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对泰安市中心医院在2002年6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64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患者不需特殊治疗.术前血小板〈30×109/L可输浓缩血小板。64例中39例经阴道分娩,25例剖宫产;产后出血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1例。结论多种原因可引起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治疗上应视不同的病因、血小板减少的轻重程度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分娩方式取决于血小板水平及产科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2.
王芙蓉 《吉林医学》2012,33(28):6099-610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48例(6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5例(18.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8例(10.0%),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5例(6.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2例(2.5%),肝炎肝硬化2例(2.5%);随血小板水平的增加,经阴道分娩比例上升,但主要分娩方式仍为剖宫产。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应根据病因、血小板计数及产科情况而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及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3.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pregnant women compli-cared with thrombocytopenia,PT)是围生期的一种常见病,约占妊娠总数的3.7%[1]。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病例会导致产后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严重后果。作者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7例PT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彤  杨咏梅 《中国医刊》2008,43(6):59-6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及妊娠期的监护和处理。方法对8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病因、治疗方法以及分娩方式的选择。结果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62例(72.09%),子痫前期引起16例(18.6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起6例(6.98%),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再障各1例(占2.33%)。PAT组及HDCP组血小板计数产后与妊娠期及产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ITP组血小板计数产后与妊娠期及产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剖宫产占69.8%,产后出血率为2.3%。结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对血小板持续下降或血小板<50×109/L者应明确诊断,给予病因治疗及升高血小板治疗,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分娩方式取决于产科情况及血小板水平。如血小板<50×109/L可输注单采血小板后行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后出血情况及分娩期处理。方法 :选择 2 0 0 0年 1月~ 1 1月在我院分娩的血小板减少症 50例进行分析。结果 :妊娠期有出血症状 1 2例 ,1 2例分娩期有大出血 ,产后出血率为 2 4 % ,分娩期出血量与血小板数值呈负相关。结论 :妊娠期当血小板 <50× 1 0 9/L ,伴出血症状时 ,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输血、输浓缩血小板等治疗 ,以减少分娩期并发症。分娩方式以适当放宽手术指征为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对新生儿的影响及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总结分析我院从1997年1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41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1例血小板减少孕妇中,阴道分娩25例,剖宫产16例。产后出血3例,产后出血率7.3%。无孕产妇死亡。未发生新生儿出血,胎儿宫内死亡2例,早产4例。围生儿死亡率7.31%。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时,如无产科指征,应以阴道分娩为主。加强产后监护、警惕产后出血存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与正常孕妇的新生儿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新生儿出生后仍应予以严密监护,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7.
冯一奇 《中外医疗》2014,(32):87-88
目的探讨并分析了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分娩的临床治疗。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6月期间,对该院就诊的46例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病人回顾性分析,通过总结病人的病因、血小板的减少程度、治疗方式及其结果,且对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分娩的临床治疗进行探讨分析。以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人为例,如血小板在70×109/L以上,无出血倾向的病人,给予临床严密观察,如病情无进展可不予特殊处理;血小板小于50×109/L以及69×109/L~50×109/L,有出血倾向的病人,需要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等治疗;血小板小于20×109/L的病人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治疗,必要时还需要输注血小板悬液治疗。结果 46例病人中,单纯由妊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病人29例(63.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起血小板减少病人4例(8.7%),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ELLP综合征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引起血小板减少病人12例(26.1%),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血小板减少病人1例(2.2%)。46例病人中行剖宫产术的有23例,有23例经阴道分娩;其中有4例血小板小于50×109/L,于手术前输注血小板10 U;术后出血的病人有6例。结论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人应该根据不同的病因、血小板减少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3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叶青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3,23(3):323-323,325
回顾性分析我院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356例产后出血情况及分娩期处理。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356例中发生产后出血59例(16.57%),且出血量较血小板正常者明显增多,血小板计数与产后出血量呈负相关。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对产后出血有明显影响,产时以产科指征决定剖宫产可行,但宜适当放宽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我院5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29例占5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4例占28%,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5例占10%,Evans综合征1例占2%,再生障碍性贫血(AA)1例占2%。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较多,应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的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0.
缪频  崔李宁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5):382-382,384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围生期处理方法.方法 对10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 单纯由妊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为74例,占72.5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例,占15.69%;合并病毒性肝炎10例,占9.80%;妊娠高血压病引起的HELLP综合征2例,占1.96%.孕前即有血小板减少8例;妊娠后发生的最早出现在孕9周,其中<28周24例,≥28周70例.对血小板<50×109/L者用皮质激素治疗,分娩前输注机采血小板后行计划性剖宫产术.产后出血率27.45%(28/102).82.35%(84/102)的产妇产后第6天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一般发生在妊娠晚期,其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是最常见的类型.非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血小板减少程度严重,大多≤3×109/L.皮质激素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临产前血小板仍<50×109/L时可输机采血小板.  相似文献   

11.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慧英 《医学综述》2013,19(8):1398-1400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PT)是围生期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0%。孕期2次检测血小板计数<100×109/L(排除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即诊断为血小板减少。它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PT患者在孕期应进行严格的产前检查。处理的重点是积极预防由于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争取在产前给予相应的治疗,积极治疗合并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时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2010年10月收治的妊娠期血小板减少72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分娩方式与血小板减少程度、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围生儿情况的相关性。结果: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出血量、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没有显著差异,随血小板减少,出血量增加。所有新生儿均未见颅内出血及其他出血。结论:如无产科手术指征,分娩方式应以阴道分娩为宜,血小板<30×109/L,应输注血小板后行剖宫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煤炭总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共32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中无明显原因发生的血小板减少20例,由妊娠合并症引起的血小板减少9例,由内科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3例。阴道分娩13例,剖宫产19例,2例发生产后出血,无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可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应加强监护,合理治疗。如无产科指征,以阴道分娩为宜;如血小板≤50×109/L,可在血源准备充足的条件下行剖宫产。  相似文献   

