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等离子体表面接枝改性技术在涤纶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材料表面接枝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 (PEG) ,从表面能与界面自由能的角度分析了血浆蛋白 (纤维蛋白原和白蛋白 )在材料表面的竞争吸附关系 ,结果表明接枝了 PEG长链分子的 PET材料具有优先吸附白蛋白的性质 ,其中接枝 PEG6 0 0 0的 PET优先吸附倾向最明显。预接触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 PET材料表面的血小板黏附实验表明 :吸附白蛋白的表面能够显著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表现出好的血液相容性 ,而吸附了纤维蛋白原的材料表面具有降低血液相容性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研究三种血浆蛋白(γ—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白蛋白)在医用硅橡胶材料表面吸附的半体内同位素标记评价方法,同时由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血小板粘附的数量和形态变化,从而评价国内外三种医用热硫化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研究结果表明:CHGB和DCGBE二种材料血液相容性相近,而STGB材料血液相容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TiO2-x薄膜与热解碳血液相容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血小板粘附试验证实了TiO2 x薄膜具有优于热解碳的血液相容性 ;并通过对材料表面 (界面 )能参数与血浆蛋白吸附关系的分析 ,阐述了两种材料表面蛋白质的不同吸附行为是导致其血液相容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TiO2-x薄膜与热解碳血液相容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血小板粘附试验证实了TiO2-x薄膜具有优于热解碳的血液相容性;并通过对材料表面(界面)能参数与血浆蛋白吸附关系的分析,阐述了两种材料表面蛋白质的不同吸附行为是导致其血液相容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探讨血液与医用材料之间的反应和研制与血液相容的医用材料中,研究蛋白质的吸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纤维蛋白不但是一种具有高度表面活性的蛋白质,而且也能产生瞬间粘附作用,即“vroman效应”。作者研究已报道具有较好血液相容性的氟化聚氨酯(Pu-PFDA)、聚环氧乙烷(PEO)接枝的聚氨酯(Pu-PEO)以及进一步硫化的Pu(Pu-PEO-SO_3)等材料表面的纤维蛋白原吸附现象。将Pu材料浸入内含14C-标记纤维蛋白原的牛血浆中,拿起后先用PBS缓冲液冲洗,然后再用2%SDS溶液冲洗。采用放射性  相似文献   

6.
一种LDL选择性吸附剂的制备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一种对低密度脂蛋白(LDL)的选择性吸附效率高且血液相容性良好的LDL选择性医用吸附材料.方法以聚阴离子物质肝素为配基,并将之共价固定到载体聚乙烯醇的表面上制得一种低密度脂蛋白LDL选择性医用吸附材料.在体外循环实验中,1份该吸附材料与4份人高脂混合血浆(2份人高脂血浆 2份弱碱性缓冲稀释液相混合而得)动/静态接触半小时以上后,测定其对LDL的吸附率.此外对该吸附材料进行了溶血性能、凝血性能及血小板黏附性能考察.结果在体外循环实验中测得该材料对LDL的选择性吸附效率达到60%左右,具有较高的选择吸附性能,且本吸附材料溶血率<5%,对血小板几乎无粘附,表明本吸附材料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结论该材料对LDL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吸附性能且血液相容性良好,可望开发为一种低密度脂蛋白的血液净化医用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7.
在生物材料体外的血液相容性评价中,血小板计数是常规指标。但通常血液与材料接触前后的计数无法区别是由于血小板粘附或聚集而减少的数量。本文把Wu和Hoak用病人血定量测定循环的聚集血小板方法加以改进,建立了一种能区别血小板粘附及聚集的新方法。作者用EDTA使血小板分散,防止其聚集并用EDTA福尔马林混合液将聚集的血小板固定.对血液和数种聚酰胺材料接触前后的血小板进行了四项指标测定:En及Et分别为与材料接触前和后血液中加EDTA的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8.
