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上颌动脉翼腭段的走行及分支规律,为上颌动脉相关手术提供个体化处理的依据.方法 无翼腭窝病变的31例(62侧)头颅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分析,采用容积再现、曲面重建等方法观察上颌动脉翼腭段主要分支的显示及分型情况.结果 CT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上颌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如腭降动脉、蝶腭动脉.在Choi和Park分型基础上,将腭降动脉与蝶腭动脉呈水平平行模式,走行类似字母英文"F"定义为F型,上颌动脉干形状分为Y型、T型、中间型、M型、F型及其他型分别占14.5%(9侧),9.7%(6侧),24.2%(15侧),32.3%(20侧),12.9%(8侧)和6.4%(4侧).结论 上颌动脉翼腭段的走行、分布及变异情况有规律可循,螺旋CT血管成像能为个体化手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上颌动脉翼腭段的走行及分支规律,为上颌动脉相关手术提供个体化处理的依据.方法 无翼腭窝病变的31例(62侧)头颅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分析,采用容积再现、曲面重建等方法观察上颌动脉翼腭段主要分支的显示及分型情况.结果 CT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上颌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如腭降动脉、蝶腭动脉.在Choi和Park分型基础上,将腭降动脉与蝶腭动脉呈水平平行模式,走行类似字母英文"F"定义为F型,上颌动脉干形状分为Y型、T型、中间型、M型、F型及其他型分别占14.5%(9侧),9.7%(6侧),24.2%(15侧),32.3%(20侧),12.9%(8侧)和6.4%(4侧).结论 上颌动脉翼腭段的走行、分布及变异情况有规律可循,螺旋CT血管成像能为个体化手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颌内动脉翼腭段的走行及分支规律,为经鼻内镜手术过程中合理处理颌内动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去脑颅底骨正中裂开,显微镜下解剖蝶腭动脉,经鼻内镜上颌窦入路开放翼腭窝,暴露颌内动脉翼腭段所有分支,将上颌窦后、内壁交界的凹陷定义为A点,通过眶下孔的水平线与上颌窦前壁、后外侧壁交线相交于B点,上颌窦前壁、后外侧壁和底壁的交点为D点,BD连线的中点为C点,颌内动脉翼腭段发出的第一分支点为C′点,观察其分支及走行规律。结果:蝶窦口下缘到鼻后中隔上动脉的距离为(5.88±2.21)mm;C′点位于AC上13侧,占65%(13/20);位于AB上5侧,占25%(5/20);位于AD上1侧,占5%(1/20);高于AB1侧,占5%(1/20)。结论:熟悉颌内动脉的分支及走行对于治疗顽固性鼻出血和翼腭窝手术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中利用A、B、C、D点为参照点确定颌内动脉走行的方法,有助于内镜经鼻(上颌窦)手术中颌内动脉的定位及结扎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鼻内镜经鼻腔入路对颌内动脉翼腭段及其周围区域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鼻内镜下颌内动脉翼腭段区域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具(20侧)新鲜尸头经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对侧颅底翼腭窝区域进行解剖学观测,正中矢状锯开标本观测内镜下解剖标志及颌内动脉翼腭段分支变异及邻近血管神经结构。结果①颌内动脉翼腭窝段变异较大,颌内动脉翼腭段按顺序发出分支占25%(5/20),眶下动脉和上牙槽后动脉共干发出占50%(10/20),分别由颌内动脉发出占40%(8/20);颌内动脉同时发出眶下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占10%(2/20);眶下动脉和腭降动脉共干发出占10%(2/20);翼管动脉和圆孔动脉分别由颌内动脉发出及共干发出各占50%(10/20);②鼻内镜下能够较好的控制颌内动脉及其分支,对周围结构触动少。结论掌握颌内动脉翼腭段及其周围区域的解剖可降低鼻内镜下该区域手术的并发症,对于翼腭窝手术及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翼腭窝内有上颌动脉的翼腭窝段及其分支、上颌神经的翼腭窝段和翼腭神经节的节前、节后神经纤维等重要结构走行.同时翼腭窝与头颈部多个腔隙相通,是病变扩散的重要途径.随着以内镜为代表的颅底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临床对翼腭窝及其通道的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翼腭窝及其通道在解剖学和影像学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6.
