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小青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0):601-602
目的 :对比针刺、牵引配合药物与单纯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CS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0 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 5 8例以针刺大椎、风池、天柱、颈夹脊等穴配合牵引、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 ;对照组 4 8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 (TCD)左椎动脉 (L VA)、右椎动脉 (RVA)和基底动脉 (BA)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 (VS)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 4 8.3% ,总有效率96 .6 % ;对照组组治愈率为 2 0 .8% ,总有效率 8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针刺、牵引配合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针灸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Yi GQ  Huang YX  Lu M  He LT  Huang NH 《中国针灸》2010,30(10):793-797
目的:观察针灸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温灸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针刺温灸组针刺百会、风池、颈夹脊穴等,温和灸百会、大椎、命门、神阙、关元穴;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取穴、操作同针刺温灸组中的针刺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血流阻力指数(RI)。结果:针刺温灸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针刺组的73.3%(22/30)(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针刺温灸组优于针刺组(P0.05)。针刺温灸组治疗后VA、BA的Vm、R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针刺组VA、BA的Vm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针刺温灸组VA、BA的Vm、RI较针刺组改善更加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配合温和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能提高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阻力指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BA、双侧VA的Vs、Vm及EDV、TAMX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效果确切,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刀配合正清风痛宁穴位注射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晕症状评分量表(SOV)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对照组为8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SOV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针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8例,治疗组采用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和颈椎牵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颈椎动脉和基底动脉TCD检测:治疗组治疗后颈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量,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穴、颈后部腧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针刺组针刺百会、风池(双)、风府、翳风(双)、风门(双);药物组口服西比灵。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优于药物组的70%(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VA、BA的Vm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针刺组优于药物组(均P<0.05)。结论:针刺百会穴、颈后部腧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能提高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推拿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8例,运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各54例,治疗组予推拿罐治疗4次,对照组予针刺治疗10天,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评估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情况及脑供血指标,并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CV总分均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LVA、RVA的Vm测值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A的Vm测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BA、LVA、RVA的PI、RI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推拿罐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能改善临床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三风一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观察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三风一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以及治疗前后症状、功能评分情况,以及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VA、BA的Vm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I值则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疗程结束后症状及功能评分比较,治疗组评分高,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3.3%,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风一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中药封包热敷肝肾不足型围绝经期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甲钴胺与牵引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行针刺联合中药封包热敷治疗,采用中医证候评分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健康状况调查简易量表评分(SF-36)改善情况及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治疗组VAS、SF-36评分及BA、LVA、RVA血流速度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中药封包热敷治疗可显著改善围绝经期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其作用与提高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分别采用针刺治疗与针刺配合针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血流速度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刺配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加快椎动脉血流速度,其临床治疗有效率可观,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刺血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增效作用及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选用刺血疗法+普通针刺+拔罐治疗,对照组选用普通针刺+拔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症状体征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左右侧椎动脉收缩期、舒张期血流速度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愈显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针刺结合拔罐基础上加上刺血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增效作用;针刺加拔罐能增加患者双侧椎动脉的供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针刺疗法,观察组加用推拿手法,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椎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疗效,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3.
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速度的作用。方法:将12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76例和常规治疗组50例,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查TCD,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6.05%和84.00%,两组间疗效及平均治疗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针刺治疗组椎动脉流速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风池、天柱、夹脊穴位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循环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4.
穴位注射联合内服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加内服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半夏白术天麻汤口服,对照组单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口服。观察症状和体征,经颅多普勒(TCD)测定椎动脉(VA)与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含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优于对照组的77.5%;治疗后治疗组VA,BA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浆NO高于对照组,E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穴位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与半夏白术天麻汤口服能增快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椎动脉的供血不足,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医用臭氧水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arteriopathy, CSA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采用医用臭氧水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症状体征评分、疗效指数(efficacy index,EI)及经颅多普勒探测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双侧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进行评定。结果试验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7.5%、97.5%,均优于对照组的42.5%、70.0%(P0.05)。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双侧VA、BA、双侧PCA的V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双侧VA、BA、双侧PCA的Vm均比治疗前显著提升(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医用臭氧水穴位注射治疗CSA疗效较好,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双侧VA、BA、双侧PCA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补肾通络中药配合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6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与对照组(78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在针刺治疗基础上加服补肾通络中药,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变化,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基底动脉(BA)及双侧椎动脉(V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和平均峰流速(Vm)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补肾通络中药配合针刺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7.
牵旋手法结合针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牵旋手法结合针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方法:对196例患者分别采用牵旋手法结合针挑治疗(治疗组)与单纯牵旋手法(对照组)治疗后,即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左右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eak)、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in)、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值,并作治疗前后比较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双侧VA、BA的Vpeak、Vmin值经治疗后明显加快,接近或已经恢复至正常值范围,而PI及RI值有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牵旋手法结合针挑治疗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脑部血供,降低血液粘稠度,达到标本兼治、调整内外平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陈向阳  于丰彦  郭珊 《新中医》2007,39(12):37-38
目的:观察按摩、针灸、理疗等物理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5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按摩组65例采用冯天有推拿手法治疗,针灸组58例采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及艾灸治疗,理疗组60例采用颈牵引及超激光疼痛仪治疗。对照组62例采用血栓通注射液、敏使朗药物治疗。观察各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V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按摩组、针灸组、理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按摩组、针灸组、理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组治疗后VA血流速度均增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4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V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治疗后按摩组、针灸组、理疗组血流速度增快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按摩组、针灸组、理疗组改善V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物理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可靠、简单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陕西中医》2017,(4):520-521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仅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评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TMFV及PSV升高,PI及RI降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缓解症状,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热层析联合超声,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采取针刺疗法,对照组用火山泥湿热敷疗法。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分别采集患者颈项部热层析成像图,并行超声检查,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颈项部温度变化及眩晕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针刺组患者热层析成像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能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针刺改善椎-基底动脉流速更显著(P0.05)。结论:热层析成像新方法联合超声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判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