小勤,汤爱菊表面角膜镜片术具有安全、有效、可逆等优点,适合于因外伤而导致角膜白斑、虹膜缺损、瞳孔不整、玻璃体疝入前房而无法戴角膜接触镜或植入人工晶体限者。...  相似文献   

8.
彭晓莉 《中外医疗》2013,32(26):45+47-45,47
目的 探讨根据角膜地形图选择白内障手术切口的术后效果.方法 所有白内障患者在术前均作角膜地形图检查.将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角膜最陡子午线切口组(A组)和常规90.方向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情况.结果 由于失访,实际人组64例(64眼),A组34例(34眼),B组30例(30眼).A组术后2周随访时裸眼视力和随访3个月时散光度均好于B组.结论 根据角膜地形图选择角膜最陡子午线作为白内障手术切口,与常规切口比较术后视力好,散光度降低明显,病人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不同位置的3.2mm透明角膜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白内障患者49例(71眼)分成2组进行手术,A组采用上方透明角膜切口,B组在最大角膜曲率子午线方位做切口。对术前、术后角膜散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B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略有减少,A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采用最大角膜曲率子午线方位透明角膜切口较传统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可减少部分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测玻璃体切除术后的角膜性屈光状态及其变异。方法:选取视网膜玻璃体疾病需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患者25例(25眼),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检测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不同时间,其角膜中央区前及后表面的平均屈光力、散光度、和散光轴向,对所测数据做统计分析和比较性研究。结果:角膜中央区平均屈光力在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角膜前、后表面5.00 mm区域术后1周散光度、散光轴向与术前相比明显加大(P<0.05),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中央区平均屈光力无明显影响,对角膜散光度及角膜散光轴向影响术后早期较明显,术后3月已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角膜缘松弛切开术对角膜散光的矫治作用,试图从临床应用的角度为散光治疗寻求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新方法.方法对12例(12眼)角膜散光≥2.50 D,其中手术源性散光5例,非手术源性散光7例,根据角膜最高屈折力径线位置,在角膜缘标记切口长度,用瑞士迈高金刚石刀以角膜陡峭径线为轴,在角膜缘Vogt栅栏区前沿标记做一对弧形切口,深度为600~650 μm,长度按每矫正1D需2 mm计算切开.结果12例术前裸眼平均视力0.25±0.09,术后视力提高至0.78±0.18;术前角膜散光为(3.44±0.57)D,术后散光度下降至(0.60±0.27)D,平均下降2.84 D.结论角膜缘松弛切开术是一种安全简捷、行之有效的角膜散光矫治术式.  相似文献   

