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5):499-501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护理技术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8~12月在芜湖市中医医院骨科住院行下肢骨折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综合护理技术干预(耳穴压豆、盐袋冷敷、涌泉穴拍打、中药热奄包药外敷),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24、48、7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3、5 d患肢肿胀值及患者满意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2、24、48、72 h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术后12、24、48、72 h疼痛VAS评分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5 d患肢肿胀值均低于术后3 d者(P<0.05);但两组间患者治疗后患肢肿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率(96.67%)高于对照组(80.00%)(χ~2=4.043,P<0.05)。结论:采用中医综合护理技术对减轻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右江医学》2019,(1):19-23
目的探讨无栓病房建立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患肢肿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的300例下肢骨折患者设为对照组,按照下肢骨折围手术护理常规实施护理; 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的30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建立无栓病房及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患肢肿胀的疗效及入院时、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患肢周径和疼痛状况。结果术后第7天,观察组患肢肿胀疗效优于对照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患肢周径和数字化疼痛评估法(NRS)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栓病房建立能减轻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患肢肿胀和疼痛的程度,提高患肢肿胀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局部冷敷对减轻踝部骨折局部肿胀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实验组采用冰袋包裹在肿胀处,从入院开始,每2h更换冰袋一次,直至伤后24h,同时抬高患肢,使用消肿药物。对照组只抬高患肢,使用消肿药物。结果实验组消肿时间为(1.67±0.32)天,显著短于对照组的(5.25±1.28)天(P<0.05),并且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下降(P<0.01)。结论局部冷敷对减轻踝部骨折局部肿胀和减轻踝部疼痛有显著效果,而且是一种简便、安全、经济、便于床边操作和患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姜会枝  李艳红  成良萍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2):129-129,138
目的探讨促进全膝表面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训练方法。方法对42例行人工全膝表面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系统训练组和对照组。系统训练组病人术后给予系统康复训练,并做好心理护理;对照组病人术后早期指导、协助并鼓励患者行患肢肌肉舒缩运动和膝关节主被动活动,每天数次。结果系统训练组病人术后膝关节疼痛、肿胀缓解时间及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系统化康复训练有利于人工全膝表面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述下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的护理进展,为更好地做好下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护理工作,使患肢肿胀给患者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方法根据临床经验,查阅与下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护理相关的研究文献资料,对下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的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其相关护理进行综述。结果下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的护理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根据诸多临床研究资料发现促进肿胀消除的措施很多,但各有利弊。结论最大限度地控制肿胀,是促进下肢骨折创伤患者尽早康复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下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者,护理人员应结合多方面的措施进行有效干预,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肿胀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利影响。今后,还需要对相关护理措施加以进一步完善,以发挥护理在促进下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患者早日康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智能足踝肌力康训器预防足踝损伤废用性肌萎缩的效果。方法:60例踝部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及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及功能锻炼的基础上使用智能型足踝肌力康训器进行训练。比较两组患肢与健肢周径差、肿胀度和肌力。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出院当天、出院后1个月患肢与健肢的周径差(1.58±0.97 cm、1.18±0.62 cm、0.33±0.08 cm)、肿胀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出院当天、出院后1个月的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足踝肌力康训器用于足踝损伤患者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踝关节功能,预防废用性肌萎缩,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伤科热奄包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肿胀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下肢胫腓骨骨折手术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实施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伤科热奄包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术后患肢肿胀值。结果两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肢体肿胀值均小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77.14%。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为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应用伤科热奄包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肢肿胀,且此方法操作简单,无不适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路径早期功能训练对桡骨远端骨折LCP(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术后患者腕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5月—2016年6月住院80例桡骨远端骨折LCP内固定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按桡骨远端LCP内固定术后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护理基础上,制定术后功能康复护理路径,按功能康复护理路径对术后患者实施早期功能康复训练,随访评价两组患者患肢的组织肿胀、疼痛、骨折复位和腕关节功能康复效果。结果疼痛评分:对照组在术后第3天~14天疼痛评分均高于观察组(P<0.005);肿胀程度评分:对照组在术后第3天~7天肿胀程度评分均高于观察组,消肿速度比观察组慢(P<0.001);腕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握力和捏力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01);腕关节复位优良率观察组95%高于对照组87.5%(P<0.001)。结论应用康复护理路径对桡骨远端骨折的LCP内固定术后患者进行早期腕关节功能康复训练,能减轻患者疼痛和局部软组织肿胀,减少并发症,提高术后患者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加压冷疗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减轻疼痛、肿胀和减少出血疗效.方法 将48例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随机均分为两组,加压冷疗组采取AJRCAST加压冷疗装置在患者的术侧髋关节切口敷料处放置冰囊,观察并记录血浆管引流量,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患肢肿胀程度.对照组给予抬高患肢,观察伤口渗血并行常规处理.结果 术后2天加压冷疗组病人患肢肿胀程度低,引流量小于50ml,拔除血浆引流管,术后无不良反应.术后加压冷疗组对疼痛评分低,冷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压冷疗能有效减少术后渗血,减轻疼痛,减轻术后患肢肿胀程度,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促进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对膝关节镜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与单纯CPM机康复训练效果进行比较.