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病毒性心肌炎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心功能和心肌胶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心功能、心肌胶原的关系。方法 50只6周龄雄性DBA/2小鼠腹腔接种0.14 ml的CVB3建立VM模型,15只同周龄同品系小鼠腹腔接种0.14 ml的Eagle's液作为对照组。VM组于接种后3、7、10、21、30 d,对照组于30 d均采用酶谱法测定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9(MMP-9)的活性;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收缩功能:主动脉血流峰值流速(Vp)、主动脉血流速度积分(Vi);心脏石蜡切片HE染色计算病理积分以及氯氨T法测定心肌的胶原含量。结果 VM小鼠心肌MMP-2、MMP-9的活性表现为一过性增高,以10 d时为最高,并且10 d时Vp、Vi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肌胶原含量在21 d、30 d时显著增高(P<0.05);MMP-2、MMP-9与病理积分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01,0.821,均P<0.05)、与Vp、Vi呈负相关(r分别为-0.649,-0.683和-0.711,-0.755,均P<0.05)。结论 VM小鼠心肌MMPs过度激活并伴有继发的胶原含量升高,且MMPs活性与心肌病理损害、心功能下降密切相关。MMPs参与了心肌炎的病理改变,可能是导致间质改变、心功能异常的因素之一,提示心肌MMPs是VM心脏间质病变的关联因素,可用来作为判断VM小鼠心肌间质损害程度及估计心脏功能的 相似文献
2.
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表达及福辛普利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病毒性心肌炎(VM)小鼠中的表达及福辛普利的干预作用。方法鼠龄4~6周Balb/c纯种雄性小鼠5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假干预组(C组)、福辛普利组(D组)。B~D组小鼠腹腔接种0.1mL柯萨奇病毒B3(CVB3)建立VM模型。C、D组于注射CVB324h后分别予生理盐水、福辛普利灌胃治疗,d14断颈处死小鼠,心脏石蜡切片HE染色计算病理积分,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MP-3mRNA表达。结果B、C组心肌MMP-3表达显著上调,心肌Ⅰ、Ⅲ型胶原增生显著与A组比较(P<0.05);D组心肌MMP-3表达显著下调,与B组比较心肌Ⅰ、Ⅲ型胶原增生显著减少(P<0.05)。结论MMP-3参与VM小鼠病理过程,福辛普利能明显下调MMP-3mRNA表达,显著减少心肌胶原增生。 相似文献
3.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小鼠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表达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后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在病毒性心肌炎(VM)小鼠中的作用及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ASI)的治疗效果。方法10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假干预组(C组)、福辛普利组(D组)和缬沙坦组(E组)5组,每组20只。B~E组小鼠腹腔接种0.1ml的柯萨奇病毒B3(CVB3)悬液建立VM模型,A组腹腔注射不含CVB3的0.1mlHep-2细胞冻溶液作对照组。C组、D组及E组于注射CVB324h后分别予生理盐水、福辛普利、缬沙坦灌胃,第14天处死小鼠,心脏切片HE染色计算病理积分,氯氨T法测定心肌胶原含量,RT—PCR法检测心肌MMP.3、TIMP-1mRNA的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组、C组心肌MMP-3表达明显上调,TIMP-1表达明显下调,心肌胶原含量显著增高(P均〈0.05);与B组比较,D组、E组心肌MMP-3表达明显下调,TIMP-1表达明显上调,心肌胶原含量显著减少(P均〈0.05)。结论MMP-3/TIMP-1参与VM小鼠的心肌病理过程,可能是导致心肌胶原重构的重要因素之一。福辛普利及缬沙坦能明显下调MMP-3的表达、上调TIMP-1的表达,逆转心肌胶原重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目前研究认为白藜芦醇能改善病毒性心肌炎(VMC)急性期小鼠心功能及心肌损伤,在体外也具有抑制小鼠心肌纤维化的作用,但在VMC慢性期小鼠模型上,是否具有抑制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尚未见报道。该研究旨在探讨白藜芦醇对VMC慢性期心肌纤维化干预的效果,从而为临床治疗VMC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BALA/c小鼠建立VMC慢性期动物模型,30 d后将小鼠随机分为VMC模型对照组, 白藜芦醇小剂量组(10 mg/kg),中剂量组(100 mg/kg)及大剂量组(1 000 mg/kg),并设正常对照。30 d后,处死小鼠摘取心脏及提取血液,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各组小鼠胶原前肽(PINP,PICP及PIIINP)的血清浓度,心脏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苦味酸天狼猩红胶原组织化学染色并计算胶原容积积分。结果:白藜芦醇大剂量组(0.74±0.19)及中剂量组(1.07±0.12)心肌胶原容积积分较小剂量组(2.17±0.19)和VMC模型对照组(2.33±0.18)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 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小剂量组和VMC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VMC模型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高剂量组及中剂量组血清中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及Ⅲ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IICP)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含量明显增多,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VMC慢性期小鼠模型上,白藜芦醇能抑制VMC心肌胶原的增生,具有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4):291-29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出血足月新生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因子(TIMP)-1水平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分别测定30例颅内出血患儿在生后1 d内,3、7、15天血清MMP-9、TIMP-1水平及其两者比值,并与3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进行对照比较。