12.
现代白内障手术的目标不仅单单是视力的提高,还要有最小的术后散光,最好的裸眼视力和最好的视功能恢复及阅读能力。目前临床上白内障手术的主要方法有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ECCE+IOL),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透明角膜切口因不需止血和缝合,用时较少,是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该手术方式术后角膜散光需多长时间稳定也成了医生关注的首要问题。现将我院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用该方法做的102例(114眼)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稳定时间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陈凤莲 《广西医学》2005,27(12):2059-2060
激光角膜上皮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是介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和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UASIK)之间的一种矫正近视的新型手术方式,可使因角膜偏薄、近视度数而无法行LASIK手术的病人受益,又克服了PRK手术在治疗高度近视时的可预测性低、术后疼痛、角膜雾浊及近视回退等弱点。LASEK手术毋需负压吸引及微型角膜刀制瓣,与LASIK相比更为安全,但在治疗过程中如因护理不当,也会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2001年以来我院近视激光治疗中心以该术式共作近视、近视散光手术142例281眼。取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宫贤惠  王娜  李军花 《浙江医学》2010,32(6):869-871
目的 通过对比观察翼状胬肉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的改变,评价翼状胬肉对角膜光学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翼状胬肉患者32例(42眼)作为试验组,同期另择正常人40例(40只眼)作为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均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分别检查对照组和试验组术前及术后1、3、7d及1个月的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对比分析其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各时点角膜散光度、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均明显增大(均P〈0.05),术后1、3、7d球差明显增大(均P〈0.05),术前及术后1、3、7d慧差、三叶草像差均明显增大(均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d角膜散光度明显下降、球差明显增大(均P〈0.05),术后7d及1个月膜散光度、总像差、总高阶像差、慧差、三叶草像差均明显降低、球差明显增大(均P〈0.05);与术后1d比较,术后7d角膜散光度、总像差、总高阶像差、三叶草像差均明显降低(均P〈0.05),术后1个月角膜散光度、总像差、总高阶像差、慧差、三叶草像差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翼状胬肉侵及角膜2.0~4.0mm即可引起角膜散光度、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彗差及三叶草像差明显增大,手术可以降低角膜散光度、角膜前表面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彗差及三叶草像差,手术后1个月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正近视散光患者后对在视力、术后散光、有无眩光、角膜地形图等方面的观察。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对20例40只近视散光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常规LASIK术治疗者20例40眼作为对照组,比较术后第1天和3个月两组的裸眼视力、残留散光有无眩光和角膜地形图的变化。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裸眼视力1.2以上者术后第1天分别为38眼和32眼(u=2.88,P〈0.005);术后3个月分别为38眼和34眼(u=2.12,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残留散光(0.24±0.19)D,对照组残留散光(0.51±0.39)D(u=5.879,P〈0.01);术后3个月无眩光试验组20例,对照组16例(u=2.1,P〈0.05);术后3个月角膜地形图分析均称型试验组为40眼和对照组为36眼(u=2.899,P〈0.005)。结论对于近视散光,角膜地形图引导的LASIK术较常规LASIK术治疗效果更好,具有视力恢复更快、术后视力更好、残留散光更少和角膜地形图分析更均称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电脑验光仪引导下的角膜缝线拆除改善白内障术后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02例大切口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后的患者,进行半年至一年的随访观察,并经电脑验光仪检测发现存在明显散光,根据其散光程度及散光轴向作散光调整,即拆除相应的角膜缝线。缝线拆除在显微镜下,采用手术刀或激光断线法进行。结果 不管大小切口ECCE,术后角膜散光较术前均有显著增加(P<0.05),并随时间增加逐步减小。在拆线后一周,角膜散光均值较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减小(P<0.05)。结论 电脑验光仪引导下的角膜缝线拆除,能较好地改善白内障术后引起的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17.
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膜散光是影响白内障术后裸眼视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白内障手术方式、手术切口大小、位置、形态的不同,对角膜散光影响不同。术后散光是术前散光与手术源性散光的矢量和,因此,术前准确了解角膜的屈光状态,通过手术切口的设计,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部位,纠正术前已存在的散光,减少手术源性散光,是减少白内障术后屈光性问题,提高视力的首要要求。  相似文献   

18.
彭燕一 《广西医学》1995,17(3):181-183
本观察人工晶体植入术31例(32眼)术前至术后3个月的角膜曲率半径及屈光状态,结果表明,散光程度均较术前有增加趋势,散光度随时间推移而减少,3个月后趋于稳定。角膜散光轴位随术延长,循规性散光渐减少,逆规性散光渐增,平均角膜曲率半径,屈折力术前,术后结果相关甚微,章讨论了影响术后角膜散光的有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鲁碧峰 《中外医疗》2009,28(27):170-171
角膜散光是影响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白内障手术过称中诸多因素均可引起角膜散光。通过对手术切口、人工晶体等进行术前设计,可以尽量减少术源性角膜散光,或主动对术前角膜散光进行矫正,有效提高术后视力及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20.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循规性散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及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 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中高度角膜循规性散光的疗效。方法:137例206眼中高度角膜循规性散光患者(主观验光散光度数与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散光度数相差小于0.5D)随机分为2组,LASEK组61例94只眼,术前角膜散光度3.556±0.784D(-2.25~-5.00D),LASIK组76例112眼,术前角膜散光度3.592±0.680D(-2.50~-5.00D)。LASEK组角膜上皮瓣及LASIK组角膜瓣蒂部均位于角膜上方12点处。术后随访6~12月,观察患者角膜散光度数及角膜散光轴的变化。结果:LASEK组术后3d内有71眼(75.5%)出现轻度不适。LASEK组术后1月内有6眼出现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均为0.5级。术后6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度数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分别下降了(3.306±0.817)D,(2.996±0.49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散光轴向无明显改变。结论:LASEK治疗中高度角膜循规性散光安全、有效,且效果好于LASI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