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再次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以本院2013年3月~2015年2月初次发生动静脉内瘘血栓再通的2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3月~2017年2月初次发生动静脉内瘘血栓再通的1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给予提高患者内瘘的日常护理能力、改用钝针穿刺、使用红外线照射、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等一系列综合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再次血栓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内瘘血流量200 ml的发生率为5.6%,低于对照组的17.4%;观察组初次血栓形成后再次血栓的发生率11.2%,低于对照组的34.8%;观察组无一例重新手术建动静脉内瘘,低于对照组重建内瘘率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初次血栓再通后,通过提高患者内瘘的日常护理能力、改用钝针穿刺、使用红外线照射、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等一系列综合护理方法可一定程度防止再次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阻塞早期应用尿激酶使用不同部位对早期动静脉内瘘再通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386例,其中并发动静脉内瘘阻塞患者3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均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将尿激酶药液从内瘘静脉端注入,再用微量维持药液的方法溶栓;观察组先在血栓肢体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将药液从内瘘静脉端和动脉端分别注入10万U,让尿激酶在内瘘内静止1h并在1h内局部按摩加温,最后对用充满30ml0.9%盐水的注射器在内瘘闭塞部位反复抽吸推注,观察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再通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栓形成时间与内瘘阻塞再通效果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溶栓过程中均未有出血情况;溶通患者1W内均无再栓塞现象,内瘘保持通畅。结论从动静脉内瘘的静脉端和动脉端分别注入尿激酶,其速度最快而再通率高,是24h内动静脉内瘘闭塞后再通的简易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影响因素及溶栓方案。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8例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观察疗效、影响因素及预后。结果28例共44例次溶栓,32例次溶通(72.7%)。溶通组血栓形成时间明显短于溶栓失败组,溶栓失败组附壁血栓形成发生率较溶通组高。溶通组有53.13%患者发生再栓塞,再栓塞的发生率与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糖尿病患者再栓塞的发生率高。尿激酶量≤60万IU溶通率达81.3%,栓塞≤36h溶通率达96.9%。2例溶通后16~48h再次栓塞,予尿激酶静脉滴注后再次溶通。常见的副作用为皮下血肿、鼻衄及牙龈出血。结论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内瘘血栓形成操作简单,溶通率高达72.7%,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溶栓效果与血栓形成时间、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溶栓用尿激酶剂量以不超过60万IU为佳,溶栓时机应选择在内瘘栓塞24h以内,最多不超过36h。溶通后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维持治疗可预防溶通后再发栓塞。  相似文献   

4.
刘进华 《全科护理》2013,11(19):1745-174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动静脉内瘘再通术后首次穿刺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动静脉内瘘再通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整理分析术后常规护理及术后首次穿刺的护理,观察1年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49例病人穿刺成功,且经过1年的临床观察,无动脉瘤发生,7例发生内瘘再栓塞。[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再通术后24h内即可穿刺进行血液透析,穿刺时严格掌握穿刺的护理原则,可以减少内瘘血管瘤、内瘘闭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闭塞后,原位手术再通及溶栓治疗效果的优劣。方法:维持性透析内瘘闭塞者68例,根据排除标准,最终有51例符合入组标准,随机分成两组,即手术治疗组(n=26)、溶栓组(n=25)。手术治疗组方法:切开动静脉内瘘取出血栓,切除狭窄血管或扩张血管,使内瘘通畅。溶栓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及尿激酶溶栓。结果:手术治疗组26例患者中,23例患者术后动静脉内瘘畅通,触及明显血管震颤,其中21例术后第2天行可以行血液透析治疗,血流量达250 mL/min以上,成功率88.5%。溶栓组25例患者中,有15例溶栓成功,成功率为60.0%,结果显示治疗组成功率比溶栓组高,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成熟的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后原位手术再通率较尿激酶局部溶栓组高,增加内瘘闭塞后的复通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影响因素及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28例44例次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柃形成患者的资料,观察疗效、影响因素及护理资料.结果 28例共44例次溶栓,32例次溶通占72.7%.溶栓成功率与血栓形成时问及有无附壁血栓形成明显相关.溶通组有53.13%患者发生再栓塞,再栓塞的发生率与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糖尿病患者再栓塞的发牛率高.尿激酶量≤60万U溶通例数达81.3%,栓塞≤36 h溶通例数达96.9%.常见的副作用为皮下血肿、鼻衄及牙龈出血.注意溶栓时穿刺进针部位及方向对溶栓效果及减少副作用十分必要.结论 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内瘘血栓形成操作简单,溶通率高达72.7%,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溶栓效果与血栓形成时间、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溶栓用尿激酶剂量以不超过60万U为佳,溶栓时机应选择在内瘘栓塞24 h以内,最多不超过36 h.溶通后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维持治疗可预防溶通后再发栓塞.注意溶栓时穿刺进针部位及方向对溶栓效果及减少副作用.溶栓期间建议采用临时血管通路减少内瘘损伤.  相似文献   

7.