方法:膝关节镜术后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实验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早期康复训练配合CPM机功能锻炼,对照组单纯实施CPM机功能锻炼.结果:治疗组术后2、4周的膝关节HSS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膝关节镜术后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方法配合CPM机锻炼能促进膝关节肿胀消退及减轻患肢疼痛度,促进膝关节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支具固定的下肢骨折患者足跟部褥疮的预防和护理。方法将2008~2010年骨科150例支具固定的下肢骨折患者分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进行观察。结果经过对比,实验组患者疼痛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并能有效预防褥疮发生。结论采用实验组的方法能预防褥疮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活血消肿散烫疗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四肢长骨骨折择期手术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对照组术后采取抬高患肢及应用消肿、抗渗出的药物,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活血消肿散烫疗,分别观察两组术后3天患肢肿胀程度、术后7天肿胀消退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肢肿胀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7天实验组肿胀消退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活血消肿散烫疗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肢体水肿的作用,治疗四肢长骨骨折术后肿胀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抬高患肢结合冰敷在下肢骨折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抬高患肢结合冰敷在下肢骨折术后减少伤口出血及肿胀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07年1月~2009年7月踝部及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1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45例,A组,术后抬高患肢(抬高约40°)结合伤口冰敷;B组,术后抬高患肢(抬高约40°);C组,术后伤口冰敷;D组,既无冰敷又无抬高患肢。观察术后各组伤口出血量及下肢肿胀情况。结果A组与其他组比较伤口出血明显减少、下肢肿胀情况明显减轻(P<0.01),B组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C组与D组比较伤口出血减少、下肢肿胀减轻(P<0.01)。结论抬高患肢结合冰敷可明显减少下肢骨折术后伤口出血和减轻肿胀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求降低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更佳措施。方法:对2012年在我科手术治疗下肢骨折的102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实行常规的预防治疗和护理,其中观察组在术后2~3天开始用CPM机进行患肢持续被动运动。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无1例患者发生患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出现3例有患肢深静脉血栓症状,经彩超诊断证实患肢静脉血栓,3例虽无患肢深静脉血栓症状但经彩超诊断为患肢静脉血栓。结论:下肢骨折术后患肢早期行持续被动运动(CPM)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中医骨折三期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5年4月~2017年4月间收治的62例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术后治疗,实验组采取中医骨折三期治疗方案,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术前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与肩关节Ne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术后7d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术后3月时肩关节Neer评分显著改善,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实验组术后患肢肿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卡方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开展中医骨折三期治疗,可有效改善术后疼痛,减少患肢肿胀,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改变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手术前留置导尿时机的效果观察。方法:将100例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按照手术进行单双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实行在手术室麻醉后导尿,对照组在病房麻醉前导尿。结果:因导尿操作引起患肢疼痛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手术前留置导尿改在麻醉后实施,能减轻患者因导尿过程引起的尿路不适和疼痛及导尿后尿路刺激征的发生,同时能减少因导尿操作引起患肢疼痛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肥胖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康复过程中早期开展持续被动活动(CPM)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我院TKA术后患者155例,于术后第2天去除加压包扎,在充分镇痛下开始CPM辅助功能锻炼,按照体重指数分组后分别评估术后第2、3、5、7天时CPM前后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肿胀程度、活动度。结果 TKA术后第2、3、5天CPM后患膝疼痛及肿胀程度较锻炼前有所增加,不同时间点患膝活动度较之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不同BMI患者CPM后患膝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关节活动度均明显增加;肥胖组患者患膝肿胀加重程度在术后3天内较体重正常组及超重组减轻且差异有显著性,5天后关节肿胀程度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CPM一定程度上会加重TKA患者术后患膝疼痛及肿胀不适,但可明显促进患膝活动度尤其是肥胖患者患膝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伤科热奄包外敷治疗下肢胫腓骨骨折术后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本院2010年9月—2011年10月住院的,年龄在18~60岁的下肢胫腓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均采用休息、制动,石膏托外固定,抬高患肢等基本治疗。治疗组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本科自制的伤科热奄包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基本治疗方案。每例病例均单独观察评分,疗程为1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肿胀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伤科热奄包外敷较传统治疗方法能更有效的减轻下肢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肢的肿胀。结论:伤科热奄包外敷较传统治疗方法能更有效的减轻下肢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肢的肿胀,对后期骨折的愈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为其他治疗手段的早期介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下肢胫腓骨骨折术后肿胀的疗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收治的60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总结临床治疗方法;结果:本组病例经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患肢肿胀均有不同程度地消退,复查彩超,深静脉多有间断血流信号,并见有丰富侧支循环。从事下床活动后患肢不再肿胀为痊愈,38例;本组有下肢活动后患肢扔有轻度肿胀,但经配穿医学弹力袜均能得到改善,好转22例。结论:DVT一旦确诊,需绝对卧床休息,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应立即溶栓或抗凝治疗。否则会进一步加重基础疾病,影响预后。同时对高危人群应及早进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拉格斯环(bad ragaz ring method, BRRM)水疗辅助下肢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入院诊断新鲜下肢骨折患者共54例为研究对象,外科修复术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应用BRRM水疗,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术后疼痛和肿胀程度、完全负重下地时间、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患者总体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2、3、4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和肿胀程度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完全负重下地时间比对照组缩短,术后1个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对照组明显增加,患者总体满意度也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RM水疗辅助下肢骨折术后功能康复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在减轻术后疼痛和肿胀、缩短康复时间、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患者住院体验方面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