结果颅内出血足月新生儿血清MMP-9、TIMP-1及MMP-9/TIM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以出生后3 d内MMP-9、TIMP-1水平及MMP-9/TIMP-1最高,7 d后开始下降,随病情恢复其水平缓慢下降,15 d部分患儿恢复正常,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中、大量出血患儿血清MMP-9、TIMP-1及MMP-9/TIMP-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颅内出血足月新生儿血清MMP-9、TIMP-1及MMP-9/TIMP-1水平均明显增高,可作为判定病情和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与新生鼠窒息后心肌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9(MMP-3、MMP-9)与新生鼠窒息后心肌损害的相关关系。方法建立新生鼠常压窒息模型,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组织MMP-3、MMP-9的活性及氯胺T法测定心肌胶原含量。结果窒息后心肌组织MMP-3、MMP-9的活性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5),MMP-3活性以7d时为最高,MMP-9的活性则逐渐增高。窒息组心肌胶原含量于7、14d逐渐增高(P均〈0.05)。MMP-3、MMP-9的表达与心肌病理积分、胶原含量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新生鼠窒息后心肌组织MMP-3和MMP-9被激活,与心肌病理损害密切相关,继发胶原含量增高,可能是导致心肌间质的重构、影响心功能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9(MMP-3、MMP-9)与新生鼠窒息后心肌损害的相关关系。方法建立新生鼠常压窒息模型,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组织MMP-3、 MMP-9的活性及氯胺T法测定心肌胶原含量。结果窒息后心肌组织MMP-3、MMP-9的活性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5),MMP-3活性以7 d时为最高,MMP-9的活性则逐渐增高。窒息组心肌胶原含量于7、14 d逐渐增高(P均<0.05)。MMP-3、MMP-9的表达与心肌病理积分、胶原含量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新生鼠窒息后心肌组织MMP-3和MMP-9被激活,与心肌病理损害密切相关,继发胶原含量增高,可能是导致心肌间质的重构、影响心功能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Balb/c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组织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L)的表达及意义。方法CVB3m(Nancy株)病毒感染Balb/c小鼠建立病毒性心肌炎实验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技术,检测小鼠心肌组织中不同时点(正常和感染后第3、7、15、30天)cathepsinL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与RT-PCR结果显示,感染CVB3m后小鼠心肌组织中cathepsinL的表达随感染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至30d表达最高,各时点cathepsinL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小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athepsinL在Balb/c小鼠CVB3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质金属蛋白酶对新生鼠窒息后心肌重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鼠窒息后心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对心肌重塑的影响。方法将7~10日龄Wistar小鼠60只,随机分成窒息A、B、C 3组(分别为窒息复氧后1、7、14 d,各组15只)、对照组(D组,n=15)。模拟新生鼠常压窒息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心肌组织MMP-3、MMP-9活性;氯胺T法测定心肌胶原水平。结果心肌组织MMP-3活性为一过性增高,以B组最高(P<0.05),且MMP-3活性表达早于MMP-9;MMP-9活性窒息后逐渐增高(P<0.05);心肌胶原水平窒息后逐渐增高,d14时最高;MMP-3、MMP-9与胶原水平呈正相关(r=0.482,0.679 P均<0.05)。结论新生鼠窒息后心肌MMP-3、MMP-9激活,继发胶原水平增高,可能是导致心肌间质重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婴幼儿重症肺炎急性期外周血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婴幼儿重症肺炎20例(重症肺炎组)和同期在本院呼吸病区住院的婴幼儿轻症肺炎25例(轻症肺炎组),依据病原学分为病毒性肺炎组(24例)和非病毒性肺炎组(21例),20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中MMP-9和TIMP-1水平,并行潮气肺功能检查.结果 所有肺炎患儿血清MMP-9、TIMP-1和MMP-9/TIMP-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重症肺炎组高于轻症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高于非病毒性肺炎组(均P<0.05);重症肺炎组和轻症肺炎组患儿恢复期肺功能达峰时间比(TPTEF/TE)和达峰容积比(VPTEF/VE)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重症肺炎组明显低于轻症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低于非病毒性肺炎组(均P<0.05);但患儿潮气量(VT/kg)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清中MMP-9水平及MMP-9/TIMP-1比值与肺功能TPTEF/TE、VPTEF/VE均呈负相关(r1=-0.459、-0.376;r2=-0.413、-0.327;均P<0.05).