14.
刘桂玲  邹青 《实用全科医学》2011,(12):1886-1886,192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选取蚌埠第三人民医院2004年1月-2011年6月间就诊的3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24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2例,急性白血病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治疗方法是给予糖皮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或输注血小板等,其中23例行剖宫产,有1例出现产后出血,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生儿颅内出血及新生儿死亡。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原因较多并且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应积极治疗合并症和并发症,预防出血倾向及加强胎儿监护。对于血小板〈50×109/L或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可予以糖皮质激素和(或)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产前适当提高血小板水平,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与围产结局,指导临床处理。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0年~2009年间4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资料,按病因分为3组:①由妊娠本身所致者(GT)组,②妊高征(PIH)组,③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分析3组患者的血小板数变化、凝血功能及围产结局。结果①妊娠合并ITP组,妊娠期、分娩前及产后血小板数最低,妊娠终止后ITP组血小板升高不明显,另两组血小板很快恢复正常。②妊娠合并ITP组,aPTT、PT明显延长,GT组纤维蛋白原(Fbg)含量较另两组高。③妊娠合并ITP组,流产、早产率较高,产后出血最多,妊娠结局最差。结论对妊娠合并ITP者应积极治疗,如无效则应早行人流;妊娠合并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HELLP)综合征者宜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6.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156例分娩方式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我院156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分娩方式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41例与随机抽取非瘢疤子宫阴道分娩(VBNC) 41例进行对照.结果:156例中64例进行阴道试产,41例试产成功,成功率64.1%.选择性剖宫产91例.VBAC组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再次剖宫产(RCS)产后出血量比VBAC组高,平均住院天数比VBAC组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剖宫产史不是再次剖宫产的指征,应结合前次剖宫产的指征、手术方式、术后情况,本次妊娠情况及B超监测伤口情况综合考虑,符合试产条件者,严密监护下可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17.
谢瑜  谭琳  杨坚  曾云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4):573-574
目的:探讨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艾滋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在我院确诊的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艾滋病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艾滋病,其临床出血表现无特异性,血小板数值分布比例差异无显著性,血象、骨髓象表现不具特异性。结论:单纯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病例,应常规检查HIV抗体,将有助于准确诊断并避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8.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PT)的病因及分娩期处理方法.方法:2005年1~2009年1月间8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结果:86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64例(74.42%),子痫前期13例(15.12%),特发性血小扳减少性紫癜(ITP)9例(10.47%).阴道分娩45例(52.32%),阴道助产2例(2.32%),剖宫产37例(43.02%),产后出血8例(9.30%),新生儿血小板减少2例(2.33%).结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类型,产后恢复快,预后好.  相似文献   

19.
16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162例妊娠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18例,占11.1%,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组)24例,占14.8%,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PAT组)98例,占60.4%。妊娠期血小板平均值ITP组、PIH组与PAT组分别为25.4±16.2,42.5±18.7,76.2±23.4、61.3±13.5(×109/L),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产后血小板恢复正常平均所需时间ITP组、PIH组与PAT组分别为23d、6d、4d。各组输注浓缩血小板治疗或糖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前及治疗后d4血小板均有显著差异(P<0.05);单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及治疗后第四天血小板ITP组、PIH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PAT组治疗前后血小板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应积极查找病因,根据不同的病情给予恰当的治疗。给予输血小板、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IVIgG)等综合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1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蔚芳 《医学综述》2013,19(18):3426-3429
目的分析130例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VHP)住院患者的病因构成、临床类型、发病与孕周及肝损害的关系,以此探讨乙型肝炎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解放军第180医院收治的130例VHP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VHP患者130例根据肝炎病毒类型进行分类,其中乙型肝炎者123例(94.62%)、丙型肝炎者4例(2.30%)、甲型肝炎者3例(3.08%);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共123例VHP患者中,根据肝损害程度进行分类,可分为轻度肝损害83例,中、重度肝损害40例(包括中度肝损害36例,重度肝损害4例);根据妊娠时间进行分组,130例VHP患者可分为妊娠晚期肝炎组64例和妊娠早中期肝炎组66例(早期妊娠22例,中期妊娠44例)。结果乙型肝炎患者123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大三阳"居多,HBsAg(+)携带率为6.92%。VHP的临床类型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多以慢性肝炎为主(61.54%),其次为急性肝炎(19.69%),淤胆型肝炎(16.92%)和肝衰竭(3.85%)。VHP患者肝损害程度与肝炎分度一致,与妊娠晚期肝炎组相比,妊娠早中期肝炎组轻度肝损害患者的比例更高,中度肝损害患者的比例较低。与肝损害轻度组相比,肝损害中重度组患者生产孕周显著减少,24 h出血量显著增加,剖宫产、早产、流产、引产的概率显著增加,住院天数延长和新生儿窒息率升高。结论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以乙型肝炎者常见,妊娠各期均可发病,常好发于晚期。妊娠合并中、重度乙型肝炎可明显影响妊娠结局,导致新生儿指标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