翼腭窝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翼腭窝内有上颌动脉翼腭段、三叉神经上颌分支及翼管神经、蝶腭神经节等重要结构,在鼻颅底相关外科中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翼腭窝的解剖结构及有关手术方法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量翼腭窝(PPF)的骨性标志和血管神经,为PPF的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具(40侧)干颅骨上对PPF的重要结构(翼腭裂、蝶腭孔、翼管等)的形状、大小及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在10具(20侧)4%多聚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上,进行模拟上颌窦手术入路的解剖,测量相关的参数。然后,对这些湿颅骨进行正中矢状切开,在手术显微镜下自正中向外侧打开上颌窦的内壁,PPF的内壁,观察PPF内三叉神经上颌动脉的走行,对上颌支的属支进行测量。结果:PPF呈一狭长的漏斗形间隙,经8个自然管道与鼻腔、口腔、咽、眶、颞下窝、颅中窝相交通,其主要内容物包括上颌动脉翼腭段及其分支,上颌神经及蝶腭神经节等。PPF内组织分为的神经层,血管层。结论:①对于PPF的病变可以采取上颌窦进路,在打开上颌窦的后外壁时,可以以上颌窦的内壁、顶壁和后壁三者的交点为解剖标志;用磨钻打开骨壁暴露PPF。②手术时可以以圆孔和翼管为安全标志,建立起手术的安全界限;有助于保护重要结构,防止手术误入颅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测上颌神经的行程、分段,各段的长度、宽度、分支和动脉供应.方法 取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福尔马林固定的50侧头部标本,用大体和显微解剖法,从不同入路分4段解剖上颌神经全程,观测上颌神经各段的长、宽、分支和动脉供应.以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颌神经颅中窝段平均((x)±s,下同)长约(10.70±1.31)mm,宽约(4.01±0.52)mm;该段神经由海绵窦下(外)动脉供应.翼腭窝段长约(16.21 ± 1.80)mm,宽为(3.27 ±0.62) mm;发出颧神经、1~3条上牙槽后神经、2条神经节支和结节降支;该段神经由圆孔动脉供应.眶下管段长( 25.73±2.03) mm,宽(3.30±0.52)mm;发出上牙槽中神经(64%)和上牙槽前神经;该段神经由眶下动脉供应.面段出眶下孔发出上唇支、鼻支、睑支、颊支和颧支;这些神经主要由眶下动脉和面动脉发出的上唇动脉、内眦动脉供应.结论 了解上颌神经的行程和动脉供应的知识有助于局部麻醉和上颌神经手术;在鼻内镜下翼腭窝手术中,眶下神经、蝶腭孔和圆孔是重要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9.
鼻内镜下翼腭窝区解剖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研究翼腭窝区解剖特征并测量有关解剖数据,为经上颌窦入路进行翼腭窝区域手术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鼻内镜下观测10具(20侧)成人尸头,选择上颌窦前壁内下(和内上)与内壁交角点、上颌窦自然口为基点。选择颌内动脉(又称上颌动脉)第一分支动脉根部、腭降动脉根部、圆孔外口、蝶腭孔为测量点。观察两者的间距及空间位置关系,确定观测结果的临床意义。结果三个基点与测量点的距离依次为48.33±3.35mm、44.62±4.11mm、60.31±2.73mm、51.16±2.86mm;21.52±2.13mm、18.92±2.56mm,23.15±2.37mm、18.99±3.25mm;14.62±1.82mm、12.16±1.63mm,17.48±1.41mm、3.50±1.20mm。结论经上颌窦进入翼腭窝的骨壁开窗位置应选择在上颌窦后壁的中上1/3处。上颌窦内口和上颌窦后壁内上与内壁交角点可以作为手术中重要的标志性结构。  相似文献   

10.
翼腭窝通道CT多平面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多排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观察正常成人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PPF)相关通道.方法 选择无翼腭窝及其通道病变的成人共60例,螺旋CT扫描,骨算法成像,将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根据各个通道走行,进行MPR.结果 翼管前口横径(5.12±0.54)mm,后口横径(3.72±0,43)mm.翼管自前向后斜行向上43侧,斜行向下59侧,平行18侧.突入蝶窦腔内39侧,骑跨于蝶窦下壁54侧,位于蝶窦下壁的骨质内27侧.圆孔前口横径(3.29±0.25)mm.圆孔自前向后斜行向上41侧,斜行向下52侧,平行27侧.约1/2以下管壁突入蝶窦腔68侧,约1/2及以上管壁突入蝶窦腔31侧,位于蝶窦外下壁骨质内21侧.腭鞘管100%显示,管壁完整51侧,管径(0.88±0.04)mm.犁鞘管43%显示,管径(0.51±0.02)mm.蝶腭孔前后径(6.8±0.29)mm.腭大孔前后径(8.24±0.38)mm,横径(5.12±0.35)mm,腭大管与硬腭夹角(71.71±3.86)度.结论应用多排CT的MPR技术可以客观和全面的反映正常成人上述PPF通道的形态及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