结论 急性期血清中MMP-9及 MMP-9/TIMP-1与婴幼儿肺炎严重程度和恢复期肺功能损伤有关,在病毒性肺炎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可作为判断预后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维生素D 受体(VDR)在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肌中的表达动态变化和作用。方法 选取120 只4 周龄雄性BALB/c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80),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柯萨奇B3 病毒制备VMC 模型,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的DMEM 液作为替代。分别在注射3、7、14和28 d 后各处死15 只实验组小鼠和10 只对照组小鼠,取小鼠心脏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心肌组织VDR 的表达动态变化,并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的病理变化。结果 实验组小鼠接种病毒后VDR表达显著升高,并在第7 天表达水平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在第28 天仍处于较高水平(PPP结论 VDR可能参与了VMC发病的炎性免疫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曲尼司特对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72只BALB/C小鼠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n=24),对照组小鼠腹腔内注射Eagle's培养液,模型组和干预组腹腔注射科萨奇病毒B3建立VMC模型,干预组建模后予曲尼司特灌胃(每日200mg/kg),维持给药到取材前一天。分别在造模后7、14、28d三个时间点每组各取8只小鼠心肌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病理改变;甲苯胺蓝和硫瑾染色观察肥大细胞(MC)计数;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I型胶原蛋白(ColI)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并分别对CTGFmRNA与MC计数和ColImRNA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各时间点模型组心肌病理积分及胶原容积分数高于对照组,曲尼司特干预后降低(PPr=0.439,P=0.049);模型组7d、14d时心肌组织CTGFmRNA与ColImRNA呈正相关(r=0.646,P=0.007),28d时亦呈正相关(r=0.326,P=0.031)。结论 曲尼司特可能通过抑制MC的聚集、降低CTGF和ColI的表达,减轻VMC小鼠心肌纤维化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干扰素-λ(IFN-λ)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目前研究发现其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但其是否能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尚缺乏相关报道。探讨IFN-λ2在病毒性心肌炎(VMC)早期的作用,为IFN-λ2 是否能应用于临床治疗或预防VMC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腹腔注射柯萨奇B3(CVB3)病毒的方法制造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实验分3组:空白对照组、病毒组、IFN-λ2 治疗组。空白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等量的PBS培养液,记为第0天;IFN-λ2治疗组从第1天开始,连续5 d每天经背部皮肤不同点给予小鼠IFN-λ2 400 ng (0.1 mL),空白对照组和病毒组则每天以同样方法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死亡小鼠从组中剔除。9 d后处死所有存活小鼠。检测各组小鼠心脏的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小鼠心脏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 及Bax的表达。结果:①病毒组心肌病理评分要高于空白对照组及IFN-λ2治疗组。 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心肌组织有少量Bcl-2及Bax的表达,病毒组较空白对照组Bcl-2表达减少、Bax表达明显增加(P<0.01);IFN-λ2治疗组较病毒组Bcl-2表达增加、Bax表达减少(P<0.01) 。结论:INF-λ2 能减轻柯萨奇病毒所致心肌炎小鼠的心肌病理改变,能抑制小鼠心肌细胞凋亡,对VMC小鼠的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4):296-3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及TNF-α单克隆抗体预处理对其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柯萨奇B3病毒感染组和病毒感染加TNFα抗体干预组,采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不同时期心肌病理变化、超微结构改变和心肌ICAM1与TNFα的表达。结果:光镜和电镜结果显示干预组心肌病理变化和超微结构改变较感染组减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干预组ICAM1及TNFα的表达较感染组减轻(7d:14.71±1.94vs18.80±2.62,P<0.01和16.70±2.90vs20.63±1.95,P<0.05;14d:17.49±2.58vs23.51±3.50,P<0.01和19.29±3.21vs24.64±2.97,P<0.01);感染组TNFα与ICAM1的表达呈正相关(r=0.706,P<0.05),TNFα,ICAM1的表达与心肌病变积分呈正相关(r=0.737,P<0.05;r=0.693,P<0.05)。