纳米碳改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表面抗凝血性能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纳米碳改性聚氨酯聚合材料表面的血液相容性。将经过表面处理的纳米碳分散到聚氨酯体系中,制成聚氨酯/纳米碳复合薄膜。通过血小板荧光标记人全血灌注实验和羊全血体外循环等实验,观察和测定血小板在材料表面的粘附作用以及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探讨纳米碳对聚氨酯抗凝血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聚氨酯/纳米碳表面血小板的粘附明显低于单纯聚氨酯对照组:体外循环4h后,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程度减小。表明纳米碳与聚氨酯的复合可以提高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研究医用高分子材料血液相容性的同位素标记半体内评价法。对乳过氧化物酶放射性碘标记配方进行对比研究后确立了本研究采用的配方,~(125)I标记率为70~78%,比活度为0.7~0.8mci/mg。通过对同种材料单一管法和不同材料串联管法对比研究,认为不同材料串联管法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可在同一血流情况下评价不同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并避免了动物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用本研究确立的方法测定了两种聚氯乙烯材料,三种硅橡胶材料和四种聚氨酯材料表面吸附白蛋白的量,实验结果表明:结论与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基本是一致的。同时由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材料表面吸附白蛋白与血小板粘附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证实了本研究方法可作为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的一个较为可靠的方法,并可进行表面血栓形成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体外评价方法,用特异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的单克隆抗体SZ-21以固相放射免疫法对人血清白蛋白、人血纤维蛋白原及鼠尾胶原镀膜材料管表面粘附血小板进行定量测定。 试验结果说明本研究建立的新方法可快速、准确、定量地测定生物材料吸附血小板的性能,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生物材料对蛋白抗原决定簇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生物材料表面血浆蛋白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生物材料和血液接触后,血浆蛋白在材料表面的吸附行为和吸附机理,材料表面的特性对血浆蛋白吸附的影响因素,吸附蛋白对血小板的作用,材料表面改性对血浆蛋白吸附的影响和血液相容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生物材料表面血浆蛋白的吸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综述了生物材料和血液接触后,血浆蛋白在材料表面的吸附行为和吸附机理,材料表面的特性对血浆蛋白吸附的影响因素,吸附蛋白对血小板的作用,材料表面改性对血浆蛋白吸附的影响和血液相容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生物材料表面粘附的血小板形态变化及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狗的股动静脉短路半体内循环试验,使12种高分子材料与血液接触,然后对材料表面粘附的血小板形态结构进行大量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材料表面血小板粘附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粘附的血小板并不一定都发生变性(即被激活);在早期粘附的血小板中大多未变性,在血流作用下,其中许多又重新返回血流,并不导致血栓形成。因此目前流行的把粘附血小板数目作为评价血液相容性的指标有一定局限性,会出现假阳性,而应该把变性的血小板数目作为评价指标。作者把血小板形态变化分成五型和十二个亚型,提出了半定量评价变性血小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合成血液相容性材料中,最主要的是肝素化作用。肝素是一种天然聚阴离子多糖,能涂层或固定于材料表面。本文作者曾经合成新的聚醚聚氨酯尿素,研究了肝素化聚醚聚氨酯作为体外抗血栓性、蛋白吸附、血小板粘附、成纤维细胞附着和体内抗血栓性。结果表明了肝素释放对材料的非血栓形成性及肝素化聚合物抑制凝血系统活性和血小板活化。许多作者采用了磺酸盐基团合成聚合物来提高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在本文的研究中,作者发现采用功能基因进入聚氨酯尿素中,获得非血  相似文献   

15.
在血液相容性材料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合成高分子材料与血小板相互作用的研究,过去仅凭形态学观察血小板的吸附作用,但对血小板变形及吸附血小板的分泌物未作进一步研究。而本文作者对合成高分子材料与细胞支架蛋白有关的血小板吸附及其活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其方法是先用细胞支架破裂装置处理血小板,配制成寓于血小板的血浆和冲洗的血小板上清液,然后研究在聚醚氨酯尿素(PFuu)衍生物上和玻璃上的血小板粘附和粘附血小板中5-羟色胺的释放。其数量与百分比按公式进行计  相似文献   

16.
