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胰岛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胰岛素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保护机制。方法 结扎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将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组为:缺血再灌注对照组(18只),假手术组(12只),胰岛素处理组(18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冠脉穿线(不结扎)、胰岛素干预。在再灌注结束后,检测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心肌梗死范围(IS/AAR%)及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相比,胰岛素处理组可明显降低MDA(P〈0.05)、LDH值(P〈0.01),减少心肌IS/AAR%和AI(P〈0.01)。结论 胰岛素对大鼠再灌注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及抗氧自由基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注射用内给氧对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兔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新西兰长耳大白兔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缺血再灌注+周围静脉注射用内给氧组(C组)、缺血再灌注+肝动脉注射内给氧组(D组),每组12只。采用Pringle氏法建立肝脏I/R模型。比较四组大白兔缺血再灌注后1、2、24h肝组织的抗氧化能力(SOD、GSH-PX)、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酮(MDA)含量。结果 与A组比较,B、C、D三组肝组织SOD、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增高(P〈0.05);与B组比较,C、D两组肝组织SOD、GSH-PX活力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C组与D组比较,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用内给氧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可降低MDA含量,提高SOD活力和GSH-PX活性。  相似文献   

3.
缺血预处理对肺再灌注损伤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在体兔肺常温缺血再灌注损伤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阻断左肺门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硫代巴比妥酸法及UFN13直接法测肺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航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肺组织光镜观察。结果:缺血再灌组左肺MDA较假手术组和缺血组为高,而SOD和GSHpx活性较低(P<0.01),肺组织损伤较重。与缺血再灌组比较,缺血预处理 缺血再灌组有较低的MDA含量和较高的SOD与GSHpx活性(P<0.05),肺损伤亦较轻。结论:缺血预处理可减轻兔肺常温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4.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肾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建立大鼠IRI模型,健康WistaI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未治疗组、LMWH治疗组,后两组又分别分为术后1、3、6、24h组。检测各组血清肌酐(Scr)水平及中性粒细胞(PMNs)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通过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形态学及趋化因子NF-κB表达变化。结果表明:(1)肾缺血再灌注未治疗组造模后1h,Scr水平虽然没有明显变化,但ICAM-1、NF-κB表达增多,肾小管坏死积分值亦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2)缺血再灌注6h以后,两组Scr浓度明显增高(P〈0.01),但LMWH治疗组SCr、ICAM-1、NF-κB表达水平及肾小管坏死积分值均明显低于模型未治疗组(P〈0.05);(3)肾组织中NF-κB表达与肾小管损伤积分值呈现良好的相关性(r=0.71,P〈0、01);而NF-κB与ICAM-1间则呈现显著正相关(r=0.62,P〈0.05)。由此说明:(1)ICAM-1、NF-κB在肾缺血再灌注早期的瞬时表达,可能参与了炎症早期的白细胞迁移与浸润,与肾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2)LMWH可通过减少ICAM-1及NF-κB的表达,阻抑炎症反应过程,减轻肾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5.
山莨菪碱预处置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654-2)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与IL-6和TNF-α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肾脏I/R损伤+654-2预处置模型,分别观测再灌注不同时期SUN、Scr、肾系数变化及IL-6和TNF-α的含量。结果:用654-2预处理后再灌注4h(R4h)组的SUN、Scr和肾系数均高于未处置组(P<0.01或P<0.05),再灌注24h(R24h)组的Scr低于其对照组;654-2同时使R4h组血液和肾组织中的IL-6含量也高于其对照组(P<0.01),使R24h组肾组织中IL-6高于其对照组。结论:654-2预处理加重早期肾I/R损伤,这种作用可能与IL-6增加有关;再灌注24h后才显示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FDP)预处理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7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Ⅰ组)、1,6-二磷酸果糖预处理组(F组)。采用左肾切除右肾动静脉夹闭60 min再灌注180 min致肾损伤的模型,术前连续4d给予FDP。缺血-再灌注180 min后分别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肾组织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及肾小管计分,并对3组进行比较。结果:与S组比较,I组的Scr、BUN、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F组的Scr、BUN、MDA水平均较Ⅰ组明显降低(P0.01或P0.05),而SOD活性明显增强(P0.01)。F组肾组织病理变化轻于Ⅰ组。结论:FDP预处理对兔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增强SOD活性,清除过多的氧自由基,减少MDA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72只6—7周龄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褪黑素处理组(Mel组)、酒精溶媒对照组(Ale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建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不同时点用TBA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分别测定肝组织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分析核因子-kB(NF-kB)的表达情况,结果MDA含量在再灌注后各时点的Mel组均显著低于Ale及NS对照组(P〈0.05),SOD含量在再灌注后3h、12h、24h时点的Mel组显著高于Ale及NS对照组(P〈0.05);Mel组再灌注后各时点的NF-kB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显著低于Ale组和NS组(P〈0.05)。