前臂动静脉内瘘因血管位置表浅,手术操作简单且血流量适中,是临床最常选用的内瘘部位。但手术后动静脉内瘘因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堵塞时有发生,1998年6月至2002年2月应用Baxter公司生产的动脉取栓气囊导管,共行前臂端-端吻合的动静脉内瘘因新鲜血栓(24小时内)形成而行气囊导管取栓、血管扩张再通术26例次,临床效果良好。 临床资料 26例次手术患者为本院及外院患  相似文献   

8.
李雪莉  王勇 《全科护理》2012,10(20):1867-1868
[目的]总结延长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10年9月—2012年2月实施动静脉内瘘的40例血液透析病人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40例动静脉内瘘3例发生闭塞,其余通畅良好。[结论]通过规范化的护理,可以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连续监测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流量及流量的变化趋势对内瘘栓塞的预警作用,为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72例病人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应用超声稀释技术每3个月对这些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1次流量监测,连续监测3次,直至随访期满12个月或内瘘栓塞失去功能退出随访。观察期间记录每个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发生情况以及内瘘流量及流量的变化趋势。[结果]在整个观察过程中,72例病人到随访结束时共发生栓塞18例,发生栓塞的18例病人3次监测的平均内瘘流量为709.6mL/min±337.8mL/min,有13例(13/18)病人流量在第1次监测时500mL/min;未发生栓塞的54例病人3次监测的平均内瘘流量为1 171.7mL/min±692.9mL/min,只有9例(9/54)病人流量在第1次监测时500 mL/min。在发生栓塞的18例病人中,第2次测量的内瘘血流量比第1次平均减少了22.3%,第3次测量时则减少了39.8%,而没有发生栓塞的54例病人中第2次测量的内瘘血流量比第1次平均减少了8.5%,在第3次测量时减少了9.7%。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内瘘流量减少25%以上时发生内瘘栓塞的危险系数提高11.5倍(95%置信区间为2.26~63.55),当流量减少超过50%时发生栓塞的危险系数增加30倍左右。[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500mL/min或3个月内流量减少超过25%的以上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发生率增高的重要指标,连续监测自体动静脉内瘘流量对内瘘栓塞风险有很好的预测价值,是早期诊断通路功能不良、早期发现栓塞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行非手术再通法的疗效。方法采用栓塞血管局部加压按摩、尿激酶溶栓、皮下低分子肝素注射并辅以远红外线照射等综合的非手术再通法。治疗前做好患者的评估,做好穿刺部位及穿刺针的选择,溶栓治疗后密切观察并发症并予相应的护理,远红外线照射治疗时注意距离并避免皮肤被遮挡。结果 70例内瘘血栓形成患者经过非手术再通治疗后,62例治疗成功,8例治疗失败。结论非手术再通法治疗内瘘血栓形成创伤小、并发症少、再通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现状的横断面。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就诊的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317例, 其中动静脉内瘘栓塞90例, 无动静脉内瘘栓塞227例。对患者血压测量、样本采集、实验室指标进行检测, 分析影响动静脉内瘘栓塞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317例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 动静脉内瘘栓塞90例, 发生率28.39%。女性、透析次数>8次、心输出量≤4.0 L/min、有糖尿病史、再循环率>5%、未使用左卡尼汀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率较高(P<0.05)。动静脉内瘘栓塞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血小板等水平高于无动静脉内瘘栓塞(P<0.05)。性别、透析次数、心输出量、糖尿病史、再循环率、左卡尼汀、收缩压等是动静脉内瘘栓塞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与性别、透析次数、心输出量、糖尿病史、再循环率、左卡尼汀等有关, 为动静脉内瘘栓塞早期预防、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刘国莲 《全科护理》2013,(31):2927-2927
[目的]总结血液透析病人行人工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对15例血液透析病人行人工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手术,同时加强护理配合。[结果]1例病人术后发生血栓,其余均使用良好,未发生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加强血液透析病人行人工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94年2月至2003年8月共开展钛轮钉制作手腕部动静脉内瘘156例,术后发生早期血栓手术失败3例,占1.9%。现将早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在急性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32例急性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16例.A组行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B组行原位动静脉内瘘重建术.观察2组患者术后内瘘的成熟时间、透析时血流量、内瘘6个月通畅率及再次血栓、肿胀手综合征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A组内瘘的成熟时间、透析时血流量、内瘘6个月通畅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再次血栓、肿胀手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均P<0.05).