当血液与异物表面接触时,并形成血栓形成的有利条件,而血浆蛋白吸附就是其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同时还取决于材料表面特性,结晶性及表面带电,内在的凝固及激活系统。血栓形成还取决于流变学条件。低流速区域产生红血球的纤维凝固,而高流速范围血小板吸附最为显著。本文作者应用各种体外方法研究高分子表面生物相容性,据Cazenvave等方法评价体外毛细血管灌流系统,研究异物表面血栓,血小板吸附过程及预涂蛋白的作用,应用人血小板锢标记和扫描电镜(SEM)观察血小板吸附面的灌注时间和切变率,并与非涂层聚乙烯相比较。其结果采用纯的人Von Wiliebrand因子,纤维蛋白或fibronectin预涂后,提高了血小板的吸附,因为Von Willebrand因子是一种活性最强的蛋白,用纤维蛋白原涂层聚乙烯,血小板的粘附随切变率的增加而增加,非涂层聚乙烯,血小板粘附随切变率的增加而降低,而通过预先吸附免  相似文献   

17.
研制一种新型基于多醛基海藻酸钠和肝素的复合涂层,并就其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进行实验和评价.通过高碘酸钠氧化海藻酸及重氮化处理肝素获得多糖分子片段,多糖分子片段通过共价交联固定于体外循环管路表面.通过红外及紫外扫描对固定的多糖分子片段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通过血小板粘附实验及蛋白粘附实验对涂层管道的血液相容性进行评价;通过表面接触角实验评价涂层管路的亲水活性;通过凝血功能检测评价管路表面的抗凝血活性.结果显示:氧化海藻酸及重氮化处理后肝素在在管道表面固定确实;涂层组与未涂层组相比,血小板粘附量及血栓形成量均显著减少(P<0.05);肝素涂层组(LMNH)组与空白对照(C)组相比,蛋白粘附量无显著差异(P>0.05);海藻酸钠涂层(OSA)组、双涂层(OSA.LMNH)组与LMNH组相比,蛋白粘附量均显著减少(P <0.05);LMNH组、OSA.LMNH组APTT及TT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抗凝血性能优良;OSA组与C组相比,APTT时间显著延长(P<0.05)具有一定的抗凝血性能;OSA组、OSA.LMNH组与C组相比,表面接触角明显减小(P <0.05);LMNH组与C组相比,表面接触角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OSA涂层物具有更优的亲水性和抗蛋白粘附性,LMNH涂层物具有更优的抗凝血性能,多糖片段复合涂层综合了单涂层的优点,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较单涂层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前有许多金属及合金被用于各种修复和心血管系统植入材料中,而用于心血管的非生物材料的主要缺陷是在组织与植入物表面有血栓形成,其原因主要为植入物接触血液时,血小板即粘附,继而出现瞬间蛋白吸附现象。本文作者利用阳极氧化法将铝表面包裹成各种厚度的氧化层以观察氧化铝表面和无氧化层的铝及聚醚氨基甲酸乙酯脲(PEuu)表面的蛋白吸附情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异氰酸酯法在聚氨酯 ( PU)片表面引入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 PHEMA) ,以得到一种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优良的血液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用固 -液接触角分析所得样品表面性质 ,并进行血小板粘附实验。结果表明 :与 PU相比 ,在 PU表面接枝 PHEMA后其表面亲水性增加 ,粘附的血小板数量减少 ,变形也小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合成了基于肝素和硫酸软骨素的两种纳米颗粒,用于316L不锈钢表面的生物功能改性。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水接触角等对纳米颗粒的性质及颗粒固定前后表面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通过体外血液相容性评价和内皮细胞相容性评价对两种纳米颗粒改性表面的生物相容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纳米颗粒均能有效降低材料表面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行为,但肝素纳米颗粒对内皮细胞的生长增殖表现出抑制作用,而硫酸软骨素纳米颗粒改性表面则具有促进内皮再生的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