以上各项指标在各时点Alc组与NS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Mel抗氧化及抑制肝细胞NF—kB的表扶,可能是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性粒细胞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造成肺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造成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组(I30’+R60'组),缺血60min再灌注60min组(I60’+R60’组),缺血90mib再灌注60min组(I90'+R60’组),缺血120min再灌注60min组(I120’+R60’组),测定各组血浆中肌酐(Cr)、尿素氮(BU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含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NE的含量。结果肾脏缺血再灌注(I/R)导致肾脏、肺损伤,中性粒细胞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肾缺血时间延长,再灌注后肾功能严重损害,血浆Cr、BUN含量、肾系数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含量逐渐升高,炎症反应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ALF中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破坏程度逐渐加重。病理观察结果显示,肾缺血再灌注(I/R)后,肾组织和肺组织有损伤性改变。结论肾脏I/R损伤可造成肺功能损伤,损伤机制与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引发的非特异性局部或全身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蜂胶水提液改善小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肠系膜微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蜂胶水提液(WEP)对小肠缺血-再灌注(I-R)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探讨其减轻I-R损伤的机制。方法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I-R和WEP(50、100、200mg/kg)组,以无创动脉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建立小肠I-R损伤模型,于再灌注2h时观测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分别采用Nackel氏分度法和测定小肠湿/干重比来判定肠道出血损伤和水肿情况,常规制备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肠组织病理学改变;试剂盒测定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与I—R组比较,WEP组小肠病理变化明显减轻,Nackel氏分度和小肠湿/干重比明显降低(P〈0.01);(2)WEP明显改善肠系膜微循环血流状态,呈剂量依赖性地减轻I—R所致的微静脉血流速度减慢(P〈0.05)和白细胞贴壁黏附(P〈0.01),并上调肠组织SOD活性(P〈0.05),抑制MDA生成(P〈0.05)。结论蜂胶水提液通过改善微循环减轻小肠I—R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源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短暂性全脑缺血后再灌注大鼠纹皮质c-ju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结合显微图像分析方法。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纹皮质c-jun mRNA表达弱;缺血组较假手术组c-jun mRNA表达显著强(P〈0.01);CGRP组和NGF组c-jun mRNA表达弱于缺血组(P〈0.05);CGRP和NGF合用组c-jun mRNA表达明显弱于缺血组(P〈0.01),分别弱于CGRP组和NGF组(P〈0.05)。假手术组大鼠纹皮质未见c-Jun蛋白表达;缺血组较假手术组c-Jun蛋白表达明显强(P〈0.01),缺血后再灌注3h强,1d、3d时弱;CGRP组和NGF组c-Jun蛋白表达较缺血组弱(P〈0.05);CGRP和NGF合用组较缺血组c-Jun蛋白表达明显弱(P〈0.01),分别弱于CGRP组和NGF组(P〈0.05);CGRP和NGF合用组缺血后再灌注3h时强,1d、3d时弱。结论CGRP和NGF分别抑制全脑缺血后再灌注大鼠纹皮质c-jun mRNA及蛋白表达,联合应用显著抑制全脑缺血后再灌注大鼠纹皮质c-jun mRNA及蛋白表达,两者对保护缺血神经元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将7日龄Wistar新生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参照文献制作缺氧缺血模型)、还原型谷胱甘肽干预组(模型成功后阿托莫兰400mg/kg,ip)、维生素C干预组(模型成功后唯西300mg/kg,ip),各组均在规定的时间内处死动物,测定实验侧脑组织匀浆SOD和MDA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氧缺血组大鼠脑组织SOD含量显著降低(P〈0、01),而MDA含量显著增高(P〈0.01)。与缺氧缺血组比较,还原型谷胱甘肽干预组脑组织SOD含量显著增高(P〈0.01),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够干预缺氧缺血性脑病脑组织内自由基清除酶的活力,降低局部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8只)、神经节苷脂治疗组(GM1,32只)、缺血再灌注组(I/R,32只)。GM1治疗组和I/R组依据缺血后再灌注的不同时间点再细分为6h、12h,24h、3d,共4个小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REB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时发现,缺血处理后,CREB表达水平迅速增高,在6h时最高,之后持续激活,至12h时开始降低,与假手术组相比,CREB阳性产物的平均光密度值(MOD)显著升高(P0.01);与相同时间点的缺血组比较,GM1治疗组的CREB蛋白阳性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Western blot方法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结论 