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目的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化合物FFF-13的分离鉴定及其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麓来源产生菌R2A14A-1的初步鉴别.方法 以琼脂平板扩散法和化合物紫外特征追踪R2A14A-1发酵液中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amicoumacin类化合物,通过大孔吸附树脂和高效液相等色谱法建立空白培养基与菌株发酵液比对指纹图谱,通过比对分离获得活性次级代谢产物FFF-13,根据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数据并结合文献确定化合物FFF-13的结构;综合菌株R2A14A-1的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R2A14A-1进行初步鉴定.结果 化合物FFF-13为amicoumacin B,菌株R2A14A-1为拟诺卡菌属放线菌.结论 菌株R2A14A-1为首个发现产生amicoumacin类抗生素的拟诺卡菌株.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放线菌1161粗提物进行抗菌活性检测,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该菌株代谢产物,然后对其代谢产物1161-S8和1161-S9进行分离,最后对该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代谢产物对Bacillus subtilis、Sarcina lutea、Staphylococcus aureus、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alis(VRE)均显示出较强的抗菌活性;UPLC-MS/MS分析其粗提物显示可能为结构相似的一系列的化合物,通过质谱氢谱和碳谱数据判断1161-S8和1161-S9分别为阿扎霉素F4和阿扎霉素F5。同时结合该菌株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16SrRNA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将其初步鉴定为Streptomyces malaysiensis,是阿扎霉素新的产生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分离自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根际土壤的两株放线菌(B200、B205)进行抗菌活性研究及鉴定。方法观察两株放线菌的形态特征;通过PCR扩增、测定并比对16S rRNA基因序列,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分析;通过液体发酵、萃取等方法,分别获得发酵液水相、发酵液酯相和菌丝丙酮浸提液三类样品;样品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活性测定。结果从红树林根际土壤分离的两株放线菌,其发酵液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活性,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对比结果显示,菌株B200和B205分别与有效发表菌株Agromyces subbeticus DSM16689~T的相似率为98.01%和Micromonospora rosaria DSM 803~T的相似率为99.73%,菌株B200可能为壤霉菌属潜在新种,B205初步鉴定是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rosaria DSM 803~T的变种。结论分离自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根际土壤的两株放线菌其次级代谢产物有较强抗菌活性,具有从中发现新抗生素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海洋放线菌WBF7的鉴定及其抗肿瘤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对海洋放线菌WBF7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抗肿瘤代谢产物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通过形态学观察、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检测、细胞壁组分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将其发酵液PH调至2、7或10后100℃加热处理1h,研究活性物质的稳定性;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及其水饱和正丁醇对其发酵液依次进行萃取,研究活性物质的极性;通过MTT法对处理后样品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通过菌种鉴定,将菌株WBF7归属为灰略红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rubens);其抗肿瘤活性物质具有较强的酸碱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并且易于被乙酸乙酯萃取。结论 海洋放线菌WBF7是第一次从海洋中分离得到的灰略红链霉菌,其抗肿瘤代谢产物稳定性好,大部分极性中等,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对一株分离自药用植物黄独的内生菌放线菌LCB-A281进行系统学鉴定,并研究其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抗肿瘤活性及抗糖尿病活性,最后再筛查其抗生素生物合成潜能.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可将菌株LCB-A281确为Streptomyces sp..抑菌及抗肿瘤活性测试发现,该菌株对5株供试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肝癌细胞株HepG2也具有极强的抑制效果,表明LCB-A281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活性和极强的细胞毒活性.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PCR筛查结果显示,NRPS和PKS-Ⅱ的基因筛查均呈阳性,可推知该菌株具有在筛选抗生素生产候选菌株方面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确定放线菌P-127菌株的类别及其抗菌活性物质的结构。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研究放线菌P-127菌株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法初步对菌株进行分类,采用大孔树脂柱色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对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紫外、红外、质谱初步确定活性物质的结构。结果放线菌P-127菌株产生的活性物质对啤酒酵母菌、白色念珠菌以及小麦赤霉病菌等6种真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的序列与Streptomyces padanus的序列完全相同(相似性100%),质谱显示活性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70,紫外吸收波谱显示活性物质具有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特征吸收峰。结论经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初步确定放线菌P-127菌株为Streptomyces padanus,其产生的抗真菌活性谢物质为fungichrom in。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研究海洋放线菌 Streptomyces sp. 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采用硅胶开放柱色谱、S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对 Streptomyces sp. 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与结论 从海洋放线菌 Streptomyces sp.发酵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 12 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苄基吡咯并哌嗪-2,5 -二酮(1)、3-苄基-8-羟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2)3-对羟苄基-8-羟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3)、3-[(1H-吲哚-3′-基)甲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4)、3-异丁基-6-异丙基哌嗪-2,5-二酮(5)、3-异丙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6)、二吡咯并哌嗪-2,5-二酮(7)、N-苯乙基乙酰胺(8)、4′,7-二羟基异黄酮(9)、4′,5,7-三羟基异黄酮(10)、4′,7-二羟基二氢黄酮(11)、吡咯-2-甲酸(12)。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该链霉菌属菌株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沙漠土壤蕴藏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尤其是稀有放线菌类群,是挖掘新放线菌资源的理想生境。本研究开展库姆塔格沙漠可培养放线菌抑菌活性筛选,以期为该地区放线菌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菌株资源。根据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放线菌多样性;从库姆塔格沙漠4份土样中分离纯化到370株放线菌,分布于11个目12个科的22个属,其中链霉菌属和糖丝菌属为优势菌属,分别占分离放线菌菌株的63%和13.8%。对14株放线菌潜在新种(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低于98.65%)进行高氏一号、ISP2、TSB培养基液体发酵,获得提取浓缩物样品进行抑菌活性筛选,发现11株潜在新种的发酵产物有广谱抗菌活性。本研究表明,库姆塔格沙漠中含有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具有从中发现放线菌新菌种和抗生素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及鉴定广西茅尾海红树林植物根围淤泥中的3株链霉菌(K57M、K51M、K131M)及其抗菌活性。方法在4种培养基上分离放线菌,采用ISP2培养基进行菌株纯化;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得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并进入数据库比对;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同源性分析,以此来研究放线菌的多样性和新颖性;牛津杯法开展3株菌株的抗菌活性初筛,采取纸片扩散法对制备的E1-3、A1-3和M1-3共3类样品复筛抗菌活性。结果经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菌株K57M可能为潜在的新放线菌菌株。抗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K57M、K51M、K131M这3株链霉菌对不同的药敏菌株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结论来源于广西茅尾海红树林根围淤泥中的链霉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为我们挖掘天然活性的抗生素类化合物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海洋放线菌代谢产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从海洋放线菌中分离到许多结构新奇、有特殊生理活性和有潜在实用价值的新化合物。研究表明海洋放线菌有可能成为抗生素等药物工业的又一重要微生物资源。本文分类介绍了2001年到2005年间海洋放线菌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重点在于从海洋放线菌发现的新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筛选FADH2-卤化酶阳性菌株发现天然卤化物.方法 设计新的简并引物对200株放线菌基因组卤化酶基因扩增以筛选阳性菌株,并进行比对分析;对阳性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对其代谢产物进行HPLC-MS分析.结果 筛选得到到51株阳性菌,其中一株与恩拉霉素的同源性为99%.对该编号为1076的菌株进行的分类鉴定结果,确定为Streptomyces macrosporeus.对其代谢产物进行的HPLC-MS分析显示,其代谢产物与恩拉霉素同质.结论 卤化酶阳性菌株1076属于S.macrosporeus的一个菌株,是新的恩拉霉素产生菌.  相似文献   