结论 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处理急性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效果满意,且能降低再次血栓及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慢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保护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理想的血管通路 ,具有创伤小、易穿刺、血流量充足、感染率低等优点[1] 。由于人体可供造瘘的血管较少 ,所以 ,保护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十分重要。 1998年 1月至2 0 0 2年 4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中 ,2 2例以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 ,除 1例在使用半年后发生内瘘栓塞外 ,2 1例均保持了内瘘血管的通畅 ,且无炎症、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现将保护动静脉内瘘的方法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2例中男 15例 ,女 7例 ,17~ 73岁。使用 >3年 5例 ,>2年 7例 ,≤ 2年 10例 ;栓塞 1例 ,通畅 2 1例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动静脉内瘘栓塞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动静脉内瘘栓塞治疗的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6例,分别采用单纯尿激酶与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再栓塞率、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再通率、再栓塞率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再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动静脉内瘘栓塞的溶栓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尿激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防治对策.方法 选择行维持性血透、应用内瘘透析时间大于1个月的患者110例,其中对发生内瘘闭塞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例内瘘闭塞患者中2例通过瘘口按摩和溶栓成功,3例因血管条件差改永久性颈内静脉置管,15例在原造瘘处行内瘘修补术.结论 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后,通过非手术再通的成功率低(10%),强调预防动静脉内瘘闭塞是延长内瘘寿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栓塞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该院132例建立自体动静脉瘘的住院患者进行分组,根据动静脉内瘘是否发生栓塞分为栓塞组和未栓塞组各66例.应用超声稀释技术对132例患者分组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动静脉内瘘栓塞情况进行检测,并对患者基本情况、各阶段内瘘功能、生化指标含量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年龄、病程、透析次数、平均超滤率、EPO用量、内瘘、低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瘘功能7~12个月阶段栓塞组与未栓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栓塞组不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全段甲状旁腺素等血液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钙离子、磷离子等血液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内瘘流量、再循环率、心输出量、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全段甲状旁腺素为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规定时间检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的相关指标,维持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影响内瘘栓塞的因素进行早期预防,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预防和减少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堵塞。[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查检表于2014年10月—2015年9月记录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堵塞病人堵塞发生时间、伴随症状,分析可能导致堵塞的因素。[结果]1年内共有17例病人发生动静脉内瘘堵塞29例次,11例发生在内瘘开始使用的6个月内,15例次发生在透析结束后6 h内,常伴随局部疼痛、头晕、出冷汗、低血压,局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栓阳性。[结论]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堵塞易发生在内瘘开始使用的6个月、透析结束后6 h内,低血压是主要诱因,预防堵塞的重点时段是透析结束后6 h内,预防的关键是严防低血压的发生,以减少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局部注射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血栓形成时间、血栓长度、再通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后12例内瘘再通,5例无效。治疗成功者血栓形成时间及尿激酶用量显著少于未成功者。结论:局部注射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AVF血栓形成疗效好,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