GM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上调CREB蛋白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活血通脉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所诱导的凋亡蛋白Fas、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80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活血通脉汤组,每组20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每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12、24h脑组织Fas、Caspase-3表达的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12、24h脑组织Fas、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活血通脉汤组大鼠各时间点脑组织Fas、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0.01),且与阿司匹林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活血通脉汤能降低大鼠脑组织Fas、Caspase-3表达水平,减轻缺血脑组织神经元坏死的程度,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与降低Fas、Caspase-3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归芪合剂联合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T2DM大鼠模型,给予归芪合剂联合缬沙坦灌胃治疗12周,测定大鼠空腹血糖(FBG)、血脂(TG)、总胆固醇(T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水平;测定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肾脏肥大指数(KW/BW)和肾皮质钠钾-ATP酶活性。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2DM模型组大鼠FBG、TG、TC、MDA和KW/BW显著升高,SOD、IsI和肾皮质钠钾-ATP酶活性显著降低;②与T2DM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FBG、TG、TC、MDA和KW/BW显著降低,SOD、ISI和肾皮质钠钾-ATP酶活性显著升高。结论:归芪合剂联合缬沙坦对T2DM大鼠肾脏功能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急能力和改善肾脏局部血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发动蛋白.1(Drp-1)表达的影响。方法81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EPO组,每组各27只。EPO组、对照组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并剪断建立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假手术组仅游离输尿管而不结扎和剪断;EPO组予EPO皮下注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各组于术后7、14和21d取动脉血分离血清检测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取梗阻侧肾组织行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Drp一1的表达。结果@EPO组各时点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高于假手术组(P〈0.05)。②EPO组各时点肾组织病理改变较对照组明显减轻,肾小管间质损伤评分和肾间质纤维化相对面积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但高于假手术组(P〈0.05)。③EPO组肾组织的Drp.1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Drp-1在大鼠肾间质纤维化肾组织中表达增加,参与。肾脏纤维化过程;EPO可以通过抑制Drp一1表达,从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核因子-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对缺血再灌注(IRI)大鼠肾组织载脂蛋白M(APOM)表达的影响,探讨APOM参与肾IRI发病的机制.方法 75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IRI组和PDTC组.用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肾皮质APOM和核内NF-κB P65的表达.结果 IRI组各时间点核内NF-κB P65水平均较sham组明显增高(sham组1.0±0.2;IRI3h组4.1±0.5,P<0.01),PDTC组表达明显低于IRI组(PDTC3h组2.0±0.2,P<0.01),并呈双峰样改变,表达高峰分别在再灌注3和48 h.APOM mRNA水平在IRI组各时间点也较sham组明显增高(sham组0.9±0.1;IRI3h组6.6±2.3,P<0.01),PDTC组的表达较IRI组降低(PDTC3h组3.3±0.8,P<0.01),也呈双峰型表达趋势,表达高峰分别在再灌注3和48 h;APOM蛋白的表达模式与mRNA相同,但表达高峰较mRNA滞后.APOM mRNA与核内NF-κB P65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APOM可能通过NF-κB介导肾IRI的发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的水平,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133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其分成三组:一组为单纯糖尿病组(UAER<30mg/24h)(B组),共58例,平均年龄56.6岁,其中男性28例,女性30例;二组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30 rmg/24h<UAER<300mg/24h)(C组),共41例,平均年龄58.5岁,其中男性20例,女性21例;三组为糖尿病肾病组(UAER> 300mg/24h)(D组),共34例,平均年龄63.5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17例.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A组)50例,平均年龄61.8岁,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四组分别测定CysC、血清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及UAER,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D组CysC、Scr、BUN及UAER均高于A组(P<0.01),C组CysC、UAER均高于A、B组(P<0.05),B组CysC、UAER均高于A组(P<0.05),C组Scr、BUN均高于A、B组(P<0.05),而Scr、BUN在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sC与UAER相关性良好(r=0.656,P<0.01),与Scr、BUN无相关性.结论相对于Scr和BUN,CysC在糖尿病肾病时升高较早而且明显,与UAER联合检测可以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心、肝、肾功能变化,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用酶法分别检测68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中毒时间〈24h)入院时心肌酶、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以及检查胸片;统计患者中毒剂量和中毒时间,并进行APACHEⅡ评分。依据临床结局分为猝死组(生存时间≤24h组)和非猝死组(生存时间〉24h组)。结果中毒患者猝死组与非猝死组的中毒时间、中毒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猝死组心肌酶、血清ALT、TBil、Cr均显著升高,与非猝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百草枯中毒猝死患者早期出现严重的中毒性心、肝、肾损害,救治过程中应强调重要器官保护并及早干预;中毒后血清心肌酶活性的显著升高可能是发生猝死的一个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