12.
林如 《海峡药学》2010,22(8):255-257
从福建福鼎海滩土壤样品中分离到一株海洋放线菌FIM02.635,该菌株的发酵产物具有免疫抑制活性。菌株FIM02.635在多数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灰黑.黑.无气生菌丝。系统发育、化学分类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分析表明菌株FIM02.635属于小单抱菌属(Micromonospora)。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并鉴定具有杀钉螺活性的放线菌。方法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土壤中的放线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钉螺浸杀试验筛选具有较高杀螺活性的放线菌并对其进行生物学鉴定。结果从土壤中分离得到203株放线菌,在这些放线菌中筛选到一株具有较高杀钉螺活性的放线菌。通过培养特征观察、碳源利用试验、生理生化反应,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判定该放线菌为黑色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nigrogriseolus)。结论筛选到一株具有杀钉螺活性的放线菌黑色浅灰链霉菌(S.nigrogriseolus XD 2-7)。  相似文献   

14.
夏兴  戈梅  陈代杰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7,32(3):I0003-I0004
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对真菌HCCB00106的雄甾烯二酮(4AD)转化产物进行了分离研究,在选定体系中底物4AD、杂质及主要产物得到了较好的分离。经鉴定,主要产物为睾内酯(17α-氧代-D-的扩环-雄甾-1,4-二烯-3,17-二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在众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代谢组学研究的关键在于对大量小分子代谢产物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鉴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磁共振、质谱、色谱以及毛细管电泳等技术的发展和联用,使得代谢组学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磁共振和质谱是代谢组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个技术平台,对代谢产物进行明确的鉴定是代谢组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本文就代谢组学相关分析技术及代谢物鉴定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离和鉴定海洋来源的放线菌WBF16代谢产物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利用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硅胶柱层析、反相柱色谱和HPLC等方法对该放线菌发酵产物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进行化学结构的鉴定;利用MTT法来检测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从海洋放线菌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其特征代谢产物色霉素A2(1)和2-甲基-5,6,7-三甲氧基-1,4-萘醌(2)。结论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为首次从海洋微生物中分离得到,同时化合物1对人口腔上皮癌KB细胞、人肺癌细胞株A549、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细胞毒活性较好,IC50值分别为3.81、7.21和12.58μg/L。  相似文献   

17.
G0041-3菌株是从印度新德里市郊的土壤中分离得到的1株放线菌。初步的分类研究认为:G0041-3菌株归属为链霉菌属。该菌株的发酵液具有很强的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且对肿瘤KB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发酵液经提取与分离,得到5个组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均为蒽环类抗生素。分别被鉴别为:cosmomycinB、β-rhodomycinIV,iremycin。另外2个组分G0041-3a和G0041-3c被鉴别为新的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基因敲除的方法构建无氯万古霉素产生菌。方法:利用PCR-Targeting的方法获得破坏粘粒cLYLH15(Δvcm8::apr),通过接合转移敲除东方拟无枝酸菌HCCB10007中万古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卤化酶基因vcm8。结果:筛选得到1株突变子A.orientalisdvcm8(Δvcm8::apr)。结论:该菌不再代谢产生万古霉素,转而合成无氯万古霉素。经传代试验证明该菌株遗传稳定,可作为无氯万古霉素产生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海洋来源的放线菌3295代谢产物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 利用细胞周期抑制为抗肿瘤活性指标,采用Sephadex LH—20.硅胶和HPLC等柱色谱技术对3295活性菌株发酵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方法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用流式细胞术评价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与结论 从其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I,结构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phthalate);化合物Ⅰ对小鼠乳腺癌温敏型tsFT210细胞具有G0/G1期细胞周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