结论:TNFα与ICAM1在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抗TNFα单克隆抗体抑制其表达,对受损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心脏肥大细胞及Toll样受体4在小鼠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肥大细胞及Toll样受体4(TLR4)在病毒性心肌炎(VM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24只,以柯萨奇病毒B3腹腔注射制作VMC模型,分别于制模后7 d、14 d和28 d,两组各取8只小鼠心肌组织,行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观察两组小鼠心肌病理改变,以甲苯胺蓝染色法和透射电镜检测两组小鼠各时间点心肌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及RT-PCR检测小鼠心肌TLR4及其mRNA的表达,并对模型组各时间点肥大细胞数目及TLR4 mRNA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模型组各时间点心肌病理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5);模型组28 d时心肌胶原纤维容积分数较对照组各时间点以及模型组7 d、14 d时均明显增高(均P<0.05)。模型组肥大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均P<0.05);各时间点模型组心肌TLR4及其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各时间点心肌肥大细胞数目和TLR4 mRNA表达呈正相关(R2=0.877, P<0.05)。结论:VMC小鼠心肌肥大细胞数和TLR4的表达在各时间点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提示肥大细胞及TLR4可能在VMC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芪甲甙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IGF-1及相关蛋白表达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黄芪甲甙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过程中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65只4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黄芪对照、病毒对照及黄芪小剂量、黄芪大剂量等5组。后3组腹腔接种柯萨基B组病毒(CVB3)病毒。黄芪小剂量、黄芪大剂量每日分别给予0.07、0.6 mg/kg黄芪甲甙液灌胃1次。15 d后采血、取心肌组织,用酶标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血浆中IGF-1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中IGF-1及相关蛋白的蛋白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IGF-1基因表达。结果:感染CVB3病毒后小鼠心肌组织IGF-1及相关蛋白明显升高,大剂量黄芪甲甙干预可调节小鼠IGF-1及相关蛋白的表达;小剂量黄芪甲甙则无明显效果。结论:大剂量黄芪甲甙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IGF-1及相关蛋白表达的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Varied manifestations of viral myocarditi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Nine children in the age group of new born to 10 years were seen during the period October 1989 to January 1993 with varying
manifestations of Myocarditis. This ranged from cardiogenic shock due to fulminant cardiac failure, recurrent wheezy episodes
(mistakenly treated as bronchial asthma), bronchiolitis and rhythm disturbances. Clinical picture was collaborated by radiological
evidence of cardiomegaly, ECG changes of low voltage QRS complexes with ST depression, T wave inversion or signs of left ventricular
dilatation. SGOT, SGPT, CPK, LDH were elevated significantly in 7 cases. Echocardiographic changes ranged from left ventricular
dilatation to global hypokinesia and mild mitral incompetence. Viral, studies suggested infection with Coxsackie B1 in 4 cases,
B4 in 2, B5 in 2 and Dengue 3 in 1 case. All the children recovered well with routine anti failure measures and treatment
of arrhythmias and 2 children needed steroid therapy. At the end of follow up of 6 months to 1 year there has been complete
reversal of ECHO changes to normal. Viral Myocarditis can manifest in varied ways in children and if treated adequately may
lead to complete recovery.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外对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病毒性心肌炎给机体造成的损害受到高度关注,其发病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突破.诸多学者主张将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程分为病毒复制期、免疫反应期及炎症性扩张型心肌病期.因此,该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复习,从以上三期阐述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